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内经论清浊与升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内经论清浊与升降
[复制链接]
187
|
0
|
2019-8-26 23: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呢?
阳主升、阴主降是自然界阴阳运动的基本特征。在自然界天地演化的过程中,阳气质地清轻主升,阴气质地厚浊主降,指出清阳上升形成天,浊阴下降形成地。地气上升化为云,天气下降变为雨;雨虽来源于天气,但实出地气所化之云;云虽为地气上升而成,但实出天气所化之雨。天地云雨阴阳互化而互根。人身亦然,其清阳者上升出于五官七窍、向外宣发而敷布于肌肤四肢;浊阴者向下出于前后二阴之窍、向内沉降而为精血津液。本段经文以云雨的形成和机制,描述了自然界阴阳二气的升降、互根和转化过程,以揭示人体气血、精气、卫气、糟粕等代谢和转化过程,从而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也不外乎是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交融或交泰的运动过程。
首先,经文论述了人体清阳、浊阴之气的分布规律,即清阳之气向上向外,浊阴之气向下向内,间接论述了人体阴阳的无限可分,由此可见阴阳为一对相对概念,在不同范畴中所指不同。其中三对“清阳”、“浊阴”所指有所不同:在“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中,清阳指饮食所化之精微,其轻清上升化为呼吸之气,并布散于头面七窍,以成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其糟粕重浊沉降,由前后二阴排出;在“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中,清阳为饮食所化之精微,其轻清部分外行于腠理肌表,其浓稠部分内注于五脏。此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精液;在“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中,清阳即饮食物化生的精气,充养于四肢。其代谢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
其次,原文又提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的阴升阳降理论,看似矛盾其实不然。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认为:“地虽在下,而阴中之阳者升,故其上也为云;天虽在上,而阳中之阴者降,故其下也为雨。”天气虽为阳,可是必有阴寒的凝聚作用,才能降为雨;地气虽为阴,但是要有阳热的蒸腾作用,才能上为云。即阳中寓阴,阴中寓阳,升中有降,降中有升,高下相召,阴阳互涵,推动了天地之气不断升降运动。张介宾曰:“阳在上者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也,故地气上为云,又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气,故天气下为雨,又曰雨出地气。”可见,天地阴阳之升降形成云雨,人身阴阳之升降化生精气。《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形成了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交感、交泰和交融不止,宇宙万物生生不息。
第三,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的清浊升降理论也为后世治疗学中多种治法提供了依据。如治疗耳目失聪的益气升提法:李东垣的益气聪明汤(黄芪、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治疗表证的宣肺发散法: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治疗手足厥逆的温经散寒法: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治疗肠胃积滞的攻下法: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治疗水肿的利水逐水法: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等等。这些治法方药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而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而本段的天地云雨阴阳互化而互根理论也非常有临床指导价值,如临床上的从阴补阳、以阳补阴、精气互化等治疗方法及方药的使用,便属于这一理论的应用。
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则具体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失常造成的病理变化和所致的病证举例,不仅是运用阴阳升降理论说明人体病理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治病必求于本”的具体申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清阳不升而下陷,其本质是清阳虚弱而无力升举,可致多种临床病证,如眩晕、泄泻、脏器下垂等,益气升阳是基本治则,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等方,即是其代表。其中,飧泄是指完谷不化的一类泄泻,系由中气虚陷、清阳不升而致。清·尤怡《金匮翼·泄泻门》谓:“飧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而食物完出。〈经〉所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是也。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谓阳气虚则下陷也。”历代医家论治泄泻诸症,特别是脾虚泄泻,多尊此理而加升清之品。《王九峰医案·泄泻》治飧泄一案,即用此法:“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肝脉循于两胁,肝实胁胀;脾虚腹满,木乘土位;食少运迟,营卫不和。补中益气是其法程,更兼以涩固胃关之品,冀效。洋参、茯苓、冬术、炙草、川连、升麻、柴胡、归身、木香、陈皮、山药、补骨脂、肉豆蔻。”
浊阴不降而上逆,亦可致许多病证,常见的如痞证、胸腹胀满、鼓胀等。浊阴不降系由阴实不化聚集于上所致,病机上也每与清阳不升有关,故《金匮翼·胀满门》谓:“月真胀即气胀,胸膈胀满也。〈经〉云:‘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是也。宜升清降浊,盖清不升则浊不降也。……东垣云:浊阴本归六腑而出下窍,今在上,是浊气反行清道,气乱于中,则胀作矣。”《名医类案·痞满》载:“东垣治一贵妇,八月中,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病痞结,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两胁刺痛,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月真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故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又以木香顺气助之,使浊阴之气自此而降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慢性咽喉炎治疗中心
社区管理
中医妇科
寻医问药
中西结合
中医外科
中药方剂
尊生保健
心之水选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