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异常出汗都有哪些原因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异常出汗都有哪些原因
[复制链接]
73
|
0
|
2019-8-27 18: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提及出汗,很多人认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
现代医学认为,出汗是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方式。中医学认为,“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一般来说,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但如果和上述因素无关而出汗,则应当心是病理性的,中医称为“汗证”。
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汗证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主任李建军解释,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常伴有容易感冒、神疲、不耐劳力、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另有,绝汗(指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战汗(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的症状)、半身汗(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手足心汗(指病人手足心汗出较多的症状)、黄汗(指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多与湿热有关)等概念。此外,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等疾病,以及产后、病后、手术后体质虚弱也会导致出汗异常,这其中以更年期女性出汗异常最为常见。
中医食疗调理汗证
一定要辩证
“对汗证进行中医食疗调理,一定要辩证,即便是同一汗证,也有具体分型。”李建军说,比如对于气虚型自汗患者,一般以调补为主,加强固摄,平时可以多吃如黄芪、大枣、山药等补气食材加以调理;气阴两虚患者,当从益气养阴、滋阴清火着手,可食用百合、银耳、枸杞、洋参等食材调理;对于气虚及阳虚引起的自汗,不能采用清热止汗的方法。此外,他指出汗证患者在平时的自我保健方面,还应当注意保持平稳的心态,控制情绪,少发火;饮食也要注意少食火热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饮酒;同时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李建军表示,发汗也是中医临床上一种非常常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外感疾病,生活中,对待各种“出汗”现象,也应当辩证对待,不可不出汗,也不可过汗。
相关链接
“彩汗”是怎么回事?
对于有些人会出现各种颜色的“彩汗”,李建军作了以下分析。
黄汗,中医有“黄汗”概念
李建军指出,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
李建军表示,中医没有白汗的概念,但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红汗,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李建军说,中医也无红汗的说法。不过,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绿汗,或提示胆汁外泄
中医并无绿汗概念。李建军指出,汗液变为青绿色,或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理探源
杏林杂谈
会员之家
肝病治疗中心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