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营卫论》徐培平

[复制链接]
查看3778 | 回复10 | 2005-6-15 1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徐培平在 2005/06/15 07:20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今天刚上这个网,与王不留行兄在《营卫》研究方面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现发表本人的一篇论文,以同共同相榷,本人已往发表的有关营卫的文章主要在《光明中医》、湖北中医,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中医函授通讯(现中医药学刊),陕西中医函授(1999-2000),欢迎批评指正,本人不经常上网,需要的请联系xupeiping@21cn.com.
第一章  营卫总论
徐培平编撰
........
灵枢.关于营卫学说的论述主要载于五十营篇[1],营气篇,营卫生会篇,卫气失常篇卫气行篇,其内容丰富,化生方面:营卫源于胃中水谷精微之化生,其化生后循行于两途,源于中焦,由下焦准年华迩来,营卫之行方式,营卫运行于十四经脉,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运行不息,经心肺上焦宗气行呼吸之推动,营卫随十四经谐行,不离其道,阴阳相随,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相将,谐行出入,互不分离。此时,卫气之行当亦受宗气之推动也,,如此,胃中化生的营卫由中焦升散至上焦,然后上下表里升降不息,往返不止,在上下往返转运中复又化生营卫之气,营卫随经脉运行不息,终而复始环流不止。同时,营卫在全身运行的同时,随天地运转,阴阳之盛衰而进行量与功能的调节。一日分为十二时,子午为经,卯酉分昼夜,子午分阴阳,人气应之。白昼属于阳,气机活跃,耗卫阳较多。黑夜属于阴,气机沉静,耗卫阳较少。卫气之行,昼夜五十周于身。平旦阴尽,卫气出于阳,卫阳逐盛,至午卫阳极盛,由午至酉卫阳逐衰。白昼卫气出于阳,依次循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加强阳经之运行,运行二十五周。入夜阳尽入阴,由酉始阴气逐盛,至子阴气极盛。子至卯阴气盛时,加强阴经运行,亦运行25周。而后平旦阴尽,复从足少阴运注于阳经之运行,应天相贯,常如无已,阴尽而阳,阳尽而阴,往返无穷。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不可绝对理解。盖阴阳互根,营卫相随,卫气行,营气必随之。张志聪说”卫气之循经而行者,与脉内之营气交相循毒环转。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者,与脉内之营气相将而行。“虽卫气白昼加强阳经运行,黑夜加强阴脏运行,然营卫必相随而行,而卫气必须有营,以便温润加强卫阳运行之脏腑和其所主。但为加强卫阳运行之部,亦有营卫之运行,以温润为加强运行之部。卫气由于有调节的作用,因此在生命生理活动中起主导的作用,随时根据体内外的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功能的变动,这是由它的剽悍滑疾,不受脉中血液流速的限制,脉道的约束而在运行经脉的同时随时应急。如热饮或酒热之气入微,熏蒸卫气,营卫的热加属运行,即越其经脉之道而出。营卫生会篇说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即出,或出于面,或出于悲,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肉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经脉篇说“饮酒者,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已满,而经脉大盛”。热饮食和酒热之气入胃,卫气振发,运行加速,越道而出,先行于皮肤,营气亦随之越出,是经脉充盛而满,腠理疏泄,汗出,营卫越其外。就其作用而言营卫的作用有,化生血液,营润周身。补益脑髓,化生神气,卫气之行于骨者,在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骨空着,津液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补益脑髓“。营卫从尾骶而渗入脊骨,上渗髓空入脑,补益脑髓,化生神气,使思维敏捷,意识精明,增强智力。卫气者,司昼夜之开合者也,呼吸之开合,人之开合。昼夜之开合应天之开合,卫气属于阳,昼行于阳则目张神机开,夜行于阴则目暝神机合。卫气行于肺而司呼吸,吸之肺满则毛窍开,呼之肺虚则毛窍合。卫气行于行于肌表,既可防御外邪入侵,又可驱邪外出。
调和营卫是中医临证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其首载于内经[2],再见于难经,而详发与伤寒论。金元以降,阐发其论者代不乏人,为历代医加所重视。(1)调和营卫的意义和作用。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各行其道。然运行之中,又相互贯通,上而胸中,下而丹田孙络,溪谷皆有会合之处。其运行循络脉而内外交贯如环无端,周而复始,阴阳相随不可分离,以贯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灵枢.》动腧: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无端。“营卫相通,阴阳和谐,新陈代谢旺盛,生命旺盛而长久。营卫失和,即会发升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诸病丛生。所谓调和营卫,就是通过调理营卫气血阴阳的盛衰,疏理和谐通营卫运行的通道,使营卫充盛,运行通畅,阴阳和谐而归于权衡,以达到阴平阳秘的作用,使人体恢复健康。(2)调和营卫的治疗原则。1.疏其道。营卫失和的关键在于经络阻滞,营卫运行失常,阴阳不得相通相和。〈内经〉中和营卫方法有三:一曰针刺,二曰热熨,三曰汤药。法虽不同,但都是着眼于“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即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可见,调和营卫法重要的一环在于疏通经络。2.益其源。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二者皆养于中焦而宣散于上焦,故营卫运行乃三焦协同的作用。凡营卫气虚而失和者,宜根据其所出,所养所运而分别补益其源,方可使之充盛:畅元阳而益肾,卫出下焦,下焦者肾,其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居,卫为元阳所化,与统摄一身阳气而贯脊属肾的督脉相联。其运行之终始为足太阳膀胱经脉,而常出入于足少阴之分间。大凡卫气之虚,实因下焦火弱。故畅元阳而益肾。以实卫气之虚,乃为正治。伤寒论卫虚而阳弱者,用桂枝加附子法,皆此意。2.调脾胃而养正。营卫乃水谷之精微,必须靠后天水谷的补充和滋养。营出中焦,胃乃为卫源。故凡营卫虚衰而生化不足时,必须以调理脾胃为要,恰如尤在泾所说: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伤寒论中,桂枝汤用草、枣与稀粥,小健中之倍芍药加饴汤,以及新加汤人身等等,皆调脾胃而养正之法。3.益宗气而宣肺:营气卫气的宣散输布必须靠宗气的宣发。上焦不通,营卫不散,故宗气盛则营卫和,宗气衰则营卫弱。凡宗气弱而致使营卫运行失和者,应用益宗气而宣肺法以调之。益宗气可用参、术芪宣肺可用麻黄、杏仁桔梗等。3.伐其过。营卫失和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而调之。调和营卫的临床:1.和卫解肌治疗外感风寒如桂枝汤2.益卫和营,治疗自汗不已,桂枝汤,虚甚者加参芪附子。3.散卫和营治疗皮肤瘙痒,症见皮肤瘙痒如虫行皮中而无定处,稍遇寒热而瘙痒更甚,舌淡苔白,脉濡者,邪留肌肤与卫气相搏,溢于皮肤之间。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散邪而和营卫。4畅卫运营,治疗关节疼痛。素问.气穴论“肉分之见,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四肢关节乃孙络溪谷之所在,营卫会合之处,外邪客之,经络阻滞,营卫运行不畅通,故而肢节烦疼,屈伸不利,应畅卫运营,治以麻黄汤,柴胡桂枝汤。5.温卫畅营治疗多寐营卫嗜睡,肢陈浮舯苔滑而腻脉弦或滑者,此为痰湿为患。然痰湿所成,乃因营卫不通,水液停聚所致,故治疗应温卫畅营,清气升则津液四布,浊气降则水液下行。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指温卫阳而化水气,畅营卫而布津液,所谓离照当空,阴霭自散。可用苓桂术甘合二陈汤加减。6.泄卫通营治疗不寐失眠。证见睡眠不实或彻夜难眠或多梦易醒,辗转烦躁不安而以它法不效。系因邪客脏腑,致使卫气独营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营卫之气不得相通,而阳跷脉满而盛,卫不入阴则目不瞑而失眠,故应泄卫同营,畅其经而疏其道,营卫通即眠安,以半夏秫米汤加百合苏梗。兼心烦加莲子、黄连等。难以如眠加桂枝汤,多梦易惊合温胆汤。7.养营益卫治疗不仁不用。肢体皮肤麻木不仁或不知痛痒,或肢体不举等多属于气虚络脉阻,营卫失和所致,《灵枢.刺节真邪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故应养营益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加鸡血藤、当归,桑枝、路路通,丹参乳没。
营卫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3],早在《内经》即设立专篇进行论述,后世在应用中发展了营卫理论,并越来越显示出其对中医的指导意义。
营卫病理特点:营卫调畅则气血通利,五脏安和,营卫充固才能元真强而阴阳调和。营卫一旦病变,轻则营卫失和,重则导致脏腑机能破坏。《灵枢.邪客》“营卫稍衰,则真气去”。《素问.热论》: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
营卫病变总机制为营卫失调,根据营卫的偏盛偏衰情况又分为营卫不和及营卫亏损两大病理机制。(1)营卫不和:主要病机是营卫偏盛偏衰,病位在表,不涉及气血。卫强营弱自汗营弱卫强发热汗出。(2)营卫亏损,多涉及气血,累及脏腑导致人体阴阳失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营病卫病,营卫亏损初期表现为单纯营病或卫病。营病主要病机为营气亏少,导致脏腑精气不足,证见:形容憔悴,头昏,心悸乏力汗多,失眠多梦,贫血。卫病主要表现为卫阳不足,证见体弱多病,畏风,自汗易感,皮肤毛憔。(2)营卫俱病:营卫亏损进一步表现为营卫俱病,势必对脏腑气血均有所影响,以气血而言:营虚必导致血涸,卫弱终成气竭。又因营卫与宗气形成有关,故营卫衰则宗气不足,甚至真气竭,营卫病变涉及气血与脏腑,尤其以心肺不足有关,再进一步深入,人体脏腑赖营气充养,营气亏少必导致脏精不足,引起脏腑阴阳偏盛偏衰而致病。
营卫病理在病机上的应用《内经》痿痹病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不用。《伤寒杂病论》:卫缓则中风,营缓则亡血“。血痹虚劳:经络营卫气伤等病理。尤其是叶天士把气血营卫做为划分温病病理阶段的标志并作为温病辩证纲领,对温病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营卫理论在治则上的运用。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营卫不和调和营卫,营卫亏损补益营卫,小建重汤,黄芪建中汤。
在内科运用。低热补中益气汤,汗证盗汗生地丹皮建中汤,自汗以龙牡甘麦建中汤,心悸小营煎,失眠桂枝汤加味。
营是血的一部分,但只是随血在经脉中运行周身而发挥作用,营气有着与血濡养功能之外的更大的作用。营并不等于血,这是之所以内经论述营卫之详而有多篇之故。营气在血脉中流行过程中伴随着脉外卫气的并行,相互间阴阳相抱和谐相互贯通以络脉系统为道路,以津血气化为形态。
营卫气化乃指营卫之气运行而产生的变化[4]。营卫气化的过程包括营卫离合交感媾化,营卫相互转化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它沟通了人体与自然,构成了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的统一。1.营卫气化立论依据。营气与卫气相关是:(1)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华。(2)阴阳相随。内外相贯,二者不可相失,黄元御说:卫气为阳,然气降而化水,是自阳而之阴也,营血为阴,然血升而化气,是自阴而之阳也。卫降而营升,这原是禀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思想。黄拓展了营卫升降出入之论“水谷入胃,...上乘化为雾气而归肺,肺司气而主皮毛,将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经,自经而归脏腑”,这里指出营卫之气升降出入运动形式,而且点明其运动的途径及气化之场所,即经脉、络脉和皮腠。2.营卫离合交感。营与卫有清浊之分,阴阳之判。营卫之气的离合,“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相争相制,欲一之而不能”。然“阴阳相引”是营卫离合交感的内在动力,《素问.调经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营卫亦不悖此理。营卫之气相交感,“循环迭至,润温相接”,赵意空云:“卫行脉外者,其气交感于脉中矣;营行脉内者,其气交感于脉外矣”。蔡陆仙〈中国医药会海〉,卷十六,中华书局,228页。离合交感主要发生于机体外周皮腠部位,这同皮腠之络脉-孙络结构有关。络脉是营卫血气浅出皮表,表阳之气内达经脉之必经渠道,〈素问.气穴〉“孙络三百六十穴会,...以通营卫”,景岳注云“表里之气,由络而以通,故以通营卫”。由络脉、孙络在外周构成首尾衔接的密织交叉的网络,导致营卫之气从线状或网状流行,变为面状的弥散,张志聪云“脉内之血气从络脉而渗贯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络脉而溜于脉中,从而触发了营卫交感。3.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营卫离合交感孕育了微妙的变化,旨在弃旧而用新,完成新陈代谢,〈中国医药会海〉”卫行脉外者,其气交感于脉中矣;营行脉内者,其气交感于脉外矣。阳津阴涸,交相感触,而又合以大气者,谷精渐以变化,温度籍以保存“。可见营卫离合之趋势,交感之状态,根源于营卫自身的矛盾运动。1.营卫离合交感是新陈代谢的前提条件2.相互转化是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相互转化是指营卫自身转化,也包括精微物质变生和变化,恰在相互转化中营卫之气方可实现其新陈代谢3.能量代谢伴随着物质代谢的进行,温度籍以保存”,以供全身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链环。4.营卫气化的意义。营卫气化的实质是弃陈就新,因而是机体新陈代谢活动的重要方面,正如〈吕氏春秋。克己〉“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乃其天年”,营卫气化促进了生命新陈代谢,由此使生命体内精气得以更新,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确保机体生长发育,延续生命的过程。营卫气化实现了人体与天地交通,实现其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营卫血气,谷精及大气的互化,乃“生生相续,弥于无穷”的源泉。〈灵枢.大惑〉“皮肤涩,分肉不解,则(卫气)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说明皮腠,络脉孙络之物造和功能一旦发生改变,则营卫运行稽迟,势必影响营卫的功能及其气化,发生“其气不精”的病理变化,酿成内生之邪气。
营气之运行其常乃是发挥其精专营养不良的作用,既入于五脏之通道----经隧内脏组织又随经脉之血运行于体表组织发挥作用,一日一夜周于身,常营不已,终而复始,是谓常道。然营与卫阴阳相随而伴行于身,二者一内一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由于人体是与自然环境、饮食起居等生理活动变动相应的,故有各种生理规律的变动,能随卫气出入络脉内外,或旁达四肢,或遍泽于皮毛,或出入于十二经脉腧穴,或昼旺行于阳,夜旺行于阴,生物钟之天人相应规律也。营卫之气机逆乱,“阻滞于胸邪及胃中满喘息等证。〈灵枢.卫气失常〈云“卫之留于腹中,畜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胸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
卫在脉外[5],卫主卫外而属于阳,功能如下: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起免疫系统的作用。2熏肤充身,温养皮毛,起内分泌系统的作用。3控制腠理开合,主司汗液的排泄,起神经系统的作用。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卫气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决定卫气宜温宜固。营在脉中,主内柔而属于阴,其功能有营养作用,化生血液的作用,营气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决定了营气宜养宜温宜敛。营卫二气虽是阴阳不同的属性,又互根互用。以相对位置而言,营卫脉内脉外,从功能看有属阴属阳之异。但两者是相对而言的。营气属于阴,但具阳气之性,二者作用必须互相配合协调。和则顺,逆则乱。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卫在脉外,营在脉内,外邪犯之,卫气首当其冲,然卫病未有不影响营的,只不过有先后主次轻重之别罢了,营病未有卫不病的,卫病未有营不病的,临床上当据症兼顾双方,固卫必兼样营,养营必先固卫,营卫并调阴阳相顾,当亦符合辩证法的思想。玉屏风散之合桂枝汤寓补散于其中,是调和阴阳之妙方。
