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链接]
查看4859 | 回复10 | 2004-6-1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是作者二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本书是运用信息控制系统理论研究人体科学和医学的一本专著,是国内外一门新兴学科: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的开创性著作。现将本书关于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的主要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一、在哲学方面
(一) 秩序论:该书首次发现并阐明了世界有两种客观存在即物质(质量及能量)和秩序(系统及信息),世界的本体是物质(实体)和秩序(虚体)的复合体,,首次提出了与物质论、运动论统一的哲学理论──秩序论。
1、世界有两种客观存在  :物质(实体)和秩序(虚体)
以往人们总是认为,世界的本体就是物质的,世界除了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物质之外什麽都没有了。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推翻了这种论断。我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的第一篇“信息控制系统理论概论”中,阐明了世界除了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物质之外,还有一种东西,那就是秩序。
世界的第一种客观存在是物质。物质有质量和能量两种基本形态。物质泛指一切客观存在的实体,如夸克、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物体、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地球、天体、人体、引力场、电磁场等,这些都是物质。运动泛指物质在时空中的一切变化,如接近、分离、位移、旋转、作用、反作用、化合、分解、异化作用、同化作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思维运动、社会运动、经济运动等,这些都是运动。
世界的第二种客观存在是秩序。秩序也有系统和信息两种基本形态。秩序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运动,而是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是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排列组合,也是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物质要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就必然要有存在的方式。物质要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就必然要有运动的状态。物质的存在方式有:结构、关系、形状、模样、大小、高低、长度、面积、体积、景象、风景、含量、浓度、图象、画面、文字、符号、制度、规律等等,这些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本身就是质量和能量。物质的运动状态有:速度、加速度、方向、方位、轨迹、波形、频率、振幅、波长、状况、情况、势态、语言等等,这些并不是运动本身,而是运动的状态。运动本身就是变化。因为存在方式是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运动状态又是物质的动态存在方式。方式和状态都是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排列组合,都是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都是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物质(包括质量和能量)是一种客观存在,秩序(包括信息和系统)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秩序作为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是不可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的,而物质要在时空中存在和运动又必然形成一定的秩序。可见,物质和秩序既不是同一种客观存在,但也不能把它们断然分离。因为秩序是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排列组合,是物质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所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秩序则是客观存在的虚体。
2、信息和系统都是秩序(虚体),而不是物质(实体)
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表明,信息和系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信息和系统并不是物质(质量和能量)。那么信息和系统是什么呢?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并没有直接给出信息的定义,他是在信息的数学描述中,把信息量定义为两次不定性之差,这就隐含了他心目中的信息的定义:信息就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在申农的信息理论中,不确定性是用熵来表示和计量的。因此,申农的信息定义也可表述为:信息是用以减少熵的东西。信息量就是熵的减少量,因此,信息就是负熵。
我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第一部)》一书中论证了消除不确定性是信息的独特功能,不确定性就是混乱,确定性就是秩序。由此,信息作为消除不确定性,消除混乱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不确定性即混乱的对立面──秩序。
热力学的熵是无组织、无秩序程度的度量,也就是混乱程度的度量,也是不确定性的度量。既然信息量就是熵的减少量,是负熵,那么,正如熵是无组织无秩序的度量,信息量就是有组织有秩序程度的度量。因而,信息实质上就是秩序。
然而,在申农的信息理论中,信息量公式不是根据“信息是秩序”的这一定义推导出来的,信息量之所以用对数来度量,是“为了方便起见”,申农的信息量公式完全是“从直观出发规定用对数来表达的”。我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第一部)》一书中,信息量公式是我们根据“信息是秩序”这一定义,运用数学中的重复排列定理推导出来的;而且我们推导出来的信息量公式与申农当年人为规定的信息量公式完全一样,从而又一次证明了信息就是秩序,信息量就是单位秩序的含量,也就是有序程度的度量。
系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有序性。任何系统都是有秩序的。无序混乱就不能成其为系统。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有序度,只不过有的系统有序度高,有的系统有序度低。系统的进化总是从低度有序走向高度有序,而系统的退化总是从高度有序走向低度有序。系统的这种有序度(有组织有秩序程度)也是能够用数学公式来度量的。度量系统有序度的数学公式正是申农的信息量公式。
从信息的度量和系统的度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信息量是信息包含单位秩序的数量,有序度是系统包含单位秩序多少的程度。信息量公式既是对信息多少的度量,又是对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系统和信息都可以用相同的信息量公式来度量。这就证明了系统和信息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秩序,不同点只是在于它们是两种不同型态的秩序。系统是集合凝聚的秩序,是秩序集合的集合,信息则是系统中变换流通的秩序。
3、物质的两种形态:质量和能量,秩序的两种形态:系统和信息   
世界上有两种客观存在:物质(实体)和秩序(虚体)。物质包含两种型态:质量和能量,秩序也包含两种型态:信息和系统。质量和能量可以用数学公式来度量,信息和系统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度量。质量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是守恒的;系统与信息也可以相互转化,而且也是守恒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规律,而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则揭示了系统与信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规律。 爱因斯坦提出的质量能量关系的方程:   
  E = M C 2
  能量E等于质量M与光速平方的乘积。这就是质量和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方程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同一种东西,都是物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能有质量而质量代表能,质量和能量是同一钱币的两面。从E=MC2公式可以看出极少的质量就可以转化为极大的能量,可以把质量看作是能量的密集形态,能量的凝聚可以转化为质量,质量的爆炸又可以转化为能量。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方程式证明了质量和能量是同一种东西即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的型态。
普利高津提出了系统的熵的变化公式:  
  ds = des(熵流)+ dis(熵产生)
系统的熵的变化等于熵流和熵增加两项之和。因为负熵就是信息量,所以普利高津的这一公式表明了系统有序度的增加,必须从外界获取负熵即信息量,也就是必须“吃进”秩序。信息量输入系统可以增加系统的有序度,系统有序度减小即熵值增加,系统必然要向外界输出信息量,系统丢失秩序。信息量可以转化成系统有序度,系统有序度也可以转化成信息量。普利高津的系统的熵变化公式再一次证明了系统与信息是同一种东西即秩序(虚体)的两种不同型态。系统是集合的秩序,信息是流通的秩序。
4、世界的本体是物质(实体)和秩序(虚体)的复合体   
物质有质量和能量两种型态。万事万物从组成的最基本的成分来说,就是质量物质和能量物质两种实体,都是相同的,万事万物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于质量和能量在时空中排列组合而形成的秩序不同。这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区别不在于组成它们的质量和能量这两种物质,而在于质量和能量这两种物质在时空中形成的秩序。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是由组成它的要素决定的,而是由组成它的要素在时空中排列组合形成的秩序决定的。由此可见,任何具体事物都不是单纯由物质(实体)组成的,而是由物质(实体)和秩序(虚体)两种客观存在组成的。世界的本体就是物质(实体)和秩序(虚体)的复合体,就象数学上有实数、虚数和复数那样。
总之,秩序论阐明了系统和信息本质上都是秩序(虚体),而不是物质(实体);所以它们都能用相同的信息量公式进行度量,而且系统有序度与信息量是可以相互转化并保持守恒的;它们的区别在于,信息是变换流通的秩序,系统是集合凝聚的秩序。《易经》的元气理论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气聚则成形”,宇宙中有“形”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气”凝聚而形成的。秩序论证明了构成宇宙的“气”就是秩序,就是信息,由“气”凝聚而成的“形”就是由秩序集合而形成的物质能量系统
(二) 矛盾的制动促动理论:该书还阐明了任何系统都是由促进系统运动和克制系统运动的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制动方面和矛盾的促动方面组成的,阐明了矛盾的制动促动属性规律,提出了矛盾的制动促动哲学理论。
矛盾的制动促进理论认为,任何系统不仅是由秩序集合凝聚而形成的,而且是由促进系统运动和克制系统运动的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促动秩序和矛盾的制动秩序组成的。因为系统中两个矛盾的对立面对系统运动的作用性质是不可能相同的,总有一方面是促进和加强系统运动和发展,是促动的,而另一方面是抑制和减弱系统运动和发展的,是制动的。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在吸引排斥运动系统中,排斥是促进和加强系统运动的,是系统的促动方面,吸引是抑制和减弱系统运动的,是系统的制动方面。机械运动系统中,作用是促进机械运动的,是机械运动系统的促进方面,反作用是抑制机械运动的,是机械运动系统的制动方面。化学运动系统中,分解是促进化学运动的,是化学运动系统的促动方面,化合是抑制化学运动的,是化学运动系统的制动方面。生物新陈代谢系统中,异化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的,是新陈代谢系统的促动方面,同化作用是抑制新陈代谢的,是新陈代谢系统的制动方面,人体植物性生命活动系统中,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是促进和增强植物性生命活动的,是植物性生命活动系统的促动方面,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是抑制和减弱植物性生命活动的,是植物性生命活动系统的制动方面。以上就是矛盾的制动促动属性规律。
该书还证明了《易经》的哲学阴阳就是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阴就是矛盾的制动方面,阳就是矛盾的促动方面;阴阳属性规律就是矛盾的制动促动属性规律。
(三) 秩序演化理论:该书还阐明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质量和能量这两种性质相反的物质实体不断排列组合而形成的秩序系统,提出了宇宙系统形成的秩序演化理论。
秩序演化理论认为,质量和能量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物质实体。质量的本质特征是吸引,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克制运动的能力亦越大,所以质量属于矛盾的制动方面,属阴;能量的本质特征是排斥,能量越大排斥力越大,促进运动的能力亦越大,所以能量属于矛盾的促动方面,属阳。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性物质──质量和阳性物质──能量这两种性质相反的物质实体,按照2的I次方不断排列组合形成的秩序系统,也就是按照《易经》中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的秩序系统。《易经》的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理论实质上就是宇宙系统形成的秩序演化理论。因为秩序演化公式是:N=2 I(N是系统数,I是每一系统中所含的单位秩序数,2是指用于重复排列的“阴”和“阳”),所以每一系统中所含单位秩序数量即信息量公式就是:I=log 2 N 。
二、在科学方面
(一) 信息控制系统理论:该书阐明了与物质(实体)和秩序(虚体)相对应,世界亦有两大类系统即物质能量系统和信息控制系统,提出了信息控制系统理论。
信息控制系统理论认为,物质能量系统的运动都是在信息控制系统的控制之下进行的。因而,所有的物质能量系统中都存在着信息控制系统,物质能量系统是信息控制系统的存在基础,信息控制系统是物质能量系统的控制机构。因为世界有两大类系统,所以世界科学也有两大类科学。第一大类科学是物质能量系统科学,其中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纵向科学;第二大类科学是信息控制系统科学,其中包括信息学、控制学、系统学等等横向科学。信息控制系统科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1、信息控制系统的概念
  信息控制系统是由控制器、控制通路、效应器、反馈器、反馈通路,通过定向循环的信息流通而形成的系统。
   2、信息控制系统的结构模型
信息控制系统由控制器、控制通路、效应器、反馈器、反馈通路和信息流等六个部分组成。
   (1)、控制器:它是一种信息处理器,它能接收目标信息和反馈信息,按照特定的信息处理程序,将目标信息和反馈信息变换成为控制信息。控制器可以有一级控制器,也可以有多级控制器。
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就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的各种控制器的集中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控制器,完成着许许多多的控制功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弄清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哪些不同控制功能的控制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不同控制功能的控制器是通过哪些通路控制着哪些效应器。
(2)、控制通路:它是将控制信息从控制器传输到效应器的信息通路。从控制器到效应器的控制通路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在控制信息传输过程中,可以更换多种信息载体和信息通道。
在人体中,传出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就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控制通路。传出神经系统是神经控制通路,神经内分泌系统则是体液控制通路。因为神经控制通路和体液控制通路必须通过细胞才能发挥生物效应,所以效应细胞内的受体─第二信使系统就是细胞控制通路。
   (3)、效应器:它是信息控制系统中的执行机构,是信息控制系统中的被控对象,它能将控制信息变换成被控信息。效应器是在控制信息的控制之下进行运动的。
在人体,皮肤、内脏、内脏中的各个器官和器官系统都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的效应器。
  (4)、反馈器:它是一种信息检测器,它能将被控信息变换成反馈信息
在人体,各种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比如皮肤温度感受器、心房感受器、心室感受器、压力感受器、痛觉感受器等等,就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的反馈器。
   (5)、反馈通路:它是将反馈信息从反馈器传输到控制器的信息通路。从反馈器到控制器的反馈通路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在反馈信息传输过程中,也可以更换多种信息载体和信息通道。
在人体,传入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就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反馈通路。传入神经系统是神经反馈通路,血液循环系统则是体液反馈通路。
  (6)、信息流通:这是信息控制系统结构模型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信息控制系统与物质能量系统最主要的区别所在。在信息控制系统中,信息的变换和流通总是从反馈信息——控制信息——被控信息——反馈信息——控制信息…。这样,在信息控制系统中就存在着一股从控制器到效应器,从效应器到反馈器,从反馈器再到控制器的定向循环的信息流。这股从下(效应器)至上(控制器),又从上(控制器)至下(效应器)的定向循环的信息流是任何信息控制系统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旦这股定向循环的信息流停止了,信息控制系统的功能活动也就停止了,就象中医学所说的那样,“气”的流通停止了,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7)、信息控制系统中信息流通的方式
  在信息控制系统定向循环的信息流中,我们把信息从下(效应器)向上(控制器)的流通方式,叫作信息的上升运动,把信息从上(控制器)向下(效应器)的流通方式,叫作信息的下降运动。因为任何信息控制系统与外界都不是封闭的,都有信息的输出,也有信息的输入。所以,信息控制系统中信息流通的方式就是“升降出入”的运动,这与中医学认为“气”在机体中“升降出入”的运动方式是一样的。
(8)、信息与载体
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物质能量是信息的载体,能量是信息流通的动力,信息是物质能量在时空中的秩序(包括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信息是秩序,而信息的载体就是编排秩序的物质能量,或者说是承担方式状态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不是物质的转化,也不是能量的转换,而是秩序(包括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变换,是一种秩序(方式和状态)变换成另外一种秩序(方式和状态)的过程。信息流通不是物质的运动,而是物质的运动状态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运动,是物质的秩序的运动。
  比如在人体中,传出神经系统是神经控制通路。在神经控制通路中流通着神经控制信息。传出神经系统的神经电脉冲不是神经控制信息,而是神经控制信息的载体,神经电脉冲的频率才是神经控制信息。因为神经电脉冲是物质,而神经电脉冲的频率则是物质的运动状态。在传出神经系统中除了神经电脉冲,还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物质,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则是神经递质的存在方式。所以神经递质是神经控制信息的载体,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则是神经控制信息。
  可见,在传出神经系统中最少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神经控制信息,这就是神经电脉冲的 频率和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同样最少也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神经控制信息的载体,这就是神经电脉冲和神经递质。因为在传出神经系统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信息载体,这就要求在神经控制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必须发生一次信息变换,信息要从一种载体变换到另一种载体之上,一种形态的信息要变换成另外一种形态的信息。这种信息变换不是神经电脉冲转化成为神经递质。因为神经电脉冲是不可能转化成神经递质的。这种信息变换的实质是神经电脉冲中的频率一一对应地变换成了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也就是频率变换成了释放量。神经电脉冲的频率越高,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就越大,频率决定控制着释放量。频率和释放量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信息,它们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变换,就是神经控制信息的一种同构变换。神经电脉冲是由化学能转换而来,神经递质是由神经递质前身在酶的催化生成的。在这里,同时进行着三种不同的过程。化学能转换成神经电脉冲,这属于能量转换;神经递质前身转化成神经递质,这属于物质转化;神经电脉冲的频率变换成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这属于信息变换。由此说明,信息变换确实不是物质的转化,也不是能量的转换,而是物质能量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变换,是秩序的变换。
