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奇谈怪论”之二十:“三焦”不是五脏六腑生理功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奇谈怪论”之二十:“三焦”不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复制链接]
1302
|
3
|
2004-6-18 19: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三焦”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由于《内经》对心包络的具体部位论述不明确,特别是《难经》在《二十五难》中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在《三十八难》中又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难经》两次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就引起了后世医家之争论。
如孙思邈、滑寿、李梃、张山雷等,皆宗《难经》主无形之说。主有形之说者,如虞抟、章潢、张介宾、唐宗海等。其实,这种有形、无形之争无任何价值。若无形,何以主持诸气?若无形,何以为水谷精微运行之道?有三焦之功能必有其形,这是一定的。
今之中医基础理论对三焦又是如何论述的呢?如《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诸如通行元气、疏通水道等。又由于三焦是胸腹腔的一个大府,上、中、下分布的部位包括了其它脏腑,故三焦又包括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生理特点”。在“解剖形态”中说:“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与‘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的看法。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五脏六腑之中,唯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三焦有‘孤腑’之称。关于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一致认为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和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归属中焦,但因其在生理功能上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划归下焦。按其部位划分的上、中、下三焦的概念,实际上已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我们认为,按着《教材》关于三焦的论述,完全不是六腑之一的三焦。如其谓“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以及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显然与《内经》所论“三焦”为六腑之一的含义相去太远。《教材》所论之三焦,是包括五脏六腑在内的胸腹腔,其形最大,无与匹配者。这与张景岳所论三焦是躯体之内,包罗诸脏的一腔之大腑有何区别?
《内经新识》对三焦的认识,自以为是地作了“权威”性的论述:“今人对三焦的认识:三焦问题,更为玄妙,只因《素问》只言‘三焦是六腑之一’,而解剖位置不详,又因其功能重叠,故到《灵枢》时代已形成‘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为五脏六腑功能的总称。后人又发展为脂膜、淋巴系、消化系、神经系、胸膜腔及整体代谢等学说;势将形成‘人身无处不三焦’。有学者依据《素问》‘三焦是六腑之一’的论点,再结合三焦的三大功能:①是运化水谷精微,②是通调全身水道,③是调整全身气化;总的来说是主持水、谷、气的三大代谢。并逐一将六腑的功能排队,看那一个脏腑能有这三大功能,最后选中了在脏腑中没有席位的胰脏,是符合这三大指标的。从而又从三焦的命名、解剖部位、生理生化功能、病理表现等,再结合现代医学又进一步的复查和考核,逐一提出了论据,最后证实仍可能是胰腺。”
可见,至今对三焦仍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1世纪教材》将“六腑之一”的三焦与胸腹部“部位划分”的三焦混为一谈,自然得出了“三焦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的结论。六腑功能的特点是“泻而不藏”,若如此解释,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是有藏有泻,显然与六腑之一的“三焦”不合。不可取。至于《内经新识》,则以西医学的观点,将三焦的三大功能与西医解剖位置相对照,“选中了在脏腑中没有席位的胰脏”,认为“可能是胰腺”。但在“今人对脾脏的认识”中又说:“脾是一个消化器官,结合现代医学从解剖部位、生理功能、组织结构、病理表现等逐一去探讨,认为中医脾不是西医之脾,而是现代医学之胰,其部位及功能等,都较相合。……从而认为为着有利于中西医的结合,为着不影响中西医理论与临床,提出将中西医之脾后加一‘胰’字和‘淋’字,成为脾胰和脾淋的称呼。”照此说法,三焦是六腑之一,竟可混入脾脏成为“脾胰”了。《内经新识》的作者是三位中医,为何要用西医理论来搅乱中医理论?显然,是为了走所谓“中西结合”的道路,以西医理论来改造中医理论,把《内经》研究纳入西医轨道,实际是在出卖中医,以达到消灭中医的目的。所以,我曾经说过,“三剑客是‘中医’的掘墓人”,我们必须彻底揭露其真面目。使世人有所警觉。