营气具有调节作用这一功能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6]。素问.痹论指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所谓和调于五脏者,指营气与五脏关系密切,一方面营气的化生、运行、分布与五脏有关,即妇人良方所说“荣者,...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另一方面营气又可调节五脏的功能,和调于五脏的关系,众所周知,营气是血中之气,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气的中间中介,大脑的精神意识活动通过营卫之气来影响和调节脏腑的功能,通过营气——神——五脏—营气这一交互循环作用环节发挥着调节五脏功能的作用,也进一步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发挥着调节的作用。
正因为营气具有调节作用,故与同样具有调节作用的卫气在正常状态下处于相对平衡,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理状态之中,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之为营卫和,这时卫阳外固,营阴内守,营卫之气协调和合。无论营或伟的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均会破坏这一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相对平衡,而出现营卫不和的情况,要维持营卫和合的状态,有三个要素.十分重要,即[1]在营气与卫气的运行方面要协调一致,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相伴而行,有营有卫;[2]在营卫的力量对比上要基本平衡,营不过强,卫不过弱,卫阳营阴能相互制约;[3]营卫的各自功能应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若营卫的某一方面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影响整体,造成营卫不和。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营卫不和这一概念说明表证自汗的病机是不够的,营卫不和这一病机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笔者统计桂枝汤病例500例时发现,应用桂枝汤可治疗外感内伤疾病达76种,而这些病例之所以能均使用桂枝汤而获效,关键在于这些病例均有其共同的病机—营卫不和。
营卫不和的临床表现很多,均与营气和卫气的机能有关,一般不表现为脏腑的实质性病变。伤寒论54条指出“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即病人脏腑无实质性病变,而由于营卫不和出现发热及自汗出等症状。卫气不和是“不共营气和谐之意”,其由于卫气功能障碍所致,所谓“卫气自不和”,除表虚、自汗等症状之外,寤寐失调也多与营卫不和有关,卫气昼则不能行于表则精神不振,夜不能入于阴则心烦失眠,采用调和营卫之法,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是病虽表现于卫,然是机要仍在于卫气不共营气协和之故。所以在治疗时重在营卫失调,使营卫交通,阴阳相济则不寐自除。
吴谦在《订正伤寒论中言及“营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卫、即气中剽悍者,营、即血中精粹者,以是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是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营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气行于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是构成营卫的基础,也是营卫发挥调节作用的必要条件。营气与卫气的相互和更是机体维持正常机能的重要因素问.在治疗中注意发挥营气的调节功能,调整营气的运行、分布、借以达到阴阳和合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卫气是阳气的一部分[7],主要功能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外邪侵犯人体,卫气首当其冲,与之相争,故卫气病机与外感疾病密切相关.但另一方面,卫气又透达脏腑,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也可戕伤卫气。<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起居,大惊蔟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说明卫气稽留和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通,经脉阻隔一样地在百病之始生中有重要意义,正如灵枢.禁服说’审查卫气,为百病母”卫气病机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一概以五脏病机或六淫病机等来取代..卫气与外感疾病的关系密切。卫气是机体抗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顺应自然变化,调节机体相对稳定的机制所在。卫气既可抗御外邪,又可驱邪外出,所以当外邪侵袭,或者卫阳不足而发生外感性疾病时,第一个病理环节即是卫气失调.另一方面,尽管由于外邪性质不同,患者体质相异而使表证类型繁多,表现复杂,但其最基本的病机是卫阳与外邪交争于肌表,故卫气是解除表症的内在依据.卫气与偏枯。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如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偏枯即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其主要病机是营卫虚衰,循行不畅,失于对肢体的温养推动,外邪乘虚而入,内邪随之滋生,导致脉络郁阻,肢体失养发为偏枯。营卫之气的即虚且滞是发病基础。偏枯的具体表现如不仁不用偏沮等多和卫气温煦肌肤、推动肢体的机能失调直接相关。素问.风论月“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问.逆调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偏沮即半身汗出,这更是卫气不足,开合时常的表现。因此偏枯病机与卫气失调有关。卫气与痹证。风寒湿等邪气侵犯人体,与营卫之气合则,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为痹证。卫气与睡眠异常。卫气与疟疾,内经认为,疟疾乃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外邪引发伏藏于体内的疟邪,与卫气相搏而发病,并且休作有时。休作的机理在于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邪气随卫气出入循行,交应有时而发病。其中以间日作为多,日作者此之。素问.疟论曰“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而日发者乃由邪气浅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与卫气并居,卫气者,周日行于样,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是以日作。
卫气与汗出异常。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就是卫阳蒸腾营阴而来。内经明确卫气主开合,说明汗的生理病理与卫气直接相关。病理性汗出如自汗和盗汗等,病因有内伤外感,总病机是阴阳失调,诸如阴虚火旺、阳热内盛、阳气不足、营卫失调等等。但是汗出异常最直接的病理环节则是卫气失调、皮毛开合失司。也就是说,各阴阳失调都是最终引起卫气失调而导致汗出异常,不可能在卫气正常的情况下,直接导致自汗或盗汗。因此,对于病理性汗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也要适当对证治疗,固摄卫气,收涩止汗。卫气与胀证。卫气出入表里,通达上下,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过程中,气机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阻滞均会对升降出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卫气也是如此。灵枢.五味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说明营卫畅达有助于六腑通降,并且营卫的运行是水谷精微输布的重要环节。灵枢.胀论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说明卫气常然则内外协调平衡,确保五脏机能有序,气机畅达;卫气失调则六腑通降、五脏气化、气机运行均会受到影响,而常见胀满之证,进一步可能由于津液停血瘀而变生有形邪实,形成包块。内经认为,胀的部位一是在皮肤腠理之间,二在脏腑空廓之中,与经脉相关。但均由卫气逆行留止而生。如素问.胀论曰“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交,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卫气失常月“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息逆息”。至于有形邪实,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息肉乃因卫气阻滞,津液停血瘀,搏结日久而来。卫气与痈疽痤齄。卫气循行肌肤,温煦皮毛,使之润泽光滑,如卫气失调,不仅可见皮肤干枯,毛发不泽,也常引起痈疽痤齄等皮肤。痈,内经认为主要因卫气不行,郁蒸化热,肌腐成脓使然。如灵枢.痈疽曰“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中则血涩,血涩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返,故痈肿。”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偾嗔而有疡”。素问.生气通天论在论述卫外阳气的病理变化时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如果在卫阳发泄,汗出散热的时候骤用水湿,寒水遏之,则汗孔闭塞,卫阳拂郁皮肤而化热,轻则为痱,重而为痤。该篇还说“劳汗当风,寒薄为齄。‘齄,即粉刺,劳作之时,汗孔洞开,如遇风寒则卫阳郁遏,津液凝于皮肤而生齄查。卫气与疾病的预后,不论内伤还是外感,在决定疾病的预后的写正斗争中,作为正气,卫气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问.如素问.热论云”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此之后,三日乃死“。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认为在外感热病的预后中,卫气与脏腑一样重要,同样,在内伤杂病中,由于卫气与脏腑气机间的密切关系,一旦出现“荣涩卫除”等一系列危候时说明正衰而邪盛,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素问.醪醴论有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曰“神不使也...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涩卫除,故神去之而不愈”。
中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职,化源不足乃至营卫不和,卫表不固,易受风邪外袭,病在肺卫,神疲乏力,面色恍白,畏风怕冷,四肢酸软,舌淡白苔薄白,脉浮缓,根据营出中焦,胃为为卫源之理,建中固表,调和营卫以小建中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营阴素虚,风热夹湿侵袭于肌表,卫气闭塞,营气内壅,卫不布津,津聚成湿,风湿相搏,蓄积于肌腠,乃发皮肤湿疹,营气不濡,津不化血,营弱卫强,心悸烦热,夜寐不安。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滑,病在肤表,宣行心肺,以通络泄壅,治疗以疏风宣卫以驱湿,凉营通络以泄壅。此卫出上焦,心营肺卫。
肾气不足,营卫失调,营气内滞。血壅不行则胸闷作痛,肾不纳气则动则气急,肾气虚则肾阳虚,不能温煦脾胃而运化营卫无能,故营卫气虚则面色恍白。四肢欠温,病虽在心,从营卫论治下焦,根源虚弱也。卫出下焦,肾气激发营卫之气化运行。温补肾气,疏通营卫,补骨脂,小茴香,党参,黄芪。五味子,丹参当归,生脉散,丹参饮。
营卫调和是开合腠理,调节汗液分泌的关键,营卫不和,卫闭营涩则易致腠理失开而导致汗闭证。营卫行涩而不荣,则胸闷气短或手足发麻,感觉迟钝,应开发腠理,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麻黄,黄芪或辅以活血药物如赤勺,川芎、丹参、丝瓜络,痰热者加清泄化痰之品,用药重在宣达。
经脉运行人体营卫血气主要途径是以灵枢经脉篇所阐述的十二经脉始于手太阳,终于足厥阴肝,复还于手太阴肺,如环无端,终而复始。营卫共同完成温煦皮肤,充身泽毛温润五脏六腑四肢白骸的功能和防御作用,营卫同源但功能和运行道路不同,一般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协调,并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在整体运行中有离有合,四肢末端是营卫行于皮肤,经脉之外内上下相贯如环无端之汇合处,四街者,气之径路也,四末营卫之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气街保证了人体在异常情况下营卫之气阻塞不通时的正常运行,完成生理功能。而胸腹头胫有气街,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输,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下输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上下。头部气街主要是脑,诸阳气皆上聚于脑,而胸、腹气街内藏五脏六腑,彼此之间相依相靠,经络也是四通八达,手足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无不通达胸腹,形成密集网络,足裸部之气街,在足阳明之气冲穴急足太阳之承山穴,及外裸上下诸穴,均有奇经八脉之在这里分布,起到重要的联接作用,可以说气街是营卫运行之径路,实际上是头胸腹胫各部脉气散布合聚的纵横通道。营不内守,卫阳浮盛外泄。营气衰少,卫失温养,气血虚弱。卫郁营滞,津血不畅。卫热营灼,津伤血耗,热症也。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病,多年发,生长缓慢,可分黏液性和浆液性,长影响生育,并出现膀胱受压及经脉高压(水肿)及其他胃肠受呀里症状。灵枢水胀说肠蕈系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二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梢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仲景桂枝茯苓汤,王肯堂营卫泛魂汤(首乌,当归,赤勺,枳壳、乌药、白芷、小茴香、木通、甘草)等较合之,可加白芥子、莪术,湿热明显加扁畜、瞿麦。
从中医理论分析,营卫理论强调了三个特征[8]:营卫与脉络关系密切;营卫与外感病机有关;胃气抵御外邪的功能。营卫失调与动脉内皮损伤。营卫与脉络有密切关系,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营卫和谐才能维持血脉条畅哪。同时,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者,水谷之精气,...循脉上下,灌五脏络六腑。营气者,泌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若脉络功能受损,则必然导致营卫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系症状表现。营血或需而不能养心,或凝而阻滞心脉,或热而上扰心神,均可导致胸闷心痛,心悸失眠等症状,营卫不和则易自汗冷汗,面色苍白等也可在冠心病中出现中医之脉络与现代医学的血管内皮有较密切的相关性。现代医学揭示了血管内皮在冠心病2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兵力基础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痉挛等,而血管内皮损伤是关键因素。激发于内皮损伤的内皮通透性、黏附性、血液凝固性改变及所释放的大量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将导致动脉粥样樱花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血脂异常、高血压,免疫复合物、病毒感染等危险引自均可造成内皮损伤。因此,上述危险因子也可造成中医病机的营卫失调,营卫损伤。
.......待续
[/watermark]
王不留行 | 2005-6-17 23: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营卫论》徐培平

呵呵,欢迎光临切磋,这年头有志于营卫研究的人真是不多,我也是前不久偶然发现您的研究,但搜录的资料并不全,希望能看到您更多更全的研究成果,多多指教,共同提高!!
