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真邪离合论”启示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真邪离合论”启示录
[复制链接]
1487
|
2
|
2005-4-22 19: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真邪离合论”启示录
曾读《素问·离合真邪论》,言邪气在经之“真邪离合”,颇有深义,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
1.“真邪离合”的含义
“真邪离合”中的“邪”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当指来源于体外遵循一定的途径次序向人体内部侵袭的有形之客邪,此“从外入于经也”,并不是指由于“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的内邪;“真”,真气,《素问·离合真邪论》自注云:“真气者,经气也”,此处当指经络中与致病邪气相对立的各种防御物质的统称,和“正气”、“卫气”差不多。“真邪离合”就是说的正与邪从分离到接触从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2.“真邪离合”的内容
外邪侵袭,始而皮毛,次而经络,内而脏腑,这是外感病传变的一般次序,经文所描述的“真邪离合”发生在病邪刚刚从络脉进入经脉这一阶段,此时从病邪方面说,刚刚转移,立足未稳;从正气方面说,经脉较络脉粗大,气血充盛,尚未遇邪,正气未伤;从正邪力量的对比说,可谓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关键是如何准确地判断正邪交争的态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内经》作者独具慧眼地抓住了真邪离合的特殊表现,并以类比的方式,阐释了这一独特现象产生的原因:“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原来邪气新入于经脉之中,由于其立足不稳,正邪乍离乍合,从而导致相关经脉搏动“时大时小”、“时陇起”、“循循然”的特殊表现,因此,根据这种特殊表现,医者以“三部九候”或“寸口”脉法诊察,就可以发现病邪侵入的部位,判断出正邪离合的态势,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下文“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可以互参。
经文反复强调了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治疗的重要性,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若“候邪不审,大气已过,”已经错过了这个治疗时机则“其往不可追,”此时再针刺就会造成“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的后果。必须“知其可取如发机、”“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 “若先若后”都会伤及正常的气血,“夺人正气,以从为逆,” “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释邪攻正,绝人长命,”导致正邪斗争中正气受损,病情加重。当然,除了准确把握治疗的时机外,正确判断病邪的部位也非常重要,时机掌握准了,部位掌握不准,“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阴阳不别,天地不分,”“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若对正常的经脉妄施补泻,“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以至于“绝人长命,予人夭殃,”医者之罪,可不慎哉!
从治疗上说,《黄帝内经》的这一章虽然只谈及针法,但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些治疗的原则应该是针药共通的,文中呼吸补泻手法阐述尤其精妙,堪称针刺手法的经典,不忍释手,转录如下:“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这是论泻法。补法紧随其后:“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名曰补。”
文中两次重复强调了选择真邪离合之际治疗的佳效:“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写之,其病立已。”“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这在惜墨如金的《内经》来说,如此谆谆教诲,实在是用心良苦。
《素问·离合真邪论》还谈到了“真邪以合”的情形,曰:“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这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真邪离合”的启示
《内经·离合真邪论》专立一章,阐述正邪离合的表现和治疗,证之临床,确实有很多这样表现的病人,一般在外感病的初期或者病情稍平稳后再反复的情况下发生,症状表现为时来时去的肢体酸楚、困倦、恶风、如虫行感,但一般不会持久,往往是发热或病情进一步变化的前兆,这时适当给予一些解表、通经的药物,则效果较好,原不知其所以然,细研《内经·离合真邪论》后才有所悟。《内经·离合真邪论》不但详细阐明了“真邪离合”的表现,给出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且强调要抓住这个时机,找准病位治疗,确实不能不让人佩服古人思维的深刻和观察的仔细啊!
目前的中医理论中找不到“真邪离合”的内容,这种理论如何被历史所湮没我不知道,我觉得这种认识有理论和临床价值,应该好好地挖掘出来,做进一步阐明!
参考现代西医学的知识,病原体在侵袭感染机体的过程中,会遭遇巨噬细胞、白细胞等防御细胞的抵抗,巨噬细胞、白细胞等防御细胞一般是以对病原体吞噬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要完成对病原体的吞噬,首先必须经历吞噬细胞对病原体反应、活化、接触和俘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和《内经》所描述的“真邪离合”相关,我认为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下,同步地观察这两个过程,找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应该是个可行的思路。
曾读《左传》记宋楚泓之战,战争的形势是楚强宋弱,可是宋军本占有先机之利,只要把握战机,乘楚军渡到河中间时或者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宋军仍有获胜的希望,但愚蠢的宋襄公却两次断然拒绝了部下的建议,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可贵的战机已经失去,弱小的宋军哪里打得过强大的楚军呢,最后,宋国战败,宋襄公也因此腿部受重伤,第二年就呜呼哀哉了。疾病就是人体内的战争,襄公所谓 “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之愚当为医者戒。
总之,《素问·离合真邪论》启示我们,要抓住真邪离合、病邪立足未稳的有利时机治疗,临床上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到病邪已经扎下根基,邪势亢盛的时候,再亡羊补牢,不亦晚乎?!故《灵枢·逆顺》云:“《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方其盛也,勿敢毁伤……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solong
|
2005-5-23 14: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邪离合论”启示录
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iwfuj
|
2014-4-23 14: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第一次听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王不留行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