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胡适与鲁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胡适与鲁迅
[复制链接]
858
|
2
|
2004-6-30 11: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 一
苍狼在《胡适还是鲁迅》的“编后絮语”中说:“整整一百年了,中国的问题还是老问题,曾经困扰过胡适和鲁迅的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他认为,胡适和鲁迅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选择。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去。中国需要成千上万的鲁迅精神和胡适智慧的传人,否则我们是领不到新世纪的入场券的。照苍狼的说法,对胡适与鲁迅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鲁迅折射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毫不妥协的精神,是一种非常状态,一般人很难达到,但正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胡适体现的是一种平常心,重在实施和可操作性,用渐进而理性的坚韧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在新世纪的中国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所以,苍狼的结论是:“鲁迅的精神是不朽的,我们虽不及而心向往之。胡适同样是伟大的,是一种平凡中的不平凡,终身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有一种‘西西弗斯’式的高贵和理性的光芒”。其所谓“让鲁迅们去鲁迅,让胡适们去胡适”,就是说,胡适与鲁迅是走的两条不同道路,展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面前,由他们自己去选择吧。
我们认为,既是“两条不同道路”,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既然都是正确的,为何又存在两条不同的道路?这是思想界必须解决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能再让这个问题来“困扰”我们了。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胡适和鲁迅是两个大人物,以前人们对于鲁迅的评价一直很高,而对于胡适却评价不高。但近一两年来,学术界对于鲁迅和胡适又有了些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胡适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鲁迅,这种不同看法,在学术研究中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人各有志,我们不能让所有研究者都喜欢鲁迅,同样也不可能让所有研究者都喜欢胡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研究鲁迅的学者多数对胡适评价不高,而研究胡适的学者也对鲁迅有看法,这也是正常的。我们认为,在讲鲁迅的时候,不可忘记胡适,也要讲讲胡适。所以,要评论胡适和鲁迅谁是谁非的问题,不能单纯从两个人的所作所为来衡量,《易传》曰:“观象取意”。两人的所作所为都是“象”,当“忘象取意”。由于胡适和鲁迅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国的文人,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其所作所为必须以中华民族利益为准绳。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必须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而中华民族的标志,体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孔孟之道。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消失了,中华民族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对于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来说,中华民族若不存在了,还有什么个人功过可言。也就是说,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到推动、发展的作用,从而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就是好样的,就会受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爱戴;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破坏作用,并企图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华民族文化,丧失中华民族的尊严,使中国变成外国,使中国人变成外国人,使中国变成殖民地,没有中国自己的主权了,那就是坏样的。如果离开了“中华民族利益”这一点,就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大家都有理。这样,胡适与鲁迅的问题仍然会困扰着我们,而且会无止境地困扰下去。
二
近代文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都犯有一个毛病,就是将中国封建思想体制错误地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就有“中国五千年历史都是吃人”的说法(找2004年3月出版的《狂人日记》查对,原文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两相对比,相差了一千年,也许是原始社会没有人吃人的年代算了一千年吧。”)本文注泽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而“吃人”的封建礼教,正是中国封建思想体制的产物,因而有不少人说:“鲁迅是最彻底的反专制、反极权的勇敢战士”。而“专制”、“极权”也正是中国封建体制的特有产品。可见,鲁迅把“专制”、“极权”看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微。所以 ,鲁迅扫除“传统文化”是“最勇敢、最坚决”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就是对中国历史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以历史悠久、成就辉煌而著称于世,应该说,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优秀部分,它具有巨大的包容力和同化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若按照鲁迅的说法,中国五千历史中就有四千年的“吃人历史”,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吃人的传统文化”。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最野蛮、最凶险、最落后的民族。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先进分子们,由于痛苦地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贫穷与落后,一心想把中国人民拯救于水火之中,就掀起了一场扫除“传统”、追求“真理”的新文化运动。鲁迅是这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将,他冲锋陷阵,最勇敢、最坚决、最有骨气,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为“民族英雄”。可是他们把扫除的“对象”弄错了,应该是“专制”、“吃人的制度”,而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鲁迅究竟是什么民族的“民族英雄”呢?
