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经络导引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经络导引法
[复制链接]
192
|
0
|
2019-8-27 19: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古人将肢体导引法与经络穴位的按摩相结合,既活动了肢体关节,又发挥了经络穴位的特殊作用,这就是经络导引法的原理。经络导引法按不同的穴位配合不同的肢体动作。具体做法如下:
养命门坐位,精神安静,呼吸深长均匀。意想人身元气从百会穴(头顶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经身体后正中线的督脉向下运行,到达足部的太白穴(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处)再从太白向上运行到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意守命门片刻,以达到积聚生热,温煦全身的目的。此法可治疗腹胀肠鸣,腹部及胃脘疼痛。
按仆参做腹式呼吸,当吸气时,用手指用力按压或弹拨仆参穴(外踝后下方,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而在呼气时则放松。这样反复进行到穴位处有发热感或放射感时为止。此法有安神益肾,强筋壮骨的作用。
绕六节用手掌从腰后左侧的肾区开始向下,经过左侧大腿外侧的伏兔穴 (髌骨外缘上6寸),向下到左小腿外侧的足三里穴(髌韧带外侧下3寸,胫骨向外 1寸),再到左足背的冲阳穴(在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然后到左足大趾的大敦穴 (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足第二趾的厉兑穴(足第二趾趾甲角外0.1寸)、内庭穴(足二、三趾缝间纹头处),过足中趾,到第四趾的足窍阴穴(足第四趾外,趾甲角旁0.1寸)及足小趾的至阴穴(足小趾外侧,指甲角旁0.1寸)、足通谷穴(第五跖趾关节前下方),到达足心的涌泉穴 (足底部足心蜷起时凹陷处)。再向上从左小腿内侧上行,经过三阴交穴(内踝高点上3寸,小腿内侧正中)及大腿内侧的箕门穴(髌骨内缘上8寸),最后到达关元穴 (在脐下3寸)。此法能够治疗肾脏病变引起的浮肿。
升肝胆静坐调息,意想胆经阳气从侠溪穴(第四、五趾缝间纹头处)开始,沿胆经循行线(在下肢及身体外侧的中线附近)向上到达巅顶。同时上亢的肝阳得以下降,此法用来治疗肝阳头痛。
守京骨静坐,意想元气从足太阳膀胱经起穴睛明(内眼角向上,眶下缘处)开始,经过头顶,从身体背侧向下,沿下肢后侧到达京骨穴(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意守京骨穴。此法能强化膀胱功能。
守涌泉意守足底的涌泉穴(足心蜷起时足底凹陷处),能补肾水,降心火。治疗阴虚火旺引起的头痛、失眠、眩晕等症状。
生肾水静坐调息,两手掌心相对,渐渐地从胸前向两侧打开。然后用手指按揉气冲(在脐下5寸,正中线旁开2寸)、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处)、三阴交(内踝尖下3寸)、悬钟(外踝尖上3寸)、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环跳(骶骨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外1/3与中I/3交点处)等穴位。然后两手扶腰,中指尖压在命门穴(第2腰椎棘突下)上,腰身慢慢向前弯,再抬起,就像竹枝被压弯后弹回恢复的样子,这样就可以将涌泉处的肾水引向头顶的百会穴。此法能冶肾虚腰痛。行脾气静坐,意想脾经之气从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5寸)向下,沿下肢内侧脾经循行线到达丘墟穴 (足外踝前下方凹陷处)。此法可治腹胀。
络脾俞站立,两脚掌抓地,以足趾之力挤压隐白穴(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 0.1寸),意守隐白片刻后,引脾经之气上行到达脾俞。此法可治脾虚泄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环肾气静坐,意想肾经元气从涌泉发动,到然谷穴(内踝前下方,足弓凹陷处),再沿足少阴肾经循行线(下肢内侧)向上到达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穴下,正中旁开1.5寸),然后返回到然谷穴。此法可治疗肾虚引起的腰痛、耳鸣、遗精等病症。
通照海静坐,两脚内踝相靠。意想肾经元气从涌泉穴开始向上,循行全身后返回,到达照海穴(内踝正下方处),并且在照海穴处相融贯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白色叹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