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心火亢盛证与小肠实热证鉴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心火亢盛证与小肠实热证鉴别
[复制链接]
101
|
0
|
2019-8-26 23: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定义
心火亢盛证:心经实火炽盛,亢旺于上所表现的邪热扰乱心神,消灼津液,气血壅盛的证候。常见有心烦不寐,口舌疮疡,脉洪数等症。
小肠实热证:由上焦邪热,下传小肠,小肠分清泌浊的功能失常,常可出现小溲短赤热痛和上焦心火上炎的口舌生疮,心烦口渴等症状。
病因
心火亢盛证:情志不遂,心气郁滞,郁而化火,“气有余便是火”,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温补之品,化热化燥,积热内蕴;或外感火热邪气,正如《医方类聚·积热门·医方大成》所云:“积热者,热毒蕴积于其内也。夫人固有体气素实,一时感触热毒之气,或郁积脏腑之间,或在心肺之内,令人口苦咽干,涎唾稠黏,眼涩多泪,口舌生疮,大小便秘。”
小肠实热证:因心与小肠相表里,经络相通,故心经实火常可下移小肠。因此,导致小肠实热证的病因与心火亢盛证相同。
病机
心火亢盛证:心经火盛,扰乱心神,心神不宁,热伤津液,或热扰神明,神志昏愦,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因此,《济生方》云:“夫心者,手少阴之经,与手太阳小肠之经相为表里。若忧愁思虑伤之,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与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痛,喜笑恐悸,手心烦热,汗出衄血,其脉洪实者,是实热之候也。”若阳火妄动,心火独亢,则导致心阳暴张,神明逆乱,热盛血流薄疾,动血耗血的病理转归,因此,刘河间曾指出:“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甚者火热鸱张,引动肝风而致热极生风的痉厥抽搐。
小肠实热证:多由心火亢盛下传而来,影响其泌别清浊的功能,甚则热伤血络。若上焦之火热,下移小肠,闭阻下焦,则形成癃闭。此即《辨证录》所云:“人有小便不通,点滴不能出,急闷欲死,心烦意躁,口渴索饮,饮而愈急,人以为小肠之热极也,谁知是心火之亢极乎。夫心与小肠为表里,小肠热极而癃闭,乃热在心而癃闭也。盖小肠之能开合者,全责之心肾之气相通也。今心火亢热,则清气不交于小肠,惟烈火之相迫,小肠有阳无阴,何能传化乎?小肠既不能传化,膀胱何能代小肠以传化邪?况心肾之气既不入于小肠,亦何能入于膀胱,以传化夫水哉。治法泻心中之火,兼利其膀胱,则心肾气通,小便亦通矣。”
鉴别要点
心火亢盛证:心烦不寐,面赤口干,心胸烦热,溲赤便干,舌尖红绛,脉象洪数。或口舌生疮,或狂躁,神昏谵语,或吐血衄血,或肌肤红肿热痛,痈疮脓疡。以心烦不寐、口舌生疮、脉洪数等实火炽盛的症状为临床特征。
小肠实热证:心烦咽痛,口渴,口舌生疮,小溲热涩灼痛,尿血鲜红,舌红苔黄,脉数。以上焦心经热盛及下焦小便热涩灼痛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心火亢盛证与小肠实热证,因具里热炽盛的共同病机,故可有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脉数的共同症状,但因病变重心不同,故临床表现各有特异性体征。
心火亢盛证:因心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发,故心经热盛的表现常可出现心神、舌、面、脉的热象病变,心火内扰,心神不宁,故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里热炽盛,鼓动血行加速,气血上壅于面,则面赤;热邪伤津,需饮水自救,故口渴而喜冷饮;热灼津伤,尿液浓缩,故溲赤;大肠津亏,则便干。正如《丹溪手镜》所云:“实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痛,手心热,衄血,喜笑,脉洪实。”《医学入门》亦云:“热则火炎,喜笑而口糜,目黄,咽疮,甚则狂渴,无汗流衄。”舌尖红绛是心火亢盛证的定位性指征,脉洪数为里热炽盛,血流加速,脉体扩大。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口舌易生疮,热壅舌络,溃烂作痛;热扰神明,则神昏谵语;火毒郁遏脉络,气血壅滞,肉腐血败,则肌肤红肿热痛,痈疮脓疡;心主血脉,火热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或热伤血脉,则吐血衄血。因此,《太平圣惠方》云:“夫吐血不止者,由心肺积热,饮酒劳伤之所致也。为上盖,心肝俱主于血,若上焦壅滞,邪热伤于诸脏,则血下流,入于胃中,胃得血则满闷气逆,故吐血也。”《诸病源候论》认为:“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
小肠实热证:“小肠主液”,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使水液不断排入膀胱,保证小便的正常排泄,若心经实火下移小肠,则小便热涩灼痛;邪热灼伤血络,则尿血鲜红,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炽盛之征。
心火亢盛证与小肠实热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虽然都有小便短赤之象,但前者系因火热伤津,尿液浓缩所致,而后者是因心热下移小肠,分泌清浊的功能失职,不仅小便短赤,且尿道灼热涩痛,甚则尿血。二者虽然均有上焦心火上炎证,如口舌生疮、心烦、口渴等,但前者较后者热势重,火热鸱张,口舌生疮且腐烂疼痛,心烦且不能成眠,常可出现热盛神昏的痉厥抽搐,狂乱谵语。而小肠实热证,没有或少见神志异常、生风、动血、肌肤痈疮的症状。
心火亢盛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上焦热盛的表现,即心、神、面、舌的改变:心烦不寐,面赤口干,心胸烦热,舌尖红绛,口舌生疮;一类是热盛伤津的表现:溲赤便干;一类是里热炽盛,热扰神明,热迫血行,热壅肌肤脉络的表现,如狂躁神昏谵语,吐血衄血,脉洪数,肌肤红肿热痛,痈疮脓疡。小肠实热证临床症状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下焦小便赤涩灼痛,尿血症状;一类是上焦心经热盛的心烦咽痛,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
心火亢盛证与小肠实热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前者病位以心为主,火热内盛,心神不宁,气血壅滞,热盛伤津,热迫血行,动血耗血,热扰神明,燔灼肌肤。甚则形成心阳暴张,神明逆乱,火热鸱张,引动肝风,热极生风,表现为痉厥抽搐。后者病位主要在小肠和心,因小肠实热证毕竟是由心火亢盛发展而来,故其病机具有心火上炎,热伤津液,心神被扰和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的特点。心热下移小肠,邪热炽盛,闭阻下焦,则形成癃闭的病理转归。
心火亢盛证与小肠实热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心火亢盛证与小肠实热证,均有思虑劳伤,过食辛辣,恼怒气郁的病因,心火亢盛证也可有感受热邪的病史,小肠实热证,须有心经热盛的病史。
心火亢盛证,治疗宜清热泻火,安神宁志,方用泻心汤(《金匮要略》)。《金匮钩玄》云:“药之所主,各因其属。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小肠实热证,治疗宜清热泻火,通利小便,方用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寻医问药
美容之声
中医资源
中医外科
慢性咽喉炎治疗中心
四大经典
中医妇科
临床经验
白色叹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