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直肠切诊辨便秘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直肠切诊辨便秘
[复制链接]
198
|
0
|
2019-8-26 21: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传统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脉诊所诊部位乃寸口脉,触诊所诊部位主要是肌肤、四肢、胸腹、肛周。对直肠的触诊,中医古今文献均无记载。笔者体会到,直肠指诊所得资料可以为中医辨证治疗便秘提供依据,是对中医切诊的补充。
直肠切诊基本内容
直肠切诊时要注意从直肠黏膜、直肠壁及其壁内外肿块、直肠腔、括约肌、周围器官、温热度、敏感度、疼痛这些方面收集相关资料。
直肠阴道膈前膨出
多数妇女的直肠前壁向前突出超过一个指节,其中大部分人并无排便困难。直肠指诊时直肠阴道膈向前的凹陷超过1个半指节(约3cm),需要手法帮助排便时,这时的直肠阴道膈前膨出方有临床意义。
直肠壁内肿块
直肠黏膜下或肠壁内包块,常见的原因有内痔硬化注射治疗后残留硬结,内痔炎症或血栓形成,内痔电钳钳夹治疗后,直肠黏膜下脓肿或高位肌间脓肿,偶见于直肠间质瘤、直肠平滑肌瘤或横纹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这些肿块都有一定的临床形态特征,需要结合病史和病理等检查方能明确诊断。直肠壁内的肿块常伴有肛门坠胀,便意感或排便不畅感。
直肠腔
据笔者统计,普通肛肠科门诊患者直肠指诊发现有残便者约31%,便秘患者约为50%。诉大便呈颗粒状或先干后软者直肠腔内残便率较高;便意频者因便次通常较多,残便率略低。直肠腔内无残便提示直肠感觉和排空良好,一般无出口梗阻因素存在,在便秘者应着重考虑结肠慢传输方面的病变。
直肠腔内残便较多时,患者便意却不明显,提示患者排便感觉迟钝,要着重考虑直肠感觉功能减退,神经调节方面存在问题。常与不良的排便习惯,如经常忍大便不排(如睡懒觉、工作紧张)等有关。
括约肌及毗邻器官
括约肌 正常的直肠肌肉和肛管括约肌松紧适度。有的人肛管直肠肌肉肥厚,有勒指感,嘱其放松时不能有效松开,或反而更加收缩紧张,提示存在肛管括约肌的功能异常;若肛管直肠及盆底肌薄弱、松弛,肛门与两坐骨结节连线间距小甚至平齐,提示存在盆底肌肉松弛或与排便有关肌肉收缩乏力的因素,这种情况在老年患者或体质极度虚弱的患者中较多见。
前列腺或子宫 男性的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肿瘤有时也会影响排便感觉或排便,如直肠指检时发现前列腺肥大或肿块,则便秘可能与前列腺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后倾的子宫或肥大的子宫肌瘤、附件肿瘤压迫直肠时,可导致排便不畅或残便感。直肠指检时如扪及向后倾倒压迫直肠的子宫或巨大的子宫时,要考虑子宫后倾或妇科肿瘤。
尾骨 偶尔有尾骨骨折者,尾骨尖向前弯曲呈直角或锐角,抵压前方组织可引起肛管坠胀和排便不畅,通常在尾骨尖或骶尾关节处有触压痛。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肝病治疗中心
中医儿科
美容之声
中西结合
低头花已谢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