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复制链接]
天涯娘子 | 2004-4-18 15: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真是惭愧,《食疗》系列因为时间问题写了几回就耽搁下来了,而且,写得也不好,自己不是很满意,我以后会努力的。不过,《医林棳英》确实是一本挺好的科普小说,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了。不过,恕我直言,它还是走不出那种为了写上医学只是而去编情节的套子,就像我的食疗系列也是这样,所以我很为难,不是因为写不出来,而是因为走不出套子,因为科普而科普,这样很伤心。
あ叶落飘香あ | 2004-4-20 17: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医学小说--医林掇英(将连载)

第三回  制丸剂分缓和峻急  识温病辨伏气新新感
东方医院的病例讲座正在热烈地进行着。
“近年报导治疗冠心病用活血化淤法和很多,而本例病人以化痰法为主治,也有学者认为是痰瘀互结。这方面应如何全面地认识?”杨医生提出问题。陆老先生马上表态:“我的体会是治疗心绞痛应以活血化淤为主,一般调理,治疗胸闷短气,以化痰为主。”观点简明精当。“我同意陆老的意见,再补充一名话,化阏与化痰并不对立,往往同时并用。”钟老坦率地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胸痹的中医治疗来说,关键在于通阳气,胸痹就是胸中阳气不通。治疗目的就在于“通”,方法有多种,如化痰、化瘀、化湿以及散寒、清热、益气、理氯等等,可随证选用。。《金匮》胸痹心痛篇共九首方剂,虽然用药不同,但均围绕宣通阳气这一中心。”
“丸者缓也。病情好转用丸药缓缓调理,一般多用现成的丸药,很少钍对病情另处丸药方的。我还不知道这丸药方怎么开法。”小张医生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丸药未必皆缓,用于的丸药有安宫牛黄丸、痧气蟾酥丸等。”陆老性急,急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到这里又感到不能以偏纠偏,接下去又说:“当然有许多丸药的药性是和缓的。如用糊丸或蜜丸,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吸收也比较缓慢。”
“今天给孙工程师开的丸方是用于慢性病好转的调理,这药方中没有刺激性的药物,毋须糊丸或蜜丸。用丹参煎汤,水泛为丸吸收较快一些。”钟老从容地说明自己处方用药的意图。“这个丸方的药物组成比较复杂。说它不好是个大杂烩,说它好是全面照顾。活血、化阏、益气、降气、化痰、散结、清心、宁神等方面汇集于一方。这也是上次议论过的《内经》中的治则“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上次病情重而急,所以采取“甚者独行”的原则,这次病情已缓,可以“间者并行”,各方面都照顾了。”应医生接着钟老的话说:“开丸药方,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丸药方中的药物,一要体积小,二要容易研磨成粉。如果用质地粗糙,体积较大的药物,可以煎成少量浓汁,拌入其他药粉之中,药渣弃掉,不入丸药。铁质、石质药物一般不宜进入丸药,如用,应配以大量帮助运化的药物。如磁朱丸,就配以大量的神曲。有些药物不易研粉,但可以打烂成糊;有些药物可以炮炙炒脆之后研粉。”讨论沿在继续。而孙工程师服三料丸方之后,心电图基本正常,恢复正常工作,在此先已表过。
“小竺是心肌炎,孙工程师是冠心病,在西医看来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而中医用药也有很大的区别。由此看来,“异病同治”不是普遍规律。”杨医生从中西  角度提出自己的乍法。陆老先生迅速作出瓜表示赞同:“异病异治才是基本原则,要在某种条件下,才有可能异病同治。老孙是内伤杂病,病邪为痰瘀;小竺是外感温病,病邪为热毒,治疗当然有别。再看二人的体质,老孙已进入老年,属阳虚偏寒体质。看二人形体,老孙形瘦色白,性情温和内向;小竺形丰面赤,性格急躁开朗。二人不仅所患疾病不同,体质性格也迥然有别。”对小竺的病证与《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证,虽然都属于外感所引起的心律不齐,但是二者有不少差别。《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证是寒邪外袭,逐步化热,内舍于心,损伤心脏的气血阴阳,从而造成脉结代。