人们不难看出,这些中国的先进分子们,打倒了孔家店,扫除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迎来了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显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被扫除了,中华民族就不复存在了。以西方文化取代了中华民族文化,这标志着历史上的中国被消灭了,现在的新中国可谓之“西方人的中国”,这不是我在胡说八道,陈独秀早就说过,他们要实现“建立西洋式的新国家,组织西洋式的新社会”。在1936年鲁迅死的时候,对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对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的两封电报,就用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称号。这就清楚地说明了鲁迅是“苏维埃民族”的“民族英雄”。从今天的社会效果来看,以鲁迅为主将的“新文化运动”,扫除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打倒了孔孟之道,代之以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一切以“我”为中心,“于我有益者而为之,于我无益者而不为”。私心膨胀,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中华民族的尊严被扫除得干干净净,成了外国人的奴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使中国历史倒退了几十年,对鲁迅我们怎么好赞扬呢?
对于胡适,一般人知之甚少,不但教科书上没有有关他的文章,就是新华书店、书市市场、一般图书馆,很难找到一本有关胡适的书。毛泽东是胡适的同时代的人。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跟美国记者斯诺会见时,承认五四时期“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并承认胡适和陈独秀取代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了自己心中的“楷模”。可能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1954年2月16日,毛泽东发动千百万知识分子对胡适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看来胡适确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所以有关他的书也被禁了。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由此可知,胡适是一个与鲁迅截然相反的人物。
胡适生于1891年,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是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一个改良主义者。
鲁迅与胡适的交往,从鲁迅的日记看,是始于1918年,而来往较多的是在1923~1924年。1924年以前,他们从相识到友好,是朋友;1924年以后,由于他俩的政治观点不同,他们日见疏远,关系日趋恶化,此后,鲁迅时不时或直接或间接批评胡适。在鲁迅生前,胡适则一律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
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前,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鲁迅与胡适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的主张,即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提倡科学与民主。在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后因鲁迅与胡适在对《新青年》“双簧信”的看法上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胡适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对“双簧信”的内幕自然是清楚的,但很不以为然,视之为“轻薄”之举,并以为“凭空闭产造出一个王敬轩”并不值得辩论。但鲁迅的态度则相反,鲁迅认为此举无可非议,因为“矫枉不忌过正;只要能打倒敌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胡适一贯是主张“重实证”的,他认为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情感,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走。而鲁迅则相反,只要能打倒敌人,可以不择手段,“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特别是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迅速广泛地传播,这时胡适立即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主义’!》一文,他说:“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留声机都能做的事”。说明胡适已走向了鲁迅的反面,与鲁迅分道扬镳了。与此同时,多年的老战友,如刘半农、钱玄同、吴虞都离开了鲁迅,新文化运动也就这样“风流云散”了。显然,胡适不同意引进西方文化来扫除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1957年,中国共产党方面有人托人捎信给胡适,欢迎胡适归国,说50年代的批判只是批判胡适的思想,而不是对胡适其人。