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用中药自疗须谨慎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合理用药]
用中药自疗须谨慎
[复制链接]
105
|
0
|
2019-8-29 00: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随着现代医源性疾病和生活方式疾病的增多,国人逐渐恢复了对中医的信心。一些百姓认为中医药“治根”、中药“无副作用”,热衷于用中药对症自我治疗。平时买几本《验方大全》、《本草大全》之类的书籍摆在案头,遇到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就根据自己的症状,按照书中对方剂、中药主治功能的介绍,寻找与自己症状相符或相近的方剂或中药,到药店抓方治疗。
比如感冒,就对照症状购买麻黄汤,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功能相近的感冒药物都买齐服用;比如伤食,便把消食导滞的药物全购齐自用。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一点效果也没有,有时甚至越治疗病越严重,甚至出现毒副作用。一些人不反思自己不会用药,反而怨中药不治病。
不可否认,中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确实留下了一批使用范围固定、疗效稳定、用药安全的经方、验方、偏方乃至单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很方便地使用。但中医的根本还是要求理、法、方、药“四位一体”,在整体观指导下,灵活运用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的理念,既讲辨证论治,也讲君、臣、佐、使。即便是流传千古、使用范围固定的“小柴胡汤”、“六味地黄丸”等,使用时也是需要辨别“证”的。
因此,离开中医的整体观、中和观,不懂辨证论治和君、臣、佐、使,用中药简单叠加,像西药那样去对症使用,此时的中药已不能再称为中药了。
至于用中药自我治疗出现毒副作用,那不是中药的错,错在误用乱用上,即古人所说“药之害在医不在药”。中药的毒多指偏性,有“是药三分毒”之说,并不等同于西药所说的毒性成分。中药治病是以偏纠偏,讲究“中病即止”。如果乱用或滥用中药,过犹不及,中偏性之毒是在所难免的了。诚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也许有人要说了,用方剂自疗在古代大量存在,为何今人不能?这是由时代背景不同决定的。一方面,儒、释、道是中医的源头活水,古代以“四书五经”为主的中华文化深入人心,故古人都略通医道。而今人接受的都是西方分析还原实证为主的理化知识,在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很难接触到传统文化知识,这使得今人普遍对中医不了解、不理解。因为中西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用西方文化来看中国文化,犹如用英语语法来衡量和解释汉语语法知识一样,故用西式思维拼凑使用中药很难有效。另一方面,传统药店实行中医生坐堂制度,现场指导患者用药,而现在卖药和买药是两码事,卖药的并不对买药者的用药安全、疗效负责。
所以,一定要对中药有正确的认识,中药虽然没有西药那样明确的毒性成分,但并不是“无毒副作用”,使用一定要慎重。特别是在没有传统医药知识背景的条件下,不能乱用中药自疗。用中药要在中医师的辨证论治指导下使用才对,即便是一些固定的丸剂,也尽可能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切不可随便盲目服用,以免陷入先是对中药的狂热,后是对中药的绝望乃至怨恨中,这对患者的健康、对中医药发展都是不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古今医案
聆听你的声音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