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
[复制链接]
161
|
0
|
2019-8-23 01: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论温病卫分证治法时,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论断,为温病卫分证治明确了治疗方向。然因其言简义深,致使后学者误解者不少。最普遍的误解就是把“汗之”理解为“发汗解表”,甚至连正统的温病教科书为叶氏此条所注解中也明显标明:温病的治疗原则“卫分证治宜汗解”。把“汗之”理解为应用汗法,只不过是随文顺释,有背叶氏原意。历代温病学家都十分重视温病初起的治疗,强调温病不可发汗。如吴鞠通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夫风温、春温忌汗。”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温病何以忌汗?邪在肌表,当汗而解之。可是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在里,虽有表证,实无表邪;且温热之邪本易伤阴,复又汗之,徒增伤阴,只会变证丛生,故当忌汗。
既然温病忌汗,那么叶氏所说的:“在卫汗之可也”又当如何理解?其实,从文理来讲,“汗之”就是“使之出汗”。应该说“汗之”不是指汗法,发汗解表,而是指的目的。所以赵绍琴教授说:“汗之绝非发汗之法,它不是方法,而是目的。”
卫分证候的特点是:温热之邪气由口、鼻而入,犯于肺。因肺主气属卫,故临床见肺气失于宣降,卫外功能失调的证候,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等。治疗当辛凉清解,银翘散主之。
方中银花、连翘、竹叶、薄荷皆性凉而质轻,轻清宣透,驱除卫分之邪热。牛蒡子辛平,清风热而利咽喉。桔梗宣肺止咳,配生甘草即《伤寒论》之“桔梗汤”,有清热利咽止痛之功。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芥穗、淡豆豉味辛性温,善散表邪。方中以少量辛温药,配入大队清凉药之中,则取其辛散透邪之功,而制其温燥之弊,共成辛凉平和之剂。
关于温病初起宜用辛凉清解,而不用汗法的道理,赵绍琴教授说:吴鞠通论述颇为精详,吴氏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伤寒论》曰:‘尺脉微者为里虚,禁汗。’其义可见。其曰伤阳者,特举其伤之重者而言之耳。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见《温病条辨·上焦篇》)
赵氏认为,吴氏的《温病条辨》以桂枝汤为治温病的群方之冠,不断受到后世学者的批评。但在临床上银翘散证确有与桂枝汤证相鉴别的必要,因为 二证均有发热、微恶风寒、自汗之见证,其鉴别的关键是口渴、脉数、舌尖边红。“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一句,也有不当之处。盖“但热不恶寒而渴者”,乃《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一条之缩写。但热不恶寒,口渴应属里热证,治宜清泄里热,银翘散不能胜其任。我们认为,银翘散证虽有微恶风寒症状,但时间短暂,很快则但热不寒,吴氏为了与伤寒鉴别,突出了发热症状,这却又是值得我们深入体会的。(见《温病纵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男科病治疗中心
喀喀喀2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