王不留行 | 2005-6-18 00: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营卫论》徐培平


不错不错,把历代营卫学说的内容总结整理以成系统是我早就梦寐以求的事,限于条件所限,加上自己懒,一直没有动笔,没想到徐兄已经总结了,可喜可贺,这将是营卫学说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我等盼望先睹为快(现在就有些等不及了,呵呵)
kjyxu | 2005-6-23 16: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营卫论》徐培平

营卫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很大意义,可以很好地指导实践,有利于理解与拓展伤寒杂病论中经方的运用范围,对一些疾病的生理病理治疗等的认识都会有指导意义,并不是象一些人所认为的研究营卫的无用论,关键是对营卫的认识不要局限于教科书上的解释,条条框框的东西是不可能有用的,只能限制人的思维,只有创新的思想才有新理论的产生,才会发现真理。文章真好。
王不留行 | 2005-8-2 10: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营卫论》徐培平

今天仔细看了一遍,真得不错,就是笔误多了一点,我花了一上午给理了理,冒昧了!
第一章  营卫总论
徐培平编撰
........
灵枢.关于营卫学说的论述主要载于《五十营篇》[1],《营气》篇,《营卫生会》篇,《卫气失常》篇、《卫气行》篇,其内容丰富,化生方面:营卫源于胃中水谷精微之化生,其化生后循行于两途,源于中焦。营卫运行之方式:营卫运行于十四经脉,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运行不息,经心肺上焦宗气行呼吸之推动,营卫随十四经谐行,不离其道,阴阳相随,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相将,谐行出入,互不分离。此时,卫气之行当亦受宗气之推动也,如此,胃中化生的营卫由中焦升散至上焦,然后上下表里升降不息,往返不止,在上下往返转运中复又化生营卫之气,营卫随经脉运行不息,终而复始环流不止。同时,营卫在全身运行的同时,随天地运转,阴阳之盛衰而进行量与功能的调节。一日分为十二时,子午为经,卯酉分昼夜,子午分阴阳,人气应之。白昼属于阳,气机活跃,耗卫阳较多。黑夜属于阴,气机沉静,耗卫阳较少。卫气之行,昼夜五十周于身。平旦阴尽,卫气出于阳,卫阳逐盛,至午卫阳极盛,由午至酉卫阳逐衰。白昼卫气出于阳,依次循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加强阳经之运行,运行二十五周。入夜阳尽入阴,由酉始阴气逐盛,至子阴气极盛。子至卯阴气盛时,加强阴经运行,亦运行25周。而后平旦阴尽,复从足少阴运注于阳经之运行,应天相贯,常如无已,阴尽而阳,阳尽而阴,往返无穷。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不可绝对理解。盖阴阳互根,营卫相随,卫气行,营气必随之。张志聪说:“卫气之循经而行者,与脉内之营气交相环转。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者,与脉内之营气相将而行。”虽卫气白昼加强阳经运行,黑夜加强阴脏运行,然营卫必相随而行,而卫气必须有营,以便温润加强卫阳运行之脏腑和其所主。但为加强卫阳运行之部,亦有营卫之运行,以温润为加强运行之部。卫气由于有调节的作用,因此在生命生理活动中起主导的作用,随时根据体内外的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功能的变动,这是由它的剽悍滑疾,不受脉中血液流速的限制,脉道的约束而在运行经脉的同时随时应急。如热饮或酒热之气入胃,熏蒸卫气,营卫的热加属运行,即越其经脉之道而出。营卫生会篇说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即出,或出于面,或出于悲,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肉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经脉篇说“饮酒者,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已满,而经脉大盛”。热饮食和酒热之气入胃,卫气振发,运行加速,越道而出,先行于皮肤,营气亦随之越出,是经脉充盛而满,腠理疏泄,汗出,营卫越其外。就其作用而言营卫的作用有,化生血液,营润周身。补益脑髓,化生神气,卫气之行于骨者,在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骨空着,津液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补益脑髓“。营卫从尾骶而渗入脊骨,上渗髓空入脑,补益脑髓,化生神气,使思维敏捷,意识精明,增强智力。卫气者,司昼夜之开合者也,呼吸之开合,人之开合。昼夜之开合应天之开合,卫气属于阳,昼行于阳则目张神机开,夜行于阴则目暝神机合。卫气行于肺而司呼吸,吸之肺满则毛窍开,呼之肺虚则毛窍合。卫气行于行于肌表,既可防御外邪入侵,又可驱邪外出。
调和营卫是中医临证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其首载于内经[2],再见于难经,而详发与伤寒论。金元以降,阐发其论者代不乏人,为历代医加所重视。
(1)调和营卫的意义和作用。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各行其道。然运行之中,又相互贯通,上而胸中,下而丹田孙络,溪谷皆有会合之处。其运行循络脉而内外交贯如环无端,周而复始,阴阳相随不可分离,以贯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灵枢.》动腧:“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无端。”营卫相通,阴阳和谐,新陈代谢旺盛,生命旺盛而长久。营卫失和,即会发升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诸病丛生。所谓调和营卫,就是通过调理营卫气血阴阳的盛衰,疏理和谐,使营卫充盛,运行通畅,阴阳和谐而归于权衡,以达到阴平阳秘的作用,使人体恢复健康。
(2)调和营卫的治疗原则。
1.疏其道。营卫失和的关键在于经络阻滞,营卫运行失常,阴阳不得相通相和。〈内经〉中和营卫方法有三:一曰针刺,二曰热熨,三曰汤药。法虽不同,但都是着眼于“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即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可见,调和营卫法重要的一环在于疏通经络。
2.益其源。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二者皆养于中焦而宣散于上焦,故营卫运行乃三焦协同的作用。凡营卫气虚而失和者,宜根据其所出,所养所运而分别补益其源,方可使之充盛:①畅元阳而益肾,卫出下焦,下焦者肾,其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居,卫为元阳所化,与统摄一身阳气而贯脊属肾的督脉相联。其运行之终始为足太阳膀胱经脉,而常出入于足少阴之分间。大凡卫气之虚,实因下焦火弱。故畅元阳而益肾。以实卫气之虚,乃为正治。伤寒论卫虚而阳弱者,用桂枝加附子法,皆此意。②.调脾胃而养正。营卫乃水谷之精微,必须靠后天水谷的补充和滋养。营出中焦,胃乃为卫源。故凡营卫虚衰而生化不足时,必须以调理脾胃为要,恰如尤在泾所说:“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伤寒论中,桂枝汤用草、枣与稀粥,小建中之倍芍药加饴汤,以及新加汤人参等等,皆调脾胃而养正之法。③.益宗气而宣肺:营气卫气的宣散输布必须靠宗气的宣发。上焦不通,营卫不散,故宗气盛则营卫和,宗气衰则营卫弱。凡宗气弱而致使营卫运行失和者,应用益宗气而宣肺法以调之。益宗气可用参、术、芪,宣肺可用麻黄、杏仁、桔梗等。
3.伐其过。营卫失和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而调之。调和营卫的临床:①.和卫解肌治疗外感风寒如桂枝汤②益卫和营,治疗自汗不已,桂枝汤,虚甚者加参芪附子。③.散卫和营治疗皮肤瘙痒,症见皮肤瘙痒如虫行皮中而无定处,稍遇寒热而瘙痒更甚,舌淡苔白,脉濡者,邪留肌肤与卫气相搏,溢于皮肤之间。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散邪而和营卫。④畅卫运营,治疗关节疼痛。《素问.气穴论》“肉分之见,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四肢关节乃孙络溪谷之所在,营卫会合之处,外邪客之,经络阻滞,营卫运行不畅通,故而肢节烦疼,屈伸不利,应畅卫运营,治以麻黄汤、柴胡桂枝汤。⑤.温卫畅营,治疗多寐营卫嗜睡,肢陈浮肿苔滑而腻、脉弦或滑者,此为痰湿为患。然痰湿所成,乃因营卫不通,水液停聚所致,故治疗应温卫畅营,清气升则津液四布,浊气降则水液下行。《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指温卫阳而化水气,畅营卫而布津液,所谓离照当空,阴霭自散。可用苓桂术甘合二陈汤加减。⑥.泄卫通营:治疗不寐失眠。证见睡眠不实或彻夜难眠或多梦易醒,辗转烦躁不安而以它法不效。系因邪客脏腑,致使卫气独营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营卫之气不得相通,而阳跷脉满而盛,卫不入阴则目不瞑而失眠,故应泄卫同营,畅其经而疏其道,营卫通即眠安,以半夏秫米汤加百合苏梗。兼心烦加莲子、黄连等。难以如眠加桂枝汤,多梦易惊合温胆汤。⑦养营益卫:治疗不仁不用。肢体皮肤麻木不仁或不知痛痒,或肢体不举等多属于气虚络脉阻,营卫失和所致,《灵枢.刺节真邪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故应养营益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加鸡血藤、当归,桑枝、路路通、丹参、乳没。
营卫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3],早在《内经》即设立专篇进行论述,后世在应用中发展了营卫理论,并越来越显示出其对中医的指导意义。
营卫病理特点:营卫调畅则气血通利,五脏安和,营卫充固才能元真强而阴阳调和。营卫一旦病变,轻则营卫失和,重则导致脏腑机能破坏。《灵枢.邪客》“营卫稍衰,则真气去”。《素问.热论》:“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
营卫病变总机制为营卫失调,根据营卫的偏盛偏衰情况又分为营卫不和及营卫亏损两大病理机制。(1)营卫不和:主要病机是营卫偏盛偏衰,病位在表,不涉及气血。卫弱营强:自汗;营弱卫强:发热汗出。(2)营卫亏损,多涉及气血,累及脏腑导致人体阴阳失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营病卫病,营卫亏损初期表现为单纯营病或卫病。营病主要病机为营气亏少,导致脏腑精气不足,证见:形容憔悴,头昏,心悸乏力汗多,失眠多梦,贫血。卫病主要表现为卫阳不足,证见体弱多病,畏风,自汗易感,皮肤毛憔。(2)营卫俱病:营卫亏损进一步表现为营卫俱病,势必对脏腑气血均有所影响,以气血而言:营虚必导致血涸,卫弱终成气竭。又因营卫与宗气形成有关,故营卫衰则宗气不足,甚至真气竭,营卫病变涉及气血与脏腑,尤其以心肺不足有关,再进一步深入,人体脏腑赖营气充养,营气亏少必导致脏精不足,引起脏腑阴阳偏盛偏衰而致病。
营卫病理在病机上的应用:《内经》痿痹病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不用”。《伤寒杂病论》:“卫缓则中风,营缓则亡血”。血痹虚劳:“经络营卫气伤”等病理。尤其是叶天士把气血营卫做为划分温病病理阶段的标志并作为温病辩证纲领,对温病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营卫理论在治则上的运用。“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营卫不和调和营卫,营卫亏损补益营卫,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在内科运用。低热补中益气汤,汗证盗汗生地丹皮建中汤,自汗以龙牡甘麦建中汤,心悸小营煎,失眠桂枝汤加味。
营是血的一部分,但只是随血在经脉中运行周身而发挥作用,营气有着与血濡养功能之外的更大的作用。营并不等于血,这是之所以《内经》论述营卫之详而有多篇之故。营气在血脉中流行过程中伴随着脉外卫气的并行,相互间阴阳相抱和谐相互贯通以络脉系统为道路,以津血气化为形态。
营卫气化乃指营卫之气运行而产生的变化[4]。营卫气化的过程包括营卫离合交感媾化,营卫相互转化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它沟通了人体与自然,构成了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的统一。
1.营卫气化立论依据。营气与卫气相关是:(1)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华。(2)阴阳相随。内外相贯,二者不可相失,黄元御说:卫气为阳,然气降而化水,是自阳而之阴也,营血为阴,然血升而化气,是自阴而之阳也。卫降而营升,这原是禀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思想。黄拓展了营卫升降出入之论“水谷入胃,...上乘化为雾气而归肺,肺司气而主皮毛,将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经,自经而归脏腑”,这里指出营卫之气升降出入运动形式,而且点明其运动的途径及气化之场所,即经脉、络脉和皮腠。
2.营卫离合交感。营与卫有清浊之分,阴阳之判。营卫之气的离合,“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相争相制,欲一之而不能”。然“阴阳相引”是营卫离合交感的内在动力,《素问·调经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营卫亦不悖此理。营卫之气相交感,“循环迭至,润温相接”,赵意空云:“卫行脉外者,其气交感于脉中矣;营行脉内者,其气交感于脉外矣”。蔡陆仙〈中国医药会海〉,卷十六,中华书局,228页。离合交感主要发生于机体外周皮腠部位,这同皮腠之络脉-孙络结构有关。络脉是营卫血气浅出皮表,表阳之气内达经脉之必经渠道,《素问·气穴》“孙络三百六十穴会……以通营卫”,景岳注云“表里之气,由络而以通,故以通营卫”。由络脉、孙络在外周构成首尾衔接的密织交叉的网络,导致营卫之气从线状或网状流行,变为面状的弥散,张志聪云“脉内之血气从络脉而渗贯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络脉而溜于脉中”,从而触发了营卫交感。
3.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营卫离合交感孕育了微妙的变化,旨在弃旧而用新,完成新陈代谢,《中国医药会海》“卫行脉外者,其气交感于脉中矣;营行脉内者,其气交感于脉外矣。阳津阴涸,交相感触,而又合以大气者,谷精渐以变化,温度籍以保存”。可见营卫离合之趋势,交感之状态,根源于营卫自身的矛盾运动。①营卫离合交感是新陈代谢的前提条件②相互转化是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相互转化是指营卫自身转化,也包括精微物质变生和变化,恰在相互转化中营卫之气方可实现其新陈代谢③.能量代谢伴随着物质代谢的进行,“温度籍以保存”,以供全身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链环。
4.营卫气化的意义。营卫气化的实质是弃陈就新,因而是机体新陈代谢活动的重要方面,正如《吕氏春秋·克己》“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乃其天年”,营卫气化促进了生命新陈代谢,由此使生命体内精气得以更新,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确保机体生长发育,延续生命的过程。营卫气化实现了人体与天地交通,实现其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营卫血气,谷精及大气的互化,乃“生生相续,弥于无穷”的源泉。《灵枢·大惑》“皮肤涩,分肉不解,则(卫气)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说明皮腠,络脉孙络之物造和功能一旦发生改变,则营卫运行稽迟,势必影响营卫的功能及其气化,发生“其气不精”的病理变化,酿成内生之邪气。
营气之运行其常乃是发挥其精专营养不良的作用,既入于五脏之通道----经隧内脏组织又随经脉之血运行于体表组织发挥作用,一日一夜周于身,常营不已,终而复始,是谓常道。然营与卫阴阳相随而伴行于身,二者一内一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由于人体是与自然环境、饮食起居等生理活动变动相应的,故有各种生理规律的变动,能随卫气出入络脉内外,或旁达四肢,或遍泽于皮毛,或出入于十二经脉腧穴,或昼旺行于阳,夜旺行于阴,生物钟之天人相应规律也。营卫之气机逆乱,阻滞于胸胁及胃中满、喘息等证。《灵枢·卫气失常》云“卫之留于腹中,畜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胸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