  在人体中,内分泌系统是体液控制通路。在体液控制通路中流通着体液控制信息。内分泌系统的激素不是体液控制信息,而是体液控制信息的载体,激素的结构和分泌量则是体液控制信息。
  在人体中,受体─第二信使系统是细胞控制通路。在细胞控制通路中流通着细胞控制信息。细胞通路中的受体和第二信使(cAMP、cGMP、G++等)不是细胞控制信息,而是细胞控制信息的载体,受体的结构和数量,第二信使的结构和含量才是细胞控制信息。
  神经控制信息和体液控制信息必须变换成细胞控制信息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神经递质或者激素的结构和分泌量变换成相应结构的受体结合量,相应受体结合量再变换成相应结构的第二信使的含量,这就是神经控制信息或者体液控制信息变换成细胞控制信息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变换是递质或激素的含量与受体结合量以及第二信使的含量之间的变换,是秩序(虚体)之间的变换,不是物质(实体)之间的转换。在信息不断变换和传递的信息流通中,变换、传递和流通的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秩序(虚体)。信息流通不是物质(实体)的转化运动,而是秩序(虚体)的变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状态的变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变换运动。
   3、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从信息控制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各种控制器的集中部位;传出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受体─第二信使系统原来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的三种不同型态的控制信息通路──神经控制信息通路、体液控制信息通路和细胞控制信息通路;皮肤、内脏中的各个器官和器官系统原来都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的效应器;各种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原来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的反馈器;传入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原来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的两种不同型态的反馈信息通路;传出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受体─第二信使系统中的神经电脉冲、神经递质、激素、受体、第二信使原来都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控制信息的载体;神经电脉冲的频率、神经递质的结构和释放量、激素的结构和分泌量、结合受体的数量、第二信使的结构和含量原来都是不同型态的控制信息;皮肤血管的活动状态,内脏中各器官和器官系统的活动状态比如皮肤血流量、散热量、心收缩力、心输出量,血压、体温、唾液和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气管粘液腺分泌量、代谢率、血糖浓度、血钠浓度、血浆渗透压等,原来都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的被控信息;传入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电脉冲和神经递质原来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的载体;传入神经系统中神经电脉冲的频率以及神经递质的结构和释放量则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的反馈信息;从反馈信息——控制信息——被控信息——反馈信息……,这就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定向循环的信息流。
  传统生理学也就是形态结构形态生理学把完整的人体分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细胞受体系统、感受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完全是从形态结构的角度来划分的,完全没有考虑信息变换和信息控制的问题。上述这些被划分为不同形态结构的系统,原来都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的不同组成部件,它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担负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执行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它们被一种无形的信息变换、信息流通、信息控制联系起来,组成了多种不同控制功能的信息控制系统。
4、信息控制系统与物质能量系统的关系
信息控制系统是由控制器、控制通路、效应器等,通过信息的变换、传递、控制而形成的系统,比如政党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政府系统、工程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这些都是信息控制系统。物质能量系统是由物质能量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组合而形成的系统,比如原子、分子、物体、生物体、天体等,这些都是物质能量系统。
信息控制系统和物质能量系统的主要区别是:⑴ 二者的组成要素不同,物质能量系统的组成要素都是物质能量,而信息控制系统的组成要素除了物质能量外,主要是信息和信息流;⑵ 二者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不同,物质能量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物质能量实现的,所以物质能量系统是一种有形系统,比如桌子、楼房都是有形系统;而信息控制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信息控制实现的,所以信息控制系统就是一种无形系统,比如政党系统、企业系统、工程技术自动控制系统都是无形系统。
信息控制系统和物质能量系统的主要联系是:⑴ 任何物质能量系统中都存在着信息控制系统,信息控制系统是物质能量系统运动的控制机构。这是因为物质能量系统在时空中存在的形态序和运动的状态序都是通过信息控制实现的,所以不同的物质能量系统内部就存在着不同的信息控制系统。在非生命系统中存在的是开环信息控制系统,这里没有信息反馈机制,所以非生命系统(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的运动就是被动的“死”的运动;在生命系统中存在的是闭环信息控制系统,这里存在着信息反馈机制,所以生命系统的运动就是自动的“活”的运动。系统的运动是自动的还是被动的,关键取决于信息控制系统有无反馈。没有反馈,信息控制系统就不可能自动。⑵ 物质能量系统是信息控制系统的存在基础。这是因为信息的载体和通道都是物质能量,组成信息控制系统的硬件也都是物质能量。
(二) 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论:该书还阐明了认识事物有两种分析方法(白箱方法),第一种是物质能量系统分析方法(白箱方法),它分析认识的只是物质能量系统,这就是近代自然科学使用的传统分析方法论;第二种是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白箱方法),它分析认识的是信息控制系统,这是该书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分析方法论──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论。
物质能量系统分析方法是从物质能量的观点出发,将物质能量系统逐层分解,从而认识各种物质能量系统的结构和规律的发法。这种方法是物质能量系统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认识事物的最主要的方法。几百年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这种传统分析方法取得的。物质能量系统分析方法在近代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建立了不小的功绩。对于认识各种物质能量系统的结构和变化规律来说,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是不可缺少的,它仍然是将来认识物质能量系统的主要方法。物质能量系统分析方法是认识物质能量系统的主要方法论工具。但是,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极易造成客观整体和联系的人为割裂,无法认识到物质能量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信息联系和控制作用,无法认识到物质能量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信息控制系统。显然,要认识物质能量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信息控制系统,单纯使用物质能量系统分析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使用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
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不仅要从物质能量的观点出发,更主要的是从信息控制的观点出发,不仅要看到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而且还要看到物质变化,能量转化同时发生的信息变换和信息控制。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是通过对物质能量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信息的变换、传递、存贮、处理、反馈控制等的流通过程的具体分析,来揭示和阐明信息控制系统的结构模型及其规律的一种认识方法。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并不否定或抛弃物质能量系统分析方法。因为物质能量系统分析方法是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的基础,信息控制系统中的载体、通道和变换器都是由物质能量组成的,认识这些载体、通道和变换器必须使用物质能量系统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运用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载体、通道和变换器中的信息变换、传递、存贮、处理、反馈、控制等流通过程。
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信息分析:分析信息的形态、载体、通道、变换、传递、存贮、处理、反馈、控制等流通过程。
第二步:控制分析: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在信息流通过程中,哪一环节是控制器,哪一环节是效应器,哪一环节是控制通路,哪一环节是反馈通路,哪一环节是横向信息通路,哪一环节是纵向信息通路。哪一环节是信息输入端,哪一环节是信息输出端。
第三步:系统分析: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进行总体系统分析,分析出信息控制系统的结构模型及其信息流通功能和信息控制功能。
三、在医学方面
(一) 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该书阐明了人体是物质能量系统即形态结构系统(“形”)、信息控制系统即功能活动系统(“气”)和心理精神系统(“神”)的统一体,亦即中医学所谓的“形、气、神”的统一体;形态结构是功能活动的基础,信息控制是功能活动的前提,功能活动是信息控制的表现,任何功能活动都是在信息的控制之下进行的,信息的流通控制停止了,功能活动就停止了,就象中医学所说的那样,“气”的流通停止了,人体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生命的本质不在于形态结构系统,而在于以形态结构系统为基础的信息控制系统,在于信息控制系统中的定向的信息流通;所以,研究生命科学,不能仅仅有物质能量的理论和观点,而且必须同时具有信息控制的理论和观点,不能仅仅运用物质能量系统分析方法(白箱方法),而且必须同时运用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白箱方法)。因此,信息控制系统理论是研究生命科学不可缺少的方法论工具。该书证明了中医学所谓组成人体的“形”、“气”、“神”分别就是物质能量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中医学所谓的“气”就是在人体中“升降出入”的信息流。该书还阐明了因为人体包含三大类系统即物质能量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所以人体亦有三大类疾病即物质能量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和心理精神系统疾病,人体生理学和医学亦有三大类生理学和医学即物质能量系统生理学和医学、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心理精神系统生理学和医学。该书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
(二)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研究人体的主要方法:该书阐明了中医和西医在认识人体方面的方法论区别。西医认识人体采用的主要是物质能量系统白箱方法,所以近代西医学及其生理学主要是物质能量系统医学和生理学,它发现和治疗的主要是物质能量系统及其疾病;中医认识人体采用的主要是信息控制系统黑箱方法,所以古典中医学及其生理学是黑箱信息控制系统医学和生理学,它发现和治疗的主要是黑箱信息控制系统及其疾病。这就是近代西医理论无法解释古典中医理论的根本原因。该书研究人体采用的主要方法,既不是西医的物质能量系统白箱方法,也不是中医的信息控制系统黑箱方法,而是信息控制系统白箱方法,这也就是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研究人体采用的主要方法。
(三)实现中医现代化和西医现代化的共同途径和方向:近代西医学对于人体信息控制系统及其疾病完全忽视了。所以研究人体信息控制系统及其疾病,创立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是西医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向。古典中医学对于人体信息控制系统及其疾病只是作了黑箱式的外部描述,对其内部的真实内容并不清楚。所以,运用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揭示并阐明人体信息控制系统及其疾病,使古典中医理论白箱化,也正是中医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向。可见,运用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和揭示人体中客观存在的各种信息控制系统,创立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是实现中医现代化和西医现代化的共同途径和方向。
四、在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方面
该书运用信息控制系统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汇总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大量(70多万字)有关生理学实验资料,首次发现并阐明了人体客观存在的双向信息控制系统及其疾病,在现代西医领域中,创立了人体双向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
(一)人体双向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在人体中,存在的第一对双向信息控制系统是“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和“体内交感信息控制系统”,它们是人体皮肤功能活动的双向信息控制系统;第二对双向信息控制系统是“体内交感信息控制系统”和“体内副交感信息控制系统”,它们是人体内脏功能活动的双向信息控制系统。
1、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  
⑴、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的概念
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是由下丘脑体表交感中枢神经元、脊髓体表交感中枢神经元、体表交感传出神经、皮肤血管、皮肤温度感受器、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通过定向循环的信息流通而组成的系统。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我们简称“体表交感信控系统”或“体表交感”。因为后面我们能够证明,中医学所谓的“表气”就是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所以我们把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也叫做“表气系统”或“表系统”。  
⑵、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结构模型
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由控制器、控制通路、效应器、反馈器、反馈通路、目标器和信息流七个部分组成。
①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器:位于下丘脑后部的控制皮肤血管活动的交感中枢神经元,我们起名为下丘脑体表交感中枢神经元。下丘脑体表交感中枢神经元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它发出的下行神经纤维控制着脊髓体表交感中枢神经元。脊髓体表交感中枢神经元指的是位于脊髓的支配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它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  
②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通路:脊髓体表交感中枢神经元发出体表交感神经传出纤维,直接控制着皮肤血管。体表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就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通路。
③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效应器:皮肤血管只接受体表交感神经传出纤维的直接支配,它就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效应器。
④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器:体表交感神经传出纤维控制着皮肤血管的舒缩活动,并通过皮肤血管的舒缩活动又控制着皮肤血流量及散热量和皮肤温度。皮肤温度信息又是通过皮肤温度感受器,反馈给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器和体温调定点。所以皮肤温度感受器(包括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器。
⑤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通路:皮肤的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是分别通过温觉传入神经纤维和冷觉传入神经纤维将皮肤温度信息反馈给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器和体温调定点的。所以,温觉和冷觉传入神经纤维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通路。
⑥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目标器:实验证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其中包括冷感受神经元和温感受神经元,它们正是人体体温的调定点,决定着人体体温的恒定数值即体温的目标信息,控制着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各级控制器。所以中枢性温度感受器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目标器。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器不仅要接受来自皮肤温度感受器的反馈信息的控制,而且还要接受来自中枢性温度感受器的体温目标信息的控制。
⑦体表交感信控系统中定向循环的信息流:在体表交感传出神经纤维中,传输着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信息。体表交感传出神经纤维中的神经电脉冲和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是控制信息的载体,神经电脉冲的频率、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量就是控制信息。节前神经电脉冲的频率一一对应地变换成乙酰胆碱释放量,乙酰胆碱释放量又一一对应地变换成节后神经电脉冲的频率,节后神经电脉冲的频率又一一对应地变换成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量,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量又变换成与皮肤血管α受体的结合量,从而控制着皮肤血管的舒缩活动,这就是体表交感控制系统中控制信息连续变换的过程。体表交感信控系统中反馈信息的连续变换过程与上述情况是相同的,我们不再一一叙述。
