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加加中医理论的基本结构

[复制链接]
查看1805 | 回复0 | 2004-5-23 13: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我在网上发的帖子已经不少了,其实到现在为止,虽然还有一些研究因为我认为不够成熟而没有放在网上,但研究中所用到的基本概念绝大多数都已经讲述出来了,当然是分散在不同的帖子里了。我现在把我对++中医理论的整体构思交代给大家,方便大家看到作为现代中医理论代表作之一的++中医理论与古典中医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大体上分为基础理论、诊断理论、病理理论和治疗理论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基础理论主要针对正常人体,其他部分都是针对患者。
    先从基础理论讲起吧。她主要是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及其运作规律,但她对人体的认识既不同于古典中医,也不同于现代科学,实际上是两者的有机糅合。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空间结构被分为细胞层次、缩比全息胚层次、系统全息胚层次和人体综合层次共4个层次。缩比全息胚是指人体相对独立的部位,类似于生理学中的“组织”这个概念。系统全息胚有5个,分别是动脉全息胚、静脉全息胚、神经全息胚、经焦全息胚和基位全息胚,这5个全息胚在空间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除了空间结构以外,人体内还存在一种很特别的结构,我把她叫流结构,这是++中医理论的一个特色,在古典中医和现代生理学中都没有这个概念。
    在细胞层次,流结构表现为细胞内的程序流,细胞的所有生理行为都通过程序流来完成。
    在缩比全息胚层次,流结构表现为协同流,它由细胞的协同行为构成,这个概念我以前没介绍过,它实际上是指具有相同内部结构的细胞群,在遇到外部因素作用时,总会“步调一致”地行动,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现象。需要说明的是,缩比全息胚是基位全息胚中的一个基本结构,在经焦全息胚中,与缩比全息胚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是经面。
    在系统全息胚层次,流结构表现为信息流结构和物质流结构两类,信息流分为正规信息流和非正规信息流两类,正规信息流包括神经基信息流、血液基信息流和经络基信息流3种,神经基信息流的一般顺序是:信源→感受器→神经全息胚→脑→神经全息胚→神经末梢→信宿,血液基信息流的一般顺序是:信源→经焦全息胚→静脉全息胚→动脉全息胚→经焦全息胚→信宿,经络基信息流是短程信息流,它的信宿是沿着经络临近信源的缩比全息胚。除正规信息流外,其余的信息流为非正规信息流,如反射弧就是一种非正规信息流。物质流结构分为3个环节,外界物质通过腑器细胞进入经焦全息胚为第一个环节,血液中的物质通过动脉血→归经过程→静脉血→藏器处理→动脉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质流循环圈,这是第二个环节,物质在经面与细胞之间的交流是第三个环节。
    在人体综合层次,流结构表现为机能流和内环境流两类,机能流是指人体为完成某项机能而形成的生理过程,典型的如视觉、听觉、睡眠、炎症反应、妊娠等等,内环境流是指为确保每个细胞都生活在适当的生存环境内而形成的生理过程,包括血液分布的调节、体温的调节、各部分所受机械力的分解调节等等。
    围绕机能流形成的器官我称之为恒器,取材于“奇恒之府”,大体上可以分为处理对外应力的机能流的器官,如眼睛、耳朵、嗅觉等,和处理对内应力的机能流的器官,如子宫、胎儿等。围绕内环境流的结构有4个:第一个是腑器结构,它通过建立空腔内环境的办法保证了与外界有直接接触的那些细胞的所处环境的稳定性;第二个是组织液结构,它由基本结构和调控结构组成,基本结构就是经焦全息胚,调控结构是指参与在经焦全息胚中调节组织液的结构,包括正源结构和负源结构两种,正源结构是指向组织液中添加某些物质的结构,这些物质包括激素、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原等,负源结构是指从组织液中清除某些物质的结构,如淋巴结等,举个例子,红细胞的正源结构是红骨髓,负源结构是淋巴结,作用区域是整个经焦全息胚,有时候负源结构和作用区域可以合二为一,激素就是个例子;第三个是血液结构,它的基本结构是动脉全息胚和静脉全息胚,调控结构是藏器;第四个是神经结构,它的基本结构是神经全息胚,调控结构是脊柱和脑。人体就是通过这四种结构来确保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稳定的生存环境。
    我想通过功能态的概念来协调机能流和内环境流,目前正在研究中,还不知道能不能获得成功。
    现代生理学显然在流结构的研究方面欠缺较多,如果从空间结构看中医的规律,根本无从理解,但如果从流结构的角度来看待,腑器、藏器、恒器、经络、穴位等很多概念都浮出水面了,古典中医的很多规律都能得到很好的阐述,更重要的是,这种阐述完全符合实证性要求,其中的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用实验去证实或证否它,她和现代科学的要求吻合了起来。
    现在再来谈谈++中医的诊断理论。
