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复制链接]
43
|
0
|
2019-8-27 23: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看成重要致病因素,认为这七种过度的情绪变化,可引起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称为气机紊乱,所谓“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古代医家不仅认识到精神状态与发病密切相关,而且对预后也有巨大影响,强调“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过分强烈的情绪变动,也常是引起猝死的重要诱因。高血压病人突然暴怒,诱发中风,因脑出血而骤死并非少见。心脏病患者在过分激动时,也可能骤然死亡。
精神内伤可致病,调养精神则可防病。中医认为不应让精神过分耗散,而应让它内守。,要避免过度精神波动,尽量减少忧思郁怒,经常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自在,使心情处于恬静状态,这样能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气机调畅,疾病就难以发生。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就是内无所蓄;“惔”就是外无所逐;“虚无”是虚极静笃,致于自然的意思。“恬惔虚无”实即摒除杂念、畅遂情志、神静淡泊,保持“静养”之意。
精神内守,有利防病去疾,抗衰防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而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不干那些损人利己的事,不贪不义之财,不做伤天害理的勾当,自然心静神安。神气清净内守,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邪不能害,自可益寿延年。
如果不注意调养精神,心术不正,挖空心思为自己谋算,处心积虑聚敛财富,或贪污受贿,或巧取豪夺,或谋财害命,就必然精神内伤,丧志折寿。他们做了“亏心事”,必然会白天于心不安,夜晚恶梦缠身,总害怕有一天“被捉”,心境常处于紧张、自责、忏悔、恐惧状态。这一系列的精神负担和异常情绪,必然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代谢,降低免疫功能,正气衰惫,百病丛生。
要想达到精神内守,应做到“四不”。一不贪得。做人要戒贪欲邪念。只有甘于淡泊,没有过多贪求,才能神安气定,体健寿高。二不患失。对于个人地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报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随遇而安,则对健康十分有益。只有做到既“不以一得为喜”,也“不以一失为忧”,就能保持心境安静。三不动情。面对不顺心、不如意之事,既要从容面对,又要自我克制,自我调适,自我解脱。无烦恼所困扰,则精神轻松,免疫力高,病魔便会退避三舍。四不小气。要改掉自私的毛病,心胸宽广,宽以待人,宽以容人,凡事应该看得远点,想得通点,想得开点,不要事无巨细都“往心里去”。一个人如能谅人之过,念人之功,助人之短,扬人之光,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友爱,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称心如意,则心静神安,灾病不生,福寿永存。(赵广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亮黑亮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