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复制链接]
查看5071 | 回复11 | 2004-4-13 16: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版主按:
本版欲连续刊载原刊于《中医研究》杂志上的中医小说“医林缀英”。
此小说系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以其老师、沪上名医金寿山临证经验为素材,创作的中医章回小说。文中比较详细地分析了辨证论治思维,恰当引用中医经典。其中病情、用药、剂量、疗效均系如实记载,西医诊断亦可靠,故事情节则经过艺术加工。故作为中医章回小说的“医林掇英”,既真实可靠而又形象生动,读之如同随诊于名医之侧,既可学得临床经验而又饶有趣味。
一至三回名称如下――
第一回:沉疴痼疾难治难愈  古方新用相反相成
第二回:治冠心辨胸闷胸痛  用经方分通阳降逆
第三回:制丸剂分缓和峻急  识温病辨伏气新感
敬请各位上眼。
匿名| 2004-4-13 17:52:58

[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倒死,文章呢?
杏林新枝 | 2004-4-13 21: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让她贪污了,光给目录不给文章,费大家的时间.
学海无涯 | 2004-4-13 21: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这是一部好小说,支持!!:)
あ叶落飘香あ | 2004-4-13 22: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第一回  沉疔痼疾难治难愈  古方新用相反相成
   一个青年,手上拿着一张处方,匆匆走进门诊室。口中嚷嚷:“这个处方抄错了,药店不给配药。”“抄错了”这三个字对小张医生特别敏感,她意识到这是她的工作出了差错。马上站起来,接下这张处方一看:孙亢章,男,50岁,病案号88919。很快找到了这张门诊卡,把钟医师亲手写的门诊记录,与药方一一对照。
   全瓜蒌30g,桂枝18g,炙甘草10g,枳壳10g,川厚朴10g,党参18g,生牡蛎30g,明玳瑁6g,远志8g,炒枣仁30g,柏子仁10g。7帖。
   一味药也没有抄错,份量也人符合。小张医生正在纳闷,坐在旁边的应医生拿起门诊部图章,盖在处方上,交给那个青年。肯定地说,你现在配得到药了。那个青年接到处方,又匆匆去了。
   当时小张医生有些感到惊奇,但忙于跟随二老诊病处方,未及思考。门诊结束,才问应医师,刚才那个处方是怎么回事?“你没有抄错。是处方中有反药,所以药店不肯配药。”应医生回答很明白。小张一边深思,一边背诵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甘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一看处方惊讶地发现,这个处方中,竟有3对反药。即半夏、瓜蒌、贝母都反附子(附子与乌头为同一植物)。“牵涉到五味药哩!“小张不禁自言自语地说:“反药是配伍禁忌,钟老怎么会开出反药来呢?”“反药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些药店不配,有些药店照配,各地药材公司的规定不一样。”应医师在旁说明。
   午饭后,小张医生放不下反药这个总是。回到门诊室,拿起刚才那张病卡,仔细看来:孙亢章,男,50岁。某建筑公司工程师。有慢性支气管炎十余年,月前时当秋令,轻咳痰白。年轻时有胃病,近年偶有胃脘不适。一个月前,因时时心悸,夜间尤为严重,经常胸闷,发作性胸痛,活动短气,上楼更加明显,神疲,而住入某大医院。经多种检查:心肌灌注发现,心尖部稀疏。Holter试验发现室性早搏1546次/24小时,大都出现于夜间。EKG发现室性早搏二联律,偶发房性早搏。多个导联ST改变。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出院以来,病休在家,继续服用西药,心绞痛发作较少较轻,但未小时,心悸气短,依然如故。脉弦,来盛去衰,重按力不足,80次/分,律不齐,有停搏,每分钟约2次。舌色正常,苔厚腻微黄。血压106/70mmhg。边看边想,这个病人的模样,清楚地浮现于眼前,高高瘦瘦的个子,面容清瘦,面色淡白,语声低,神气怯。还清楚记得当时钟老说过,从中医辨证来看,这个病人是气阳俱虚,痰浊内阻,虚实夹杂,脉象反映虚的一面,衡量二者,是实多虚少。从中医辨证看,病属胸痹,所以选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气短病篇的枳实薤白桂枝汤。这个方与人参汤是同一条条文,相同的证候,出了两个不同的处方。人参汤用于偏虚的证候,枳实薤白桂枝汤用于偏实的证候。选用此方,既符合辨证,也符合辨病。当时小张感到,对这个病例,似乎已经明白了。现在想来,胸痹病篇中有好几个厨房,为什么不选用别的方剂而要选用此方?既然选用了此方,为什么要用反药?是无意偶用?还是有意选用?这就难以理解了。