此时病邪已经退去,主要是气血阴阳的不足,所以用炙甘草汤调补阴阳氯血,通阳复脉。小竺的病情,正如陆老所说,是外感温病,有热毒病邪,当然就不适宜以补为主,略偏于湿的炙甘草汤了。如果再仔细分析一下的话,本病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感温病,而是内有伏邪,因新感而引动,或引发哮喘,或引发心律率乱,或二者同时发作。正因为有伏邪内蕴,所以二年来反复不愈,这是新感温病所无法解释的。伏氯温病的理论,中医古已有之。《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湿”之说。”应医生对小竺的分析,捍来是有所准备的,所以说起来滔滔不绝:“《伤寒论》伤寒变有“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湿病,至夏变为暑病”之说。以后对伏氯温病的论述很多,贬而言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而言之,是百家争鸣,逐步发展。王安道在《医经洄溯集》中说:“夫温热病……..怫热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肌腠,无寒在表。”明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说:“浊温病乃伏邪所发,自内达外。”清初戴北山在《广瘟疫论》中说:“温热之气从中蒸达于外。”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了“伏暑”这个病名。他认为“长夏受暑,遇夏而发者为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则重,冬日发者尤重。”柳宝怡著《温热逢原》重点论述伏气温病。认为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有严格的区别。应医生略为停顿,喝口茶,总结性地说:“六十年代曾有人否定伏气这个概念,邪伏营血,地处膻中,外感引动,病归心肺。就能把理论、证候、治法、方药一气贯通了。伏气的特点就如抽丝剥茧,不易除根。”“伏气这一理论应该重视。”钟老支持应医生的观点:“目前临床上有不少疾病可以根据伏气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如前年有一例反应性网状细胞增多症,时在冬季,按伏湿蕴热论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丹,用药四个月才行治愈。此外,在我的经验中,有些西医诊断为结缔组织疾病、红斑性狼疮、慢性白血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都有可能表现为伏气温病。邪伏的部位,或在少阳,或在肌肤,或深入营血,深浅各有不同,治疗都比较。”
小张学温病时,没学伏气,今天听来,颇感新鲜。同时又感到中医理论十分丰富。这些看似无用的古老理论,却能起到现实指导临床的作用。小张反复衡量小竺的第二个处方,犀角地黄汤为主,加了不少药,还难以完全理解。“请钟老说说这个处方的方义吧!”小张医生脱口而出。大家都有这个想法,把眼光再一次集中到钟老身上。
“这是一个复合性处方。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用了吴鞠通的加减复脉汤中的甘草、麦冬、生地、芍药四味原方还有阿胶、麻仁,并非余热,故未用竹叶,非外来热毒,故未用银花。全方可分三部分:一是闵血清心,即犀角地黄汤与清营汤的内容;二是滋养阴液,即增液汤加天冬、三是重镇宁心,如龙齿、琥珀、真珠母等。加山栀以引邪外达。其中苦参,大苦大寒,近年临床报导与药理研究证明,既能平喘,又能明显地减速慢心率,控制心律失常,虽然古书并无这方面的记载,还是用上了,这是近年的新进展啊!方中甘草一味,既能补益心气,又能清热解毒,用量较大,并非辅佐,也非调和诸,为方中要药。生地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滋养阴液,为方中最重要的药物,用量特大,是依照《伤寒论》炙甘草汤的用法。”对孙、竺两个病例的讲座到此告一段落。小竺治疗三个月之后,完全康复,随访数年未发作。
通过讨论大家感到心理上如释重负,理论上深刻理解,思路上进一步活跃。有诗为证:
知出乎争思乃涌  三折其肱理自明
要知钟老还有什么疑难病人,且听下回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