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中医藏象和现代解剖不相容吗 ——与张大明同志商榷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藏象和现代解剖不相容吗 ——与张大明同志商榷
[复制链接]
1775
|
2
|
2005-6-30 19: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藏象和现代解剖不相容吗 ——与张大明同志商榷
近日拜读《中国中医药报》上张大明“解读中医藏象”一文,这篇文章提到了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敏感的问题:关于中医藏象和现代解剖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同意张君所说古代中医脏腑概念是来源于解剖的看法,也同意张君所论述的“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藏象研究方法和解剖方法不同,可是,是否依此就能断定中医藏象和现代解剖不相容呢?因为事关中医基础——藏象学说的未来发展,故欲与之辩。
认为《内经》“不重视解剖”不符合事实
张君说:“自《内经》开始,古代医家研究脏腑的方法发生了深刻的转化。由静态解剖,转向动态观察;由打开腹腔,直视脏腑,转向‘司外揣内’、‘以表知里’”,认为《内经》以前的医家主要研究方法是“静态解剖”,到《内经》以后才变成了“动态观察”,这种看法并不正确。
目前仅存的《内经》之前的医书——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并不是静态解剖的著作。动态观察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更深层的认识,一直是中国传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内经》的研究方法。但这种方法并非从《内经》起始,而是贯穿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全程。
张君说:“不重视解剖的中医藏象体系在战国时的《内经》已成熟”,这也不符合事实,从《内经》的原文看,不但不应该说《内经》“不重视解剖”,反而应该说《内经》“非常重视解剖”,实际上,恰恰是《内经》大大提升了中医解剖学的水平。解剖方法是《内经》中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法,《灵枢·经水篇》曾明确提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这是关于“解剖”一词的最早历史纪录。《内经》的“骨度”、“脉度”、“经筋”等篇就是专门论述解剖的,其他篇章中则散在着许多关于人体形态部位名称的丰富记载,在《灵枢·肠胃篇》中,还采用分段累计的办法,度量了从咽以下直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长度,得出的数据与近代解剖学的统计数据基本一致。
应该说,《内经》所取得的解剖学成就是巨大的,不但不比同时代的西方医学逊色,而且达到了当时世界医学的最高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内经》重视医学研究中解剖方法的运用分不开的。只是以后受到封建礼教等因素的影响,解剖方法受到了限制,《内经》重视解剖的传统没能在以后的中医研究中传承下来,中医解剖学长期停留在《内经》的水平上,在现代已经远远落后于西医的水平,这是非常可惜的。
藏象是拒绝“更正确解剖”的理由吗
也许张君的本意并非说《内经》不重视解剖,因为张君“不重视解剖”修饰的主语是“中医藏象体系”,而不是《内经》。张君说藏象的知识来源于“系统方法”、“黑箱方法”,与重视“元素分析”的解剖方法不同,还说“所谓‘藏象’者,是内脏外在之功能表现,而非实体脏器……藏象与解剖的脏腑比,是脏气,而非脏器;是脏神,而非脏形;是脏象,而非脏体;是活体脏,而非死尸脏;是关系脏,而非本体脏”,这应该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藏象和解剖的区别,但张君却由此得出结论:“由于藏象是依司外揣内而得以确立,得以发展,故对于解剖并无多求,只是要其一名称以便依附知识而已”,藏象和解剖成了“两张皮”,“互不影响”,即使明明知道西医解剖学“更为正确”,亦“难以接受”,这就值得商榷了——藏象能成为拒绝“更正确解剖”的理由吗?
所谓功能,总是和一定的结构联系到一起的;所谓关系,也总是和一定的实体联系到一起。形神一体,体象同源,没有无结构的功能,也没有无实体的关系。在藏象的关系上来说,正如张君引用的张介宾的解释:“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象”是“藏”的表现,“可阅者也”,外在的象不可能脱离内在的脏腑而存在,如果认为“藏”“有名无实”——只是一个依附所总结的“象”的知识的名称而已,由此割裂藏与象的密切联系,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来拒绝解剖怎么能站得住脚呢?
