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西药中药化 ——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西药中药化 ——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
[复制链接]
1129
|
1
|
2004-5-29 13: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西药中药化 ——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
作者:岳 凤 先 转自:丁香园
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进展之缓慢, 令人慨然。就学术而言,研究思路,诚有从根本性问题上检识的必要,尤其研究工作的突破点选择。笔者之见,西药中药化研究,应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现简论述探讨之。
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足以发人深思
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的医药学专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其在防治疾病中,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来,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面对此况,中国的中医药学工作者,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此段时间,有一批中西汇通类医药学著作问世:张锡纯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政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这样,就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由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进而成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形式,对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是极为有利的。然而进展如何呢?“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若从1958年算起,至今已四十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作中国卫生界三支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中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函,却尚处争议中。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的形成或建立,需如此长时者,实 属少见。此况,内中必有原因,发人深思。
二、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与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应相辅相成,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作为一个医药学理论体系,由其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关系,即有区别,又有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 关联在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决不足彼此能够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同时,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其中西医学结合和中西药学结合的关系,亦然。多年来,仅提中西医学结合,并着力从事研究;不提中西药学结合,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似乎中西医学结合研究就包含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如此,则从认识上和行动中,呈现着根本性的大偏差,故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进展。
再从中西医学本身来看,结合后的医学,为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将使用何样的药物呢?使用现有状况的中药或西药,恐怕均难适用,只能使用中西药学结合的药物。鉴于以往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自然难有相应药物可供选用。无可供选用药物的中西医学结合后的医学,难于谈到其真正的存在或称达到。可见,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客观讲,中西医学结合的研究工作,难于深入和真正结合。只有视中西医学结合与中西药学结合为相辅相成关系,并作大体同步化的研究,在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学结合。
三、中西医药学结合及其研究工作, 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目的,就实质讲,乃为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二者的优势得以保留和结合,劣势得以消除或避免,进而形成新型的医药学。客观现状是:中西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宏观包括微观并统帅微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整体的准确性和局部的不精确性;微观用来阐述宏观, 决不能完全包括宏观,更不能统帅宏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局部的精确性和易致整体的不准准确性。现状的中西医学的实践,正是如此。就药物使用来看,中西药准确性强--安全有效而不伤或少伤机体,但精确性差--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病性针对性差;西药精确性强--质量控制严格和对局部病灶针对性强,但准确性差--有时易致不良反应而伤害机体,此为其弊端。正是中医药学的客观优势而能容纳西医药学内容,中西医药学结合,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纵观以往的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不仅如前述仅强调中西医学结合 并付诸研究而漠视中西药学结合,更在结合研究工作中,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作中医药学的证型分类研究,如高血压病,可有阴虚阳亢型、痰浊内阻型等;(2)中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西医药学的何种疾病, 如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可用来治疗肿瘤、微循环障碍等;(3)中药使用的目的,多在于如可增强四药作用或减弱西药的不良反应;(4)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吸收中药为西药或称由中药获得新西药。如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中医药学内容为西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中医药,学纳入西医药学。正是这种理论基础方面的大偏差,中西医药学结合是难于取得较大进展,亦是难于实现的。
中西医药学结合,如何才能体现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呢? 为此,突出应作如下几方而研究:(1)中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到底包括西医药学概念的哪些疾病; (2)西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中医药学的何种疾病,例如抑菌消炎药,可用来治疗实热证还是虚寒证等;(3)如何 用西药增强中药的作用或减弱中药的毒性;(4)研究西药,将其吸收为中药等。 如上亦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西医药学内容为中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西医药学纳人中医药学。如此才能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终将实现中西医药学的结合。尽管如上研究工作尚少,但理论上思考,确应如此;同时,亦有部分实践表明,确能如此。仅以将西药吸收为中药而言,将西药研究成中药后,不仅仍保留其微观优势。又能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从而达到宏观与微 观的辨证结合地使用,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四、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
中医药学理论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基础,但处于微现劣势的现状,尚不能与微观优势的西医药学相结合。只有获得微观表述之后,才能与西医药学具有共同的内容表述,实现结合。而微观表述,实质即为其现代科学表述,故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乃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换言之,中医药学的现代和科学化, 则意味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
