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内当作心、道解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内当作心、道解
[复制链接]
119
|
0
|
2019-8-26 23: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当今时代对《黄帝内经》名义之解释总体倾向于内外之说,认为其名字没有深意,并举《庄子》内外篇来例证。其实《庄子》内、外、杂三篇,在庄子整个学问体系之中,地位各有不同,所以内、外、杂三字,各有其义,并不是简单的三个符号而已。笔者认为,在那个惜墨如金的时代,著书立说皆是字斟句酌,更何况书名,《黄帝内经》亦不例外。汉语中有内教、内学之说。内教,指佛教;内学,一指佛学,一指道教所习神仙导养之学。两家学问皆为明心见性,参禅悟道之学。《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奠基之作,吸取百家精华,与佛道内学应该不无联系。
笔者认为,《孟子·告子上》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陆九渊也认为“圣人之学,心学也”。“内”作“心”、“道”解,则可以贯穿、统一《素问》、《灵枢》两部分。也就是说,“素问”即问道、训道,无论“问道”还是“训道”,皆由心而证,而“灵枢”就是心之关键、机要。
素问就是问道、训道
素问者,问素也,缘于宾语前置。丹波元简《素问识》:“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列子》、《乾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太素之问答,义可证焉。而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天问》之类也,倒其语焉尔。”全元起云:“素,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原,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义未太明。”吴崑、马莳、张介宾、王九达皆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赵希弁《读书后志》云:“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签》真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则荒诞极矣。”
丹波元简之说,几近包括当今关于素问之注解,评说甚当,但未尽也。王洪图先生主编《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内经》中提到:“本与质似接近‘素’之原意。《素问》之名义,仍须继续探讨。”“素,本也(全元起《素问训解》)”,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素问者,问素也,问本也。道为万物之本,问素则可以理解为问道。“问,训也”(《说文解字》)。所以素问者,问素,问道,训道也。无论“问道”还是“训道”,皆由心而证。
“内”作“心”、“道”解,在《素问》文中亦有多处论证。开篇《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于物,故合于道。”王冰也有“百端之起,皆自心生”之说。
灵枢就是心之关键、机要
张介宾《类经》:“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王九达《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枢为门户阖辟所系。《生气通天论》:‘欲若运枢’。枢,天枢也。天运于上,枢机无一息之停,人身若天之运枢,所谓守神守机是也。其初意在于舍药而用针,故揭空中之机以示人。空者灵,枢者机也。既得其枢,则经度营卫,变化在我,何灵如之。”
现代的科学思想关于“灵”的解释:人类,具有一种超越常规的潜意识逻辑思维状态。中国先贤也有论及:“不可内于灵台,不可入于灵府。”(《庄子·德充府》)注:“皆谓心也。”?指人的精神状态。又如: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灵明(指“心”,即主观精神)、灵机、灵感、灵性等。无论何种解释,皆与心智神有关。经文中也有论及:“粗守形,上守神。”“一者,持心也。”(《九针十二原》)“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本神》)
“枢,户枢也”(《说文》)。“枢机之发”(《易·系辞》),枢机,制动之主,指主制动的机关。“其枢在水”(《管子·水地》),枢:“主运转者也。”“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汉·赵晔《吴越春秋》),枢:“中心;枢纽;关键。”“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战国策·秦策》),枢作枢纽讲。“谓之道枢”(《庄子·齐物论》),枢:“要也。”总的来说,枢可以作机要、关键、枢纽讲。“灵枢”合起来讲就是心灵、神智的关键、机要。经文中也有论及:“上守机者,知守气也”(《九针十二原》)。
《内经》讲的是形而上之大道
《内经》流传至今,而《外经》散失,原因何在?内道心,而外物器也。举《庄子》为证:“内篇七篇,是《庄子》有题目之文,外篇则标取篇首两字,而次第编之,以羽翼内篇,尽其未尽之蕴。”(陆西星《南华经副墨》)内篇七篇之《逍遥游》、《齐物论》等表达了庄子逍遥者无待,齐物者一生死等道家重道心等核心思想,地位最重要;外篇十五补充内篇而已,次之;及杂篇十一多是后人所撰,地位更次之。由此内外之义显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中国自古轻器而重道,《内经》讲形而上之大道,颇受推崇,故而流传,《外经》散失,无从考证,疑言形而下之器,少人问津,故而散失。
内篇亡,则庄子没;《内经》无,则中医亦无从谈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岚峰pisces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