卫在脉外[5],卫主卫外而属于阳,功能如下: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起免疫系统的作用。2熏肤充身,温养皮毛,起内分泌系统的作用。3控制腠理开合,主司汗液的排泄,起神经系统的作用。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卫气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决定卫气宜温宜固。营在脉中,主内柔而属于阴,其功能有营养作用,化生血液的作用,营气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决定了营气宜养宜温宜敛。营卫二气虽是阴阳不同的属性,又互根互用。以相对位置而言,营卫脉内脉外,从功能看有属阴属阳之异。但两者是相对而言的。营气属于阴,但具阳气之性,二者作用必须互相配合协调。和则顺,逆则乱。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卫在脉外,营在脉内,外邪犯之,卫气首当其冲,然卫病未有不影响营的,只不过有先后主次轻重之别罢了,营病未有卫不病的,卫病未有营不病的,临床上当据症兼顾双方,固卫必兼养营,养营必先固卫,营卫并调阴阳相顾,当亦符合辩证法的思想。玉屏风散之合桂枝汤寓补于散,是调和阴阳之妙方。
营气具有调节作用这一功能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6]。《素问·痹论》指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所谓和调于五脏者,指营气与五脏关系密切,一方面营气的化生、运行、分布与五脏有关,即妇人良方所说“荣者……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另一方面营气又可调节五脏的功能,和调于五脏的关系,众所周知,营气是血中之气,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气的中间中介,大脑的精神意识活动通过营卫之气来影响和调节脏腑的功能,通过营气—神—五脏—营气这一交互循环作用环节发挥着调节五脏功能的作用,也进一步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发挥着调节的作用。
正因为营气具有调节作用,故与同样具有调节作用的卫气在正常状态下处于相对平衡,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理状态之中,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之为营卫和,这时卫阳外固,营阴内守,营卫之气协调和合。无论营或卫的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均会破坏这一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相对平衡,而出现营卫不和的情况,要维持营卫和合的状态,有三个要素十分重要,即[1]在营气与卫气的运行方面要协调一致,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相伴而行,有营有卫;[2]在营卫的力量对比上要基本平衡,营不过强,卫不过弱,卫阳营阴能相互制约;[3]营卫的各自功能应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若营卫的某一方面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影响整体,造成营卫不和。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营卫不和这一概念说明表证自汗的病机是不够的,营卫不和这一病机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笔者统计桂枝汤病例500例时发现,应用桂枝汤可治疗外感内伤疾病达76种,而这些病例之所以能均使用桂枝汤而获效,关键在于这些病例均有其共同的病机—营卫不和。
营卫不和的临床表现很多,均与营气和卫气的机能有关,一般不表现为脏腑的实质性病变。伤寒论54条指出“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即病人脏腑无实质性病变,而由于营卫不和出现发热及自汗出等症状。卫气不和是“不共营气和谐之意”,其由于卫气功能障碍所致,所谓“卫气自不和”,除表虚、自汗等症状之外,寤寐失调也多与营卫不和有关,卫气昼则不能行于表则精神不振,夜不能入于阴则心烦失眠,采用调和营卫之法,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是病虽表现于卫,然是机要仍在于卫气不共营气协和之故。所以在治疗时重在营卫失调,使营卫交通,阴阳相济则不寐自除。
吴谦在《订正伤寒论》中言及“营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卫,即气中剽悍者,营,即血中精粹者,以是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是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营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气行于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是构成营卫的基础,也是营卫发挥调节作用的必要条件。营气与卫气的相互和更是机体维持正常机能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中注意发挥营气的调节功能,调整营气的运行、分布、借以达到阴阳和合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卫气是阳气的一部分[7],主要功能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外邪侵犯人体,卫气首当其冲,与之相争,故卫气病机与外感疾病密切相关。但另一方面,卫气又透达脏腑,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也可戕伤卫气。《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起居,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说明卫气稽留和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通、经脉阻隔一样地在百病之始生中有重要意义,正如《灵枢·禁服》说:“审查卫气,为百病母”。卫气病机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一概以五脏病机或六淫病机等来取代。卫气与外感疾病的关系密切。卫气是机体抗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是顺应自然变化、调节机体相对稳定的机制所在。卫气既可抗御外邪,又可驱邪外出,所以当外邪侵袭,或者卫阳不足而发生外感性疾病时,第一个病理环节即是卫气失调;另一方面,尽管由于外邪性质不同,患者体质相异而使表证类型繁多,表现复杂,但其最基本的病机是卫阳与外邪交争于肌表,故卫气是解除表症的内在依据。卫气与偏枯。《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偏枯即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其主要病机是营卫虚衰,循行不畅,失于对肢体的温养推动,外邪乘虚而入,内邪随之滋生,导致脉络郁阻,肢体失养发为偏枯。营卫之气的既虚且滞是发病基础。偏枯的具体表现如不仁不用偏沮等多和卫气温煦肌肤、推动肢体的机能失调直接相关。《素问·风论》曰:“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问·逆调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偏沮即半身汗出,这更是卫气不足、开合时常的表现。因此偏枯病机与卫气失调有关。卫气与痹证。风寒湿等邪气侵犯人体,与营卫之气合则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为痹证。卫气与睡眠异常。卫气与疟疾,《内经》认为,疟疾乃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外邪引发伏藏于体内的疟邪,与卫气相搏而发病,并且休作有时。休作的机理在于“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邪气随卫气出入循行,交应有时而发病。其中以间日作为多,日作者次之。《素问·疟论》曰“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而日发者乃由邪气浅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是以日作。
卫气与汗出异常。“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就是卫阳蒸腾营阴而来。《内经》明确卫气主开合,说明汗的生理病理与卫气直接相关。病理性汗出如自汗和盗汗等,病因有内伤外感,总病机是阴阳失调,诸如阴虚火旺、阳热内盛、阳气不足、营卫失调等等。但是汗出异常最直接的病理环节则是卫气失调、皮毛开合失司。也就是说,各阴阳失调都是最终引起卫气失调而导致汗出异常,不可能在卫气正常的情况下,直接导致自汗或盗汗。因此,对于病理性汗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也要适当对证治疗,固摄卫气,收涩止汗。
卫气与胀证。卫气出入表里,通达上下,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过程中,气机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阻滞均会对升降出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卫气也是如此。《灵枢·五味》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说明营卫畅达有助于六腑通降,并且营卫的运行是水谷精微输布的重要环节。《灵枢·胀论》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说明卫气常然则内外协调平衡,确保五脏机能有序,气机畅达;卫气失调则六腑通降、五脏气化、气机运行均会受到影响,而常见胀满之证,进一步可能由于津液停血瘀而变生有形邪实,形成包块。《内经》认为,胀的部位一是在皮肤腠理之间,二在脏腑空廓之中,与经脉相关。但均由卫气逆行留止而生。如《素问·胀论》曰:“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交,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卫气失常》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息逆息”。至于有形邪实,《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息肉乃因卫气阻滞,津液停血瘀,搏结日久而来。
卫气与痈疽痤齄。卫气循行肌肤,温煦皮毛,使之润泽光滑,如卫气失调,不仅可见皮肤干枯,毛发不泽,也常引起痈疽痤齄等皮肤。痈,《内经》认为主要因卫气不行,郁蒸化热,肌腐成脓使然。如《灵枢·痈疽》曰:“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中则血涩,血涩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返,故痈肿。”《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偾嗔而有疡”。《素问·生气通天论》在论述卫外阳气的病理变化时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如果在卫阳发泄,汗出散热的时候骤用水湿,寒水遏之,则汗孔闭塞,卫阳拂郁皮肤而化热,轻则为痱,重而为痤。该篇还说“劳汗当风,寒薄为齄。”齄,即粉刺,劳作之时,汗孔洞开,如遇风寒则卫阳郁遏,津液凝于皮肤而生齄。
卫气与疾病的预后,不论内伤还是外感,在决定疾病的预后的邪正斗争中,作为正气,卫气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素问·热论》云:“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此之后,三日乃死。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认为在外感热病的预后中,卫气与脏腑一样重要,同样,在内伤杂病中,由于卫气与脏腑气机间的密切关系,一旦出现“荣涩卫除”等一系列危候时说明正衰而邪盛,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素问·醪醴论》有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曰:神不使也…….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涩卫除,故神去之而不愈”。
经脉运行人体营卫血气,主要途径是以《灵枢·经脉》篇所阐述的十二经脉:始于手太阳,终于足厥阴肝,复还于手太阴肺,如环无端,终而复始。营卫共同完成温煦皮肤、充身泽毛温润五脏六腑四肢白骸的功能和防御作用,营卫同源但功能和运行道路不同,一般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协调,并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在整体运行中有离有合,四肢末端是营卫行于皮肤,经脉之外内上下相贯如环无端之汇合处,四街者,气之径路也,四末营卫之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气街保证了人体在异常情况下营卫之气阻塞不通时的正常运行,完成生理功能。而胸腹头胫有气街,《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输,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下输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上下”。头部气街主要是脑,诸阳气皆上聚于脑,而胸、腹气街内藏五脏六腑,彼此之间相依相靠,经络也是四通八达,手足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无不通达胸腹,形成密集网络,足踝部之气街,在足阳明之气冲穴急足太阳之承山穴,及外踝上下诸穴,均有奇经八脉之在这里分布,起到重要的联接作用,可以说气街是营卫运行之径路,实际上是头胸腹胫各部脉气散布合聚的纵横通道。
中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职,化源不足乃至营卫不和,卫表不固,易受风邪外袭,病在肺卫,神疲乏力,面色恍白,畏风怕冷,四肢酸软,舌淡白苔薄白,脉浮缓,根据营出中焦,胃为为卫源之理,建中固表,调和营卫以小建中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营阴素虚,风热夹湿侵袭于肌表,卫气闭塞,营气内壅,卫不布津,津聚成湿,风湿相搏,蓄积于肌腠,乃发皮肤湿疹,营气不濡,津不化血,营弱卫强,心悸烦热,夜寐不安。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滑,病在肤表,宣行心肺,以通络泄壅,治疗以疏风宣卫以驱湿,凉营通络以泄壅。此卫出上焦,心营肺卫。
肾气不足,营卫失调,营气内滞。血壅不行则胸闷作痛,肾不纳气则动则气急,肾气虚则肾阳虚,不能温煦脾胃而运化营卫无能,故营卫气虚则面色恍白。四肢欠温,病虽在心,从营卫论治下焦,根源虚弱也。卫出下焦,肾气激发营卫之气化运行。温补肾气,疏通营卫,补骨脂,小茴香,党参,黄芪。五味子,丹参当归,生脉散,丹参饮。
营卫调和是开合腠理,调节汗液分泌的关键,营卫不和,卫闭营涩则易致腠理失开而导致汗闭证。营卫行涩而不荣,则胸闷气短或手足发麻,感觉迟钝,应开发腠理,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麻黄,黄芪或辅以活血药物如赤勺,川芎、丹参、丝瓜络,痰热者加清泄化痰之品,用药重在宣达。
营不内守,卫阳浮盛外泄。营气衰少,卫失温养,气血虚弱。卫郁营滞,津血不畅。卫热营灼,津伤血耗,热症也。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病,多年发,生长缓慢,可分黏液性和浆液性,长影响生育,并出现膀胱受压及经脉高压(水肿)及其他胃肠受压的症状。《灵枢·水胀》说“肠蕈”系“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仲景桂枝茯苓汤,王肯堂营卫泛魂汤(首乌,当归,赤勺,枳壳、乌药、白芷、小茴香、木通、甘草)等较合之,可加白芥子、莪术,湿热明显加扁畜、瞿麦。
从中医理论分析,营卫理论强调了三个特征[8]:营卫与脉络关系密切;营卫与外感病机有关;卫气抵御外邪的功能。营卫失调与动脉内皮损伤。