总之,在体表交感信控系统中存在着从中枢性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体表交感中枢神经元——脊髓体表交感中枢神经元——体表交感传出神经纤维——皮肤血管——皮肤温度感受器——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纤维——体表交感中枢神经元和中枢性温度感受器……的定向循环的信息流。正是有着这股定向循环的信息流,才使中枢性温度感受器、体表交感中枢神经元、体表交感传出神经纤维、皮肤血管、皮肤温度感受器、冷觉和温觉传入神经纤维等六个部分联系起来,组成了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所以,定向循环的信息流是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不可缺少的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在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中定向循环的信息流通一旦停止了,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的功能活动也就停止了。所以,体表交感信息控制系统并不等于体表交感神经系统或者皮肤血管系统,也不等于组成它们的各个部件的机械相加,而是由组成它的各个部件通过定向循环的信息流通形成的系统整体。  
⑶、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是:收缩皮肤血管,减少皮肤血流量,相应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皮肤散热量,降低皮肤温度,相应增加中枢温度。
⑷、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生理变化
实验资料证明,在寒冷环境中,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增强;在温热环境中,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减弱;在剧烈运动时,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减弱;在休息睡眠时,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增强。
⑸、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
实验资料证明,体表交感信控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是昼高夜低。体表交感信控系统活动的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是由中枢体温调定点昼高夜低的节律决定的。后半夜至午前,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使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增强,导致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体表散热减慢,体温升高;午后至前半夜,中枢体温调定点下移,使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减弱,导致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体表散热速率加快,体温下降。
2、体内交感信息控制系统
  ⑴、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概念
体内交感信息控制系统是由中枢兴奋系统、下丘脑体内交感中枢神经元、下丘脑促垂体神经元、各级体内交感中枢神经元、下丘脑-体内交感—激素系统、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膜受体-cAMP(环磷酸腺苷)系统、全身组织器官、内感受器系统、植物性传入神经系统和体液循环系统,通过定向循环的信息流通而组成的系统。体内交感信息控制系统我们简称“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或“体内交感”。因为后面我们将会证明,中医学所谓组成人体的阳气就是体内交感信息控制系统,所以我们也把体内交感信息控制系统称为“阳气系统”或“阳系统”。根据控制功能划分,下丘脑—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系统、性腺系统、甲状腺系统对生长发育都是促进的,而其他通路都是抑制的,所以以上三条通路组成了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生长促进通路,而其余通路组成了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  
⑵、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结构模型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是由控制器、控制通路、效应器(被控对象)、反馈器、反馈通路以及定向循环的信息流等六个部分组成的。
①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器: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器由最高控制器、高级控制器和低级控制器组成。   
Ⅰ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枢兴奋系统包括蓝斑NE能系统和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胆碱能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对大脑皮层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对各级体内交感中枢(包括下丘脑后区和腹内侧区、中脑中央灰质、脊髓交感神经元)都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从而兴奋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对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包括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性腺系统、垂体—生长激素系统)也都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生理学实验资料又证明,蓝斑NE能系统对大脑皮层也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对各级体内交感中枢(包括下丘脑后区、中脑中央灰质、延髓腹外侧前区)也都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从而兴奋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对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包括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性腺系统、垂体—生长激素系统)也都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生理学实验资料还证明,胆碱能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与蓝斑NE能系统之间又具有相互兴奋性加强作用。所以,胆碱能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和蓝斑NE能系统组成了中枢兴奋系统,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   
Ⅱ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下丘脑体内交感中枢: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下丘脑后区和腹内侧区不仅能够兴奋下丘脑—体内交感—激素系统(包括交感传出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交感—胰高血糖素系统),还能够兴奋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包括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生长激素系统)。所以,下丘脑后区和腹内侧区是下丘脑体内交感中枢,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   
Ⅲ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各级体内交感中枢: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中脑中央灰质、中脑黑质、桥脑臂旁核、延髓咀侧背内侧区、延髓最后区、延髓尾侧升压区、延髓腹外侧前区、脊髓中间外侧核交感节前神经元都能兴奋外围交感神经系统,所以它们都是各级体内交感中枢,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综上所述,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是中枢兴奋系统包括蓝斑NE能系统和网状上行激动系统,高级控制器是下丘脑体内交感中枢包括下丘脑后区和腹内侧区,低级控制器是各级体内交感中枢。  
②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通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通路分为神经控制通路、体液控制通路和细胞控制通路。 Ⅰ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控制通路:指的就是下丘脑—交感神经—激素系统,它包括下丘脑—交感传出神经系统、下丘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交感神经—甲状腺系统、下丘脑—交感神经—胰高血糖素系统、下丘脑—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共五条通道。 Ⅱ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控制通路:指的就是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它包括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系统、下丘脑—垂体前叶─性腺系统和下丘脑—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系统共四条通道。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枢兴奋系统包括蓝斑NE能系统和胆碱能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不仅能够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还能够兴奋它的神经控制通路──下丘脑—交感神经—激素系统和它的体液控制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枢兴奋系统对外周植物性生命活动的控制就是通过上述神经控制通路和体液控制通路实现的。 Ⅲ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细胞控制通路:因为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控制通路──下丘脑—交感神经—激素系统和体液控制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对植物性生命活动的控制,都必须通过细胞才能起作用。所以细胞通路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控制通路和体液控制通路对植物性生命活动的控制的最后通路。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下丘脑—体内交感神经—激素系统(包括交感传出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交感—胰高血糖系统)都能够激活效应细胞内β受体-cAMP系统,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包括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性腺系统、垂体—生长激素系统)也都能够增强效应细胞内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由此说明,β受体-cAMP系统是下丘脑—交感神经—激素系统和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在效应细胞内共同的控制通路,因而它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主要细胞控制通路。  
③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各个通路间的横向控制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各条控制通路之间,除了其环境适应通路(主要是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对其生长促进通路(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性腺系统、垂体—生长激素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其他各个通路之间的相互控制作用,全部是兴奋性的加强性的,包括生长促进通路对环境适应通路也都是促进加强的,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横向相互加强的控制网络。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八条控制通路之所以能够组成一个统一的总系统,原因不仅在于这八条控制通路在上都接受同一个最高控制器即中枢兴奋系统和同一个高级控制器即下丘脑体内交感中枢的兴奋性控制,在下还有一个共同的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而且还在于它们之间的横向控制绝大部分是相互促进和加强的。  
④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效应器(被控对象)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通过它的神经控制通路、体液控制通路和细胞控制通路,控制着机体全部植物性生命活动。人体的皮肤系统、内脏系统、大脑和心脏系统、肝脏和生化反应系统、物质代谢和消化系统、能量代谢和呼吸系统、血液和血管系统、微循环系统、免疫系统、水盐代谢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等都是体内交感信息控制系统的效应器(被控对象)。  
⑤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系统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系统以及整个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副交感传入神经系统和外周心钠素系统都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负反馈系统,而交感传入神经系统则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正反馈系统;生理学实验资料还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各条控制通路末梢释放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对中枢兴奋系统和各级体内交感中枢的反馈作用都是正反馈,都是兴奋性加强性的,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首尾相连、上下相互加强的完整的信息控制系统。  
⑥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与大脑皮层的相互控制作用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胆碱能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和蓝斑NE能系统)、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后区)、神经通路(外周儿茶酚胺)和体液通路(外周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都能够提高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的兴奋性;反过来,大脑皮层又能够加强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网状上行激动系统)、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后区)、低级控制器(中脑中央灰质)、神经通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体液通路(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兴奋性;这就说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与大脑皮层之间存在着相互兴奋性的控制作用。大脑皮层兴奋性提高,可以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升高,又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兴奋的正反馈放大作用。  
⑦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中定向循环的信息流
在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中,同样存在着从各级控制器到各条控制通路再到各个被控对象,然后从各个被控对象到各条反馈系统再到各级控制器的定向循环的信息流通。在这股定向循环的信息流中,有最高控制信息、高级控制信息和低级控制信息,有控制通路信息包括神经通路信息、体液通路信息和细胞通路信息,还有众多的被控信息和反馈信息以及与外界交换的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中的信息流通方式是从下(被控对象)至上(控制器),然后从上(控制器)至下(被控对象)定向循环的。信息变换总是由被控信息通过反馈器变换成反馈信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器变换成控制信息,控制信息通过效应器变换成被控信息。中医理论认为,“气”在人体中的运动方式是“升降出入”。体内交感信息控制系统中信息流通的方式也是“升降出入”。  
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  
①对体重(肥胖)的控制: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通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交感—胰高血糖素系统)和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对体重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它们都能通过促进分解代谢,抑制合成代谢和抑制食欲,进而抑制肥胖,减轻体重。
②对睡眠的控制: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胆碱能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和蓝斑NE能系统)、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后区)和体液通路(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对睡眠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它们都能抑制睡眠,促进觉醒。
③对衰老的控制: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蓝斑NE能系统)、神经通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体液通路(垂体—生长激素系统、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性腺系统)对衰老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它们的控制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降低,导致机体衰老。这说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增龄性降低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  
④对免疫功能的控制: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胆碱能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和蓝斑NE能系统)、神经通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β受体-cAMP系统)对免疫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它们的功能正常时,促进免疫功能,功能过度亢进时,则抑制免疫功能,就象中医学所说的“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那样。  
⑤总体控制功能: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对机体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的控制作用,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它们都能促进和加强机体主要的功能活动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分解代谢、能量代谢、水代谢等,同时一般抑制和减弱消化吸收功能、泌尿排泄功能等,从而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  
⑥环境适应通路和生长促进通路的控制功能: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对机体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的控制作用,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和协同性;但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生长促进通路与环境适应通路对机体少数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的控制作用是相反的。环境适应通路(下丘脑—体内交感神经—激素系统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抑制机体的生长发育,而生长促进通路(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性腺系统、垂体—生长激素系统)则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由此看来,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有两种控制功能,一种是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主要由其环境适应通路来完成;另一种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由其生长促进通路来完成。中医理论认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果说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是人体的阳气系统的话,那麽,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就是阳中之阳,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生长促进通路就是阳中之阴。  