胡适听了极为反感,竟斥传信人说:“没有胡适的思想就没有胡适”;又说:“除了思想之外,什么是‘我?’”按着胡适的说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若引进西方文化来消灭中华民族文化,没有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那还有中华民族的存在!就是灭我中华了!所以,胡适不主张扫除“传统”,只主张“改良”;特别是引进西方文化来取代中国文化,胡适是绝对不容许的,是非法的。林毓生在《平心静气论胡适》中说:“在私人言谈与学术论著中,胡先生并不对传统持全盘否定态度,尤其对孔子与朱熹的思想的一部分,颇为肯定。”可见,胡适之所谓“改良”,是保存和发展本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袁伟时在《胡适与所谓“中国意识的危机”》中说:“保存和发展本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这是符合文化发展内在趋势的方针,也是一切奋发有为的国家和民族对待本土和外来文化的明智选择。这不是胡适的发明,可贵之处在他不因当道的脸色不同而有所移易。声色俱厉地谴责胡适主张“全盘西化”误国误民,在熟悉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全貌的人听来,恐怕只能感到文不对题”。在当时的所谓“复古逆流”中,胡适就喊着:“被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不是好汉”!所以,在他眼里,国民党政府那怕最坏、最专制腐败,但还是中国人的政府,是合法的政府。胡适在1929年9月《新月》杂志曾率直地指出:“在思想言论自由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国民政府所代表的国民党是反动的”。过去人们总是说鲁迅的骨头是硬的,说胡适如何与国民党妥协,却很少说他如何与国民党抗争的事。其实,鲁迅的硬话都是在文章中说,直接和政府对抗的事并不多。而胡适一生和政府直接冲突也不是一次两次,说明胡适的骨头也是硬的。
如30年代初,《新月》杂志因为发表了罗隆基批评政府的文章,受到“没收焚毁”的处分,为此胡适和国民党据理抗争。他在给陈布雷的信中说:“坐监枪毙,我们都愿意负责任。但不读我们的文字而单凭无知党员的报告,便滥用政府的威力来压迫我们,终不能叫我心服的。”陈布雷为此约见胡适,胡适却不去,有人劝他去,他说:“请你告诉他们,‘共同的认识’必须有两点:一、负责的言论绝对自由;二、友意的批评,政府须完全承认。”这话不是软骨头可以说出来的。
又如一次,胡适在北平,据马相伯的《一日一谈》说:“当该地长官邀集北平各大学教职员及地方教育界领袖商谈国事时,某官长告诉他们说,某国交一张名单给他们,要他们立即逮捕;这张名单一共有二十几个人,皆是平津教育界领袖,有反对某方嫌疑。其用意一方面表示友好,一方面给这些教育家一个警告。胡适声色俱厉地说:‘我们到你这来,就是准备使你们逮捕的,并且准备你们把我们送到某国司令部去!但是我们无论如何,要保国家的领土!’马相伯因此事对胡适很有好感。他说:‘就适之平时为人与其学说,我也确实未尝十分注意,然而这次一鸣惊人,使我老人复感觉周身热血升腾,觉得中华民国前途,还有希望’。”
特别是1952年11月,胡适到台湾讲学,当面对蒋介石说:“台湾今日实无言论自由。第一无人批评彭孟缉。第二无一人批评蒋经国。第三无一语批评蒋总统。”说明胡适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1956年为蒋介石七十大寿祝寿的贺信中,他劝蒋介石要彻底想想“无智、无能、无为”的六字诀,“努力做一个无智而能‘御众智’,无能无为而能‘乘众势’的元首”。胡适这种言论当然触怒了台湾当局,指责胡适是共产党的“帮凶。”能说胡适没有骨气吗?
胡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宽容精神。李慎之在《回归“五四”学习民主》中说:“他(指胡适)一再强调‘宽容’为民主的第一要义。他的名言‘做学问要于不疑处有疑,做人要于有疑处不疑’,确实可以师表人伧。与之相反,鲁迅则从认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到主张‘打落水狗’到临终遗言‘一个都不宽恕’”。所以鲁迅的弟子大多如昙花一现;而胡适的弟子,则遵守他“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教导,有不少人为中国的现代化垒下了一块一块的基石。在胡适看来,能不能宽容异己者的意见,这是区分中国是否已经从中世纪制度进步到现代制度的根本界限,所以一个不能保证“对方言论自由”的国家,就不配称为“民国”。
胡适与陈独秀的信仰是不同的,两人是对头。陈独秀被警察厅拘捕后,胡适与人联手营救他出狱的人当中,还有两位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家(陈独秀、胡适在五·四时代是主张白话,反对古文的“文学革命”领袖)。胡适说:“在那反对白话文学最激烈的空气里,居然有几个古文老辈肯出名保你,这个社会还勉强够得上一个‘人的社会’,还有一点人味儿”。(摘自王毅《宽容与民主同是“五·四”的珍贵遗产》)指出了能够宽容和尊重异己者,这才是“人的社会”之基本特征。胡适认为,若让不容忍的空气充满了国中,这个社会要变成一个更残忍更惨酷的社会,爱自由争自由的人怕没有立足容身之地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力和同化力,自然能够容纳异己。李庆西在《何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说:能够宽容异己,“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儿就有了。孔子讲‘仁恕’,讲‘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讲‘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不说是一种宽容的文化理念—孔子的弟子子张将此概括为‘尊贤而容众’。其实,胡适他们能够容人,与其说是自由主义思想,不如说是儒者遗风来得贴切,中国士大夫历来就有举贤不避亲亦不避仇的传统。”说明胡适主张民主与自由、宽容异己,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根本就不需要从美国引进“民主”与“自由”来救中国。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新文化运动”走中国人自己的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决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混乱局面。