营卫与脉络有密切关系,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营卫和谐才能维持血脉条畅。同时,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者,水谷之精气……循脉上下,灌五脏络六腑。营气者,泌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若脉络功能受损,则必然导致营卫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系症状表现。营血或虚而不能养心,或凝而阻滞心脉,或热而上扰心神,均可导致胸闷心痛,心悸失眠等症状,营卫不和则易自汗冷汗,面色苍白等也可在冠心病中出现。中医之脉络与现代医学的血管内皮有较密切的相关性。现代医学揭示了血管内皮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痉挛等,而血管内皮损伤是关键因素。激发于内皮损伤的内皮通透性、黏附性、血液凝固性改变及所释放的大量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血脂异常、高血压,免疫复合物、病毒感染等危险引自均可造成内皮损伤。因此,上述危险因子也可造成中医病机的营卫失调,营卫损伤。
.......待续
王不留行 | 2005-8-3 21: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营卫论》徐培平


近日接到徐培平邮件,委托我修订和发表这篇文章,既然得了授权,我的胆子就有大了一些,修改又着力了几分,下面是再修改后的文章:
修订营卫总论
原作:徐培平  修订:王不留行
营卫学说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早在《内经》即设立专篇进行论述,主要内容散见于《五十营》、《营气》、《营卫生会》、《卫气失常》以及《卫气行》等篇,下面就营卫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面做一总结。
一、营卫生理
化生方面:营卫由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源于中焦,本于下焦。吴谦在《订正伤寒论》中曾言及“营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卫,即气中剽悍者,营,即血中精粹者。以是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是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肾中先天之精气与脾胃后天水谷之气是营卫化生的源泉,也是营卫发挥正常调节作用的必要条件。
营卫运行之方式:营卫循行有两途:一是运行于十四经脉,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运行不息,经心肺上焦宗气贯心脉行呼吸之推动,营卫随十四经谐行,阴阳相随,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相将,谐行出入,互不分离。如此,胃中化生的营卫由中焦升散至上焦,然后上下表里升降不息,往返不止,在上下往返转运中复又化生营卫之气。二是营卫随天地运转、阴阳盛衰而进行的昼夜循行。一日分为十二时,卯酉分昼夜,子午分阴阳,人气亦应之。白昼属于阳,气机活跃,耗卫阳较多。黑夜属于阴,气机沉静,耗卫阳较少。卫气之行,昼夜五十周于身。平旦阴尽,卫气出于阳,卫阳逐盛,至午卫阳极盛,由午至酉卫阳逐衰。白昼卫气出于阳,依次循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加强阳经之运行,运行二十五周。入夜阳尽入阴,由酉始阴气逐盛,至子阴气极盛。子至卯阴气盛时,加强阴经运行,亦运行25周。而后平旦阴尽,复从足少阴运注于阳经之运行,与天相贯,常如无已,阴尽而阳,阳尽而阴,往返无穷。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不可绝对理解。盖阴阳互根,营卫相随,卫气行,营气必随之。张志聪说:“卫气之循经而行者,与脉内之营气交相环转。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者,与脉内之营气相将而行。”虽卫气白昼加强阳经运行,黑夜加强阴脏运行,然营卫必相随而行,以便温润卫阳运行之脏腑,和其所主。相对营气来说,卫气在生命活动中起主导的作用,随时根据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功能的变动,在运行于经脉的同时可以随时应急,这是由于它的性质剽悍滑疾,可以不受脉中血液流速以及脉道的约束。如热饮或酒热之气入胃,熏蒸卫气,营卫受热加速运行,即越其经脉之道而出。《营卫生会》篇说:“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即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经脉》篇说:“饮酒者,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已满,而经脉大盛”。热饮食和酒热之气入胃,卫气振发,运行加速,越道而出,先行于皮肤,营气亦随之越出,故经脉充盛而满,腠理疏泄,汗出,营卫越其外。
所谓经络,就是人体营卫血气运行的通路,主要包括《灵枢·经脉》篇所阐述的十二经脉: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复还于手太阴肺,如环无端,终而复始。营卫循经脉而行,但在具体的运行中又略有不同,一般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协调,并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在整体运行中有离有合,四肢末端是营卫行于皮肤、经脉之外内上下相贯如环无端之汇合处,谓之“气之大络”,《灵枢·动输》篇曰:“四街者,气之径路也,四末营卫之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大络”阻塞不通时是气街保证了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气街在于胸腹头胫,《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头部气街主要通于脑,诸阳气皆上聚于脑,而胸、腹内藏五脏六腑,彼此之间相依相靠,经络也是四通八达,手足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无不通达胸腹,形成密集网络,足踝部之气街,在足阳明之气冲穴及足太阳之承山穴,及外踝上下诸穴,均有奇经八脉在这里分布,起到重要的联接作用,气街是营卫运行之径路,实际上是头胸腹胫各部脉气散布合聚的纵横通道。
营卫可以化生血液,营润周身,补益脑髓,化生神气。营卫气之行于骨者,曰“骨之属”,《灵枢·卫气失常》云:“骨之属者,在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津液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补益脑髓。营卫从尾骶而渗入脊骨,上渗髓空入脑,补髓益脑,化生神气,使思维敏捷,意识精明,智力增强。卫气者,司眼目毛窍之开合者也。昼夜寒暑之开合属天之开合,人气亦应之,卫气昼行于阳则目张神机开,夜行于阴则目暝神机合。卫气行于肌表司毛窍之开合,天寒则毛窍合以保持体温,并可防御外邪入侵,天暑则毛窍开以散热,并可驱邪外出。
营是血的一部分,但只是随血在经脉中运行周身而发挥作用,营气有着与血濡养功能之外的更大的作用。营并不等于血,这是《内经》论述营卫之详且有多篇之故。营气在血脉中流行过程中伴随着脉外卫气的并行,相互间阴阳相抱,和谐贯通,以络脉系统为道路,以津血气化为形态。
营气之运行其常乃是发挥其精专营养的作用,既入于五脏之通道——经隧内脏组织,又随经脉之血运行于体表组织发挥作用,一日一夜周于身,常营不已,终而复始,是谓常道。然营与卫阴阳相随而伴行于身,二者一内一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或旁达四肢,或遍泽于皮毛,或出入于十二经脉腧穴,或昼旺行于阳,夜旺行于阴,生物钟之天人相应规律也。
卫在脉外,主卫外而属于阳,功能如下: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起免疫系统的作用。2熏肤充身,温养皮毛,起内分泌系统的作用。3控制腠理开合,主司汗液的排泄,起神经系统的作用。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卫气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决定卫气宜温宜固。营在脉中,主内柔而属于阴,其功能有营养作用以及化生血液的作用,营气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决定了营气宜养宜温宜敛。营卫二气虽是阴阳不同的属性,又互根互用。以相对位置而言,营卫脉内脉外,从功能看有属阴属阳之异。但两者是相对而言的。营气属于阴,但具阳气之性,二者作用必须互相配合协调。和则顺,逆则乱,两者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卫在脉外,营在脉内,外邪犯之,卫气首当其冲,然卫病未有不影响营的,只不过有先后主次轻重之别罢了,营病未有卫不病的,卫病未有营不病的,临床上当据脉症兼顾双方,固卫必兼养营,养营必先固卫,营卫并调,阴阳兼顾。玉屏风散之合桂枝汤寓补于散,是调和阴阳之妙方。
营气具有调节作用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素问·痹论》指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所谓“和调于五脏”者,指营气与五脏关系密切,一方面营气的化生、运行、分布与五脏有关,即《妇人良方》所说“荣者……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另一方面营气又可调节五脏的功能,和调五脏的关系,众所周知,营气是血中之气,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气的中介,大脑的精神意识活动通过营卫之气来影响和调节脏腑的功能,通过营气—神—五脏—营气这一交互循环作用调节五脏功能。
营气具有调节作用,与同样具有调节作用的卫气在正常状态下处于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理状态之中,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之为营卫和,这时卫阳外固,营阴内守,营卫之气协调和合。无论营或卫的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均会破坏这一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相对平衡,而出现营卫不和的情况,要维持营卫和合的状态,有三个方面十分重要:1在营气与卫气的运行方面要协调一致,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相伴而行,有营有卫;2 在营卫的力量对比上要基本平衡,营不过强,卫不过弱,卫阳营阴能相互制约;3 营卫的各自功能应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若营卫的某一方面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影响整体,造成营卫不和。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营卫不和这一概念仅仅说明表证、自汗的病机是不够的,营卫不和这一病机还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笔者统计桂枝汤病例500例时发现,应用桂枝汤可治疗外感内伤疾病达76种,而这些病例之所以能使用桂枝汤而均获效,关键在于这些病例均有其共同的病机——营卫不和。营气与卫气的相互和合是机体维持正常机能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中注意发挥营卫气的调节功能,调整营卫气的运行、分布借以达到阴阳和合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营卫气化乃指营卫之气的变化。营卫气化的过程包括营卫离合交感媾化,营卫气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代谢和信息调整过程。它沟通了人体与自然,实现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1.营卫气化立论依据。营气与卫气相关是:(1)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华。(2)阴阳相随。内外相贯,二者不可相失,黄元御说:“卫气为阳,然气降而化水,是自阳而之阴也,营血为阴,然血升而化气,是自阴而之阳也。卫降而营升”,这原是禀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思想。黄拓展了营卫升降出入之论“水谷入胃,...上乘化为雾气而归肺,肺司气而主皮毛,将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经,自经而归脏腑”,这里指出了营卫之气升降出入运动形式,而且点明了营卫运动的途径及气化之场所。
2.营卫离合交感。营与卫有清浊之分,阴阳之判。营卫之气的离合,“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相争相制,欲一之而不能”。然“阴阳相引”是营卫离合交感的内在动力,《素问·调经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营卫之气相交感,“循环迭至,润温相接”,离合交感主要发生于机体外周皮腠部位,这同皮腠之络脉-孙络结构有关。络脉是营卫血气浅出皮表,表阳之气内达经脉之必经渠道,《素问·气穴》“孙络三百六十穴会……以通营卫”,景岳注云“表里之气,由络而以通,故以通营卫”。由孙络在外周构成首尾衔接的密织交叉的网络,从而使营卫之气从线状或网状流行,变为面状的弥散,张志聪云“脉内之血气从络脉而渗贯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络脉而溜于脉中”,从而触发了营卫交感。
3.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营卫离合交感孕育了微妙的变化,旨在弃旧而用新,完成新陈代谢,赵意空云:“卫行脉外者,其气交感于脉中矣;营行脉内者,其气交感于脉外矣。阳津阴涸,交相感触,而又合以大气者,谷精渐以变化,温度籍以保存”。(蔡陆仙〈中国医药会海〉,卷十六,中华书局,228页)。可见营卫离合之趋势,交感之状态,根源于营卫自身的矛盾运动。① 营卫离合交感是新陈代谢的前提条件。② 相互转化是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相互转化是指营卫自身转化,也包括精微物质的变化,恰在相互转化中营卫之气方可实现其新陈代谢。③ 能量代谢伴随着物质代谢的进行,“温度籍以保存”,以供全身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链环。
4.营卫气化的意义。营卫气化的实质是弃陈就新,因而是机体新陈代谢活动的重要方面,正如《吕氏春秋·克己》“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乃其天年”,营卫气化促进了生命新陈代谢,由此使生命体内精气得以更新,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确保机体生长发育,延续生命的过程。营卫气化实现了人体与天地交通,实现其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乃“生生相续,弥于无穷”的源泉。《灵枢·大惑》曰“皮肤涩,分肉不解,则(卫气)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说明皮腠、络脉、孙络之结构和功能一旦发生改变,则营卫运行稽迟,势必影响营卫的功能及其气化,发生“其气不精”的病理变化,酿成内生之邪气。
二、营卫病理
营卫病理特点:营卫调畅则气血通利,五脏安和,营卫充固才能元真强而阴阳调和。营卫一旦病变,轻则营卫失和,重则导致脏腑机能破坏。《灵枢·邪客》曰:“营卫稍衰,则真气去”。《素问·热论》曰:“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
营卫病变总机制为营卫失调,根据营卫的偏盛偏衰情况又分为营卫不和及营卫亏损两大病理机制。(1)营卫不和:主要病机是营卫偏盛偏衰,卫弱营强:自汗;营弱卫强:发热汗出。(2)营卫亏损,多累及脏腑,导致人体阴阳失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营病卫病,营卫亏损初期表现为单纯营病或卫病。营病主要病机为营气亏少,导致脏腑精气不足,证见:形容憔悴,头昏,心悸乏力汗多,失眠多梦,贫血。卫病主要表现为卫阳不足,证见体弱多病,畏风,自汗易感,皮肤毛憔。②营卫俱病:营卫亏损进一步表现为营卫俱病,势必对脏腑气血均有所影响,以气血而言:营虚必导致血涸,卫弱终成气竭。又因营卫与宗气形成有关,故营卫衰则宗气不足,渐至真气竭,营卫病变涉及气血与脏腑,尤其以心肺不足有关,人体脏腑赖营气充养,营气亏少必导致脏精不足,引起脏腑阴阳偏盛偏衰而致病。
