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饮食五味,以谨和为美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饮食五味,以谨和为美
[复制链接]
186
|
0
|
2019-8-28 08: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膳食营养应均衡
《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也就是说,“民以食为天”,但是怎样“食”却是有讲究、有学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因此提出了“谨和五味”的养生原则,强调只有五味调和才能使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
这一点,就是强调膳食营养应均衡。《红楼梦》中贾母秘诀除心态“仁慈”、“乐观”外,在饮食上不贪食、不偏食,注意避免肥甘油腻,并定期吃斋,适时采取饥饿疗法,平素亦很注意“饥饱适中”等也是重要的方面。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痹论》也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见过分饥饿,会使人精气不足,而饱食亦易损伤肠胃,致人以病,甚而能酿痰生火,导致气滞血瘀,加速衰老,晚餐过量为害尤甚,因此,民谚就有“吃饭留一口,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孙思邈也讲“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这些都是有道理的。
有人曾对著名长寿之乡——江苏如皋市几位百岁老人的饮食特点做过调查,他们最根本的秘诀在于: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远近搭配、凉热搭配,充分保证了身体能量和营养结构的均衡,从而为延年益寿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饮食应以清淡为宜,“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这是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不断西化,因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病症越来越多。俗话说,病从口入。实际上,临床上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尿酸、脂肪肝等病症都是吃出来的。因此,《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至今仍是我们值得遵循的饮食均衡原则。
四季饮食宜调和
春 从中医养生理论上讲,春季阳气生发,人为适应自然界,也应随时补充体内阳气,以顺应其生发之势。但也需注意,生发太过则易化火。故在阳气生发的春季,为防生发太过,在膳食方面还需注意以清淡为宜,不宜大量食用油腻煎炸之品。否则积热在里,肺胃火盛,上熏于口,则易致口腔溃疡等疾病。
早春时期,人们在饮食上应当多吃一些鸡肉、动物肝脏、鱼类、瘦肉、蛋黄、牛奶、豆浆等营养品,以及葱、姜、蒜等温性食品,以驱阴散寒。春季中期,可适量食用大枣、蜂蜜、山药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春季晚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除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
夏 中医认为,夏属火,气通心。夏季有慢性病的人,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应多加注意,即使患感冒,亦可能由呼吸系统而转至影响心脏,乃至于危及生命。故于盛夏之季,更宜服用益气强心、化瘀通脉、扶正祛邪的药物。民谚有“东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夏天吃姜,不仅可以暖胃,符合中医“春夏养阳”之说,而且可以振奋心阳,有助于对心脏的保护。
秋 秋季总是以燥气当令,燥邪最易伤人肺气,这个季节,对于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来讲,更应注意保养肺脏,如多吃些“秋梨膏”,亦可用玉竹煲汤,百合煮粥,芝麻、核桃仁和蜂蜜调服等,以滋阴润肺。《内经》讲秋冬养阴,即是此意。
冬 冬季为蛰藏之令,此时服用滋补肝肾的药物,可以增强肾脏藏精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传统习惯。肾气、肾精充足旺盛,则体力自然充沛,抗病能力自会增强,来春也就不会或少生温热性疾病。而且冬令进补,还可以起到促进年少者生长发育、年长者益寿强体、延缓衰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理探源
中药方剂
羡煞卐旁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