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中药学和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那么,二者谁先实现现代科学化更方便呢? 这要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对象,而人体组成及功能状况,诚比药物的组成和功能状况复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西药学结合更容易。再从人体和药物的现代科学化程度来看,仅就药物的组成而言,现已达现代科学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而人体组成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程度,起码从程度上即普遍性方面讲,确实如此。最后,从研究方法看,药物为物,其现代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由人选择的随意性大,即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进行提取、分离的处理,甚至可烧成灰进行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由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动物实 验,则可对动物进行解剖乃至处死的处理。然而,对人体进行现代科学研究, 达到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如对药物研究方便。总之,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较中医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故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研究先行,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 以达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心内容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需要先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具备两大方面内容:(1)宏观内容,即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微观内容,即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表述,包括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方面。一种药物,具备如上两大方面内容,则可视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如缺宏观内容,则不为中药了,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微观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而非现代科学化中药。
五、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再来看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的状况。现有中药具宏观内容,即具中药基本内容;现有西药具微观内容,即具现代科学内容。若能保留现有内容,又使所缺内容通过研究而具备,则均能得到现代科学化中药。也就是说,使现有中药;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使之再获现代科学内容,从而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使现有西药,通过按中医药学理论的研究,使之再获中药基本内容,从而成现代科学化中药。笔者曾称将四药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中进行研究,使具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为西药中药化。 (关于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必要性、 基本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等,笔者在《医学与哲学》的1982年第一期以“试论西药中药化”为文,已作论述,故不再重述。)从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即为中药现代科学化的 两条途径。
现有中药的绝大多数,属动物或植物的组织,包括部位或整体,其所含化合物的种类相当多;另一方面,每种中药的中医药学的性能、功效表述又往往为多方面,故其现代科学化的难度很大。就物质基础来讲,若将一味中药 (动物或植物来源)的全部组成的化合物种类和数量研究确定,尽管从现代化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看,是可能的,但工作量是极大的,尤其若涉及多糖类和蛋 白质类化合物,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来讲,若将一味中药的中医药学术语所表述的性能和功效,均给予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的表述,其工作量亦是很大的。加之,人体 状况的有些中医药学术语表达。如阴、 阳、气、血、精、神等,如何从现代科学角度理解,尚属探讨的内容,故更增加中药的性能、功效的现代科学表述难度。基于此,一些中药如人参等。尽管有上百年、多方面的现代科学研究历史,至今仍未能达现代科学化。可见由现有中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之途径,其艰难之大。 现有西药的绝大多数,其物质组成已达分子状况,生物活性已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述的。若再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则有很多方便之处。首先,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非中药物质为中药的传统,研究经验丰富、标准明确、方法成熟。主要为临床研究,如能使寒证得以治愈、对热证无效或加重病情的药物,其为热性;若能使热毒证得以治的药物,则其功效为清热鲜毒,其它亦然。第二, 现有西药已是药物,更便于研究。如已具较多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和使用资料,可供借鉴参教,尢近几十年中西医 结合研究的资料,更有参考价值。更主要可直接进行临床的中医药学研究,例如某种西药,可根据西医药学而选择使用对象—相应疾病患者,在用药前后,对患者同时作中医药学的诊断,那么,用药前后患者机体的各种中医药征象的改变,则为此药所致。据其所致的中医药学征象改变情况,可归纳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见卜),而达中医化。第三,现时中医在医院工作。从事 研究又多有方便之处。如病人多、病种多、现代检验指标多等,这就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可用资料,从而使得此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确定依据充分;再者、可中医与西医配合,或多位中医配合,如此则可使所获资料准确性提高, 从而使此类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确定得更符合客观情况。从上可见,西药中药化为获得现代科学化的捷径。当获得更多此类中药后,又可根据这些中药的现代科学内容,进一步归纳研究确定中药共性内容,如寒性物质基础及现代生物活性表述,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及现代生物活性表述等,从而达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故西药中药化为中药学现代科现代化的捷。
终结论述:中西医药学结合,要能体现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和西医药学的微观优势,故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为达中西医药学结合,则以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为前提。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包括中医学现代科学化和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药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又能促进和带动中医学现代科学化,而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捷径,则为西药中药化。任何科学研究目的,当有多种途径可达到时,自然选择捷径。故西医中药化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起点到终点:西药中药化,达中药学现代科学化;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与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王不留行
|
2004-5-29 19: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西药中药化 ——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4/05/29 07:44pm 第 1 次编辑]
我的西药中用观:
一篇小文章,历经坎坷,最近终于被中医药报发表了,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飞龙戏水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