   一周以后,孙亢章来复诊,说西药已经停用,自己感到精神较前振作。咳痰均减,胸闷隐痛如前,仍有心悸,与一周前相似。按脉察舌无明显变化。停搏多少不一定,每分钟0—6次,平均仍为每分钟2次。钟老嘱原方加茜草12g,沉香粉0.6g,分两次吞服。再服14帖。门诊结束,应医师通知,明天下午业务学习,讨论这个病例,请大家有所准备。
   讨论会开始,先由应医生介绍病史以及两次门诊的诊断用药。小张医生虽带着问题,可在许多上级医生面前,略有羞怯。给杨医生抢先第一个发言:“这个病人中医辨病为胸痹,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与慢性支气管炎。一般认为,中医的胸痹,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但是胸痹篇原文中的“喘息咳”,更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原文描写的“胸中气塞、气短”等症状,冠心病与慢性支气管炎均可见到。如果再从橘枳姜汤与人参汤的功能来看,胸痹病与胃病可能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感到这个病人确是一个典型的胸痹病。不知各位以为如何?”钟老微微点头。陆先生马上表示:“我同意杨医生的观点。中医病名不能硬套某一西医病名,应该结合临床实际,全面分析。”“我也同意杨医生的看法。”应医生从容不迫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日本汉方医学家也认为《金匮要略》胸痹篇中的一些方剂,既能治冠心病,也能治气管炎。如藤平健与小仓重成合著的《汉方概论》就认为茯苓杏仁甘草汤可用于肺气肿所出现的胸闷、呼吸困难;此方亦可用于冠心病及心脏神经官能症。对于栝蒌薤白半夏汤,也认为既可用于冠心病,又可用于呼吸道疾病所致的咳嗽、咯痰、呼吸急促与胸背冷痛。至于枳实薤白桂枝汤,不仅认为能治心脏病与气管炎,还认为能治胃痉挛。日本汉方医也有‘异病同治’的观点哩!”
    应医生的长篇大论,到此略为停顿,给了小张医生发言的机会。“十八反是怎么回事?究竟能不能用反药?”闷在肚子里的问题,冲口而出。
   “对十八反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反药能用,属于相反相成,但反药不能滥用,其中有些药品本身就有毒性,临床应该谨慎。”钟老慢条斯理地说出自己的基本观点。
   “中药相反的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当时明确指出,‘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可是古代方书中,既有避用反药的现象存在,如十枣汤不用甘草而用大枣。但是,用反药的方剂,亦非罕见。《伤寒论》中没有用反药的方剂。《金匮要略》中有附子粳米汤(附子与半夏同用)、赤丸(乌头与半夏同用)、甘遂半夏汤(甘遂与甘草同用)。《千金方》中有干枣汤(甘草与甘遂、芜花、大戟同用)。有人计算过宋以前《金匮要略》、《千金方》、《圣惠方》、《圣济总录》、《妇人大全良方》中,有反药的方剂达215首。因此,近代医家如四川蒲周,李斯炽,上海章次公,云南戴丽三等均认为十八反并非绝对禁忌,使用恰当,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陆老先生以中医古籍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北京中药研究所统计了明清以降,129位医家的20313个处方,发现有88位医家用过反药(占68.22%),在20313个处方中,有486个处方有反药(占2.39%)。”应医生提出了对现代十八反研究资料。他接下去说:“用反药治疗的病证有四十多种,大多为沉疴痼疾。在十八对反药中,以附子配半夏用得最多。至于这个病人用反药的意义,还是请钟老自己来说明!”
