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展望

[复制链接]
查看1371 | 回复0 | 2004-5-22 18: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展望   
转自:http://www.bjucmp.edu.cn/zhongzhen/yanjiu/zhongyizhenghouyubzh.htm
    中医诊断学是以中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指导,研究如何诊察与识别病证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诊法与辨病、辨证等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病、症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围绕中医证开展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和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目前,中医学尚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未来应加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证候与基因关系以及辨证立法体系等的研究。
    一、研究现状
    1.证候的规范化
    辨证是中医学中最富有特色的科学精华,也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医辨证标准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理论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中心,对脏腑辨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不仅可为制订其它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标准奠定基础,而且可为中医脏象理论等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近20年以来,我国从文献、临床及实验诸方面,对脏腑辨证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为: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明确病、证、症的关系,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征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由传统的对临床病人的研究,发展为结合证的动物模型,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来与人的辨证研究对照。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脏腑病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自80年代中期有组织地开展证候规范化工作,在此期间曾开展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统一(如寒温辨证)的探讨。《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赵金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收录311个证,《中医证候辨治轨范》(冷方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收录308个证,《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欧阳锜等,湖南省中医研究院印1987年)收录432个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专家起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对于建立统一、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起到了积极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八五”中风病证研究期间,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结合数学模型方法,建立了中风病始发状态常见证候的诊断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在脾虚证的计量诊断方面亦进行了探索。此外,国外在气虚、瘀血等方面研究较多,提出了较详细的诊断标准。
    在证及辨证规范化研究方面,自“七五”以来,为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资助领域,其中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关于肾的证候研究,湖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关于肝的证候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对脾、肝证候的研究,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
    2.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
    主要是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着手研究,重点在于脏腑辨证(主要是肾、脾,其次是心、肝)与气血辨证,在阐明证的病理生理基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不少学者根据实验观察提出肾阳虚证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紊乱或低下密切相关;肝郁气滞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的关系密切;脾的病证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植物神经系统、血液与内分泌等多系统的功能异常等。另外,湖北中医学院对少阴病、太阴病病证实质的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对卫气营血病证实质的研究也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从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入手,国内探讨了五脏之证、气血之证、阴阳虚实证等的本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肺脏(肺主气),肺本质与呼吸系统功能,主要从肺系疾病研究;实验指征涉及有免疫学、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脾脏(脾主运化、主肌肉):如脾主运化与消化系统功能,主要从胃肠疾病研究,指征有胃动力学、胃肠道激素、免疫学等。肾脏(肾为先天之本):上海医科大学主要从异病(哮喘、功血等)同证(肾阳虚证)入手,寻找肾阳虚证的物质基础或机理,结果为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异常,将肾阳虚证发病环节定位在下丘脑;进一步从健脾、补肾、化瘀药对免疫的调节异同进行研究,动物实验:以老年大鼠结合拟脾虚、拟肾虚、拟血瘀模型,临床以老年人脾虚证、老年肾虚证、老年血瘀证为研究对象;旨在从证效(健脾、补肾、活血药)这一侧面研究脾虚证、肾虚证、血瘀证在免疫学变化上的异同。肝脏(肝主疏泄):肝本质与植物神经功能,湖南医科大学主要从肝病五证(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火上炎、肝血虚)研究,确定了该五证的诊断标准、在疾病中的分配规律、相关的实验指征等。心脏(心主气、主血脉):心本质与心血管功能,主要结合心血管疾病,得出冠心病之心气虚证有左心室射血功能变化;而非冠心病之心气虚证则另当别论。