营卫不和的临床表现很多,均与营气和卫气的机能有关,大多不表现为脏腑的实质性病变。伤寒论54条指出“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即病人脏腑无实质性病变,而由于营卫不和出现发热及自汗出等症状。除表虚、自汗等症状之外,寤寐失调也多与营卫不和有关,卫气昼则不能行于表则精神不振,夜不能入于阴则心烦失眠,采用调和营卫之法,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是病虽表现于卫,然其机要仍在于卫气不共营气谐和之故。所以在治疗时重在调节营卫,使营卫交通,阴阳相济则不寐自除。
营卫与脉络有密切联系。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营卫和谐才能维持血脉条畅。同时,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者,水谷之精气……循脉上下,灌五脏络六腑。营气者,泌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若脉络功能受损,则必然导致营卫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系症状表现。营血或虚而不能养心,或凝而阻滞心脉,或热而上扰心神,均可导致胸闷心痛、心悸失眠等症状。
卫气是阳气的一部分,主要功能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外邪侵犯人体,卫气首当其冲,与之相争,故卫气病机与外感疾病密切相关。但另一方面,卫气又透达脏腑,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也可戕伤卫气。《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起居,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说明卫气稽留和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通、经脉阻隔一样地在百病之始生中有重要意义,正如《灵枢·禁服》所说:“审查卫气,为百病母”。卫气病机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一概以五脏病机或六淫病机等来取代。
卫气与外感疾病关系密切。卫气是机体抗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是顺应自然变化、调节机体相对稳定的机制所在。卫气既可抗御外邪,又可驱邪外出,所以当外邪侵袭,或者卫阳不足而发生外感性疾病时,第一个病理环节即是卫气失调;另一方面,尽管由于外邪性质不同,患者体质相异而使表证类型繁多,表现复杂,但其最基本的病机是卫阳与外邪交争于肌表,故卫气是解除表证的内在依据。
卫气与偏枯。《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偏枯即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其主要病机是营卫虚衰,循行不畅,失于对肢体的温养推动,外邪乘虚而入,内邪随之滋生,导致脉络郁阻,肢体失养发为偏枯。营卫之气的既虚且滞是发病基础。偏枯的具体表现如不仁不用偏沮等多和卫气温煦肌肤、推动肢体的机能失调直接相关。《素问·风论》曰:“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问·逆调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偏沮即半身汗出,这更是卫气不足、开合时常的表现。因此偏枯病机与卫气失调有关。
卫气与痹证。风寒湿等邪气侵犯人体,与营卫之气合则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为痹证。
卫气与疟疾,《内经》认为,疟疾乃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外邪引发伏藏于体内的疟邪,与卫气相搏而发病,并且休作有时。休作的机理在于“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邪气随卫气出入循行,交应有时而发病。其中以间日作为多,日作者次之。《素问·疟论》曰“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而日发者乃由邪气浅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是以日作。”
卫气与汗出异常。“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就是卫阳蒸腾营阴而来。《内经》明确卫气主开合,说明汗的生理病理与卫气直接相关。病理性汗出如自汗和盗汗等,病因有内伤外感,总病机是阴阳失调,诸如阴虚火旺、阳热内盛、阳气不足、营卫失调等等。但是汗出异常最直接的病理环节则是卫气失调、皮毛开合失司。也就是说,各阴阳失调都是最终引起卫气失调而导致汗出异常,不可能在卫气正常的情况下,直接导致自汗或盗汗。因此,对于病理性汗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也要适当对证治疗,固摄卫气,收涩止汗。
卫气与胀证。卫气出入表里,通达上下,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过程中,气机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阻滞均会对升降出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卫气也是如此。《灵枢·五味》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说明营卫畅达有助于六腑通降,并且营卫的运行是水谷精微输布的重要环节。《灵枢·胀论》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说明卫气常然则内外协调平衡,确保五脏机能有序,气机畅达;卫气失调则六腑通降、五脏气化、气机运行均会受到影响,而常见胀满之证,进一步可能由于津液停血瘀而变生有形邪实,形成包块。《内经》认为,胀的部位一是在皮肤腠理之间,二在脏腑空廓之中,与经脉相关。但均由卫气逆行留止而生。如《素问·胀论》曰:“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交,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卫气失常》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息逆息”。至于有形邪实,《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息肉乃因卫气阻滞,津液停血瘀,搏结日久而来。
卫气与痈疽痤齄。卫气循行肌肤,温煦皮毛,使之润泽光滑,如卫气失调,不仅可见皮肤干枯,毛发不泽,也常引起痈疽痤齄等皮肤。痈,《内经》认为主要因卫气不行,郁蒸化热,肌腐成脓使然。如《灵枢·痈疽》曰:“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中则血涩,血涩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返,故痈肿。”《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偾嗔而有疡”。《素问·生气通天论》在论述卫外阳气的病理变化时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如果在卫阳发泄,汗出散热的时候骤用水湿,寒水遏之,则汗孔闭塞,卫阳拂郁皮肤而化热,轻则为痱,重而为痤。该篇还说“劳汗当风,寒薄为齄。”齄,即粉刺,劳作之时,汗孔洞开,如遇风寒则卫阳郁遏,津液凝于皮肤而生齄。
营卫之气机逆乱,营不内守,卫阳浮盛外泄。营气衰少,卫失温养,气血虚弱。卫郁营滞,津血不畅。卫热营灼,津伤血耗,热症也。若营卫阻滞于腹中则出现胸胁及胃中满、喘息等证。《灵枢·卫气失常》云“卫气之留于腹中,畜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胸胁胃中满,喘呼逆息。”

卫气与疾病的预后,不论内伤还是外感,在决定疾病的预后的邪正斗争中,作为正气,卫气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素问·热论》云:“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此之后,三日乃死。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认为在外感热病的预后中,卫气与脏腑一样重要,同样,在内伤杂病中,由于卫气与脏腑气机间的密切关系,一旦出现“荣涩卫除”等一系列危候时说明正衰而邪盛,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素问·醪醴论》有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曰:神不使也…….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涩卫除,故神去之而不愈也”。
三、营卫治疗
调和营卫是中医临证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其首载于《内经》,再见于《难经》,而详发于《伤寒论》。金元以降,阐发其论者代不乏人,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1调和营卫的意义和作用。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各行其道。然运行之中,又相互贯通,上而胸中,下而丹田、孙络、溪谷皆有会合之处。其运行循络脉而内外交贯,如环无端,周而复始,阴阳相随不可分离,以贯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灵枢.》动腧:“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无端。”营卫相通,阴阳和谐,新陈代谢旺盛,生命旺盛而长久。营卫失和,即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诸病丛生。所谓调和营卫,就是通过调理营卫气血阴阳的盛衰,疏理和谐,使营卫充盛,运行通畅,阴阳和谐而归于权衡,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2调和营卫的治疗原则。营卫不和和其营卫,营卫亏损补益营卫,这是营卫治疗的基本原则。然而具体的方法又有所不同。
⑴.疏其道。营卫失和的关键在于经络阻滞,营卫运行失常,阴阳不得相通相和。《内经》中和营卫方法有三:一曰针刺,二曰热熨,三曰汤药。法虽不同,但都是着眼于“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即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可见,调和营卫法重要的一环在于疏通经络。经云:“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营卫交通在于“气之大络”,故在治疗中要更注意通络法的运用。
⑵.益其源。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二者皆养于中焦而宣散于上焦,故营卫运行乃三焦协同的作用。凡营卫气虚而失和者,宜根据其所出,所养所运而分别补益其源,方可使之充盛:①畅元阳而益肾,卫出下焦,下焦者肾,其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居,卫为元阳所化,与统摄一身阳气而贯脊属肾的督脉相联。其运行之终始为足太阳膀胱经脉,而常出入于足少阴之分间。大凡卫气之虚,实因下焦火弱。故畅元阳而益肾。以实卫气之虚,乃为正治。伤寒论卫虚而阳弱者,用桂枝加附子法,皆此意。②.调脾胃而养正。营卫乃水谷之精微,必须靠后天水谷的补充和滋养。营出中焦,胃乃为卫源。故凡营卫虚衰而生化不足时,必须以调理脾胃为要,恰如尤在泾所说:“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伤寒论》中,桂枝汤用草、枣与稀粥,小建中之倍芍药加饴汤,以及新加汤人参等等,皆调脾胃而养正之法。③.益宗气而宣肺:营气卫气的宣散输布必须靠宗气的宣发。上焦不通,营卫不散,故宗气盛则营卫和,宗气衰则营卫弱。凡宗气弱而致使营卫运行失和者,应用益宗气而宣肺法以调之。益宗气可用参、术、芪,宣肺可用麻黄、杏仁、桔梗等。
⑶.伐其过。根据营卫失和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而调之。调和营卫的临床:①.和卫解肌,治疗外感风寒,如桂枝汤;②益卫和营,治疗自汗不已,桂枝汤,虚甚者加参芪附子。③.散卫和营,治疗皮肤瘙痒,症见皮肤瘙痒如虫行皮中而无定处,稍遇寒热而瘙痒更甚,舌淡苔白,脉濡者,邪留肌肤与卫气相搏,溢于皮肤之间。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散邪而和营卫。④畅卫运营,治疗关节疼痛。《素问·气穴论》“肉分之见,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四肢关节乃孙络溪谷之所在,营卫会合之处,外邪客之,经络阻滞,营卫运行不畅通,故而肢节烦疼,屈伸不利,应畅卫运营,治以麻黄汤、柴胡桂枝汤。⑤.温卫畅营,治疗多寐嗜睡或肢体浮肿、苔滑而腻、脉弦或滑者,此为痰湿为患。然痰湿所成,乃因营卫不通、水液停聚所致,故治疗应温卫畅营,清气升则津液四布,浊气降则水液下行。《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指温卫阳而化水气,畅营卫而布津液,所谓离照当空,阴霭自散,可用苓桂术甘合二陈汤加减。⑥.泄卫通营:治疗不寐失眠。证见睡眠不实或彻夜难眠或多梦易醒,辗转烦躁不安而以它法不效。系因邪客脏腑,致使卫气独营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营卫之气不得相通,而阳跷脉满而盛,卫不入阴则目不瞑而失眠,故应泄卫通营,畅其经而疏其道,营卫通即眠安,以半夏秫米汤加百合、苏梗,兼心烦加莲子、黄连等。难以入眠加桂枝汤,多梦易惊合温胆汤。⑦养营益卫:治疗不仁不用、肢体皮肤麻木不仁或不知痛痒,或肢体不举等多属于气虚络脉阻,营卫失和所致,《灵枢.刺节真邪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故应养营益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加鸡血藤、当归,桑枝、路路通、丹参、乳、没。
在具体运用方面,气虚低热补中益气汤,汗证盗汗生地丹皮建中汤,自汗以龙牡甘麦建中汤,心悸小营煎,失眠桂枝汤加味。
中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职,化源不足乃至营卫不和,卫表不固,易受风邪外袭,病在肺卫,症见神疲乏力,面色恍白,畏风怕冷,四肢酸软,舌淡白苔薄白,脉浮缓,根据营出中焦,胃为卫源之理,建中固表,调和营卫,以小建中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营阴素虚,风热夹湿侵袭于肌表,卫气闭塞,营气内壅,卫不布津,津聚成湿,风湿相搏,蓄积于肌腠,乃发皮肤湿疹,除皮肤见证外,常兼见心悸烦热,夜寐不安,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滑,病在肤表,据卫出上焦,心营肺卫之理,当宣行心肺,疏风宣卫以驱湿,凉营通络以泄壅。
肾气不足,营卫失调,营气内滞。血壅不行则胸闷作痛,肾不纳气则动则气急,肾气虚则肾阳虚,不能温煦脾胃而运化营卫无能,故营卫气虚则面色恍白。四肢欠温,病虽在心,亦当从营卫论治,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此下焦根源虚弱也,缘卫出下焦,肾气激发营卫之气化运行无力,当温补肾气,疏通营卫,补骨脂,小茴香,党参,黄芪,五味子,丹参,当归,生脉散,丹参饮。
营卫调和是开合腠理、调节汗液分泌的关键,营卫不和、卫闭营涩则易致腠理失开而导致汗闭证。营卫行涩而不荣,则胸闷气短或手足发麻,感觉迟钝,应开发腠理,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麻黄、黄芪或辅以活血药物如赤勺、川芎、丹参、丝瓜络,痰热者加清泄化痰之品,用药重在宣达。
《灵枢·水胀》说“肠蕈”系“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仲景桂枝茯苓汤,王肯堂营卫泛魂汤(首乌、当归、赤勺、枳壳、乌药、白芷、小茴香、木通、甘草)等参合之,可加白芥子、莪术,湿热明显加扁畜、瞿麦。
王不留行 | 2005-8-3 21: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营卫论》徐培平


徐培平回信:
周兄:  
  你好,前次文章是我的一些资料,还没有整理过,所以比较零乱,致歉!谢谢你的修改,很好。  
  我现在的工作比较忙,所以在这方面还没有用心,这也需要个认识消化过程,周兄也不必太着急,这项工作是个很长的过程,也需要在实践中提高。我会尽量抽时间在此问题上做些工作。在发表文章问题上,如果可以的话,可以你牵头做这项工作。  
  徐培平  
  8.2  
又及。  
  目前我的工作主要是中药新药开发与研究及中草药抗病毒性疾病筛选方面,科研的工作比较重,在营卫方面精力花费很少。周兄的修改比较好,我也觉得文章比较长,原本是属于论述综述类的,周兄看怎么分段或分篇分内容发表,联名也可,署名先后问题,我觉得不重要,都是为了中医。
徐培平
左常波 | 2005-8-4 10: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营卫论》徐培平

好文章!!!要顶!!!
