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中医养生:中医中药在客家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中医中药在客家
[复制链接]
121
|
0
|
2019-8-28 21: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人早过不惑之年,既非医生护士,也非营养学家,似无资格奢谈什么中医中药。然而,凭着自己这副硬朗的身子骨和这把年纪所经历与听说的医事药闻,自信将若干感受、传闻记录下来,对人们运用中医药来养生防病,定有裨益。
我的家乡粤东梅县,是著名的“华侨、文化、足球之乡”。这里昔日虽也是山清水秀,草木葱郁,但却是“贬谪之乡、避乱之乡、瘴疠之乡”。在这闻名遐迩的客家人聚集地,许是“新旧三乡”特有的地理、历史与人员素质所决定,人们对中草药的研究运用源远流长,不少的祖传秘方对防治疑难杂症很是有效。用当地人的话说:“谁家没有几个‘防家看屋’的偏方?”类似双料喉风散、八宝惊风散、七厘散、六神丸、卫生丸这些传统的中成药,不但当地家喻户晓,连海外侨胞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也不陌生,在返乡寻根问祖时常指名索要这些中药带走。
我童年时身体孱弱,从记事起到21岁步入军营,大凡有病都服中药。母亲是远近有名的理家好手,在务农持家中习识了许多中草药,我们兄妹六人在成家立业之前,有个头痛发烧、跌打损伤都由母亲觅中草药“搞掂”。当年如此这般,细忖实出无奈,上有老下有小的偌大家庭,没钱去医院求治。中、西医各有千秋,服中药只要对症及时,一样出奇效。
前年回乡省亲,慈母说起一则轶事:一次我随母上山砍柴,突然全身发冷抽搐,倒地呻吟。母亲放下刀斧,悉心问情,之后就地摘了些“布惊叶”等草药,吐些口水揉熟,给我擦揉肚脐等部位,再呵护我在路边躺下,盖上衣服,自己继续干活。待我昏睡半天好转后,才慢慢回家。说起这些诊治家人、邻里的故事,老人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使我禁不住对这些树皮草叶肃然起敬。中医中药博大精深,偏方万千,是治病养生的首选,我深信不疑。
广东省水土偏热,防暑降温祛火的药材不可少。在我家中,鱼腥草、绵茵陈、溪黄草(有甜、苦之分)、穿心莲等是必备的,都特地从家乡捎来备好。男人以肾为宝,女人通经顺气为要,这以食补最好,我家常用枸杞、龙眼肉、老艾草、当归、益母草等,配以鸡、骨、肉等煲汤,集防治于一体。偶有拉伤跌肿,也多用特制的药酒擦饮,化瘀活血,痊愈神速。
传统观念认为,中药性缓、西药性急,这也并不绝对。比如那“六神丸”,粒大如钉尖,药力却不凡,多吃不得。如果以为那些木头、树墩、野草熬就的汤水可以随便乱喝,那就大错特错。我们家乡有“大茶药”、“山羊角”等剧毒植物,那是含糊不得的,服用会中毒,严重者还会致命。所以对木头疙瘩、花草荆棘这些中草药物的医疗药用价值可小视不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古今医案
美容之声
亮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