应该说,在《内经》时代,如何把肉眼所观察到的各种人体和疾病的现象和解剖学的成果统一起来,这应该是一个超出古人能力的难题。但《内经》作者却在充分吸取当时所能得到的各种成果的基础上,辅以大胆的推理和想象,建构了当时逻辑上基本自洽的《内经》藏象理论,较圆满地解释了当时医学的各种现象,这是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但也不能不看到:《内经》的藏象理论是建立在解剖先天不足的基础上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内经》不得不“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恩格斯)。《内经》藏与象联系的阐述有很多不太准确的地方,这些都是事实,不容否认。伴随着现代解剖学的发展,中医藏象学说这种逻辑上的自洽性逐渐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藏象和解剖相脱离或者说部分脱离就成了维护这种理论自洽性的借口,不然,藏象学说将难以为继。“如果全盘接收王之脏腑改错,怕要导致以藏象经络为核心的中医学术体系全盘崩溃。”——这恐怕才是张君等人明明知道西医的解剖“更正确”,也“难以接受”的心结啊。
基于现代解剖的“新藏象学说”是必然出路
如何解决中医藏象学说和现代解剖之间的尖锐矛盾,这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所面对的难题。回避或者否认并不是出路,重要的是要找到解决的办法。
应该说,《内经》的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的封闭体系,要想在这“四时五脏阴阳”的以五脏为核心的系统中进行任何修改,都极为困难。中医五脏系统中引入“脑”的尝试进行了多少年,都无功而返,甲状腺、胰腺……就更不用提了。《内经》范式中理论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逻辑上相对封闭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解开这个结?确实是个难题。
事实证明:在中医藏象学说体系内部进行的任何修补和证实性的研究,都不可能解决中医藏象学说和现代解剖之间的尖锐矛盾。因为这种研究从研究一开始,就对藏象和解剖的关系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从而拒绝解剖,使得中医理论和时代的发展脱节。作为一种实践医学,必须严格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这是中医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中医理论必须要突破解剖学的瓶颈,中医藏象和解剖“两张皮”的状态必须改变,回避是没有出路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求得藏象和解剖的统一,必须跳出中医藏象之外,以新的思路来考虑问题。
《内经》建构藏象理论时依据的是低水平的解剖和观察,“司外揣内”、“以表知里”是《内经》藏象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现代系统论中这种方法称作“黑箱法”。现代的解剖和观察材料都比《内经》时代丰富多了,我们同样可以用“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黑箱方法”研究基于现代解剖基础上的藏象,研究内在的脏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就绕开了《内经》理论环环相扣的难题,使中医理论重新回到坚实的实践基础上。
西医由于方法论的限制,并不重视这方面的研究,然而从系统论的角度讲,这种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建立基于现代解剖的“新藏象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发展的必然出路,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医藏象和现代解剖的统一,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
应该强调:破坏不是目的,破坏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在新的藏象学说完善起来之前,临床上还是要遵从旧藏象学说的指导辨证论治,同时,新藏象学说的发展也要非常注意吸收《内经》藏象学说的丰富营养,要时刻注意系统论方法的指导,不然,就很容易滑入中医西化的歧途上去。这中间要多提倡学术争鸣,鼓励学术批评,自由的争鸣是中医学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有人说:“中医的五脏并非解剖之脏腑,而是五个功能子系统”,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中医藏象学说很多是整体功能的阐述,和具体脏腑的功能不同,这也是困惑现代中医藏象研究的地方。系统论的层次观会帮助我们认清问题的实质,整体的要回归整体,部分的要归于部分,不要总是混杂在一起。中医藏象学说的发展必须和营卫学说的研究同步进行,营卫学说发展了,把中医藏象不符合解剖却又符合事实的道理说清楚了,藏象和解剖的难题也许迎刃而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蒋新民
|
2005-12-4 05: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藏象和现代解剖不相容吗 ——与张大明同志商榷
让《经络图示仪》建立中医学初级标准是捷径
(中医不改革、落后就得挨打!)