⑷、体内交感和体表交感双向信息控制系统的生理变化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睡眠状态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处于低下状态,而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则处于相对增强状态;运动状态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处于急剧增强状态,而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则处于低下状态;寒冷环境中,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和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都处于增强状态;温热环境中,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和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都处于低下状态。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在应激状态下,除了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生长促进通路(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性腺系统)被环境适应通路(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抑制外,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蓝斑NE能系统和胆碱能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神经通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交感—胰高血糖素系统、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体液通路(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生长激素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活动都急剧升高;这就说明,应激状态实质上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活动急剧升高的反应状态,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实际是机体的应激反应系统。  
⑸、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垂体—生长激素系统和垂体—性腺系统(成人)不受昼夜节律振荡器的控制,没有昼夜节律;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升高时,垂体—甲状腺系统被抑制。除了上述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生长促进通路(包括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性腺系统、垂体—生长激素系统)之外,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所有控制通路包括环境适应通路(下丘脑—体内交感神经—激素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细胞通路(细胞内β受体-cAMP系统)的昼夜节律全部是昼高夜低。
由此说明,昼高夜低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活动的昼夜节律。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主要是来自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的振荡信息的控制。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人体体温的昼夜节律是昼高夜低。人体体温的这种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正是由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导致的。  
3、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  
⑴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概念
体内副交感信息控制系统是由中枢抑制系统、下丘脑体内副交感中枢、下丘脑抗利尿激素神经元及下丘脑生长抑素神经元、各级体内副交感中枢、下丘脑-副交感-激素系统、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膜受体—PI(磷脂酰肌醇)—cGMP(环磷酸鸟苷)系统、内脏组织器官、内感受器系统、植物性传入神经系统和体液循环系统,通过定向循环的信息流通而组成的系统。体内副交感信息控制系统我们简称“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或“体内副交感”。因为后面我们将会证明,中医学所谓组成人体的阴气就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所以我们也把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叫做“阴气系统”或“阴系统”。依据控制功能划分,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通路能够协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所以它也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神经通路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营养,所以它也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营养促进通路。  
⑵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结构模型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也是由控制器、控制通路、效应器(被控对象)、反馈器、反馈通路以及定向循环的信息流等六个部分组成。  
①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器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器由最高控制器、高级控制器和低级控制器组成。   
Ⅰ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枢抑制系统包括中缝核5-HT能系统和网状上行抑制系统: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中缝核5—HT能系统和网状上行抑制系统都能抑制大脑皮层,镇静中枢神经系统,所以我们把中缝核5—HT能系统和网状上行抑制系统称为中枢抑制系统。中缝核主要由5—HT神经元组成,但也有少量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中缝核TRH能系统对副交感神经中枢──复合迷走背核具有兴奋作用,能够兴奋外周副交感神经系统。中缝核5—HT能系统对孤束核、A1区NE能系统等副交感中枢和下丘脑前区、视上核、室旁核抗利尿激素神经元都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从而能够兴奋下丘脑—副交感神经—激素系统和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因此,中枢抑制系统主要是中缝核系统是下丘脑—副交感神经─激素系统和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的共同的最高中枢,因而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
Ⅱ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副交感中枢和下丘脑抗利尿激素神经元: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下丘脑前区/视前区、外侧区和室旁核VP/OT神经元都能兴奋延髓迷走背核副交感节前神经元,进而兴奋外周副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外侧区还能兴奋副交感—胰岛素系统。所以下丘脑前区/视前区、外侧区和室旁核VP/OT神经元是下丘脑—副交感神经—激素系统的高级中枢,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抗利尿激素神经元能够兴奋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所以它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的高级中枢,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因为副交感中枢—下丘脑前区及视前区和A1A2区NE能系统都能促进下丘脑生长抑素神经元分泌生长抑素,进而抑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所以下丘脑生长抑素神经元也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   
Ⅲ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各级副交感中枢: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A5区NE能系统、A1区NE能系统、A2区NE能系统、孤束核、迷走背核和疑核、骶髓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和头部副交感神经核都能兴奋外周副交感神经系统,所以它们都属于各级副交感中枢,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
综上所述,中枢抑制系统主要是中缝核系统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下丘脑副交感中枢和下丘脑抗利尿激素神经元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各级副交感中枢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
②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通路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通路也有神经控制通路、体液控制通路和细胞控制通路。   
Ⅰ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控制通路:指的就是下丘脑—副交感神经—激素系统,它包括下丘脑—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副交感神经—胰岛素系统两条通道。   
Ⅱ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控制通路:指的就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不仅能够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镇静中枢神经,而且能够兴奋它的神经控制通路──下丘脑—副交感神经─激素系统和它的体液控制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对外周植物性生命活动的控制就是通过上述神经控制通路和体液控制通路实现的。
Ⅲ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细胞控制通路:
因为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控制通路──下丘脑—副交感神经—激素系统和体液控制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对植物性生命活动的控制,都必须通过细胞才能起作用,所以细胞通路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和体液通路对植物性生命活动控制的最后通路。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和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能够分别激活效应细胞内M受体-PI-cGMP系统、胰岛素受体-PI-cGMP系统、V1受体-PI-cGMP系统。所以,膜受体-PI-cGMP系统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上述三条控制通路的共同的细胞通路,因而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主要细胞通路。  
③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各个通路间的横向控制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对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的横向控制是加强性的;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对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的横向控制也是加强性的。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对副交感—胰岛素系统的控制肯定是加强性的;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对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的控制也是加强性的。可见,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上述三条控制通路之间的横向控制都是加强性的,从而使其三条通路组成了一个相互加强性的控制网络。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三条控制通路(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之所以能够组成一个统一的总系统,原因不仅在于这三条控制通路在上都接受同一个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的兴奋性控制,在下还有一个共同的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而且还在于这三条控制通路的横向控制都是兴奋性的加强性的。
④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被控对象(效应器):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基本相同。
⑤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反馈系统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下丘脑弓状核b-内啡肽系统对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作用是相反的,它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来说是负反馈系统,而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来说则是正反馈系统;外周心钠素系统对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作用也是相反的,它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来说是负反馈系统,而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营养促进通路来说则是正反馈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来说也是负反馈系统;副交感传入神经系统对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作用也是相反的,它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来说是负反馈系统,而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来说则是正反馈系统。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和体液通路释放的循环激素(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对其最高控制器(中缝核)和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抗利尿激素神经元)以及低级控制器(延髓迷走神经中枢)的反馈作用都是正反馈,都是加强性的,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首尾相连,上下相互加强的完整的信息控制系统。  
⑥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与大脑皮层的相互控制作用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和网状上行抑制系统)和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前区)都能抑制大脑皮层,反过来,大脑皮层通过兴奋体内交感信控系统能间接抑制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
可见,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与大脑皮层的相互控制作用正好是相反的,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与大脑皮层之间存在着相互兴奋性控制作用,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与大脑皮层之间恰恰存在着相互抑制性控制作用。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升高,可以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也可以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  
⑦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中定向循环的信息流
在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中,同样存在着从各级控制器到各条控制通路到各个效应器到各个反馈系统再到各级控制器的定向循环的信息流。这与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  
⑶、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  
①对体重(肥胖)的控制: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外侧区)、神经通路(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和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对体重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它们都能通过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和促进食欲,进而促进肥胖,增加体重。可见,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是抑制肥胖、减轻体重,相反,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则是促进肥胖,增加体重。
②对睡眠的控制: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前区)、低级控制器(A1A2区NE能上行系统)和神经通路(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对睡眠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它们都能促使睡眠。可见,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是抑制睡眠,相反,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控制功能则是促进睡眠。  
③对衰老的控制: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和高级控制器(下丘脑生长抑素神经元)对衰老的控制作用是一致的,它们的功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从而促进衰老。可见,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增龄性降低,促使机体衰老,相反,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最高控制器和高级控制器的功能增龄性升高,促使机体衰老。  
④对免疫功能的控制: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和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对免疫功能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它们都能增强免疫功能。可见,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亢进时,抑制免疫功能,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功能亢进时,则增强免疫功能。  
⑤总体控制功能: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神经通路(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副交感—胰岛素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对机体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的控制作用,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它们都能够抑制和减弱机体的主要功能活动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能量代谢、分解代谢、水代谢等,同时促进和加强消化吸收功能、泌尿排泄功能、物质合成代谢功能,从而促进机体营养的恢复以及内环境的稳定,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总体控制功能正好相反。  