三
一般人认为:鲁迅忠于革命,胡适忠于改良。我们认为:胡适主张“宽容”,鲁迅主张“打落水狗”,“一个都不宽恕”;也就是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胡适主张“改良”,鲁迅主张“扫除”。可以看出,胡适与鲁迅虽是同时代人,显然是两个不同国度里的人。所以,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而且到文化大革命中,鲁迅成了惟一能与马恩列斯毛并列而绝对碰不得的人物。相反的,贬胡适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而胡适反对共产党、追随国民党,并坚持以“民主和自由”来改变国民党,走“改良”的道路。解放后,政府将鲁迅的文章列入学校学生必读教材,并出版《鲁迅全集》;胡适的文章不但不准列入学校教材,且禁止出版有关胡适的文章,特别是在1954年对胡适开展了一场全国全民的大批判。
胡适对毛泽东是了解的,据龚育之记忆,他说:“在北平解放后不久,曾从清华大学地下党内的同志那里听说,在围城时地下党曾经向胡适做工作,希望他不要走,留下来,请他做北平图书馆馆长。胡适没有接受,还是走了”(《毛泽东说: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长》)。有人问:如胡适真的留下来,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其实,这是一件不存在的事,因为胡适是不可能留下来的,如果他留下来,那就不是胡适了。我们可以找出一个类似于胡适那样经历的人,选择了与胡适不同的道路,而他的命运又是如何呢?这样的一个人就是翁文灏。谢泳在《胡适研究二题》中介绍说:翁文灏本来是一个学者,他在40年代末曾做过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也是当时新华社公布的战犯之一,位列第十二位。他的小儿子抗战时在桂林牺牲;他的儿子中国著名的石油工程师翁心源,在1970年被连续批斗三天后,不幸落水而死,时年58岁。而翁文灏回国时,已经是62岁了,确有叶落归根的心理。谢泳说:“翁文灏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的感情是很深的,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许多美德。在做人这一点上,翁文灏可以说是中国读书人的一个楷模。……这面的态度是“必须划清界线,谴责蒋介石反动集团”。而这一点对于像翁文灏他们那样的人来说,是最难以接受的。……翁文灏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他曾在国民政府为国家工作,一身清白,在那样腐败的时代里,像翁文灏这样的人实在不多见。对于翁文灏来说,自责无论多过,都是可以的,但他们有他们的道德底线,就是不能随意责骂别人,不能说没有根据的话,不能说昧良心的话。”据说对于回国的翁文灏,从来就没有信任过。1953年底到1954年初,北京选人民代表时,翁文灏又被取消了资格,收回了他的选民证,连选举权都没有。谢泳说:“翁文灏的命运是这样,我们还可以想胡适留下来的结局吗?胡适那个没有走的儿子胡思杜是跳楼自杀了,其他我们还说什么呢?看来还是胡适这个人对历史有眼光,有判断力”
综上所述,胡适和鲁迅的问题困扰人们整整一百年,人们应该很清楚了。胡适和鲁迅虽是同时代人,似乎是生长在两个不同的国度里:鲁迅是生长在马克思主义国度里(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胡适是生长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蒋介石的国度里(毛泽东贬胡适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根据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说明胡适走的道路是对的;鲁迅虽经毛泽东高度评价,但其所走的道路却是错误的,从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应该走中国人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的理论,就是要摒弃走苏联的路,就是要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主义。所以,殷海光在《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中说:“只有胡适思想在中国普及,中国人才有办法,中国人才能坦坦荡荡地活下去,中国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我们认为,也只有这样,中医才有振兴的可能。[/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30 23: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胡适与鲁迅
反古翻案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opa7574
|
2014-4-20 23: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明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刘养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