我读了 〖中医药的科学性在哪 〗彭 坚 同志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摘录些来谈些感受,由此来讲些《经络图示仪》建立中医学标准的可行性、也同彭 坚 同志来商榷其可行性,望同仁志士都助中医学发展。……摘文如下:“
2.方法之源
毋庸置疑:中医是一门科学,构成这门科学的,不仅仅是几千年来积淀的丰富经验,更重要的是在经验之上有一套完整的、驾驭经验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中医自身独到的科学方法。但是,它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决定性影响的西方自然科学采用的方法论截然不同,因而难免引起人们的疑惑。中医是一门古代自然科学,更准确地说,它应当是一门复杂科学,它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治疗疾病所采用的主要是信息处理的方法,而不是西方自然科学(包括当代医学)所惯常采用的还原论。
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可以采用解剖的方法,即打开来看,这是静态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不打开,从外面观察,这是动态的研究方法。在当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医学最终选择了后者。这种方法论的渊源之一,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书中第21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话的字面意思是:道这个东西,是混沌模糊的。它的内部,有形象,有物质,从外面观察,似乎能看清楚,却又看不真切。在它的幽暗深处,藏有精气。这种精气是十分真实的,有信息传递出来。从外面看不真切的是象和物,因为形象和物质是静态的;能够感受到的是精,因为精气是动态的,老子用“其精甚真”来强调流动的的精气给人造成的逼真的感官冲击;能够收集到的是信,因为流动的精气将内部的信息带到了外面。
这不正是概括了人体生命活动这个复杂系统所具有的模糊性、不可直观的特点,并且揭示了医学可以为之采取的研究方法吗?的确如此!请紧紧抓住象、物、精、信这四个关键词。先讲信,信的意思是凭据、信息。人,只要是活着的人,不论处在健康、亚健康、患病的哪一种状态,总是有愉悦、疲乏、不适、疼痛等各种感觉,这就是体内发出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自己可以感受到,旁人也可以观察到。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从各个角度来捕捉、收集病人体内发出的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分类、归纳、抽象,上升为“证”。证是经过加工提炼之后的信息,可以据此确定疾病是在体表、还是在体内,属于寒性、还是属于热性,人与疾病之间的态势是属虚、还是属实,整体性质属阳、还是属阴,这就形成了有名的“八纲辨证”。在辨证清楚之后,医生或用针灸,或投汤药,给予种种治疗,而采用的所有治疗措施,都是医生向病人体内输入信息。病人经过治疗后,是好是坏,又会通过新的信息——主观感受和客观体征的改变反馈到医生那里,医生再决定如何进一步治疗。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表达的“辨证论治”思想。
3.辨证论治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辨证有严密的逻辑,论治有严格的规定,不是可以任意妄为的。这就与光凭经验用药的“经验医学”有了本质的差别。举例来说,《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在这里,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种症状,就是患者得病后体内发出的四种信息,这一组信息经张仲景分析、归纳后,抽象、上升为风寒表虚证,而后用桂枝汤治疗。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构成的桂枝汤这个信息组,在输入患者体内后,使体内原来发出的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一组信息迅速消失。于是,这种特定信息的输出与输入,形成了一个范式,清代伤寒名家柯琴称之为“桂枝汤证”,并且将伤寒方所适应的证全部命名为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继而提出以“汤证结合”为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汤证结合”或“方证结合”概念的提出,使输出信息与输入信息的搭配标准化、规范化,达到了信息处理的最佳效果。