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走出中医药养生误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走出中医药养生误区
[复制链接]
150
|
0
|
2019-8-27 18: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养生方式和方法更是门类繁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基于对中医药的信任,选择中医药养生。但由于对中医药缺乏全面认知,很多人易走入中医药养生误区。
误区一 一味迷信老中医
很多人认为“中医越老,医术越高”,当然,一些老中医相对于某一些疾病来说,积累的经验会比较丰富,但并不意味中医越老,医术就越高。一些“老中医”思考问题的思路容易固化,如果不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仅凭经验“吃老本”,当疗效不佳时,很难重新为病人思考更换新的治疗方案,造成误诊漏诊。所以,不可一味迷信老中医。
误区二 迷信秘方、特效药
很多人对所谓的秘方、特效药都特别感兴趣,当然,秘方、特效药确实存在,也确实有一定疗效,但这样的秘方、特效药毕竟是少数,也只适合一小部分疾病。像一些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尿毒症、癌症等,在中、西医看来都是疑难病,即使是医学发展至今也无法攻克的,是不可能存在什么秘方的。一味宣扬秘方、特效药的,多是利用病人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来行骗。
误区三 食疗优于药物
药物治病靠的是其本身的偏性来纠正身体出现的偏差。药物的此等寒热偏性,古人称之为“毒”性,偏性越大,“毒”性越大,故《黄帝内经》把药称之为“毒药”,所以我们说“是药三分毒”。而食物的这种偏性较弱,疾病的浅表阶段时可以用食物来纠偏,叫做“食疗”。但是,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食疗,如果身体情况需要用药物,却一味追求食疗,只会延误病情;又如身体阴阳平和,却非要赶时髦去吃一些食疗养生方,也容易产生新的病症。
误区四 中药无毒
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人没事儿就把菊花、枸杞、麦冬、西洋参、金银花等泡水当“茶”喝,对一些广告里宣传的“纯天然草药”、“纯中药”即认为安全无害,哪怕自己吃错了也不会出什么事。事实上,中药是治病的,如前所说,药物存在偏性,吃后必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如果身体病了,那么药物就会针对疾病发挥作用,即“有病则病受之”,如果身体健康而随意服药,则“无病则人受之”。
误区五 中药越贵越好
很多人会选择各种各样的名贵中药,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你的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结果是很清楚的。药物应用的原则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些药材虽然有很好的进补作用,但如果用错了地方,反而会对身体带来伤害,正如“滥用人参,毒如砒鸩”,也就是这个道理。
误区六 中医是“慢郎中”
中医药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用药经验,但多数人认为中医只能治慢性病,不能用于急性病,是个典型的“慢郎中”,其实这是不对的。在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代,许多急性病症都是靠中医来救治的,比如休克、发热、腹痛、呕吐、腹泻等,均可以用中医治疗,常常三五帖即可痊愈,免去了输液或手术之苦。如果遇到吃了很久中药都没有明显效果,千万不要用“中医起效慢”来安慰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你可能需要和医生好好沟通,重新调整治疗方药,或者寻求更高明的医生了。
误区七 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认为补药“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是很不科学的,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还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等副作用。正确的进补原则应该是“缺什么,补什么”,这样才不会被毒副作用所伤害。举例来说,如果气虚的人单纯补血,或血虚的人单纯补气,效果可想而知;如果阴虚的人去补阳,阳虚的人去补阴,就会使身体更加糟糕。因此,中医十分讲究“辨证施治”,如果盲目进补,不仅起不到进补作用,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会员之家
杏林杂谈
医理探源
上古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