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冬病夏治与中药穴位贴敷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冬病夏治与中药穴位贴敷
[复制链接]
89
|
0
|
2019-8-23 01: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许多中医外治法可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其缓解期预防急性发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常见方法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针刺治疗、艾灸穴位及拔火罐,皆用以扶正祛邪,温阳散寒,和调脏腑,平衡阴阳。而这些方法中,则以穴位贴敷的穴位经皮给药方式应用较为广泛。
穴位贴敷源于《张氏医通》
一般认为,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呼吸喘咳症状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
《张氏医通》原以“白芥子涂法”治疗冷哮:“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其方药如下:“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张氏还在文中重点指出了外敷的用药时间和疗程:“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并对其疗效有非常肯定的记述:“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张氏以“白芥子涂法”中所选药物多辛香走窜、温通开破之品,又借夏月之阳热,意在开化寒凝,舒解经气,以利肺气,而平喘咳。
穴位贴敷的机制与适应症
中药经皮给药是中医常见的用药途径,药物通过与适宜的基质材料混合,制成一类专供外用的固体或半固体剂型,有效成分通过皮肤透入血液循环或组织局部,从而发挥疗效。
由于可直接施于患处或相应穴位,故药物经皮入血后避免了肝脏及胃肠道首过效应,可在体内维持恒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因此,中药经皮给药具有毒副作用小及疗效明确等特点。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经皮给药的常用方法之一,以敷料贴于相应穴位,故名“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属于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又称敷灸法、药物灸法。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毛囊、汗腺等,通过经络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直达病所,以鼓舞正气,抗邪外出。
时至今日,由《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发展而来的穴位贴敷疗法已渐趋成熟,广泛用于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哮喘等多种肺系疾病,尤其对病性虚寒、主症为喘咳者最为适宜。
当代中医临床常选用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温肺化痰、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捣筛为末、炼蜜为丸,做成贴敷制剂,再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以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常用穴位有天突、膻中、定喘、肺腧、脾腧、肾腧等。
因中药穴位贴敷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故不需特殊忌口,不需停服原有日常用药,且可与口服药物和吸入用药物配合使用,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治疗效果。
冬病夏治的内涵与优势
所谓“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于加重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多种以咳、痰、喘为主症的慢性肺系疾患,以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代表的痹证、痿证等。在其他季节受凉后容易发作或使病情反复者,也属于“冬病”范畴。“冬病”多见于虚寒性体质人群,与俗话所说的“没有火力”比较接近。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的传统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疗法通常在夏季三伏天进行。“伏天”是以农历推算,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十天后)为中伏,第五个庚日(再十天后)为末伏。尊古法,每伏第一天为开穴之日,自此每天行穴位贴敷,直至每伏第三天,遇闰伏仍依此法执行,是为冬病夏治三伏贴敷的全部疗程。
时至“三伏”,自然界阳气发展至极盛阶段,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体内寒凝之气处于易解状态,此时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并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故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即便是在缓解期用药治疗,也能够鼓舞正气,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实践证明,冬病夏治疗法不但可有效缓解咳喘病患者发作期的临床症状,还可减少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延长发作间歇时间,从而达到扶正固本、驱除夙根、标本兼治的目的。
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穴位贴敷疗法对大多数患者是很安全的,但是有一些皮肤容易过敏的人使用后则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甚或烧灼感、刺麻痒感——这些都属于正常治疗反应,常无需处理。
如患者出现刺麻痒感者,嘱患者不必搔抓,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反而引起疼痛。若痒感难以忍受时,可在局部涂擦止痒药物。
气候炎热、贴敷时间长时容易起泡,如果水泡较小,可待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则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
穴位贴敷若见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多可自行消退,故首次接受穴位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4~6小时为佳,且最好不选择暴露部位的穴位。
对皮肤容易敏感者,采用贴敷疗法要慎重,贴敷时间以2~4小时为宜;在贴敷药物过程中,如见局部皮肤瘙痒或有渗出现象,应立即去掉贴敷药物,用温水轻轻擦洗贴敷局部,尽量去除遗留在皮肤表面的药物残渣。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总的来说,急发、实热、虚热性疾病不宜穴位贴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等;特殊体质(如过敏体质)及皮肤病患者不宜穴位贴敷;贴敷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损者及孕妇不宜穴位贴敷。
总之,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中医外治法,具有安全性好、疗效可靠、简便易行等诸多优点,在慢性肺系疾病防治中大有可为,适于临床广泛开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内科
王牌胡汉三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