《内经》所论“三焦”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还得从“三焦”之名说起。“三焦”之“三”,《辞源》说:“三,古时常以‘三’表示多数”。《说文》“三”字条下,段注:“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亦以“三”言其多也。焦,《辞源》:“ 月焦 ,谓肉不满。三焦之‘焦’也作‘月焦 ’。见《集韵》”。《中华大字典》:“月焦 ,通作‘焦’,见《集韵》,‘详焦字’。月焦 ,肉不满也”。所谓“肉不满”,谓肌肉中有空隙,没有完全充满。《章太炎医论》说:“三焦之气发于腠理,故曰焦理”。说明“腠理”为三焦所注,是元气相会之处。《辞源》说:“腠,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是以得知,三焦者,乃皮肤脏腑间无数之纹理空隙也。
三焦既为有形,自有其形态可见:
一、命门为三焦之原。《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考“原气”即“元气”。张介宾说“命门”之火曰元气,“命门”为元气之根。是知“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即“三焦者,命门之别使也”。三焦既为命门之别使,可知命门为三焦之原也。只要知道命门之所在,即可知三焦之所在。可见,三焦起始之部位,必定随命门而定。
命门的具体部位,有先天与后天之分。世人皆知,《难经》以右肾为命门,是以后天八卦方位图为依据的,故谓肾为后天命门;而《内经》以脑髓为命门,是以先天八卦方位图为依据的,故谓脑髓为先天命门。显然,人身先天之火不是藏于肾,而是藏之于脑,所以,三焦的起始部位是随先天命门脑髓而定,由上而下,下至胸腹五脏六腑也。
二、三焦为命门脑髓之别使也。《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由于“原气”即“元气”,命门为元气之根,所以,“原气之别使”亦即“命门之别使”也。何谓“别使”?徐灵胎说:“根本元气,分行诸经,故曰别使”。《难经校注》说:“别使为别行之使道。《素问·灵兰秘典论》:‘使道闭塞而不通’。王冰注:‘使道,谓神气行使之道也’。谓三焦别有使道以引导原气,达於上、中、下周身”。我们认为,所谓“引导原气”,就是三焦为全身肌肤脏腑之腠理,为元真相会之处,是血气流注之所。说明三焦腠理就是“引导元气”之通道。所谓“别有使道”,就是“分行诸经”之使道也,正如周学海《读书随笔》所说:“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所出入升降之道。……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并行不悖”。这就是说,横直腠理是元气分行诸经之使道。本来,《灵枢·论勇》就有“三焦理横”与“其焦理纵”之说,只是后世医家不理解其“横”与“纵”之义,致使其道不明。我们认为,对于“横”与“纵”之确切词义,从其下文即可理解。“三焦理横”的下文是:“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前言“胆满”,后言“胆横”,说明“横”有“满”义。《辞源》:“横,充溢”。“其焦理纵”的下文是:“骨曷 骨亏 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 ”。说明“不满”为“纵”之义也。可见,“三焦理横”是指腠理间的血、气、津液充盈饱满;“其焦理纵”是指腠理间的血、气、津液之不足也。充分说明纵横腠理是运行血、气、津液之道路。
三、三焦之府在气街
《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其腑在气街”。然“气街”一词,并非《难经》所创,首见于《内经》。《灵枢·卫气》说:“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杨玄操说:“气街者,气之道路也。三焦既是行气之主,故曰腑在气街。街,衢也。衢,四达之路也”。张介宾说:“此四街者,乃胸腹头胫之气,所聚所行之道路,故谓之气街”。气街理论主要是阐明头脑和躯干部位是经脉之气所循行的道路,所以,《灵枢·动输》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经脉的循行本来是有纵有横,说明周学海所说“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当是可信的。正因为有三焦腠理的气街存在,所以“内而脏腑,外而肌肉,气的纵横往来,并不相悖”。由于三焦是行气之主,气街又是气所聚之地,故曰三焦之府在气街。
气在三焦腠理内循行,需要一种动力,而这种动力《内经》叫宗气。宗气的推动力很强,可以通贯心脉,向上出于肺,到达咽喉,注输于头部气街;向下注于胸腹气街部位,并通过胸腹气街而下注于足部,所以《灵枢·剌节真邪》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三焦腠理中之气所以能够上下通贯,周流散布,宗气起着振奋的作用。但宗气乃后天之气,而后天之气需有先天之气的滋养。先天之气即元气,藏于先天命门脑髓之中,所以宗气离不开元气。故《难经》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四、三焦腠理的生理功能