    ++中医的诊断技术和西医的诊断技术有本质的差异,因为在++中医里认为疾病一定会引起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只要消除了内环境的异常,那么疾病自然而然就消除了,反映在诊断技术上,西医总是尽量寻找病灶,查找病灶处的疾病特征,而++中医恰恰相反,尽量避开病灶,在健康的部位来查找疾病的特征,这是由于病灶处机能流和内环境流都处于混乱状态,很难区分出哪些特征是机能流混乱造成的,哪些是内环境流混乱造成的,如果需要分离出内环境流的变化特征,只能在健康的、机能流运作正常的部位进行。
    ++中医的诊断技术和古典中医的诊断技术一脉相承,中医传统的“四诊”完全符合++中医对诊断部位的要求。其实我一直把古典中医里的“证”理解为“人体内环境的变化类型”,两者在诊断技术上有继承性并不奇怪,但由于监控内环境变化的技术就是++中医的诊断技术,++中医的诊断技术涵盖范围非常广,远远不止四诊,我再指出一些诊法:分泌物诊,包括尿诊、汗诊、唾液诊等,你大可使用显微镜看看里面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穴位诊法,如耳穴诊法、手诊法、盖国才穴位诊法等等;经络诊法,可以通过循经感传来诊断;透诊,你可以通过心电图、脑电图、心音来诊断身体内部器官的内环境变化,注意注意,你可以使用西医的诊断仪器,但用法和西医完全不同,比如脑电图,西医用它来诊断脑部的病变,但在++中医里,脑部的病变不能用脑电图看,但肺部的病变用脑电图就非常合适,但脑与肺部毕竟隔得太远,肺部的异常信号很可能会被淹没在“噪声”之中,你需要采用很多数学技巧把噪声消除掉才能看到这种信号,具体用什么数学技巧我没有现成的答案,傅立叶分析、小波分析、李雅普诺夫指数、相轨迹等等都可以试试,哈哈哈哈,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你完全可以不理会什么虚实、阴阳、寒热等对中医“证”的分类方式,我把用诊断技术把证的分类方案叫作诊证,如果你能把内环境的变化类型分解为“李雅普诺夫指数上升诊证”、“李雅普诺夫指数下降诊证”我恭喜你,你可以在中医发展史上永垂青史了。
    再说说++中医的病理理论。
    在古典中医中,证实际上包括病位、病性、传变和病因四个方面,病位一般用经络、经面、表里、阴阳、气血、津液等来表示,病性一般用寒热、虚实、湿燥、滞瘀等表示,病因则归于六淫、七情、疫疠、外伤等。我觉得董明强写的《中医辨证新方法论》写得非常好,建议大家看看。
    老实说,++中医的病理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只是有一个初步的设想。我也想把证分解为病位、病性、传变和病因四个方面,但我想用(系统全息胚,缩比全息胚/经面)作为坐标来标识病位的空间位置,用内环境流的类型来表示病性,这样下去的结果很可能导致辨证与古典中医有较大差别,很疯狂吧?我在努力照顾大家的习惯,但如果实在做不到,我尊重客观事实。
    最后聊聊++中医的治疗理论。
    古典中医治疗内科病的传统方法是针灸和汤药,西医把手术刀当作治疗内科病的一种常规方法我非常反感,我还是主张无伤或微伤的疗法应该是中医的正统疗法,但我们可以大大地扩充中医的治疗手段。
    分析药物的效果时,我们可以发现,药物的使用分成两类,一类具有体外灭菌的功能,在体内它仍然保持了这个功能,这类药物我称之为依病使用类;还有一类不具有体外灭菌的功能,但却能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或者说是能够调节人体的内环境,这类药物我称之为依证使用类,典型的如激素、心血管药、中药等。
    不仅仅药物,许多治疗方案都是用来调节人体内环境、属于依证使用类,传统的如针灸、按摩、气功,现代还有输血、高压氧舱疗法等,这些现代疗法明摆着与中医有相通之处,为什么不拿来呢?
    至于依证使用的疗法是不是都具有归经、寒热、补泻等特征,我相信有,但还是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一种新的中医理论框架》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170&show=150
2《气功理论》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174&show=275
3《疾病的分类》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843
4《走下神坛的经络》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955&show=150
5《解放中医的生产力》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972&show=75
6《人体针灸效应》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129&show=0
7《药物的使用》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103&show=25
8《人体营养物质流》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147&show=100
9《人体物质流的归经理论》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262&show=25
10《中医的寒热》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287&show=25
11《中药疗效的秘密》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14&show=0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