掌握和贯彻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就可以使中医摆脱经验医学的桎梏,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大幅度提高治病的疗效。为什么中医临床家总是反复强调治病时要“认证无差”?因为对疾病信息的归纳、分析、判断一旦有错,再多、再好的方子也不会有效;为什么经方派医家一再叮嘱用伤寒方必须用原方,“不可随意挪动”?因为几乎每一首伤寒方都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被多次证明:这是对应于某一个证的最佳输入信息组合,如果随意加减,破坏了它的结构,即使认证再准,输入了错误的信息,治疗同样会失败。只要认真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在《伤寒论》里,有分析,有综合,有演绎,有归纳,有抽象,有推理,有假设,有比较,组方慎密,计量严谨,中国古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成果,被张仲景运用发挥得酣畅淋漓。在这里,不需要解剖知识,不需要动物模型,不需要药理试验,不需要实验研究,不需要统计分析,不需要检测指标,总之,不需要使用任何现代医学的常规方法,只需要掌握好患者与医生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也就是掌握好辨证论治这个中医处理人体信息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就能有效地治疗疾病。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所有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是近现代医学从来没有采用过的方法,是目前中医、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相互勾通中最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它却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医认病、治病最犀利的武器。
4.“金标准”
有人认为:中医的治疗经验不具备可重复性,不能经统计学处理,因而它是一种经验医学。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如果是针对西医所说的病,中医任何良方可能都经不起统计学处理;如果是针对中医所说的证,中医无数方药的疗效不仅经得起亿万次的统计学处理,而且精确的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极高的疗效,例如《伤寒论》中的两百余首经方,重复了1800余年,至今仍然疗效卓著。请问,有哪一种西药比得上中医古方的这种统计和重复呢?如果一概用评价西医的当代科学标准来评价中医,一概用研究西医的科研方法来研究中医,必然导致中医的悲剧,但这何尝又不是当代科学的悲剧?明明看到那些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治某种病疗效卓著,用他的方子去做实验,却得不出阳性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只好否定,这不是活脱脱的“睁眼瞎”吗?这把貌似公正的“金尺子”,不知挫伤了多少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了屈从西医的科研标准,他们只好放弃自我,而放弃自我的结果,导致搞了几十年的科研,却拿不出几项象样的、世界级的中医成果来。这不是中医不科学,更不能证明中医治病无效,只能说中医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自己这门学科的“金标准”。由于现代社会几乎再找不到类似于中医这样的古代自然科学,没有参照物,要建立自己的“金标准”,实属不易!百般无奈,只好先借别人的鞋来紧自己的脚,甚至要削足适履,还得低声下气,这种做小媳妇的日子当然是不好过的。我认为中医的科研要想扬眉吐气,取得真正的突破,必须走自己的路,而要走自己的路,必须先做自己的鞋,建立一套适合本门学科的科研方法和评估体系,如果一时作不到,不妨把全面继承放在首位,耐心等待当代科学的嬗变,否则,一条死胡同走到黑,是难有出头之日的。
近年有报导说,日本研制的《伤寒论》小柴胡汤制剂已成功打入美国的药品市场,我虽然不知道“小柴胡”是如何逃脱“统计学处理”这一类紧箍咒的,但觉察到西方人并不把“金标准”当作甚么金科玉律来卡中医的脖子,也许是因为他们更加能体会到当代主流医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弊病,也许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缘故吧,总之他们一直在假装“睁眼瞎”,明明用实证的方法看不到经络的存在,却不去否定针灸的科学性,反而大开绿灯,到处放行,这种中国式的“难得胡涂”倒表现了一种科学的聪明。如果硬把当代科学当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自己完全不懂并且根本不想去弄懂的东西统统斥之为非科学,岂不是太狭隘、太霸气一点了吗?倘若我们的科学工作者能够意识到当代科学和当代医学的某些不足和缺陷,稍微留意一下中医独到的临床方法论,也许能从另一个角度找到当代科学的原动力。钱学森先生20多年之前曾说过:中医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揭破,整个现代科学都要改写。虽然改写的时代远未到来,悲剧的阴霾依旧笼罩着中医的天空,可是,从中却透出了一线亮光。
