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问什么—带孩子看中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问什么—带孩子看中医
[复制链接]
96
|
0
|
2019-8-26 20: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当您需要带孩子请中医诊治时,应该积极配合,协助大夫尽快在检查过程中,得出准确的诊断,以便合理用药,这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诊断是依靠“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来检查病情。对于家长,应注意哪些事情,才能配合好大夫的检查工作呢?
望诊 由于婴幼儿不会说话,即使较大儿童往往也不能正确叙述病情,况且寸口脉短小,就诊时又多不能与医生很好合作,哭闹乱动而影响脉息,因此望诊就显得尤为重要。历代中医儿科医家都把望诊列为首位,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因此可以通过望神色、苗窍、指纹、二便等,来诊察内脏的疾病。
1.望神色:就是观察面部的神态与颜色,家长应尽量让患儿面部神态、颜色保持自然。就诊前要尽量安抚病儿,缓解病儿的紧张心理,力求使孩子在平静状态下就诊;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化妆,如给孩子搽红脸蛋、红嘴唇、染指甲等,这些都会遮盖患儿面部的本色,不利于病情检查。
2.审苗窍:包括察望目、舌、口、鼻、耳、前后阴。中医望舌,要看舌苔与舌质。在病儿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吃过热、过冷和有颜色的食物及饮料。
3.辨斑疹:小儿许多疾病均可发疹。病儿就诊前,家长需看看周身有无出疹,就医前最好给孩子穿松软、易解、好脱的衣裤,便于医生检查。
4.查指纹:中医对3岁以下小儿进行检查时,都要看指纹颜色变化。孩子就医前,要把小手洗净,候诊时要保持小手干净。
5.察二便:孩子大小便的变化对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尤其是腹泻的病孩,来看病时,家长要带一份新鲜的大便,给医生看看,并便于做化验检查。若发现尿有不正常时,就需带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化验检查。
闻诊 就是听声音、闻味道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听声音,包括小儿咳嗽、啼哭、语言等;闻气味,除医生能感触闻到的气味外,还要家长配合口中气味、大小便气味等,以提供医生参考。
问诊 儿科问诊往往要家长代述,这就要求家长对病儿情况全面了解:
1.病孩的准确年龄。
2.病孩的畏寒、发烧情况,包括体温高低、发烧时间长短等。
3.病孩出汗的情况,白天出汗还是夜间出汗,出汗后退烧还是不退。
4.有无头痛、头晕、肢体痛。
5.大小便情况:主要是病孩的二便次数、形态(干、稀)、颜色、量之多少。
6.饮食情况:食欲状况、饮水情况、有无特殊嗜异等。
7.睡眠情况:安静、多梦、惊叫、哭闹、咬牙等。
8.病儿的生产史(是否足月、顺产、难产及出生情况)、病儿的喂养史(包括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情况)及生长发育史(包括体格、智力发育及学习情况等),也要尽量阐述清楚。
切诊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按诊。小儿脉搏次数会因哺乳、啼哭、活动而增快,家长带小孩看病前要抚慰小儿安静,以配合医生的检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肝病治疗中心
杏林杂谈
美容之声
开飞机的穷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