    3.诊法客观化
    在诊法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侧重于脉诊与舌诊的研究。在脉诊研究方面,主要针对将脉象可视化、客观化和科学化的目的,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脉象仪的研制;从心血管功能、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脉象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一些脉图的分析方法,基本确定了临床常见单一典型脉象的脉图特征与参数;探讨了常见病证与脉象、脉图的关系等。
    在舌诊的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角度,基本阐明了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临床常见疾病的舌象变化及演变规律,并将舌象作为某些疾病的重要诊断指征,研制了舌色检查仪等。此外,国外对腹诊研究较多,已形成独特的汉方腹诊;并通过对皮肤电阻等的研究,形成了以良导络为代表的经络诊断方法。
    在诊法的客观化研究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与临床实际运用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舌诊仪、脉诊仪、腹诊仪等仪器本身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应逐步转向以研究辨证为主。在辨证研究方法上,一方面应注意密切联系中医临床实际,另一方面研究思路应有所创新、突破,使辨证的规范化及证本质的研究以促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4.计量诊断
    传统的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主要依靠医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收集病情资料,但依据人体五官收集的资料,其分辨率低、信息量少,难以合参;模糊性大,有很大的主观性,且量化与客观化不足,缺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
    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而计量诊断是实现证候标准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计量诊断是以统计学概率论为理论,依据有关的医学理论,将症状、体征及各种化验检查结果量化,通过概率运算,使其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并可用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评价治疗效果,作出预后诊断。通常就是先将已知的一定数量的确诊病例(参照组)的症状和体征,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经过统计计算归纳成为一定的数学公式。当待诊患者就诊时,将其症状体征存在与否和/或轻重程度,按事先规定的计量标准转换成为变量,代入公式即可得出以数量或概率大小表示的诊断结果。其主要包括四诊指征的计量诊断和病证的计量诊断两个方面。
    4.1 四诊指征的计量诊断:四诊指征的计量诊断主要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舌象、脉象和症状体征的客观化、定量化。对于舌诊、脉诊的计量诊断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从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检查、舌活体检查及电镜检查等,并利用舌象仪、舌色仪等,对舌色、舌质、舌苔进行综合研究。日本学者岛田丰等提出舌苔计分法,根据评分方法,分别给舌尖、舌中、舌根的舌苔厚度和颜色评分,然后分别计算舌苔厚度、颜色的总分,对舌苔的变化进行评价。利用统计方法对脉图资料进行分析,对于弦、滑、细、紧、浮、沉、迟、数、洪等脉象进行了计量诊断研究。
    4.2 证候的计量诊断研究:目前在症状体征等软指征量化的研究中,对于能够分级的症状主要有两种分级的方法,一种是分为不出现、轻度、中度、重度四级,分别记为0、1、2、3;一种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四级,分别记为1、2、3、4。而难以分级的症状体征分为不出现、出现,分别记为0、1。徐迪华等制定了中医问诊信息模拟定量(级)参考标准,除将症状分为轻、中、重三级外,还分别对每一个症状的轻重信息程度进行了较具体的描述;从而使对症状的轻重程度判断的可操作性增强。
    体征是辨证的依据,症征的等级计量是基础,而中医对于症状的描述、记录和分析主观性强,不利于辨证的定量。但目前仍未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这方面的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4.3 证候计量诊断的方法有:
    (1)半定量方法:作为向计量诊断的过渡,半定量方法在诊断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将中医临床症状分级记分,采用相加计数法、累积记数法、分类记数法等进行指征积分的记数,然后根据指征的出现率和指征积分数的高低,并适当考虑临床实际,进行辨证、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病证的计量诊断,既要考虑症征多少,又要结合症征程度。
    (2)多元分析方法:多元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事物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对于中医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寻找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中医实验资料,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是实现中医证候定量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在众多临床资料中,有些对中医辨证诊断价值较大,有些则较小。因此,必须首先评估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征对中医辨证诊断的价值,逐步筛选出诊断意义较大的指征以作进一步的量化研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出现率、X2法、Ridit分析法与条件概率法等。经过初步筛选的指征,就可以采用多元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判别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相关分析主要是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主要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其中主成分分析应用较多。回归分析主要有多元逐步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等。
