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张璐论治血证特色探析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张璐论治血证特色探析
[复制链接]
220
|
0
|
2019-8-23 01: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为清初3大名医之一。其治学博采众长,贯以己意。治病取法薛己、张景岳较多,偏于温补,但亦不舍寒凉,在其代表作《张氏医通》中论治血证就颇具创见。现将其论治血证之特色略作探讨。
1 师古不泥,发挥血液生理
张氏宗《素问.决气篇》所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及《素问.营卫生会篇》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等论述,对气血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视,他指出:“《经》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虽经有水注于肺乃化生血之说,实不离五行之气化,转注于环也。”(《张氏医通.诸血门》,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出于此)。强调血虽有阴阳之分,但血的生成和运行更与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进而根据血所在脏腑,经络各自功能之异划分为3类,认为“其至清至纯者,得君主之令,以和调五脏,藏而不失,为养脏之血;其清中之浊者,秉输运之权,以洒陈六腑,实而不满,则灌注之血也;其清中之清者,令营周之度,流行于百脉,满而不泄此营经之血也。”由此可以看出张氏对血液生理的认识跟阴阳、脏腑、经络、营卫等紧密结合,一旦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偏盛偏衰,必然会导致血出于脏腑以及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从上溢者,势必假道肺胃;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膀胱下达耳。”因此,只有脏腑、经脉之血各有所司属,恪守其乡,才能阴平阳秘,无有上溢下脱之患矣。
2 症状错杂,明辨出血之由
关于血证的病因病理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火与气,如张景岳云:“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唯火唯气”[1]。张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阴阳偏胜偏衰。诚如其所云:“人之禀赋,不无偏胜,劳役不无偏伤,其血则从偏衰偏伤之处渗漏焉。”夫人禀赋既偏,则水谷多从偏胜之气化,……阳胜则阴衰,阴衰则火旺,火旺则血随之上溢,阴胜则阳微,阳微则火衰,火衰则失其统而下脱。”同时,张氏基于对血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的认识,还指出脏腑功能失调亦是导致出血的重要原因,“其上溢之血非一于火盛也,下脱之血非一于阳衰也……究其报脱之源,或缘于藏气之逆,或缘于腑之乖。”进一步地把出血之由归结到脏腑,将火与脏腑功能异常结合起来探讨血证的病因病机,为血证辨证打下了理论基础。
由于各脏腑的功能,所属关系和所在部位不同,导致其血证的临床特点亦有所不同,症状错综复杂,如出于肺者多为咳血、咯血之病,出血多带有痰沫,血色呈粉红色;出于胃者,多为呕血,吐血或齿衄之证,出血多夹食物残渣,出血量多,并常兼有紫黑块;出于肝者多为呕血眼衄等病,其出血多青紫稠浓,或有结块,或有血缕;出于脾者,可见于呕血、下血、溺血、唾血等多种血证;若为肝强脾弱,虚热郁火所致,其血必鲜紫浓厚;若脾虚不能摄血,其血色稀淡;出于肾者可见于多种血证,出血不多,其色不鲜,血星如珠;出于心者,其色正赤如珠漆光泽;若吐出便凝不沾指者,为守脏之血,病情最为严重。可见张氏根据脏腑之间的不同功能关系及出血的不同特点,进一步辨明出血之由在何脏腑,在气在血,虚实变化以及预后情况。
3 强调辨证,注意临证实用
张氏为临床医学大家,其治血证最大特点就在于重视辨证。认为人体禀赋有偏阴偏阳,治疗当补偏救弊,因此“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治疗血证最为紧要的原则。同时他又强调“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治法,贵于临病处裁。”如治疗上膈壅热,胸腹满痛,吐血,脉弦长洪大,按之有力者,用釜底抽薪之法,药用当归、丹皮、荆芥、阿胶、滑石、酒大黄、玄明粉、桃仁泥,使热从二便去,且止血不留瘀,多为后世效法。对于内伤劳役之人,喘嗽面赤,发热头痛而衄,宜用当归补血汤加薄荷、荆芥,不应,则以补中益气汤倍黄芪,慎不可用辛热之药。内伤劳役之人,脾胃先损,气血生化无源,必致气血亏虚,土不生金则喘嗽,若以血虚为主,阴血为足无以敛阳,故发热面赤而衄,方用当归补血汤加减,若不效,则必以气虚为主,脾胃气虚,虚火内生,故改用补中益气汤倍黄芪以补气。甘温除热,而辛热之品易耗阴伤气,故慎不可用。对于久衄不止者,张氏认为还须加气药,如木香,香附之类,因为血无气引则血不归经。对于吐血一症则认为不宜骤止,亦不可峻攻,只宜清理胃气以安血,并酌加行血之品以不留瘀,方用犀角地黄汤随证加桃仁、茜根、橘红、大黄、童便等。若诸失血后,倦怠、昏愦、面失色,懒于言语,此为气随血脱,当浓煎独参汤加陈皮,所谓血脱益气,其妙尤在加陈皮以行气。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则气虚之甚者,无气以受气补。但上法对血色鲜明或略兼紫块者为宜,可见,张氏治疗血证灵活多变,注意临床实用。
4 治重温补,但亦不舍寒凉
针对时医一见血证,每以寒凉为务之弊,张氏根据《内经》“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疏,温则消而去之”之旨,指出对血证之治应慎用苦寒,他在《张氏医通.虚损》中云:“若先入心,久而增气;反能助火,至其败胃,所待不言。”因此,张氏治疗血证用温补者多,如《诸血门》所录医案18例,其中用温补取效者多达12例。由此可见其善用温补之一斑。
张氏治疗血证重用温补主要体现在重视脾阳,他认为“凡虚劳里急,亡血失精,烦热脉弦诸证,良由生气内乏,失其柔和而见乖戾,似乎邪热有余之象,是须甘温调补,以扶生发之气。审系阴亏,则壮水以制阳,阳虚则培土以厚载。”而且健脾之阳一举有三善: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胸中之窒塞,如太空不留纤翳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饮食运化精微,复生其已竭之血也。临床常选用四君子汤、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运用。若阴虚火旺者则选 用六味丸加减。
尽管张氏治重温补,但他亦不舍寒凉,如治疗实热衄血、脉大便秘者,用犀角地黄汤加木香、大黄,单纯以寒凉药物为主;对于虚热所致血证,张氏主张用药甘寒柔润,反对用苦寒之品,如治刑部汤元洲案,因其平时多火,不受温补,以六味丸合生脉散加萎蕤而得治。张氏治疗血证不舍寒凉的另一表现就是寒热并用,如治疗因冷饮中寒或杂食生冷,血为寒凝而下,必腹痛,色晦淡用附子理中倍炮姜,加酒黄连。治疗极劳奔驰伤肝所致的呕血,遍身疼痛,或时发热,用犀角地黄汤加当归、肉桂、桃仁泥,寒热并用,止血而不留瘀。
总之,张璐善于从整体和运动中把握血液生理特点,强调体质差异对血证的影响,详于脏腑辨证,用药灵活多变,偏于温补而不舍寒凉是其论治血证的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語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