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保健] 痛经应怎样护理及治疗

[复制链接]
查看202 | 回复0 | 2019-8-28 20: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凡是月经前、后或在月经期间发生下腹痛或其它不适,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或劳动者,称痛经。痛经大多在月经来潮的当天出现,也有的在月经来潮前出现。常为下腹绞痛,并伴有面色苍白、头痛、恶心呕吐、手脚发凉等。痛经可持续数小时或1-2天,经血流出后才逐渐缓解。


痛经不是每个妇女都发生,有的人自青春期头一次来潮开始就痛经,以后每逢来月经都出现严重的痛经,这叫原发性痛经。其常见的原因是子宫过度向后弯曲(子宫后位)、子宫痉挛性收缩、子宫发育不良所引起的不协调收缩,以及营养不良、先天性体质衰弱、贫血等。有些妇女过去月经一直很正常,但偶然因经期受寒、做过度剧烈的运动或劳累,亦可引起痛经,这就叫继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还包括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子宫瘤等引起的痛经。


痛经的护理方法如下:


1.注意并讲究经期卫生,经前期及经期少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2.消除对月经的紧张、恐惧心理,解除思想顾虑,心情要愉快。可以适当参加劳动和运动,但要注意休息。


3.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体质虚弱者。还应注意改善营养状态,并要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4.疼痛发作时可对症处理,口服去痛片,也可服用阿托品片、颠茄片及安定片,都可缓解疼痛。


另外,可喝些热的红糖姜水或采取艾灸三阴交、合谷、子宫等穴位,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治疗痛经验方


1、玄灵止痛汤:玄胡、醋炒五灵脂、白芍各10-30克,当归、川芎、甘草各10-20克,为主方。气滞血瘀型加柴胡、香附、桃仁各6-15克;寒凝血瘀型主方加艾叶、吴茱萸各10-15克;血热挟瘀型主方加丹皮、炒栀子、黄芩各10-20克;气血虚挟滞型主方加黄芪、党参、熟地各10-20克。本方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4次服。每次月经前3-5天开始服用,至经净痛止。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2、加位少腹逐瘀汤:当归10克,川芎6克,赤勺10克,延胡索10克,炙没药6克,炒蒲黄10克,灵脂10克,小茴香3克,干姜3克,肉桂3克,益母草30克,泽兰10克。本方的主要功效为:活血去瘀,温经止痛。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本方水煎内服,忌食生冷。


3、甘橘调经饮:干松10克,蚕砂10克,荔枝核12克,山楂6克,清橘叶6克此方主要功效:行气、舒肝,活血、调经。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本方宜水煎服,经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一剂,连服5-7天。


4、归芍棱乌萸草汤:当归12克,白芍30克,醋炒三棱、炙甘草各6克乌药、山茱萸各9克。阴虚血滞去乌药,加生地、丹皮、沙参;阳虚寒凝加肉桂、巴戟天、红花;肝肾亏损加狗脊、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便溏加茯苓、炒白术;呕吐畏寒肢冷加吴茱萸、生姜;口苦心烦加竹茹、栀子。于经前3日开始,每日一次水煎服,用至经净;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痛经及简易治疗法


女性月经来潮时或多或少总会感到有些不舒服,像腹胀、腰酸等等,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如果在月经期或月经前后发生下腹部较严重的疼痛、腰酸,同时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时称为痛经。


如何解除痛经呢?


1)要消除精神紧张,正确认识、了解月经是女性正常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时,不要焦虑,要注意经期卫生,并要劳逸适度,既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又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如弯腰、转身、散步等,不妨坚持夫天做体操,有意识改变睡眠姿势,或在月经来潮3天内每天胸膝卧位20分钟,以上都可促使经血畅通,减轻痛经。


2)药物治疗。若下腹部顿痛,可服用解热止痛片;若为持续性绞痛(因子宫痉挛性收缩所致),需口服1片阿托品或1片普鲁本辛等解痉止痛剂,也可应用中药温经散寒,内服、外敷结合,不妨选以下几种药方试一试。


外敷法:


青盐500克炒热,用布包好,放置小腹部。


食盐500克,生姜120克切碎,葱头5个捣烂,共炒热布包置于小腹部。


内服法:


若月经期下腹部疼痛,喜热、喜按,得热痛减,手足不温者,可择其一方治疗:白胡椒粉3克、红糖2克,开水冲服。
   
肉桂粉3克、红糖20克,开水冲服。
  
若月经期下腹部疼痛,经量少而色暗,伴有血块者,可择下方之一用之:红花6克、红糖20克,水煎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