    (3)模糊数学方法: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数学。模糊性主要是指互为中介的客观事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过渡时所呈现出来的“亦此亦彼”性。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认为“证”的实质是一个模糊概念,可以使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来刻划,进行量化分析,确定“证”的模糊集合中某些症状隶属于某证的程度,从而建立起“证”的数学模型,并使之客观化,精确化。
    (4)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ME):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简称DME)是将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群体进行描述、分析、实践、理论,是用动态的、定量的、群体的思维方法考虑问题。目前,DME方法正受到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今后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工作应严格遵循DME的原则,采取病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同时注意交叉学科的渗透,进一步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使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提高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强度。
    5.证候的动物模型
    目前,已建立了百余种证的动物模型。如陈小野所着《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详细记载了每一种中医证候模型的造模型方法。
    在动物模型上,有采用动物剥夺睡眠的小站台法建立心气虚证模型。国内有分别采用钳夹鼠尾之激怒法、艾叶制成注射液注射入小白鼠与束缚大鼠四肢限制其自由活动等造模方法以塑造肝郁证动物模型,用皮下注射10%CCl4糖油溶液方法塑造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实验性肝火证模型,用乙酰苯肼造成大鼠溶血性贫血的血虚动物模型并认为多属于肝血虚证模型。在脾虚证动物模型方面,采用单一或多因素(如苦寒泻下、饥饱失常、劳倦、破气等)方法造模。用二氧化硫吸入或烟熏法造成肺虚模型。
    日本学者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方面,则不是采取过去用过量给药或毒物造成的病态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培育出遗传上对药物有高应答性的动物,对这种动物给予病因所得到的病态模型,即为某种证候的模型动物。模型制造方法是通过遗传性疾病和自然发病两种选择方式,其遗传背景均与健康动物不同。已报告了八味地黄丸、小檗碱、灵芝等三种证的模型小白鼠的制作及实验效果。
     二、中医学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
    人体证候从定性到定量的系统研究及科学评价系统尚待建立;证候生物学基础及辨证的方法学尚待系统完善。中医“四诊”的量化、信息化、智能化及其综合采集分析系统尚未建立,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诊疗体系的系统研究及评价方法有待建立,完全有必要结合现代人体医学功能性检测设备开展中医诊断客观化的研究。
    由于中医诊法缺乏客观性,阻碍了中医临床研究与国内外交流,也成为制约中医证候规范化、客观化进程的颈瓶。可以说如果诊法不客观、不规范,一切证候的临床基础研究将成为“空中楼阁”。由于中医学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致使中医学临床疗效可重复性差,而仅满足于临床症状的改善的疗效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也使中医学难以步入循证医学之轨。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通过系统收集各领域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全面定量的综合分析评价(如随机对照实验和荟萃分析即Meta分析),为医疗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Meta分析主要是合并研究结果和对研究结果进行齐性检验的统计方法。中医学是以整体观为核心的辨证论治医学体系,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发展至今,中医学对生存质量改善的重视,无论在外在临床表现还是在内在形态及微观改变,亦均在力求为最佳的临床诊治而寻求科学的依据。因此,进一步完善制订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化与疗效评价体系的规范化,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总结疗效确切、特色明显的中医临床诊治模式。
    三、中医证候研究的发展趋势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西医详于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变化较为具体,长于对病因如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病之下虽也有分期、分型之类的判断,但与中医证的含义有异。
    而中医辨证,主要是以四诊所收集的资料为依据的,尽管是第一手资料,但相对以各种仪器检测指征为主体的西医各病诊断标准而言,无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与辨症论治三位一体,形成专方专病、方证对应、随症加减的临床诊治模式,显示了中医临床诊疗的灵活多样性与机械专一性的统一。目前,随着现代病因学的发展与基因水平的诊断,西医病种叠出不穷;而中医常见证候只百余种,几乎亘古不变;但变是永恒的,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医药也必须勇于迎接未来的挑战、面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中医学科分化不全,导致课程设置重复,分化与综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学科的发展。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皮肤各科虽病种不同,病之下有若干证型,治疗上都蕴含有专方专病、方证对应、随症加减这一基本思维模式,而不是唯辨证论治而独尊。辨病治疗的模式先于辨证,而后者却是高层次的对症处理。