⑥环境适应通路和营养促进通路的控制功能: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各个控制器和控制通路对机体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的控制作用,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但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与营养促进通路对机体少数生命活动如血管、血压、脂肪酸合成、糖元分解的控制作用是相反的,而营养促进通路(体内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和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则舒张血管、降低血压、促进脂肪酸合成、抑制糖元分解,环境适应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抑制脂肪酸合成、促进糖元分解。
由此看来,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在对机体少数生命活动的控制方面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总体控制功能是相反的,而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总体控制功能恰恰是协同一致的。中医理论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能够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就是人体的阴气的话,那麽可以认为,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就是阴中之阳,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营养促进通路就是阴中之阴。
⑷、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生理变化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睡眠状态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处于低下状态,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处于相对升高状态;运动状态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处于急剧增强状态,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营养促进通路功能相对抑制;应激状态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的功能均急剧升高,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营养促进通路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生长促进通路的功能相对抑制。  
⑸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神经通路(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副交感—胰岛素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的昼夜节律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都是昼低夜高,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昼高夜低的节律正好相反。  
4、体表交感与体内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相互关系  
⑴相互关系原理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表交感信控系统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通过体温调定点,相互有抑制作用;当体表交感信控系统活动升高时,由于机体散热减少,中枢温度升高,从而抑制了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产热活动;当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产热活动升高时,由于中枢温度升高,从而抑制了体表交感信控系统活动,促使机体散热增加。  
⑵双向控制原理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人体皮肤血管的功能活动是在体表交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双向控制之下进行的,二者对皮肤血管的控制作用正好是相反的。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升高可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升高可使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从而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5、体内交感与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相互关系  
⑴、相互关系原理:  
①阴阳对立
体内交感与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相互关系首先是相互抑制的。   
Ⅰ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抑制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胆碱能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和蓝斑NE能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低级控制器(迷走背核副交感节前神经元)都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后区、腹内侧区)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前区)、低级控制器(延髓迷走背核)都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黑质DA系统、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大核神经元)、低级控制器(迷走运动神经元)都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胰岛素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都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通路(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性腺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生长激素系统)分别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神经通路(副交感—胰岛素系统)都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也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以上事实说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确实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Ⅱ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抑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蓝斑NE能系统)、低级控制器(黑质DA系统、延髓腹外侧前区〈RVL〉交感兴奋神经元、脊髓侧角交感节前神经元)、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体液通路(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性腺系统)都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前区、视前区、室旁核VP/OT神经元、下丘脑生长抑素神经元)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后区)、低级控制器(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神经通路(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生长激素系统)都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A5区NE能系统、A1区NE能系统、孤束核)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延髓腹外侧前区〈RVL〉交感兴奋神经元、脊髓侧角交感节前神经元)、神经通路(外周交感神经系统)都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交感传出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交感—甲状腺系统、交感—胰高血糖系统、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生长激素系统)、细胞通路(β受体-cAMP系统)都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蓝斑NE能系统)、神经通路(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都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也具有抑制性控制作用。
以上事实说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确实也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②阴阳互根: 体内交感与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有相互兴奋的一面。  
Ⅰ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兴奋性控制: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胆碱能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和蓝斑NE能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这显然是阳中之阳对阴中之阳的兴奋性控制;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生长促进通路(垂体—生长激素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卵巢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营养促进通路(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这显然是阳中之阴对阴中之阴的兴奋性控制;
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体液通路(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兴奋性控制作用。  
Ⅱ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兴奋性控制: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在应激时,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高级控制器(下丘脑后区)、神经通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生长激素系统)都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低级控制器(A1A2区NE能系统)、营养促进通路(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生长促进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性腺、生长激素系统)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这显然是阴中之阴对阳中之阴的兴奋性控制;
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生长激素系统)具有兴奋性控制作用。
由上可知,体内副交感与体内交感双向信控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立、交互抑制的,这种相互对立、交互抑制的关系正是中医学所谓的阴阳对立和消长的关系,体内副交感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协同的,交互兴奋的,它们之间不是单纯的交互抑制,而是在相互加强基础上的交互抑制,它们这种交互兴奋的协同关系正是中医学所谓阴阳互根的关系。
体内副交感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之间的交互兴奋,主要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人体之阳)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阴中之阳)之间的相互兴奋,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生长促进通路(阳中之阴)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营养促进通路(阴中之阴)之间的相互兴奋。
⑵、双向控制原理: 人体几乎所有植物性生命活动都是在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双向控制之下进行的,二者对绝大多数植物性生命活动的控制作用正好是相反的;所以,人体植物性生命活动的状态正是由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平衡状态决定的。   
当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占优势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分解代谢、能量代谢、水代谢都增强,人体总体生命活动增强,而消化吸收功能、泌尿排泄功能、性功能、生殖功能、合成代谢和能量储存功能都减弱,从而有利于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
当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占优势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分解代谢、能量代谢、水代谢都减弱,人体总体生命活动减弱,而消化吸收功能、泌尿排泄功能、性功能、生殖功能、合成代谢和能量储存功能都增强,从而有利于机体恢复和内环境稳定。  
⑶、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其被控变量的昼夜节律
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是昼高夜低,心率的昼夜节律是昼快夜慢,能量代谢的昼夜节律是昼高夜低,尿量的昼夜节律是昼多夜少,免疫功能的昼夜节律是昼弱夜强,衰竭性疾病的昼夜节律是早晨病情好转,白昼病情安稳,傍晚病情加重,半夜病情恶化,死亡率的昼夜节律是后半夜至早晨6点的死亡率最高,午时至下午16点期间的死亡率最低,出生率的昼夜节律是0点至6点出生率最高。我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一书中已经证明了上述被控生理变量的昼夜节律,都是来自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都是由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决定的。  
⑷、体内副交感和体内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人体阴阳二气的昼夜节律
通过体内副交感和体内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中医人体阴阳二气的昼夜节律的对照研究发现,体内交感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相互消长的昼夜节律与人体阴阳二气相互消长的昼夜节律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人体阳气的昼夜节律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昼高夜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昼夜节律与人体阴气的昼夜节律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昼低夜高;由此说明,中医学所谓人体的阳气指的实际上就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人体的阴气指的实际上就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
(二)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疾病病理生理学
我们已经知道,人体存在着两对双向信息控制系统,所以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疾病也分为体表交感与体内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疾病和体内交感与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疾病。  
1、体表交感与体内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疾病
体表交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是人体皮肤功能活动的双向信息控制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处在协调的平衡状态,共同维持着皮肤功能活动的正常状态;但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二者将会失去正常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如下病理反应状态──体表交感与体内交感双向时空系统疾病。  
⑴、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这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控制通路异常兴奋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
当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时,由于皮肤血管强烈收缩,皮肤血库中大量血液进入有效血液循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大为增加,外周血管弹性阻力降低,外周动脉血管舒张,从而形成浮脉;由于皮肤血流量严重减少,散热减少,体温升高,所以机体自觉发热;由于皮肤血流量严重减少,皮肤温度异常降低,皮肤冷觉感受器强烈兴奋,所以机体自觉恶寒。
由此可见,脉浮、恶寒、发热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的一组临床症状,这与中医学表证的一组临床症状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说明,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它就是中医学的表证。  
⑵、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升高,这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控制通路的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环境适应通路的功能升高(生长促进通路被环境适应通路抑制)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
当体表交感功能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升高时,由于心脏搏动加强加快,所以可见脉数;由于能量代谢升高,产热量增大,体温更加升高,所以可见机体自觉发热重,恶寒轻。我们知道,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的临床症状是:脉浮,恶寒,发热。
由此可见,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升高的一组临床症状是:脉浮数,发热重,恶寒轻,这与中医表热证的临床症状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说明,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升高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它就是中医学的表热证。  
⑶、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抑制,这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控制通路异常兴奋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抑制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
当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抑制时,由于心脏被抑制,心搏不快,所以可见脉不数;由于能量代谢减弱,产热量减少,此时体温升高仅仅是由于皮肤散热减少所致,所以可见机体自觉发热轻而恶寒重。我们知道,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的临床症状是:脉浮、恶寒、发热。
由此可见,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抑制的临床症状是:脉浮不数,发热轻,恶寒重,这与中医表寒证的临床症状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说明,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抑制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它就是中医学的表寒证。  
2、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疾病