关于三焦的生理功能,《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①、通行元气:元气根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通行的道路……。②、疏通水道: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津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我们认为,《教材》谓“元气根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此说与《内经》不合。《内经》在《灵枢·经脉》中明确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是先生脑髓而非先生两肾,应该说“元气是根于脑髓”,而不是根于肾。《教材》谓三焦有‘疏通水道’之功能,这是对的,但《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说三焦“为水谷运行之道路”,却是错误的。该书说:“水谷由上焦而入,在中焦化生精微,其精微由上焦宣布全身,其糟粕由下焦排出体外,皆以三焦为道路”。很明显,完全将六腑之一的三焦,与胸腹部位划分为上、中、下的三焦混为一谈。实不可取。
有人认为,三焦腠理有“进行新陈代谢”的功能。其理由是在《吕氏春秋·先己》中有一段话:“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逐通”。据说“用新弃陈”就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能正常进行,腠理就通畅。就以此说明腠理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我们认为,“新陈代谢”乃现代用词,中国古代只有“吐故纳新”之说。何况“用其新,弃其陈”在《吕氏春秋》中,并无“腠理具有新陈代谢”之意。因所引原文当属断章取义,原文说:“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逐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言天下不可取,如曰可取,必先取身。取身,犹言治身也。如何治身?即“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可见,“用其新,弃其陈”是治身之道。高诱注曰:“用药物之新,弃去其陈以疗疾,则腠理肌脉逐通利不闭也。”充分说明“用新弃陈”是治身之道,并无“腠理具有新陈代谢”之意。也不可取。
总之,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既有其名,又有其形。其形中空,“泻而不藏”,为皮肤脏腑中之空隙纹理也。《内经》谓之“腠理”。与胸腹部位划分为上、中、下三焦的概念不同,不可混为一谈。说三焦功能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应给予批判,如不批判,脑髓为脏就不可能建立。《内经》中“六脏六腑”的真实面目也就无法揭示出来。[/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中庸之医
|
2004-6-19 08: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奇谈怪论”之二十:“三焦”不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人体内的水有阴阳之分,即壬水和癸水,三焦是统调的壬水,壬水也就是元气,即肾间动气,五脏六腑皆依赖元气作为能量,三焦统调元气,当然是最大之腹,元气无形,三焦应该也是无形的,肾间动气从中脉化生精气神,也就是道德经中的三,从三焦分出为肉体供能,因此为别使,无形的元气和呼吸之气融合,因此上焦如雾,和水谷之气融合,因此中焦如沤,这些都是先天元气和后天之气的融合形成的,气街是气化之所。
从这个思维角度去认识,三焦不难理解,现在有很多的病都与三焦有关,比如一型糖尿病等,正是因为连三焦都认识不清,所以现在就治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星河
|
2004-6-19 09: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奇谈怪论”之二十:“三焦”不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刘先生的揣测,是很容易被驳倒的,因为它毕竟属于臆猜的想象。
试问刘先生:
“三焦”这个脏腑的病症,有哪些症状?
“脑髓”这个“命门”瘫痪后,三焦有何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天气不错pga
|
2014-4-20 22: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顶起出售广告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刘养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