5.复杂科学
最近,我国有一项科研课题名为“中医药科技信息库”。课题的设想前提是:既然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种复杂科学,既然中医古代治病是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而这些信息又都保存在一万余种中医古籍中,那就利用计算机这个当代科技的最高成果来处理这些信息。先从中药文献开始,而后是方剂、临床各科、医案医话等各科文献,用建立知识库系统的形式,把两千年来中医治病的信息采集、存储下来,使中医的物化、功能化语言成为计算机语言,以利于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在数字化地球的大框架下,实现“数字化中医”。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从古代中医文献入手,还只是它的一部分。作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的计算机网络,有可能成为任何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它同步,就是真正的“与时俱进”,这种全新的思维、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可能让中医从此摆脱被还原理论当作紧箍咒套着的悲剧,使中医出现整体的、跨越式的突破,并由此起步,最终实现中医的现代化。
对于那些至今仍然认为当代科学完美无缺的人们,我建议他们读一读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复杂》,作者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基本粒子物理学博士,美国科学杂志高级撰稿人。书的封面是一段饶有兴味的话:“这部书叙述一群美国科学家如何开创‘21世纪的科学’的故事,对正在形成的科学的复杂体系做了深入浅出的描述。介绍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故事是美国一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无法忍受牛顿以来一直主导科学的线性和还原的思想束缚。他们在各自领域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进化的世界,并非线性发展的,并非现有科学可以解释清楚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不仅存在着混沌,也存在着结构和秩序。他们逐渐将自己的新发现和新观点聚集起来,共同努力形成对整个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的认识”。
当然,书中不可能有中医的故事,因为,目前大概还没有一个西方科学家真正读懂了中医。但是,我从中看到了希望:人体的生命活动绝对是一个复杂体系,是不可能凭借解剖的、实验的、统计的、微观的这些“现有科学”完全解释清楚的,现在已有一群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开始发现了当代科学存在的缺陷,那么,中医这门古代科学在当代所蒙上的尘埃,总有被拂去的一天,中医的科学方法和合理内核,一定会被未来科学所揭示和认同。 ” 我觉得说得贴切、多摘录以此说明中医现状。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朮研究所目前推出了《经络图示仪》就是要用中医的理法来诠繹中医。目前已出了中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証的分类与代码”。如何有所可操作性地应用《经络图示仪》来结合使用将另文介绍。用经络手足井穴区来构成诊治要点,把中医的气血阴阳动态地分配在经络状态图上进行分析推断,将比中医脉学切诊要容易规范(可参阅《经络图示仪》随机软件的帮助文件)只有融合了中医理法才能定标准来促进中西医的文化交流。中医四诊八纲是灵魂、弃之则无中医。相反没有四诊八纲的规范也就没了中医技朮手段,推出《经络图示仪》试用此法来再现中医脉学切诊的技朮、传承中医理法之依据。否则中医师徒传承的不规范的发展只能逐步失去文化之魂。去医存药的时日将会使中医无学可存。中医现代化只有先走中医设备的更新、不是检西医设备的剩。多少志士在开发切诊仪器上走了弯路、说明切诊难以信息再现。但采用经络图示方法结合中医四診八纲以结合脉学的逐步逼近的方式,使切诊现代化成了可行。没有《经络图示仪》的参予、现状中医中药的治疗经验不具备可重复性,不能经统计学处理,因而它是一种经验医学,在同现代科学技朮语言的沟通上难以同西医学平等研究交流。
