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中医以骨度决定脉度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以骨度决定脉度
[复制链接]
52
|
0
|
2019-8-26 22: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灵枢·骨度》是一篇专门讨论人体生理常数的论述,关系到中医如何看待人体的生理结构,是否需要测量,用什么标准确定人体的正常数值。其中说:“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脉度》是一篇在《黄帝内经》成书前的医学著作,它确立了以人体骨骼大小、长短决定经脉长度的原则。它体现了身体按比例生长,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精神,因此这个方法得到了伯高的推崇与遵循。
身体是一个整体,骨度决定脉度
整体观是《内经》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在人体生理常数上,作者不是按照统计学的概率来确定人体生理常数的“正常值范围”,而是根据每一个人的整体情况,来决定其生理指数。这种由一个人骨骼的长短和粗细来决定其经脉长短的道理何在呢?
首先,肾为先天,主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从人体生成的顺序来看,先有精,后有脑髓,再后就是骨骼的出现。骨骼是人体的主干,是一个支撑身体的主体,脉络是围绕骨骼而生长的,就好像藤萝攀附在高大的乔木上一样,输送气血,营养到全身。然后筋起到加固的作用,肉是遮挡风雨的墙体,皮肤作为藩篱屏障,保护机体,使其坚强,毛发附着其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
骨骼对于经脉的决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中医的“人体生理学”,最受重视的是经脉而非骨度,究其原因,则在于中医重视变化的动态,用状态来包容形态。中医非常看重气血的循环,要推算一呼一吸之间脉行几寸,一昼夜之间围绕身体循环多少周。但是,所有这些动态的数据,不能凭空猜测,而是来源于对“标准人体”的实际测量。由此可见,解剖实证的研究方法,对于古代的中医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黄帝希望了解“众人之度”,但是,广大人群之中男女老少、胖瘦高矮各不相同,很难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因此,他就提出来一个可以作为“标准”参照的人体数据:“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显然是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的“标准身高”,以此为基准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身体其他部位的尺寸。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一个“虚拟”的人体模型数据,不是每个人具体的绝对数值。
本篇最后的结论是:“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可见研究骨度,是为研究脉度服务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态和人格特征
人分高矮胖瘦,形体差异很大。《灵枢·通天》说:“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这是按照阴阳划分的五种人体形态,在有些篇章里则是按照五行学说划分五种人格、体态,每一种人再进一步细化为五种,就变成了二十五种体态与人格特征。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记载了黄帝向伯高询问25种体格人的具体情况,他说:“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由此可见,划分25种体质的人,是判断人体气血盛衰的依据,对于诊治疾病是很重要的。但是伯高对于这样高深的问题,无法回答,因为他此前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授。岐伯说:“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可见把人体划分为不同的体质,不是一般的学问。因此,这就更加激起了黄帝的好奇心,他“避席遵循而却”,先施行一个规格很高的大礼,仍然紧追不舍地问道:“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
岐伯见黄帝如此好学,也就不再犹豫,和盘托出了有关学问,他说:“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纲领,划分人体的体态特征,已经相当细致了,古人还嫌不够精细,就在五行的基础上,每一行再划分为五类,使人体特征划分成25类,足见其观察之细密,划分之严格。但是,细致划分的过程里,也有不同学说互相争奇斗艳,故弄玄虚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岐伯说:“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灵枢·骨度》所说的“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参折”,原作“君子终折”,根据《甲乙经》、《太素》、《圣济总录》有关骨度的内容,应改“终”为“参”。因为“终折”不好解释,“参折”就是“打三折”的意思。也就是,像君子这样的标准脸型,从发际到下巴颏,可以打三折。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脸型,有的人“天庭饱满”,有的人则“地颏方圆”,三部分不一定成等分的比例。因此,才有“君子”作为标准参照的意义。
《灵枢·骨度》所说的“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指的就是以标准人体为参照,每个人实际的数据可以增减。
“五十营”是气血循环“标准化”模型
中医理论构建过程创立的“五十营”学说,是一个理想化模型推演的结果,而不是出于实际测量。
“营”就是萦绕、循环的意思。天体运行一周是一昼夜,人体气血一昼夜之间,围绕人体运行五十周,所以叫“五十营”。这个学说中,既有空间的因素(经脉上下内外循行),也有时间的因素(昼夜五十营),并且还把人体的呼吸与之相联系,“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其指导思想是一种整体不断变动的世界观,也是古人对于人体进行深刻认识的“人体观”。
建立“五十营”的标准化模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王叔和《脉经·卷四·诊损至脉》就记载了扁鹊对“损脉”和“至脉”临床意义的论述。
所谓“损脉”,就是脉搏跳动过于缓慢,气血循环速度缓慢。根据循环缓慢的程度,划分为“一损”到“五损”的病情。轻的损脉病人“气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气,身体懈惰”,是一个气虚导致血瘀的病情;损脉程度严重的病人,则会“血凝气尽,经中不能及,故曰离经,血去不能在其处,大小便皆血也”,这显然是一个“气不统血”的出血虚证;或者出现“气行血留,不能相与俱微,气闭实则胸满藏枯,而争于中,其气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这种因气滞血瘀而致死的病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是很常见的。
所谓“至脉”,就是病人脉搏太快,气血循环的速度加快,也会消耗正气,出现不良后果。根据“一至”到“五至”的不同程度,相应地出现“夺气”、“离经”、“夺血”、“夺精”的病理现象,甚至“诸脉浮涩者,五脏无精,难治”。或者因为气血循环过快,而“气浮涩,经行血气竭尽,不守于中,五脏痿痟,精神散亡,脉五至而紧则死”。
由此可见,“五十营”是气血循环“标准化”模型,循环太过、不及都属于病态。根据太过、不及的程度,可以判断患者患病的程度,甚至可以做出疾病转归的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慢性咽喉炎治疗中心
社区管理
中医妇科
寻医问药
中西结合
中医外科
中药方剂
尊生保健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