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辨湿热审无常 三法治温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辨湿热审无常 三法治温
[复制链接]
79
|
0
|
2019-8-23 01: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孔伯华(1884年-1955年),原名繁棣,号伯华,别号不龟手庐主人,祖籍山东曲阜。他精通文史,尤善岐黄,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温病大家,是当年的“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他不但继承了温病学派的经验,还对温病的产生、传变、治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为我国中医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之推广到治疗内科杂病等领域,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湿热合邪 详辨兼夹
虽然温病大都是由外感温热淫邪引起,但是孔伯华提出:“夫外感温热病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之于天地疠气淫邪而成……是以内因之郁热伏气乃外感温热病发病之本也。”可见,人们平时不知养护,形成了阴虚内热之体或伴有湿热内伏,才是温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与传统温病强调温邪的认识不同,孔伯华认为除了温邪,现代人也易感受湿邪,并常常湿热合邪,共同侵犯人体。他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指出:“病人中湿邪兼热致病者,十常八九,此非所谓温病中之湿热证,乃湿热合邪所致之其他疾病也。”湿热二邪皆可害人,二邪同时侵犯人体,对人造成的伤害尤其严重。
“湿之与热,一为阴邪,一为阳邪,二者相合,形成湿热而胶滞,黏腻淹留,稽滞不去,蕴热缠绵,因而造成病情反复,病程延长,变化多端,于湿温一病,最为明显。湿热合邪,伤人甚广……治依两邪而立法,‘热者清之,湿者化之’,倘只顾治湿,则湿去津伤,内热愈炽;若只顾治热,养阴则更助湿浊,黏着而不去,既须两相并举,又分孰重孰轻,随证变通,不可一执。”
湿热对于人体的侵犯,既有从外侵入的,又有人体内产生的。遇有气候炎热、潮湿之时,特别是夏秋季节,湿热最容易合邪,侵犯人体,如果此时饮食不当,或淋雨或久居于潮湿地带,再加上酷暑炙烤,人就容易被湿热所侵。
而一年四季,湿邪会以雨、雾、雪、霜等不同的形式存在,随时都可能致病。而湿热内生,则多是由于人们生活不够节制,如食用生冷食物伤了脾胃,更兼贪图酒趣,嗜好茶茗,进食时贪多求快,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湿邪内生,再一遇热,就变成了湿热合邪。
但温病之中,并非每例皆有湿,即使有湿,其中也有兼湿和湿温的区别。
孔伯华认为:若病为兼湿,除了具有温病的一般表现外,病人兼有肌体倦怠、身肢烦痛、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有时还会有腹胀、大便溏或泻利等表现。
而湿温,乃湿之重浊阴邪与温病之热邪交并,湿热合邪之杂气相感,是最为棘手的一类。本病多发生于夏秋之间,初起先有恶寒,头身重痛,胸痞苔白;病入气分,则病人发热多汗,或者午后体温增高。且湿温又常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区别,表现亦有不同。
湿重于热者,病人高热不退,多汗,但是热不除,肢体倦怠,口渴但不思饮或想喝热水,身体沉重,视力模糊,胸痞泛恶,口中黏腻,大便溏薄,苔白腻而滑,脉濡细而缓;热重于湿者,则病人壮热不退,口渴多汗,脘腹痞满,烦闷呕逆,溺赤便秘,舌苔腻黄,脉息濡数或洪大而长。
由此可见,孔伯华对于辨证的重视与精微,确有独到之处。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外科
临床经验
社区管理
中医内科
男科病治疗中心
会员之家
走进中医
肝病治疗中心
中医妇科
岚峰pisces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