中医目前现状若不改革就难以提高,学院中培养的中医太弱小,尤其是中医学的传承中存在经验成份,缺乏同现代科学接轧。至使中医的诊断方法无规范记录、形成不了即时的病案记录。仅以什么…、脉弦或脉双寸弱……、舌苔净滑、苔腻厚等等…。来描述症候、太不规范、也不能完全记录患者的信息。也难怪中医述语的诊断书没有假条或证明的效力。最后中医得屈从西医成了不争的事实。中医学的脉学是一种感觉得学问、经络图示的现代数字记录方式完成脉学辩证的手段,使中医看病的诊断书有了可重复分析和保留。中医的診治过程有了信息交流、因是采用经络图示的方法结合中医的方式因此在应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就不会削足试履。学中医的过程以至临床诊治过程,经络图示的方法顺势地融合古籍文献、並以使老中医的‘脉案’得以归纳发展、而不是各说其理难圆依据。
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定乾坤。也就是从表象和讯问中的信息加上机体当时的“脉像”得出施治之思路。这也是中医发展为何总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存在。以及“游医”、假医假药多出现在中医的根子。找点中医朮语就可雌簧,使老中医逐年在减少中步入蒌缩。现在不缺中医学文献古籍的保留。而是不会看了。《经络图示仪》的出现就是要使中医学的传承发展跟上科学技术的同步状态。研究脉象仪还从手寸口上找信息是弯路。采用井穴40点外还有相应扩展点、最重要的是还有图示的信息变化记录、结合中医脏象、(生理学)经络、气血、阴阳、气机流注的动态认识。这些大量的信息构成了《经络图示仪》的内容。使中医学的信息构成有血有肉、经得起推断,使之产生的治疗方案和配药有据可辨。促进中医真的现代化。《经络图示仪》的使用过程是经验积淀的过程,每个使用《经络图示仪》的研究者都会在解决各自的难题中得以发挥,《经络图示仪》是工具是帮手。在使用中因其有规范、促成了平等交流。因采用现代设备的形式,不分国界人种及文化都可在同设备的产生信息构图中得到交流。中医药走出国门只有在不分国界人种及文化、都可认同的时才能真的实现。就同西医药学的发展是一样的。
到目前为止采用经络系统和经典脉学相结合、在理论上解析脉学寸口脏象订位只有《经络图示仪》中的帮助文件中得以介绍。这个“谜”的解决才形成了经络40井穴的信息构图分析法则、使古老的中医“脉学”切诊以另一种形式来发挥。所以经络图示的分析内容、绝非是近代对经络穴位的物理现象的揭示。而是中医脉学四诊的方法以另一种形式来发挥。目前让《经络图示仪》建立中医学初级标准的时机也是在颁布了 “ (中医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証的分类与代码”时的条件中能够得以完善。在中医病证的分类与代码的描述过程是以纯中医病证语言描述,经络图示分析将给上述更清析的图示表达。对号入座有了场所,有了图示仪的指标。其可重复性地条件有了标递。所以那种歧视也就不攻自破了。当前普及《经络图示仪》是中医发展的一项极有意义之事、学中医、中医院没有工具、没有与现代科技同步的设备,还像古董不行。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朮研究所致力于中医发展,用此《经络图示仪》来补充中医设备的不足。我相信在使用过《经络图示仪》后助其发展,让中医药走出新的天地。让科学界重温中医学的学理之深厚伟大。现在《经络图示仪》就象搞电工用的‘万用表’,只有在您使用需要的场合中发挥作用。在使用中的技朮研究得以交流促进发展、更重要的是同西医学的临床施治的先进之处、有所签别地为我所用、例如用《经络图示仪》来分析西药施治过程的图示记录过程、寻找同中医的理法关系等等都是有意义的。让一个西方科学家真正读懂了中医,选用经络图示的方式排除了理念的差异、就象“歌剧”在过程中找到相同感觉。中医也就是世界的了。建立一套适合本门学科的科研方法和评估体系是中医药学的需要。《经络图示仪》因其机理源于中医並采用现代信息技朮、成本不贵,学中医或大夫或科研者或西医学者都可选用和掌握。可操作性是普及的前题。有了统一的“尺子”评估中医药学不是难题。若总在什么什么治疗仪…什么验方上大吹大擂、就是真的别人也难信、还吹什么发展。因为人体生命活动这个复杂系统所具有的模糊性、不可直观的特点《经络图示仪》将以模糊数学的方式来归纳人体生命活动时的40井(皮肤低阻点)的电活动来捕捉描述,因此动态地反映人体生命活动时的即时记录。按照中医理法、依据现在颁布的中医病证的分类、以编码的方式规范。中医的理法有了统一的可操作性。以上思路希望同仁在“经络论坛”上发表看法。买《经络图示仪》者,将以优惠价格给予支持。我深信《经络图示仪》的普及一定会改变中医药学的现状。中医现代化必须要设备现代化,落后就得挨打!
蒋新民 5/27/20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illquisk
|
2014-4-24 16: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支持下,楼主辛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王不留行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