在致病因素(干扰信息)作用下,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将会失去正常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如下病理反应状态──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疾病:  
⑴体内交感异常占优势:这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正常或者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环境适应通路及主要细胞通路功能异常升高(生长促进通路被环境适应通路抑制)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
当体内交感异常占优势时,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兴奋过程异常增强,所以可见烦躁多言;由于心博和脉搏频率异常增快,所以可见脉数;由于颜面动脉血管舒张,所以可见颜面潮红;由于消化腺分泌量少而粘稠的消化液,胃肠运动减弱,胃肠内容物推进速度减慢,所以可见大便干结;由于唾液腺分泌量少而粘稠的唾液,所以可见口干舌燥;由于呼吸道粘液腺分泌减少,所以可见痰涕粘稠而量少;由于能量代谢旺盛,产热量、耗氧量和ATP生成量都异常增加,所以可见机体自觉发热、恶热、喜冷饮;由于利尿作用和自由水的清除率增强,水份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体内及细胞内水份减少,所以可见机体缺水,舌质干而苍老;由于保钠排水功能增强,血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异常升高,血液浓缩,所以可见口渴;由于代谢率升高,微血管扩张充血,所以可见舌质红,目赤;由于睡眠抑制,所以可见少眠失眠;由于产热量异常增加,体温升高,促使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和散热量增加,所以可见身热,四肢温暖;由于水份从皮肤蒸发和肺呼出增多,导致从尿中排出减少,尿素等从尿中排出增多,尿液浓缩变赤,尿量减少变短,所以可见小便赤短。
由上可知,体内交感异常占优势的上述一组临床症状,与中医里热证的一组临床症状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说明,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它就是中医的里热证。  
⑵、体内副交感异常占优势:这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正常或者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
当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时,由于心搏和脉搏异常减慢,所以可见“脉迟”;由于颜面动脉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所以可见面色淡白;由于消化腺分泌量多而稀薄的消化液,胃肠运动增强,胃肠内容物推进速度加快,所以可见大便稀溏;由于唾液腺分泌量多而稀薄的唾液,所以可见口舌润滑;由于能量代谢低下,产热量、耗氧量和ATP生成量都异常减少,所以可见机体自觉畏寒、喜暖,喜热饮;由于抗利尿功能增强,保钠排水功能减弱,血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异常降低,血液稀释,所以可见口不渴;由于代谢率降低,微血管收缩,微循环灌流量减少,所以可见舌质淡白;由于产热量异常减少,体温降低,促使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和散热量减少,所以可见形寒肢冷;由于水份从皮肤蒸发和肺呼出减少,导致水份从尿中排出增多,而尿素等从尿中排泄减少,尿液稀释变清,尿量增加变长,所以可见小便清长。
由此可见,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的上述临床症状,与中医里寒证的临床症状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说明,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它就是中医学的里寒证。  
⑶、体内副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这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正常,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环境适应通路及主要细胞通路功能异常亢进(生长促进通路被环境适应通路抑制)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
当体内副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亢进时,由于心肌兴奋,心肌收缩力高度增强,故脉搏有力;由于外周血管扩张,加之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所以可见洪脉实脉,因为体内副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亢进属于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的一种病理状态,所以除了上述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症状外,体内副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亢进的其他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症状,与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的基本相同。
将体内副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亢进的临床症状与中医实热证(阳亢)的临床症状相对照,可以发现二者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说明,体内副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亢进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它就是中医学的实热证(阳亢)。  
⑷、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升高:这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异常降低,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环境适应通路及主要细胞通路功能异常升高(生长促进通路被环境适应通路抑制)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
当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升高时,由于生长功能低下,细胞增殖减慢,机体组织特别是舌的乳头发生萎缩,所以可见少苔或无苔;由于心肌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异常减少,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所以可见脉搏无力;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加之心肌收缩力减弱,血容量显著减少,所以可见脉细而无力;由于合成代谢异常减弱,分解代谢异常增强,导致骨骼肌萎缩,收缩无力,所以可见腰酸腿软无力;由于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抑制,体脂减少,体重减轻,所以可见逐渐消瘦;由于手掌和足底汗腺兴奋,所以可见手足心发汗。
因为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升高属于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的一种病理状态,所以除了上述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症状外,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升高的其他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症状与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的基本相同。
将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升高的上述临床症状与中医虚热证(阴虚阳亢)的临床症状相对照,可以发现二者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说明,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升高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它就是中医学的虚热证(阴虚阳亢)。  
⑸、体内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这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正常,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异常亢进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
当体内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亢进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强,外周阻力升高,动脉压增高,所以可见脉紧;由于消化腺分泌大量而稀薄的消化液,胃肠运动高度增强,胃肠痉挛,胃肠内容物推进速度高度加快,所以可见肠鸣腹泄、腹痛。
因为体内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亢进属于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的一种病理状态,所以除了上述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症状外,体内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亢进的其他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症状与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的基本相同。
将体内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亢进的上述临床症状与中医实寒证(阴盛)的临床症状相对照,可以发现二者完全是相同的。这就说明,体内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亢进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它就是中医学的实寒证(阴盛)。  
⑹、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升高:这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
当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升高时,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抑制过程异常增强,兴奋过程减弱,所以可见静而少言;由于心肌抑制,心肌收缩力严重减弱,所以可见“脉无力”;由于血压显著降低,加之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扩张,所以可见脉虚弱(虚脉和弱脉);由于呼吸道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缩小,所以可见气喘;由于抗利尿作用增强,自由水的清除率减弱,水份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体内及细胞内水份异常增多,组织细胞水肿,所以可见舌质胖嫩而有齿痕;由于骨骼肌张力严重降低,收缩明显无力,所以可见机体自觉疲倦乏力。
因为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升高属于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的一种病理状态,所以除了上述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症状外,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升高的其他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症状与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的基本相同。
将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升高的临床症状与中医虚寒证(阳虚)的临床症状相对照,可以发现二者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说明,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升高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它就是中医学的虚寒证(阳虚)。  
⑺、体内交感功能急性衰竭:这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异常升高,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各级控制器和各条控制通路功能急剧降低的一种危急病理反应状态。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性衰竭可以由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发展而来,就象中医学所说的亡阳可以由阳虚发展而来,也可以由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极度亢进突然转变为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极度衰竭,就象中医学所说的亡阴可以突然转变为亡阳。从极度亢进突然转变为极度衰竭是由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负反馈系统──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系统以及整个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对其强烈反馈性抑制造成的。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性衰竭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相比,前者功能活动的降低程度远比后者严重,从而导致昏迷和休克,如不及时抢救,被控生命活动将会全部停止。
当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性衰竭时,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兴奋过程极度减弱,所以可见精神恍惚,神志模糊;由于心肌收缩力极度减弱,心输出量严重减少,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血压急剧下降,直至测不出,所以可见脉微欲绝,大汗淋漓,出现休克;由于颜面动脉血管收缩,血流量严重减少,所以可见面色苍白;由于呼吸中枢兴奋性极度降低,所以可见呼吸微弱;由于能量代谢严重低下,产热量、耗氧量和ATP生成量都极度减少,直至出现低体温,所以可见机体畏寒肌冷,喜热饮;由于体温下降,皮肤血管强烈收缩,皮肤血流量和散热量严重减少,所以可见四肢厥冷;由于唾液腺分泌量多而稀薄的唾液,所以可见口舌润滑;由于代谢率降低,微血管收缩,微循环灌流量减少,所以可见舌质淡白;由于抗利尿功能增强,保钠排水功能严重减弱,钠大量丢失,细胞外液钠浓度和渗透压严重降低,所以可见口不渴,汗味淡。
不难看出,体内交感功能急性衰竭的上述临床症状与中医亡阳证的临床症状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说明,体内交感功能急性衰竭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它就是中医的亡阳证。  
⑻、体内副交感功能急性衰竭:这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极度升高,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剧降低的一种危急病理反应状态。体内副交感功能急性衰竭是由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过度亢进而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强烈抑制造成的。当强烈的应激刺激(如:出血、大吐、大泻、大汗、感染等)促使体内交感信控系统过度亢进时,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受到强烈抑制,因而使其功能急剧衰竭。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性衰竭时,又使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更加极度亢进。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极度亢进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性衰竭时,主要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功能极度亢进,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负反馈系统──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系统及整个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功能随之极度亢进,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生长促进通路功能则被环境适应通路抑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强烈抑制,主要是抑制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营养促进通路(亦即神经通路),对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环境适应通路(亦即体液通路)不仅不抑制,反而是兴奋的,促使其高度亢进。   
体内副交感功能急性衰竭时,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兴奋过程极度增强,所以可见精神烦躁;由于心肌蛋白质和核酸合成严重减少而分解大量增多,导致心肌收缩力严重减弱,所以可见脉搏无力;由于心搏和脉搏频率增快,所以可见脉数;由于外周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所以可见脉搏虚弱;由于心肌收缩力严重降低,心输出量严重减少,外周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所以可见血压降低;由于能量代谢极度升高,体温上升,所以可见机体发汗,自觉身热,喜冷饮;由于自由水的清除率增强,水份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组织细胞缺水,所以可见舌质干;由于保钠排水功能极度增强,血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升高,所以可见口渴,汗味咸;由于代谢率升高,微血管扩张充血,所以可见舌质红;由于呼吸中枢高度兴奋,所以可见呼吸加深加快;由于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导致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和散热量增加,所以可见机体身热,四肢温;由于颜面动脉血管舒张,血流量大量增加,所以可见面色潮红;由于唾液腺分泌少量粘稠唾液,所以可见口干舌燥。
不难看出,体内副交感功能急性衰竭的上述临床症状与中医亡阴证的临床症状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说明,体内副交感功能急性衰竭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它就是中医学的亡阴证。
五 在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医治则药理学方面
该书又用了全书近50%的篇幅,汇总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大量(80多万字)中西医药结合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资料,证明了上述人体双向信息控制系统失调的各种疾病正好是中医临床上表里阴阳失调的八纲辨证中的诸证,证明了中医学所谓组成人体的阴阳二气正是控制内脏功能活动的双向信息控制系统,创立了中医八纲辨证现代病理生理学、中医八纲辨证施治现代治则药理学和人体阴阳表里现代生理学。
(一)现代中医八纲辨证施治学  
1、表证及解表的实质
我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中,收集了从1958年至1995年期间的我国16部与解表方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有关的著作,收集了从1974年至1994年期间的19篇国内外关于解表方药现代研究的综述文献和实验报道,详细研究了27味解表药(14味辛温解表药和13味辛凉解表药)和12个解表方剂(7个辛温解表方剂和5个辛凉解表方剂)的现代药理作用,系统研究了解表、解表热和解表寒的治则药理学原理。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汇总的解表方药现代药理实验资料证明,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方药对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作用是相同的,它们都能降低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从而扩张皮肤血管,发汗增强散热,解热降低体温,由此纠正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侯灿(1964)、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学研究小组(1975)和董子亮(1985)关于表证的现代研究结果也表明,表证(包括表寒和表热)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有:体温调定点上移、体表小动脉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散热量减少,体表热量相对不足,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表证的这些病理生理学变化恰恰全部是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由此证明,中医的表证实质就是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中医的解表实质就是降低体表交感功能。