王不留行 | 2005-8-28 20: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营卫论》徐培平

营卫钩玄
徐培平  周东浩
营卫学说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早在《内经》即设立专篇进行论述,主要内容散见于《五十营》、《营气》、《营卫生会》、《卫气失常》以及《卫气行》诸篇,下面结合自己研习经典的体会从营卫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面做一总结。
一、营卫钩玄之生理篇
1、营卫来源
营卫皆由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源于中焦,本于下焦,散于上焦。吴谦在《订正伤寒论》中曾言及“营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卫,即气中剽悍者,营,即血中精粹者。以是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是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肾中先天之精气与脾胃后天水谷之气是营卫化生的源泉,相对来说卫更关乎先天,营更关乎后天,但实际上营卫的化生皆禀于先天,养于后天,和先后天因素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可偏废。
2、营卫循行
营卫循行有两途:一是运行于十四经脉,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在心肺上焦宗气贯心脉行呼吸之推动下,营卫随十四经谐行,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复还于手太阴肺,如环无端,终而复始,阴阳相随,营卫相将,谐行出入。如此,胃中化生的营卫由中焦升散至上焦,然后上下表里升降不息,往返不止,在上下往返转运中复又化生营卫之气。二是营卫随天地运转、阴阳盛衰而进行的昼夜循行。一日分为十二时,卯酉分昼夜,子午分阴阳,人气亦应之。卫气之行,昼夜五十周于身。平旦阴尽,卫气出于阳,卫阳逐盛,至午卫阳极盛,由午至酉卫阳逐衰,卫气依次循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加强阳经之运行,运行二十五周。入夜阳尽入阴,由酉始阴气逐盛,至子阴气极盛。子至卯阴气盛时,加强阴脏运行,亦运行二十五周。而后平旦阴尽,复从足少阴运注于阳经,与天相贯,常如无已,阴尽而阳,阳尽而阴,往返无穷。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对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不可绝对理解。盖阴阳互根,营卫相随,卫气行,营气必随之。张志聪说:“卫气之循经而行者,与脉内之营气交相环转。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者,与脉内之营气相将而行。”虽卫气白昼加强阳经运行,黑夜加强阴脏运行,然营卫必相随而行,以便温润卫阳运行之脏腑,和其所主。
相对于营气来说,卫气在生命活动中起主导的作用,这是由于它的性质剽悍滑疾,常常不受脉中血液流速以及脉道的约束,可以根据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功能的变动,在运行于经脉的同时随时应急。如热饮食或酒热之气入胃,熏蒸卫气,营卫受热加速运行,即可越其经脉之道而出。《营卫生会》篇说:“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即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经脉》篇说:“饮酒者,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已满,而经脉大盛”。热饮食和酒热之气入胃,卫气振发,运行加速,腠理疏泄,卫气走之,见开则出,营气亦随之,故经络充盛而满,汗出,营卫越其外。营气之运行其常乃是发挥其精专营养的作用,既入于五脏之隧道——经隧内脏组织,又随经脉之血运行于体表,一日一夜周于身,常营不已,终而复始,是谓常道。营与卫阴阳相随伴行于身,二者一内一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或旁达四肢,或遍泽于皮毛,或出入于十二经脉腧穴,营血卫气相互间阴阳相抱,和谐贯通,以络脉系统为道路,以津血气化为形态,昼旺行于阳,夜旺行于阴,此生物钟之天人相应规律也。
所谓经络,就是人体营卫血气运行的通路,营卫循经脉而行,但在具体的运行中又略有不同,一般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协调,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整体运行中有离有合,四肢末端是营卫行于皮肤、经脉之外内上下相贯如环无端之汇合处,此谓之“气之大络”,《灵枢·动输》篇曰:“四街者,气之径路也,四末营卫之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从上文可以看出:“大络”阻塞不通时是气街保证了营卫之气的正常循行。气街在于胸腹头胫,《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头部气街主要通于脑,诸阳气皆上聚于脑,而胸、腹内藏五脏六腑,彼此之间相依相靠,手足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也是无不通达胸腹,形成密集网络,足踝部之气街在足阳明之气冲穴及足太阳之承山穴及外踝上下诸穴,此处均有奇经八脉分布,起到重要的联接作用,所以说气街是营卫运行之径路,实际上就是头胸腹胫各部脉气散布合聚的纵横通道。
3、营卫功能
卫在脉外,主卫外而属于阳,功能如下:⑴.护卫肌表,防御外邪。⑵熏肤充身,温养皮毛。⑶控制腠理开合,主司汗液的排泄。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卫气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决定卫气宜温宜固。营在脉中,主内柔而属于阴,其功能有营养作用以及化生血液的作用,营气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决定了营气宜养宜敛。营卫二气虽然以相对位置而言营脉内卫脉外,从功能看营卫有属阴属阳之异,但又互根互用。营气与卫气在正常状态下处于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理状态之中,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之为营卫和,这时卫阳外固,营阴内守,营卫之气协调和合。要维持营卫和的状态,有三个方面十分重要:⑴在营气与卫气的运行方面要协调一致,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相伴而行,有营有卫;⑵在营卫的力量对比上要基本平衡,营不过强,卫不过弱,卫阳营阴能相互制约;⑶营卫的各自功能应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若营卫的某一方面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影响整体,造成营卫不和。
营卫可以化生血液,营润周身,补益脑髓,化生神气。营卫气之行于骨者,在“骨之属”,《灵枢·卫气失常》云:“骨之属者,在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津液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补益脑髓。营卫从尾骶而渗入脊骨,上渗髓空入脑,补髓益脑,化生神气,使思维敏捷,意识精明,智力增强。卫气者,司眼目毛窍之开合者也。昼夜寒暑之开合乃天之开合,人气亦应之,卫气昼行于阳则目张神机开,夜行于阴则目暝神机合。卫气行于肌表司毛窍之开合,天寒则毛窍合以保持体温,并可防御外邪,天暑则毛窍开汗出以散热,并可驱邪外出。
虽然营与血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内经》行文中多营血互称,可是营并不等于血,营气有着与血濡养功能之外的更多的作用,例如营气具有调节作用这一点就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素问·痹论》指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所谓“和调于五脏”者,指营气与五脏关系密切,一方面营气的化生、运行、分布与五脏有关,即《妇人良方》所说“荣者……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另一方面营气又可调节五脏的功能,和谐五脏的关系。众所周知,营气是血中之气,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气的中介,大脑的精神意识活动可以通过营卫之气来影响脏腑,通过营卫—神—五脏—营卫这一交互循环作用调节五脏功能。
4、营卫气化
营卫气化乃指营卫之气的变化。营卫气化的过程包括营卫离合交感媾化,营卫气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代谢和信息调整过程。它沟通了人体与自然的联系,实现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⑴.营卫气化立论依据。营气与卫气相关是:①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华。②阴阳相随。内外相贯,二者不可相失。黄元御说:“卫气为阳,然气降而化水,是自阳而之阴也,营血为阴,然血升而化气,是自阴而之阳也。卫降而营升”,这原是禀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思想。黄拓展了营卫升降出入之论,曰:“水谷入胃……上乘化为雾气而归肺,肺司气而主皮毛,将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经,自经而归脏腑”。这里指出了营卫之气升降出入运动形式,而且点明了营卫运动的途径及气化之场所。
⑵.营卫离合交感。营与卫有清浊之分,阴阳之判。营卫之气的离合,“聚散相荡,升降相求”,营卫之气之交感,“循环迭至,润温相接”,两者 “相争相制,欲一之而不能”,然“阴阳相引”是营卫离合交感的内在动力。营卫离合交感主要发生于机体外周皮腠部位,这同皮腠之络脉-孙络结构有关。络脉是营卫血气浅出皮表、表阳之气内达经脉之必经渠道,《素问·气穴》曰:“孙络三百六十穴会……以通营卫”,景岳注云“表里之气,由络而以通,故以通营卫”。由孙络在外周构成首尾衔接的密织交叉的网络,从而使营卫之气从线状或网状流行,变为面状的弥散,张志聪云“脉内之血气从络脉而渗贯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络脉而溜于脉中”,从而触发了营卫交感,最终至于 “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
⑶.新陈代谢及相互媾化。营卫离合交感孕育了微妙的营卫媾化,旨在弃旧而用新,共同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和防御过程,保持生命的稳定,赵意空云:“卫行脉外者,其气交感于脉中矣;营行脉内者,其气交感于脉外矣。阳津阴涸,交相感触,而又合以大气者,谷精渐以变化,温度籍以保存”。(蔡陆仙〈中国医药会海〉,卷十六,中华书局,228页)。可见营卫离合之趋势,交感之状态,媾化之结果,根源于营卫自身的矛盾运动。① 营卫离合交感是营卫媾化的前提条件。② 营卫媾化是营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营为阴,卫为阳,两者性质截然相反却又同源同流、离合交感,两者的矛盾运动促成了营卫媾化这一结果的产生,这使得机体的防御和新陈代谢过程统一起来,极大地增强了机体在恶劣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⑷营卫气化的意义。营卫气化的实质是弃陈就新,伴随着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进行,“温度籍以保存”,以供全身组织器官功能活动,这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链环。正如《吕氏春秋·克己》“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乃其天年”,营卫气化促进了生命新陈代谢,由此使生命体内精气得以更新,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确保机体生长发育,共同防御外邪入侵,延续生命的过程。营卫气化实现了人体与天地交通,实现其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乃“生生相续,弥于无穷”的源泉。
二、营卫钩玄之病理篇
1、营卫病理机制:营卫调畅则气血通利,五脏安和,营卫充固才能元真强旺而阴阳调和。营卫一旦失调,轻则营卫失和,重则导致营卫虚衰,脏腑受损,《灵枢·邪客》曰:“营卫稍衰,则真气去”。《素问·热论》曰:“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所以营卫病变总机制为营卫失调。
2、营卫病理类型:根据营卫的偏盛偏衰情况又分为营卫不和及营卫亏损两大类。
(1)营卫不和:营卫二者生理上必须互相配合协调,和则顺,逆则乱,两者病理上相互影响,无论营或卫的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均会破坏营卫这一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相对和谐平衡,而出现营卫不和的情况,主要病机是营卫相互关系失调,造成一方偏盛一方偏衰。
营卫不和的临床表现很多,均与营气和卫气的机能有关,大多不表现为脏腑的实质性病变。《伤寒论》54条指出“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即病人脏腑无实质性病变,而由于营卫不和出现发热、自汗出等症状,如卫弱营强:自汗;营弱卫强:发热汗出。营卫不和这一概念不仅仅可以说明表证、自汗的病机,还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例如寤寐失调也多与营卫不和有关,卫气昼则不能行于表则精神不振,夜不能入于阴则心烦失眠,是病虽表现于卫,然其机要仍在于卫气不共营气谐和之故,所以在治疗时重在调节营卫,使营卫交通、阴阳相济则不寐自除。笔者曾统计桂枝汤病例500例,发现应用桂枝汤可治疗外感内伤疾病达76种,而这些不同种类的疾病之所以能均使用桂枝汤获效,关键在于这些病例有其共同的病机——营卫不和。营气与卫气的相互和合是机体维持正常机能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中注意调整营卫气的运行、分布以达到阴阳和合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2)营卫亏损:多累及脏腑,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营病卫病,营卫亏损初期主要表现为营病或卫病的某一方面为主。营病病机为营气亏少,导致脏腑精气不足,证见:形容憔悴,头昏,心悸乏力汗多,失眠多梦,贫血。卫病病机为卫阳不足,卫外不固,证见体弱多病,畏风,自汗易感,皮肤毛憔。②营卫俱病:营卫亏损进一步表现为营卫俱病,势必对脏腑气血均有所影响,以气血而言:营虚必导致血涸,卫弱终成气竭。又因营卫与宗气形成有关,故营卫衰则宗气不足,渐至真气竭,营卫病变涉及气血与脏腑,尤其以心肺不足有关,人体脏腑赖营气充养,营气亏少必导致脏精不足,引起脏腑阴阳偏盛偏衰而致病。应当强调:营病卫病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营卫相互影响,营病未有卫不病的,卫病未有营不病的,只不过有先后主次轻重之别罢了,临床上当据脉症兼顾双方,固卫必兼养营,养营必先固卫,营卫并调,阴阳兼顾。