    中医辨证步骤有三步、五步、七步等之分,有核心证候、基本证候与具体证候之分,但审机论治、辨证求因是重点。掌握疾病基本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与演变规律,结合专病专药与随症加减,简化辨证论治程序、统一各种辨证方法(如寒温统一),强化临床各科疾病、症状与危急重的诊疗常规,将有助于中医学科的分化与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可以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适(无病有证)、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征”。
    用辨证手段直接地把握机体这种病理性状态,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调整机体潜在的自稳调节功能,综合调动机体抗病能力,重建机体阴阳平衡,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所在。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的结合,已成为当前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病例选择的主要模式,已成为中西医学临床结合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目前在这种病证结合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证候辨证标准制定时,多是分别从病与证各自不同角度着手,而没有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也就是没有注意到同证异病、同病异证,其病机与临床症状表现有同有异。疾病的菜单现与中医症状和/或体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诊断意义是什么,有关具有中医证候的特征功能的异常改变与疾病的特征区别是什么均有待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
    因此,在设计病例选择辨证标准时,就不能简单地照搬某些证候的标准,而必须在认真分析所研究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其表现特点,结合疾病的特殊本质,制定具有该病特点的辨证标准。
    2.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中医学历来以“有诸内则形诸外”作为临床辨证的法宝,对“诸内”的认识,是通过临床四诊所获得的“诸外”病情资料,综合分析后进行推断的结果。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所创立的各种辨证方法,莫不以此为宗,即或对不同疾病的辨证有新的认识和体会,但基本方法并无改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辨证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中医临床的需要;因此,对“司外”以揣“诸内”认识,不论内容、方法上,都有变化。
    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基因诊断等)的运用,对于揭示疾病的本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前人不可想象的。在此背景下,不少医家注意到,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仅拓宽和加深了传统“四诊”视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水平。如早期根据临床三大常规(尿、血、粪)的结果,在血常规中白血球增高时,于辨证中加清热解毒药;对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根据血糖升高而按中医“消渴”论治;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则按“便血”论治等。使中医在所谓“无症可辨”的情况下有了辨证的依据。
    中医临床疗效的判断决不能仅满足于整体症状和/或体征层次上的改善,还必须结合微观指征的变化,方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显示度。从科学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只有兼顾整体与局部统一、综合与分化统一、宏观和微观统一,才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
    3.中医证候与体质、基因的关系
    3.1 中医证候与体质的关系
    中医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疾病某阶段病因病机本质的反映,证又是机体作为整体对致病因素作出反应所处的一种功能状态。证所体现的这一功能状态既与致病因素的性质、强弱有关,更与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有关。中医所谓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产生可能与体质有关。中医临床除了强调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外,还非常重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说明中医将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即体质提高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如同样感受外邪,根据患者体质之不同,中医认为有从阳化热、而从阴则化寒之异。
    体质的形成由先天禀赋(遗传因素)与后天(如环境因素、营养因素、致病因素等)所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证型,决定着证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体质和证共同反映着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因此,体质分析和辨证论治关系密切。