2、表热、表寒及解表热、解表寒的实质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汇总的解表方药现代药理实验资料证明,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方药对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作用是相同的,但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作用恰恰是相反的。解表热(辛凉解表)方药能够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体内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与之相反,解表寒(辛温解表)方药能够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体内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解表热方药还能够抑制中枢神经,降低糖的分解,抑制产热,抑制心脏,降低心率,降低血糖,降低血压,这些药理作用恰恰是解表热方药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的结果;相反,解表寒方药还能够兴奋中枢神经,促进糖的分解,增加产热量,兴奋心脏,提高心率,升高血糖,升高血压,这些药理作用恰恰全部是解表寒方药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结果。由此证明,解表热实质就是降低体表交感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因而表热证实质就是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升高;解表寒实质就是降低体表交感功能并提高体内交感功能,因而表寒证实质就是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抑制。  
3、清热、祛寒的实质
我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中,收集了从1962年至1995年期间的我国22部与清热祛寒方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有关的著作,收集了从1962年至1997年期间的96篇国内外关于清热祛寒方药现代研究的综述文献和实验报道,详细研究了119味清热药、29味祛寒药、56个清热方剂、12个祛寒方剂的现代药理作用,系统研究了清热祛寒的治则药理学原理。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汇总的清热祛寒方药现代药理实验资料证明,清热方药和祛寒方药对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药理作用正好是相反的。清热方药能够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功能,能够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能够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与之相反,祛寒方药能够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蓝斑NE能系统的功能,能够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能够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清热方药还能够降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兴奋性,降低能量代谢,降低心率,提高痛阈,这些药理作用恰恰都是清热方药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的结果;相反,祛寒方药还能够提高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兴奋性,提高能量代谢,提高心率,降低痛阈,这些药理作用恰恰都是祛寒方药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的结果。由此证明,清热实质就是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从而纠正体内交感异常占优势的病理反应状态;祛寒实质就是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从而纠正体内副交感异常占优势的病理反应状态。
4、实热证、实寒证的实质
我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中,汇总了从1959年至1995年期间的90篇我国关于热证寒证现代实验研究的文献资料。从这些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在中医热证寒证现代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在热证寒证现代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研究成绩比较突出的有梁月华、谢竹藩、侯灿、庞宁海、赵立业、富宏、马珩、许自成、董子亮、张伟荣、廖承济等专家教授。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汇总的热证寒证现代实验研究资料证明,实热证和实寒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正好是相反的。实热证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蓝斑NE能系统)、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都异常亢进,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功能正常,其神经通路(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实热证的其他病理生理学变化如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兴奋性升高,能量代谢升高,心率加快,血压偏高,痛阈降低等,正好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时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之相反,实寒证时,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神经通路(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的功能都异常亢进,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蓝斑NE能系统)功能正常,其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都抑制,实寒证的其他病理生理学变化如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兴奋性抑制,能量代谢低下,心率减慢,血压偏低,痛阈升高等,正好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亢进时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由此证明,实热证实质上就是体内副交感功能正常或抑制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亢进,实寒证实质上就是体内交感功能正常或抑制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亢进。  
5、补阴、补阳的实质
我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中,收集了从1959年至1995年期间的我国27部与补阴补阳方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有关的著作、汇编,收集了从1959年至1995年期间的232篇国内外关于补阴补阳方药现代研究的实验报道和综述文献,详细研究了61味补阴药、51味补阳药、63个补阴方剂,73个补阳方剂的现代药理作用,系统研究了补阴补阳的治则药理学原理。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汇总的补阴补阳方药现代药理实验资料证明,补阴补阳方药对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作用正好是相反的。补阴方药能够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同时又能够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胰岛素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的功能。与之相反,补阳方药则能够降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副交感神经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的功能,同时又能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补阴方药还能镇静中枢神经,加强糖原合成,增强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降低能量代谢,降低心率,促进气管及支气管分泌稀薄粘液等,这些药理作用恰恰都是补阴方药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的结果;与之相反,补阳方药则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糖元分解,增强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提高能量代谢,提高心率,扩张支气管,减少气管粘液腺分泌等,这些药理作用恰恰都是补阳方药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的结果。由此证明,补阴实质是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补阳实质是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
补阴补阳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作用绝大部分是相反的,但单纯补阴对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与补阳是相同的。补阴泻火对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与补阳是相反的。
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一条控制通路。既然补阴的实质是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相对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那么单纯补阴方药为什么又能提高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呢?这是因为生理学实验资料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和环境适应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对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是兴奋的,这是阴阳互根的一种体现。所以,单纯补阴方药可能是通过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而提高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
6、阴虚、阳虚的实质
我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中,汇总了从1961年至1995年期间的600篇我国关于阴虚阳虚现代实验研究的文献资料。从这些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在中医阴虚阳虚现代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在阴虚阳虚现代实验研究方面,取得成绩突出的有沈自尹、邝安 、张家庆、毛良、廖承济、易宁育、危北海、陈泽霖、陈梅芳、万叔援、朱笛霓、葛小颖、章连、蔡定芳、赵伟康、张云如、施玉华、秦路平、刘福春、陈汉平、何开玲、李震生、何金森、李恩、丘保国、顾文聪、丁伟璜、金益强、陈名道、翁伟强、胡志坚、唐树德、蒋冰冰、谭达人、郑平东、孟毅、吴涛、查良伦、杨卓寅、叶雪清、宋一亭、周冶萍、莫志忠、夏宗勤等专家教授。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汇总的阴虚阳虚现代实验研究资料证明,阴虚火旺证和阳虚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正好是相反的。阴虚火旺证时,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神经通路(副交感神经系统、A1A2A5区NE能系统、副交感—胰岛素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的功能都异常低下,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最高控制器(蓝斑NE能系统)、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交感—胰高血糖素系统、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都异常升高,阴虚火旺证的其他病理生理学变化如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兴奋性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消化腺分泌量减少,唾液腺分泌量减少,糖原合成代谢减弱,糖原分解代谢增强,脂肪动员和分解增强,脂肪合成和储存减弱,蛋白质合成代谢减弱而分解代谢增强,能量代谢升高,血粘度升高,微循环灌流量下降,免疫功能减低等,正好是“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升高”时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之相反,阳虚证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最高控制器(蓝斑NE能系统)、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交感—胰高血糖素系统、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都异常低下,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神经通路(副交感神经系统、A1A2A5区NE能系统、副交感—胰岛素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的功能都异常升高;阳虚证的其他病理生理学变化如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兴奋性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心搏和脉搏频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糖原合成代谢增强,糖原分解代谢降低,脂肪动员和分解减弱,脂肪合成和储存增强,蛋白质合成代谢减弱,核酸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都减弱,能量代谢降低,血液凝固增强,微循环灌流量不足,免疫功能低下等,正好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升高”时被控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由此证明,阴虚火旺证实质上就是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升高,阳虚证实质上就是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升高。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汇总的阴虚现代实验研究资料还证明,阴虚(包括单纯阴虚和阴虚火旺)时,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副交感神经系统、A1A2A5区NE能系统、副交感—胰岛素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PI—cGMP系统)的功能异常低下,说明阴虚包括单纯阴虚和阴虚火旺的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异常低下;实验资料还证明,单纯阴虚(阴虚火不旺)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主要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并不升高,而是基本正常,说明单纯阴虚(阴虚火不旺)的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基本正常。由此可见,单纯阴虚(阴虚火不旺)的实质就是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功能并不升高。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汇总的阴虚阳虚现代实验研究资料还证明,阴阳两虚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蓝斑NE能系统)、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和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严重低下,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和神经通路(A1A2A5区NE能系统)的功能亦严重低下,被控对象──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兴奋性和心肌收缩力严重降低。由此说明,阴阳两虚的实质就是体内副交感和体内交感双向信控系统功能同时异常降低。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汇总的肝阳上亢现代实验研究资料证明,肝阳上亢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功能高度亢进,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副交感神经系统、A1A2A5区NE能系统)的功能相对抑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负反馈系统──外周心钠素系统功能降低,被控对象──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兴奋性升高,能量代谢高度亢进,唾液腺分泌量减少。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到肝阳上亢,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逐步增强;肝阳上亢的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高于正常,不仅高于阳虚,而且高于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的能量代谢升高和三磷酸腺苷含量升高比阴虚阳亢的还要显著;由此表明,阳亢的实质就是体内副交感功能基本正常而体内交感功能高度亢进。肝阳上亢与其他阳亢的区别可能在于肝阳上亢主要是由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高度亢进引起的。
实验研究资料还证明,肾阳虚心火旺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异常降低,而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下丘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异常亢进;阴虚肝火旺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亢进;阴虚心火旺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下丘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增强;阴虚心肝火旺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下丘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都增强。由此看来,阴虚肝火旺主要是由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亢进引起的,心火旺主要是由交—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亢进引起的,肾阳虚主要是由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异常低下造成的,肝阳上亢主要是由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高度亢进引起的。由此提示,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不同控制通路的功能异常亢进,就是不同的火旺或阳亢,体内交感信控系统不同控制通路的功能异常低下,就是不同的阳虚。
7、回阳救逆、益气救阴的实质
我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中,收集了从1975年至1995年期间的我国8部与回阳救逆、益气救阴方药现代药理研究有关的著作和汇编,收集了从1974年至1993年期间的11篇国内关于回阳救逆、益气救阴方药现代研究的综述文献和实验报道,详细研究了回阳救逆方药(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参附汤、附干复方、附子、干姜)和益气救阴方药(生脉散、生脉液、生脉注射液、生脉散口服液、麦冬、五味子、人参)的现代药理作用,系统研究了回阳救逆、益气救阴的治则药理学原理。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汇总的回阳救逆和益气救阴方药现代实验研究资料证明,回阳救逆和益气救阴方药对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的作用基本上是相反的。回阳救逆方药能够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体液通路(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性腺系统)和细胞通路(膜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与之相反,益气救阴方药能够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副交感—胰岛素系统)的功能,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和细胞通路(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回阳救逆方药还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促进糖元分解,提高能量代谢,增加产热量,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抗休克,这些药理作用正是回阳救逆方药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的必然结果。益气救阴方药还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能量代谢,减少心肌对氧和化学能量ATP的消耗,增强心肌的合成代谢,促进糖元、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心肌糖元、核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加速损伤心肌的修复,对损伤心肌有强心作用,抗休克,这些药理作用正是益气救阴方药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的必然结果。由此证明,益气救阴实质上就是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进而对抗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剧衰竭性休克;回阳救逆实质上就是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进而对抗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剧衰竭性休克。
