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从“三伏贴”到“治未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从“三伏贴”到“治未病”
[复制链接]
156
|
0
|
2019-8-28 05: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骄阳似火,又到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季节。热的不仅是天气,据新闻报道,全国各大中医院里,“三伏贴”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患者人数明显增多,类别也有差别,往年以中老年人居多,今年却多了许多小儿和年轻人。那么,何谓“三伏贴”呢?
“三伏贴”是中医的外治法之一。所谓三伏天是按古代天干地支法推算出来的,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二伏,末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三伏并不固定,有时相隔10天,有时相隔20天,如2007年头伏、末伏均为10天,二伏赶上20天,即多了一个润二伏;而2008年头伏、二伏、末伏均为10天。也就是说,三伏为30天至40天。“三伏贴”就是在三伏这段时间,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姜汁等温热性的中药,采用特殊工艺制成膏药,贴敷于特定穴位如肺俞、膈俞、大椎、肾俞,或定喘、膏肓、风门、大椎等穴位以治疗或预防疾病的方法。既往“三伏贴”多用于治疗咳喘等肺部疾病,但近年来的统计资料表明,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免疫力、预防某些外感疾病也有一定疗效。如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等疾病在夏至到三伏,通过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三伏贴”从某种角度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未病”不是指没有生病,而是就个人身体而言,未来可能发生的病。所谓治未病,就是治疗"未来可能发生的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千金要方》进一步中引申:“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具体而言,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阶段,此处重点介绍“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三伏贴”即包含有“未病先防”的内容。三伏天见于夏至后的庚日,庚日在五行中属金,肺也属金,所以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最好。另外三伏天又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说法,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天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由于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而此时阳气最为活跃,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大张,这样药物更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
现代实验室研究也证实,贴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使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地调整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来自临床的资料也表明,“三伏贴”确有疗效,尤其是体质较弱的小儿咳喘患者,坚持贴敷3至5年,不仅使原有疾病痊愈或减轻,体质也明显好转。百姓的口碑最重要,代代相传,所以采用“三伏贴”的人越来越多也就不足为奇了,也确实是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一种独特疗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白色叹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