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真假寒热与寒温表证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真假寒热与寒温表证辨
[复制链接]
215
|
0
|
2019-8-23 01: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本条原文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第11条,意在区别太阳病表寒证和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但历代医家及教科书都将其解释为真热假寒证和真寒假热证,也有人对其表述的意义做其他解释,但总觉离原文内涵相去甚远,贻误读伤寒者众。
其实本条原文是介绍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的不同临床表现,用以鉴别寒热表证,是《伤寒论》作者长期临床的经验总结,其所表达细致入微,切合实际。
条文排列显示为太阳表证临床表现
《伤寒论》六经病的条文排列顺序,虽然没有严格的程式,但也基本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大都先对概念、分类、病机、转归等总论性的内容进行表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前11条原文,第1条是太阳病概念或叫提纲;第2、3、6条是太阳病表证伤寒、中风、温病的分类;第4、5、8、9、10条是太阳病的传变、转归;第7条是太阳病表证的发病成因;第11条即本条是对太阳病表寒证、表热证的临床表现描述。
以前11条为太阳病总论,从第12条桂枝汤证以后就是各个方剂的方证,属于各论。注家将第11条解释为真假寒热,且将其立为整个《伤寒论》的真假寒热辨证大纲,如此有悖于行文惯例,与前后文意不符。从条文所处位置,明显是对太阳病的描述,除去前面的提纲、分类、传变、转归、发病机制,所缺者就是太阳表证的临床表现。
表证寒热的不同感觉主体说明了寒热现象的背离
表证的寒热,必须分清是病人自觉症状,还是他觉体征。表证寒热的他觉体征和病人自觉症状刚好相反,即病人感觉恶寒怕冷时,正是体温升高的时候,太阳表寒证发热的温度越高,恶寒的程度越重。所以尽管身大热,却反欲得衣,多裹衣被,这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太阳表热证多因持续汗出,体表温度因汗出而弥散降低,皮肤湿冷,虽他觉皮肤冰凉,体表温度下降,但病人感觉内热,是热在肌里,温热不爽。所以尽管病人体表湿冷,但不愿意衣被贴紧身体,这就是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真假寒热的临床表现与本条所述截然不同
真寒假热证是阴寒内盛,虚阳外越,习称阴盛格阳或戴阳,其表现为病人感觉体表微热,面红如妆,但属于低热而绝非大热,若久触反而不觉有热,其皮肤物理温度不一定会升高,到虚阳外越的严重程度时,病人常有烦躁欲去衣被的表现,而并非“反欲得衣”,与表寒证的皮肤温度升高的高热,病人感觉恶寒怕冷的情况截然不同,因此这里的“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断然不是“真寒假热证”。
真热假寒证是阳热内盛,格阴于外,习称阳盛格阴,也叫热厥,其表现可见仅有四肢厥冷,而并非周身大寒,且此类病人胸腹部位温度偏高,其寒凉局限于四肢,属里实热证,病人不仅“不欲近衣”,更欲全身裸露,入凉水浸泡为快,与表热证的汗出后周身湿凉,欲得衣而又不欲近衣明显有别。
同时从发病的时间上看,本条所描述的是外感初期,即便素体阳虚也不至于阴寒内盛,逼阳外越;即便素体阴虚阳盛,也不至于阳热亢极,格阴于外。所以均不能达到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程度。
总之,将第11条原文认定为伤寒寒热真假证的辨证纲领,从文意上看,既与其前后文意不相连属,其条文所处位置也不支持这种说法,同时遣词用语也反映另有所指;从临床实践上看,既与真假寒热证的内涵和外延大相径庭,也不符合医生、病人的认知规律。经过综合分析,可以确定“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所描述的是风寒表证;而“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所描述的则是风热表证。可见《伤寒论》是将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放在同等地位进行表述的,在后面也有很多条是说的风热表证,并非后人所认为的“详于寒而略于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内科
走进中医
中医妇科
千鼎互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