3、卫气为百病母
营卫病机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一概以五脏病机或六淫病机来取代。在营卫两者之中,卫气与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卫气行于肌表,外邪侵犯人体,卫气首当其冲,与之相争,故外感可伤及卫气;另一方面,卫气又透达脏腑,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也可戕伐卫气。《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起居,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可见卫气稽留、经脉阻隔在百病之始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故《灵枢·禁服》说:“审查卫气,为百病母”,卫气紊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实在是《内经》营卫病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以下举例分述之。
⑴卫气与外感疾病关系密切。卫气是机体抗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是顺应自然变化、调节机体相对稳定的机制所在。卫气既可抗御外邪,又可驱邪外出,所以当外邪侵袭,或者卫阳不足而发生外感性疾病时,第一个病理环节即是卫气失调;另一方面,尽管由于外邪性质不同,患者体质相异而使表证类型繁多,表现复杂,但其最基本的病机是卫阳与外邪交争于肌表,故卫气是解除表证的内在依据。
⑵卫气与偏枯。《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偏枯即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其主要病机是营卫虚衰,循行不畅,失于对肢体的温养推动,外邪乘虚而入,内邪随之滋生,导致脉络郁阻、肢体失养发为偏枯,营卫之气的既虚且滞是发病基础。偏枯的具体表现如不仁不用偏沮等多和卫气温煦肌肤、推动肢体的机能失调直接相关。《素问·风论》曰:“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问·逆调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偏沮即半身汗出,这更是卫气不足、开合失常的表现,因此偏枯病机与卫气失调有关。
⑶卫气与痹证。风寒湿等邪气侵犯人体,与营卫之气合则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为痹证。
⑷卫气与疟疾,《内经》认为,疟疾乃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外邪引发伏藏于体内的疟邪,与卫气相搏而发病,并且休作有时。休作的机理在于“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邪气随卫气出入循行,交应有时而发病。《素问·疟论》曰“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而日发者乃由邪气浅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是以日作。”
⑸卫气与汗出异常。“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就是卫阳蒸腾营阴而来。《内经》明确卫气主开合,说明汗的生理病理与卫气直接相关。营卫调和是开合腠理、调节汗液分泌的关键,营卫不和、卫闭营涩则易致腠理失开而导致汗闭证。病理性汗出如自汗和盗汗等,最直接的病理环节也是卫气失调、皮毛开合失司。
⑹卫气与胀证。卫气出入表里,通达上下,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过程中,卫气气机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阻滞均会对升降出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灵枢·五味》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说明营卫畅达有助于六腑通降,并且营卫的运行是水谷精微输布的重要环节。《灵枢·胀论》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说明卫气调和则内外协调平衡, 五脏机能有序,气机畅达;卫气失调则六腑通降、五脏气化、气机运行均会受到影响,而常见胀满之证,进一步可能由于津液停血瘀而变生有形邪实,形成包块。《内经》认为,胀的部位一是在皮肤腠理之间,二在脏腑空廓之中,与经脉相关。但均由卫气逆行留止而生。如《素问·胀论》曰:“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交,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卫气失常》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息逆息”。至于有形邪实,《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息肉乃因卫气阻滞,津液停血瘀,搏结日久而来。
⑺卫气与痈疽痤齄。卫气循行肌肤,温煦皮毛,使之润泽光滑,如卫气失调,不仅可见皮肤干枯,毛发不泽,也常引起痈疽痤齄等皮肤肌肉病变。痈,《内经》认为主要因卫气不行,郁蒸化热,肉腐成脓使然,如《灵枢·痈疽》曰:“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返,故痈肿。”《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偾嗔而有疡”。《素问·生气通天论》在论述卫外阳气的病理变化时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如果在卫阳发泄,汗出散热的时候骤见水湿,寒水遏之,则汗孔闭塞,卫阳拂郁皮肤而化热,轻则为痱,重而为痤。该篇还说“劳汗当风,寒薄为齄。”齄,即粉刺,劳作之时,汗孔洞开,如遇风寒则卫阳郁遏,汗液凝于皮肤而生齄。
⑻卫气与疾病的预后:不论内伤还是外感,在决定疾病的预后的邪正斗争中,作为正气,卫气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素问·热论》云:“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此之后,三日乃死。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认为在外感热病的预后中,卫气与脏腑一样重要,同样,在内伤杂病中,由于卫气与脏腑气机间的密切关系,一旦出现“荣涩卫除”等一系列危候时说明正衰而邪盛,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素问·醪醴论》有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曰:神不使也…….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涩卫除,故神去之而不愈也”。
三、营卫钩玄之治疗篇
调和营卫是中医临证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首载于《内经》,再见于《难经》,而详发于《伤寒论》。金元以降,阐发其论者代不乏人,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1调和营卫的意义和作用。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各行其道。然运行之中,又相互贯通,上而胸中,下而丹田、孙络、溪谷皆有会合之处,其运行循经络而内外交贯,如环无端,周而复始,阴阳相随不可分离,以贯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灵枢.·动腧》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无端。”营卫相通,阴阳和谐,新陈代谢旺盛,生命才能旺盛而长久。营卫失和,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致使诸病丛生。所谓调和营卫,就是通过考察营卫的循行、节律和盛衰,调理营卫的相互关系,祛除有害于营卫和谐的各种因素,从而使营卫充盛,运行通畅,阴阳和谐而归于权衡,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2调和营卫的治疗原则。营卫不和和其营卫,营卫亏损补益营卫,这是营卫治疗的基本原则。然而具体的方法又有所不同。
⑴.疏其道。营卫失和的关键在于经络阻滞,营卫运行失常,阴阳不得相通相和。《内经》中和营卫方法有三:一曰针刺,二曰热熨,三曰汤药。法虽不同,但都是着眼于“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即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可见,调和营卫法重要的一环在于疏通经络。经云:“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营卫交通在于“气之大络”,故在治疗中要更注意通络法的运用。
⑵.益其源。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二者皆养于中焦而宣散于上焦,故营卫运行乃三焦协同的作用。凡营卫气虚而失和者,宜根据其所出、所养、所运而分别补益其源,方可使之充盛:①畅元阳而益肾,卫出下焦,下焦者肾,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居,卫为元阳所化,与统摄一身阳气而贯脊属肾的督脉相联,其运行之终始为足太阳膀胱经,而常出入于足少阴之分间。大凡卫气之虚,实因下焦火弱,故畅元阳而益肾,以实卫气之虚,乃为正治。伤寒论卫虚而阳弱者,用桂枝加附子法,即此意。如肾气不足,营卫行涩,心络挛急则胸闷作痛,营卫虚滞,不能行其温煦荣养之职则面色恍白、四肢欠温,玄府开合失主则汗出,病虽在心,亦当从营卫论治,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此下焦根源虚弱也,缘卫出下焦,肾气激发营卫之气化运行无力,当温补肾气,疏通营卫:补骨脂、小茴香、黄芪、当归、生脉散、丹参饮。②.调脾胃而养正。营卫乃水谷之精微所化,必须靠后天水谷的补充和滋养。营出中焦,胃乃为卫源,故凡营卫虚衰而生化不足时,必须以调理脾胃为要,恰如尤在泾所说:“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伤寒论》中,桂枝汤用草、枣与稀粥,小建中之倍芍药加饴汤等等,皆调脾胃而养正之法。如中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职,化源不足乃至营卫不和,卫表不固,易受风邪外袭,症见神疲乏力,面色恍白,畏风怕冷,四肢酸软,舌淡白苔薄白,脉浮缓,根据营出中焦,胃为卫源之理,宜建中固表,调和营卫,以小建中汤合玉屏风散加减。③.益宗气而宣肺:营气卫气的宣散输布必须靠宗气的宣发,上焦不通,营卫不散,故宗气盛则营卫畅,宗气衰则营卫结。凡宗气弱而致使营卫运行失和者,当用益宗气而宣肺法以调之,益宗气可用参、术、芪,宣肺可用麻黄、杏仁、桔梗等。如营阴素虚,风热夹湿侵袭于肌表,卫气闭塞,营气内壅,卫不布津,津聚成湿,风湿相搏,蓄积于肌腠,乃发皮肤湿疹者,此病在肤表,据卫出上焦,心营肺卫之理,当补益宗气,宣行心肺,疏风宣卫以驱湿,凉营通络以泄壅。
⑶.伐其过。根据营卫失和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而调之。调和营卫的临床:①.和卫解肌,治疗外感风寒,如桂枝汤;②益卫和营,治疗自汗不已,桂枝汤,虚甚者加参、芪、附子。③.散卫和营,治疗皮肤瘙痒,症见皮肤瘙痒如虫行皮中而无定处,稍遇寒热而瘙痒更甚,舌淡苔白,脉濡者,邪留肌肤与卫气相搏,溢于皮肤之间。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散邪而和营卫。④畅卫运营,治疗关节疼痛。《素问·气穴论》“肉分之见,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四肢关节乃孙络溪谷之所在,营卫会合之处,外邪客之,经络阻滞,营卫运行不畅通,故而肢节烦疼,屈伸不利,应畅卫运营,治以麻黄汤、柴胡桂枝汤。⑤.温卫畅营,治疗多寐嗜睡或肢体浮肿、苔滑而腻、脉弦或滑者,此为痰湿为患。然痰湿所成,乃因营卫不通、水液停聚所致,故治疗应温卫畅营,清气升则津液四布,浊气降则水液下行。《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指温卫阳而化水气,畅营卫而布津液,所谓离照当空,阴霭自散,可用苓桂术甘合二陈汤加减。⑥.泄卫通营:治疗不寐失眠。证见睡眠不实或彻夜难眠或多梦易醒,辗转烦躁不安而以它法不效。系因邪客脏腑,致使卫气独营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营卫之气不得相通,而阳跷脉满而盛,卫不入阴则目不瞑而失眠,故应泄卫通营,畅其经而疏其道,营卫通即眠安,以半夏秫米汤加百合、苏梗,兼心烦加莲子、黄连等。难以入眠加桂枝汤,多梦易惊合温胆汤。⑦养营益卫:治疗不仁不用、肢体皮肤麻木不仁或不知痛痒,或肢体不举等多属于气虚络脉阻,营卫失和所致,《灵枢·刺节真邪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故应养营益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当归、桑枝、路路通、丹参、乳、没。
⑷.去其邪:邪分两种,一为外来之客邪;二为内生之邪,多由营卫紊乱而来。 “去其邪”很重要的一条是给邪以出路,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病在血络的,可直放其血“导而出之”,有形之积,根深日久,药所难为,可径手术切除之,“邪去正自安”,病邪不去,正难自复,必除其邪,以使气和,所以说“去其邪”也是营卫治疗中很重要的一环。
王不留行 | 2005-8-28 20: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营卫论》徐培平

  
  周兄:  
  你好。文章确实太长了点,有点象专著格式,时间也确实紧凑了点,内中一些还引用了其他作者的内容,出处都没来得及补录。估计编辑会要求修改之类的,到时周兄再针对某一两项专题,内容再删减下,署名的话,我的意见,经过你修改后,可以以你排第一。  
  其余的,我较为赞同。  
  2005.8.3  
  徐培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