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百病皆因“痰”作祟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百病皆因“痰”作祟
[复制链接]
247
|
0
|
2019-8-23 01: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痰”在医生和患者中间都是最常说到的一个词。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
善养生者,对“痰”应有高度的警惕性,做到无痰应预防,有痰早治疗,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清稀稠黏皆为痰饮
在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处,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症的表现者。像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稠黏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痰由于生成原因不同,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痰热互结,则为热痰;寒痰互凝,则为寒痰;痰兼湿象,则为湿痰;痰兼燥象,则为燥痰。
饮的形成,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之伤,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在体内不得输化,停聚或流注于某一部位所致。饮停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肢体者为溢饮,侵犯胸肺者为支饮。其病机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溢饮与水肿、支饮与哮喘有关联。
痰饮与三脏的功能失常有关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有关。如肺主通调水道,输布津液,如果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便可停聚而为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停聚,也可化生痰饮;肾主蒸化水气,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内停,也可上泛而化生痰饮。此外,痰饮的形成,有时还与某些外感或内伤的因素直接相关。例如,感受热邪,可以化火炼液生痰;感受湿邪,留滞体内,可化生痰饮;过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化为痰;饮食积滞生痰;血瘀内停,水液运行不利化为痰,等等。
痰饮一旦形成,便可随气流窜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无处不到,从而产生不同的病变。所以古人有“痰为诸症之侣”“顽痰生怪病”“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说法。
痰饮致病变化多端
痰饮致病的特点大致可归纳为:
阻滞气血运行。痰饮一旦流滞在某一脏腑或某处组织,就会阻滞气机,妨碍血行,甚至产生瘀血,故有“痰必兼瘀”之说。如某些脏器或器官形成的囊肿,往往是痰瘀互结的结果。又如痰饮流注于经络筋骨,可使气机阻滞,气血不畅,将引起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或形成痰核、瘰疬、阴疽(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等症。若痰饮阻肺,肺气不得宣降,可见胸闷气喘、咳嗽咯痰;痰饮在胃,则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阻心脉,可见胸闷心悸、胸痛;痰气结于咽喉,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感。
易于蒙蔽心神。痰浊随气升降,“上至巅顶,下至涌泉”。若痰随气上,则易蒙蔽清窍,扰动心神,从而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或痰与火结,上蒙心窍,神明被扰,可出现神昏谵语,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致病广泛,病证多端。因为痰饮能随气流动,无处不到,流注到不同的部位,即发生不同的病证。加之痰饮还可以挟风、挟热、兼瘀、兼滞,故其在临床所表现的症状纷纭复杂,变化多端,病种甚广,有不少属于疑难病证,因此,中医有“怪病多痰”之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中医妇科
中医内科
肝病治疗中心
上古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