    “这位病人之所以用反药有4点用意:第一,冠心病属于痼疾,痰饮瘀浊凝聚,难以速愈,用反药在于激越药性,冲击病邪,使之消散。”钟饮口茶水,侃侃而谈:“第二,这个病人,虽有正虚,并不严重,当能耐受反药,如高年体弱,便要慎用反药。第三,一方面用了3对反药,一方面配以较大剂量的党参和甘草,益气和中。这是《金匮要略》使用反药的配伍方法,如赤丸中用人参、蜂蜜、芍药,都有扶正气,和中之意。这样配伍比较安全,单用一对反药,如甘遂与甘草,生附子与半夏,危险性就大了。第四,所以重选用3对反药,则是辨证诊治的需要,化痰散结与温阳散寒同用。”钟老再喝一口茶水,略作停顿,意犹未尽。大家听得十分有味。有诗为证:
    密意慧心方中寄,仁爱敦敏药里寻。
    钟老先生略为停顿之后,以探询的口气说:“听说有人对十八反做动物实验,不知结果如何?”杨先生想谈这个问题,忽然电话铃响,要他去看急诊病人。讨论会到此只能告一段落。要知孙工程师的病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あ叶落飘香あ | 2004-4-13 22: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不好意思,耽误大家的时间了,因为我要一点点打出来~
在此向大家道歉
以后我每天都会打出来,尽快让大家阅读
匿名| 2004-4-14 01:26:33

[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呵呵,做为小说来说呢,不太好看呢,不过寓教于乐,通俗易懂,是很好的教材。
我看本版上的天涯娘子的《食疗》系列,走的好象也是这路子。
学海无涯 | 2004-4-14 08: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要打出来呀!!
不如那位去超星座个文件,方便!
あ叶落飘香あ | 2004-4-14 11: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没关系,我下回扫描出来
あ叶落飘香あ | 2004-4-15 16: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第二回  治冠心病辨胸闷胸痛  用经方分通阳降逆
说来也巧,杨医生去看的急诊病人,患的也是心脏病。不是冠心病,而是心肌炎、心律紊乱。病人姓竺,男性,29岁。病已2年,一直有室性早搏。这次来急诊是为了感冒发热,咽红、咽痛,咳嗽,痰稠,哮喘发作,不能平卧。在急诊室用静脉滴注的中药制剂,留急诊室观察两天,热退、喘平、咳减,但仍有早搏。出院前,杨医生给病人出了个汤剂处方,是中等剂量的炙甘草汤。目的是治疗心肌炎、早搏。钟老用大剂量炙甘草汤治愈小周医生的早搏之后,东方医院内科经常用炙甘草汤治疗心肌炎,效果很好。今天杨医生也用上了此方。效果如何,待服药之后再说,暂且搁下。
服用第二个处方两周之后,孙工程师来第三次门诊。经对这个病例讲座,大家对这个病人更加注意。看他依然清瘦,而面色已有好转,淡白之中颇有血色。步履也比较轻快。“钟老先生,我好多了,早搏少了。”说话声音也较前响亮。按脉仍弦,二分钟内无今后停搏。腻苔为化薄。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ST段仍有轻度下移。钟老认为病情正在逐步好转。时值初冬,可以适当增加扶正药,加用山萸肉10g,钟乳石30g,以补肾纳气。同时加服半贝丸,每天4.5g,以化痰散结。并且认为可以服用一个月以上,不必有大的变动。
两天之后,小竺来门诊。体格魁梧,面色红红的,好象是个活泼好动的青年。与邻座病友的交谈中,才知道他是个搬运工人,又是个足球运动员,二年心肌炎迫使他坐下来,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如看情节紧张的小说也会引起心悸,所以现在手上捧着一本《家庭花语》。病休在家就种花养鸟。小竺情绪并不好,坐下来就说:“我自己有经验,感冒发烧之后,早搏就啬,心慌,短气。”钟老看他唇红而干,色潮红,舌色略红,苔薄白腻。按弦左弦数,右弦细数,来盛气衰,112次/分,有停搏,2~8分次/分。咽红,扁桃体肿大,轻度充血。病人说话仍有咳嗽,不严重,痰少而稠。