    西方体质学说源于希波克拉底“四液”说,而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体质之异。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之《素问·异法方宜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篇即有关体质的论述。又如《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遗篇》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体质的强弱与发病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体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心身素质;体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内因),在后天在生长壮老已过程各种因素影响(外因)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国内匡调元着《中医体质病理学研究》一书代表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水平,同时亦有学者开展了“肥人多痰”的体质调查研究。体质的分类有六分法、七分法与十二分法等,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气虚体质是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
    日本有地滋提出证是由遗传因子或遗传因子加上环境因子所形成的在临床上的综合病理、生理变化的反应以及针对这种临床表现的治疗依据。客观指征有HLA(人类组织兼容性抗原)、血液粘度等。根据以上所述,证与遗传基因有关。换言之,构成证的某些因素可能是固定不变的。
    3.2 中医证候与基因的关系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进程,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最终将从基因水平上进行,已展示出诱人的前景,这给以宏观辨证的为主的中医学严峻的挑战。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学已认识到许多疾病的产生是由多基因决定的(相关易感基因的多基因调控紊乱),而不是单基因决定论。这种多基因论点体现着中医的整体观念,也体现着中药复方的多靶点(包括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调节的优势;而多基因的复杂性与中医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证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摆在中医科研工作者面前的有待探索研究的课题。
    为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前沿――基因组学的沟通,寻求新的研究和发展领域与途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于1999年3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医药与基因组学研讨会。会议代表一致认为:中医药可与基因组学结合研究领域首先是、中医证候学与相关(易感)基因研究。
    4.中医临床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
    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创造、总结了许多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以及明清温病学派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以上各种辨证方法各有其特点与应用范围。
    近百年来,中医学发展相对滞缓,时至今日尚未有新的辨证方法产生。尽管有学者提出微观辨证、体质辨证、抓主症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及络病辨证等,虽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尚未形成新的学术流派。
    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如何提高临床疗效,而疗效的提高先决条件之一有赖于辨证的准确无误,上述8种辨证方法在临床上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如下缺陷。
    如运用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将临床表现有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边有齿痕、脉虚无力者诊断为气虚证,若结合脏腑辨证可进而确定为何脏气虚证,然而中药复方中却难以寻找具体针对补某脏气虚证的药物。不难看出,中医存在着诊断的细化与用药的矛盾性。
    中医诊断注重体质、气质、情绪及心理状态、时间等因素在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它们与证的关系究竟如何?如“据质辨证”是否就说明体质因素可以决定证?体质的划分与证的功能状态关系如何,为什么临床几十味药物的变化组合可以调整机体状态,是否表明人体功能状态的有限性?名老中医对疑难病证、以及专病专科抓主证的辨证方法与思维是否有别传统的上述8种辨证方法?
    新的病种不断出现,而中医证似乎凝固不变,故现行教科书中所列常见证,是否能满足临床辨证的需要?是否需要创立新的辨证方法?辨证论治被公认为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整体、动态的观念体现在诊断上的重点在于辨证(对机体状态的分析),显示出中医学的卓越思想。但亦有不少著名中医学者认为中医不能唯辨证论治独尊,而应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三位一体。古人认为病有外异内同、内异外同,所以有专病、专方、专药;不要有唯证观点。当病不同而证同时,例如痔疮与肠癌均以便血为主要症状,肺癌与上呼吸道感染都出现咳嗽等,单纯依靠辨证论治恐非易事。发育异常、遗传病、一些新的理化、生物因子引起的病也难以通过辨证论治来治愈。因此,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各有其适应范围;病证结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中医长于宏观而略于微观变化,沈自尹氏于1986年发表的“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首次明确提出微观辨证。沈氏“所谓微观辨证,即是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征认识与辨别证”。至于辨证微观化,则是“综合了多方面微观辨证的信息,结合中医传统的宏观标准,并通过临床方药治疗的反复验证,以期逐步建立辨证的微观标准,并用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简言之,是探寻各种证的微观标准”。
    以上表明:中医辨证方法迫切需要创新,总体思路为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依据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循证医学的规范要求进行总体设计。并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临床研究,对现行新的辨证方法加以整理提高,同时确定辨证、辨病各自的适用范围,确定微观辨证、体质辨证的临床价值,揭示抓主症辨证、专科专病及疑难病证的辨证特点与规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