钟老一面诊察,一面自言自语地说:“病已两年,表面看不出虚损之象,热象却很明显。”小竺听了有些不以为然。“一个足球运动员变成了一个种花的休养员,二年来,反反复复,不知吃了多少药,锐气磨掉了,心也冷了,还有什么热气?!”“从心电图来看,你心脏的损伤并不严重,慢慢地耐心调理,会恢复的。”应医生有说服力地安慰病人。钟老医生正在怎样用药。小张医生想:《伤寒论》原文第177条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个病正当外感发热之后,可以用炙甘草汤,可是用这两个星期,为什么没有效果?应医生感到,这个病人应该重用清热解毒药,具体用什么方,还吃不准。用黄连解毒汤,过于苦含,怕损阴;用导赤散,不是直接治心,怕力量不够;用龙胆泻肝汤,通过泻肝火而清火,可以考虑;用竹叶石膏汤,治热痰热停留于肺胃,与病情基本符合。想得多疑虑也多。陆先生感到,此证病邪已深入营血,阴液已亏,气分药难以胜任,宜清营汤,复脉汤为主方。大家正在思考之时,钟老的处方已定:
生地45g,赤白芍各15g,丹皮15g,水牛角10g,元参12g,苦参18g,焦山栀12g,生甘草12g,连翘12g,生龙齿30g,真珠母30g,天麦冬各10g,丹参30g,黄连6g,琥珀粉1.5g,吞服。
五周后,小竺来复诊。停搏消失已一周,哮喘未发已三周,咽部略感不适,仍有咳嗽,痰白不稠。精神情绪好得多了。检查:扁桃肿大,充血(—)。舌色正红,苔薄白腻,脉弦细带数,100次/分。钟老认为热象减而未尽。前方加党参18g,法半夏12g,木防已10g,生甘草改为炙甘草18g,去焦山栀、元参、连翘、水牛角。明显减少了清热凉血之药,加进了益气、化痰之剂。
门诊尚未结束,在急诊室值班的杨医生来电话:某建筑工地失火,送来不少烧伤病人,其中有孙工程师。他带病工作,在工地值夜班,为救火而被烧伤,希望大家去看看他。是老病人了,医生与病人之间有深厚的感情,钟老带领小张等人到急诊室慰问。孙工程师说,服中药后体力尚好,经常上班,偶尔也值夜班。碰上了意外,幸而伤势不重。我的心脏算是经受了考验,已做了心电图检查,没有大问题,心脏超声波检查也正常,正在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一周后,孙工程师来门诊。动态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未见心肌损伤。今冬咳嗽也很轻微,一般活动无明显不适,能上五楼,毋须停歇。脉弦75次/分,重按仍感力量不足,舌正红,苔前中薄腻,根苔较厚。钟老认为病已基本控制,改用丸药。丸药方如下:
生晒人参90g,珍珠粉45g,血竭60g,琥珀60g,制川朴45g,炮穿山甲45g,小川连45g,川芎45g,白茯苓60g,川贝母45g,参三七60g,沉香15g,上药12味研极细粉末和匀,紫丹参120g,煎汤泛丸,壹料。服法:每次吞服3g,每天2~3次,温开水送下。
东方医院的内科例行病例讨论会开始了。这次讨论会既是上次的继续,又有新内容充实。大家脑子里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小张医生争先发言:“我复习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篇中用栝蒌、薤白的方剂共有三张,三者主药相同,配伍不同。为什么孙工程师这个病例要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教材上说,栝蒌薤白白酒汤的功用是通畅散结,豁痰下气,加半夏可以逐饮降逆;枳实薤白桂枝汤的是通畅开结,泄满降逆;表达得不太清楚,不知区别应用的关键在哪里?”“这个问题提的好,选方用药要结合临床实际。”钟老喜欢小张踏实研究的精神,高兴地回答问题:“根据《金匮要略》的原文,结合我的临床体会,栝蒌薤白白酒汤与栝蒌薤白半夏汤二方都用酒煎,可以宣通阳气,主要在于止痛,胸背痛是主证;枳实薤白桂枝汤不用酒,用水煎,用较大剂量的枳实、厚朴与小剂量的桂枝,主要作用是降逆气,目的在于治疗胸闷气逆。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酒煎与水煎这一点往往被忽略。本例病人胸痛轻微而以胸闷短气为主症,所以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为基本方。简单地说,痛与闷是辨证选方的关键。但是临床病变千变万化,具体用药还要谨慎。”应医生十分服钟老厚积薄发,由博返约的治学方法。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经遇反复研究,对古典医籍经过深入探索,一字一句不漏地研讨,在临床上反复应用,积累经验,这就是厚积,这就是博,而说明问题却简单明了,这就是约。栝蒌薤白三方的区别,教科书用了千字还说不清楚,钟老为“痛”与“闷”两个字就解决了问题。好像庖丁解牛一样。正是:
游刃有余千牛解,见其难为尚怵然。
要知他们如何进一步深入讨论,且听下回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