益气救阴方药与回阳救逆方药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作用绝大部分是相反的,但唯一对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是相同的。
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一条控制通路。既然益气救阴的实质是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那么益气救阴方药为什么又能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呢?这是因为生理学实验资料已经证明,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最高控制器(中缝核5-HT能系统)和环境适应通路(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是兴奋的(阴阳互根的体现)。所以,益气救阴方药可能是通过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而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
回阳救逆和益气救阴都有强心和抗休克作用,但二者实现强心和抗休克的途径不同。回阳救逆是通过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兴奋肾上腺素β受体—cAMP系统,实现其强心作用的。我们知道,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对心脏并没有强心作用,反而能抑制心肌细胞,减弱心肌收缩力。研究资料表明,益气救阴是通过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从而降低心肌过高的能量代谢,抑制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增强心肌DNA和肌纤蛋白、肌凝蛋白的合成,加速损伤心肌的修复功能,以此来实现对损伤心肌的强心作用的,所以对健康心肌并无强心作用。  
8、亡阴、亡阳的实质
亡阴亡阳的现代实验研究报道甚少。要了解亡阴亡阳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变化,只有从亡阴亡阳辨证辨病结合研究资料中获取。
我们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一书中,收集了从1980年至1995年期间的5部与亡阴亡阳辨证辨病结合研究有关的著作,收集了从1980年至1988年期间的4篇与亡阴亡阳辨证辨病结合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详细研究了中医亡阳证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垂体前叶机能急剧减退、重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详细研究了中医亡阴证与甲状腺危象、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关系。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第一部)》关于亡阴亡阳辨病辨证结合研究资料证明,亡阴和亡阳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正好是相反的。亡阴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神经通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系统)的功能极度亢进,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负反馈系统──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系统和整个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的功能也随之高度亢进,从而使被控对象──心血管系统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神经通路(儿茶酚胺系统)的反应性降低;与之相反,亡阳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体液通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系统、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的功能急剧衰竭。又因为益气救阴实质是提高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降低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回阳救逆实质是提高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所以亡阴实质上就是体内副交感信息控制系统功能急性衰竭,亡阳实质上就是体内交感信息控制系统功能急性衰竭。
(二)中医阴阳表里现代生理学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体表交感和体内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疾病正是中医的表证;其中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升高正是中医的表热证;体表交感功能异常亢进而体内交感功能抑制正是中医的表寒证。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疾病正是中医的里证;其中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正是中医的里热证(阳胜于阴);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占优势正是中医的里寒证(阴胜于阳);体内副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亢进正是中医的阳亢证(实热证);体内交感功能正常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亢进正是中医的阴盛证(实寒证);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交感功能异常升高正是中医的阴虚火旺证(虚热证);体内交感功能异常低下而体内副交感功能异常升高正是中医的阳虚证(虚寒证);体内交感功能急性衰竭正是中医的亡阳证;体内副交感功能急性衰竭正是中医的亡阴证。
中医八纲辨证的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体内交感信控系统正是中医学所谓人体的阳气,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正是中医学所谓人体的阴气,体表交感信控系统及其控制下的皮肤功能活动正是中医学所谓人体的表气,体内交感和体内副交感双向信控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内脏功能活动正是中医学所谓人体的里气。
中医表里阴阳的上述研究结果又证明了信息控制系统在人体中是客观存在的,人体确实是物质能量系统即形态结构系统(“形”)、信息控制系统即功能活动系统(“气”)和心理精神系统(“神”)的三位统一体,也就是中医学所谓的“形、气、神”的统一体。
六 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和医学的应用:(一) 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按照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采用现代诊断技术和方法,检测人体双向信息控制系统每一系统的最小一组体内生理学变量,用以确诊每一系统的功能状态,由此验证双向信控系统失调的诸种疾病是否正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诸证。如果通过临床诊断学方面的应用,能够继续证明中医八纲辨证中的诸证正是人体双向信控系统失调的诸种疾病,这就为中医临床医学建立了八纲辨证现代诊断学,而且也为西医临床医学建立了双向信控系统疾病诊断学。
(二) 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按照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依据各种西药对人体双向信控系统产生的不同的药理作用,可以将有作用的西药分为寒、凉、温、热四类,实现西药中药化,然后采用中医辨证,西药对“证”治疗;也可采取双向信控系统疾病的现代诊断,中药和西药分别对“病”治疗,观察是否有肯定的疗效。如果通过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应用,证明确有肯定疗效,这就为中医临床医学开辟了中医辨证西药施治的道路,也为西医临床医学建立了双向信控系统疾病治疗学。
(三) 在中医治则药理学研究方面的应用:按照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以双向信控系统的功能状态为检测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医解表、解表热、解表寒、清热、祛寒、补阴、补阳等方药对双向信控系统的现代药理作用。如果通过治则药理学实验,能够继续证明中医八纲辨证施治的一系列治则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正好是纠正双向信控系统功能失调的,这就为中医临床医学建立了八纲辨证施治的现代治则药理学,也为西医临床医学建立了双向信控系统疾病治疗药理学。
(四) 在中西医病证结合治疗方面的应用:按照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西医的“病”是人体物质能量系统的疾病,中医的“证”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的疾病,这两大类疾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因为这两大类疾病可以互为因果,可以相互引发,可以相互促使病情恶化,所以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上都应同时诊断治疗这两大类疾病,从而创立两大类疾病结合治疗学。按照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西医在临床上除了诊断治疗西医的“病”即物质能量系统疾病外,还可以同时用西医西药诊断治疗中医的“证”即信息控制系统疾病,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对西医“病”的治疗效果;中医在临床上除了诊断治疗中医的“证”即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外,应当同时诊断治疗西医的“病”即物质能量系统疾病,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对中医“证”的治疗效果。
(五) 在证的动物模型制造方面的应用:按照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选择对双向信控系统具有强烈作用的西药,来制作证的动物模型。比如用强烈兴奋体表交感信控系统的西药,就可以制造出中医表证的动物模型,用强烈兴奋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西药,就可以制造出中医阳亢或火旺(实热证)的动物模型,用强烈兴奋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西药,就可以制造出阴盛(实寒证)的动物模型,用强烈抑制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西药,就可以制造出中医阴虚或阴虚火旺(虚热证)的动物模型,用强烈抑制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西医,就可以制造出中医阳虚(虚寒证)的动物模型等等。也可按照双向信控系统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选择特定的西药制造出肾阳虚心火旺、肝火旺、心火旺、心肝火旺等动物模型。
(六) 在中医脏象研究方面的应用:因为中医的五脏有五阴五阳,按照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阴气实质就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阳气实质就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那么,五脏之阴就是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五脏之阳就是体内交感信控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用现代诊断技术和方法检测人体双向信控系统不同组成部分的功能状态,就可以寻找出脏腑辨证中的诸证(如脾阳虚、肺阳虚、心阳虚、肾阳虚等)的具体的实质内容。
(七) 在电子医疗仪器研制方面的应用:因为人体双向信控系统不是物质系统,而是信息系统,它们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控制都是通过信息实现的。所以,只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将外部仪器的电子信息与人体双向信控系统流通的信息的变换机制接通,外部仪器的电子信息就可以变换成双向信控系统中的生物信息,这样就可以用外部仪器调控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的功能活动。另外,设计一种电子仪器,可以随时检测出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的功能状态。按照这样的思路,经过反复试验,就可以研制出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疾病(即中医证)的电子诊断仪和电子治疗仪,从而开辟运用电子仪器诊断并治疗双向信控系统疾病(即中医证)的新途径。
(八) 在抗休克治疗方面的应用:休克是机体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包括微循环系统功能急性衰竭。按照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性衰竭(亡阳)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性衰竭(亡阴)都可以导致休克亦即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包括微循环系统功能急性衰竭。所以,休克至少有两种不同类型:即体内交感急性衰竭性休克(亡阳型休克)和体内副交感急性衰竭性休克(亡阴型休克)。西医在治疗上,对体内交感急性衰竭性休克,除了纠正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包括微循环系统功能急性衰竭外,还可以按照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选择西药纠正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性衰竭;对体内副交感功能急性衰竭性休克,除了纠正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包括微循环系统功能急性衰竭外,还可以按照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选择西药纠正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功能急性衰竭;中医在治疗上,对亡阳型休克即体内交感功能急性衰竭型休克,除了回阳救逆即纠正体内交感功能急性衰竭外,还应同时纠正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包括微循环系统功能急性衰竭;对亡阴型休克即体内副交感功能急性衰竭型休克,除了益气救阴即纠正体内副交感功能急性衰竭外,还应同时纠正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包括微循环系统功能急性衰竭。只有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休克区别开来,并采取相应不同的治疗措施,才会大大提高对休克的治疗效果。
(九) 在抗衰老方面的应用: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可以应用到抗衰老方面。按照人体双向信控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阐明的内容,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增龄性降低和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最高控制器(中缝核)和高级控制器(下丘脑生长抑制神经元)的功能增龄性升高,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据此可以采取药物(西药和中药)和非药物手段,阻止或缓减体内副交感信控系统最高控制器(中缝核)和高级控制器(下丘脑生长抑制神经元)的增龄性升高,阻止或缓减体内交感信控系统功能增龄性降低,就可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这部巨著,理论首创,论据充实,是运用信息控制系统理论及其白箱方法,对国内外近几十年来中西医药结合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在中医药理论体系实质的研究方面,首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书创立了人体双向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并运用人体双向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阐明了中医八纲辨证施治和人体表里阴阳及形、气、神的实质内容,阐明了中医学和气功学所谓人体中“升降出入”的“气”实质就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定向循环的信息流,从而使古典的黑箱式中医药理论变成了现代的白箱式中医药理论,初步实现了中医理论白箱化即中医理论现代化。
本书研究结果表明,生命的本质不在于形态结构系统,而在于以形态结构系统为基础的信息控制系统,在于信息控制系统中的定向的信息流通。所以,研究生命科学,不能仅仅有物质能量的理论和观点,必须同时具有信息控制的理论和观点;不能仅仅运用物质能量系统分析方法(白箱方法),必须同时运用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白箱方法)。因此,信息控制系统理论是研究生命科学不可缺少的方法论工具。本书为研究生命科学包括人体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提供了这种信息控制系统理论及白箱方法。
本书是运用信息控制系统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对国内外近几十年来中西医药结合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在中医药理论体系实质的研究方面,首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书创立了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并运用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和医学阐明了中医八纲辨证施治和人体表里阴阳及形、气、神的实质内容,阐明了中医学和气功学所谓人体中“升降出入”的“气”实质就是人体信息控制系统中定向循环的信息流,从而使古典的黑箱式中医药理论变成了现代的白箱式中医药理论,实现了中医理论白箱化即中医理论现代化。
 
 
 
 
 
 
 
 
 
 
难经难 | 2004-6-1 17: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作者可以制造另一类永动机,只需加入信息(负熵)而不是能量
飞龙戏水 | 2004-6-1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我总算找到一个从信息论角度认真研究的人了,我想问这本书哪里有卖?
chunan | 2004-6-1 19: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信息论角度研究中医,站在了现代科技前沿,
请上官腾云版主继续再贴下文,或告知购这本书方式
上官腾云 | 2004-6-2 09: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各位版主可以在以下地址找到此文及购书方法。http://www.btept.com/
袁建章 | 2004-6-2 11: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真是系统循环运动控制论的精彩发挥。
王不留行 | 2004-6-2 15: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4/06/07 07:52pm 第 1 次编辑]


看过这本书(简单的),很佩服作者的努力!!
对先行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王不留行 | 2004-6-7 19: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不能说自己的就是正确的,但感觉系统医学的前方布满了陷阱,如何克服自己的错误,找出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难哪!
飞龙戏水 | 2004-6-7 20: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4/06/07 07:51pm 发表的内容:
不能说自己的就是正确的,但感觉系统医学的前方布满了陷阱,如何克服自己的错误,找出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难哪!
    哈哈哈哈,我还是头一次看到王版主说这种垂头丧气的话。
    我走的是一条和王版主不一样的道路,说老实话,我认定我的道路一定能走通,不然的话我根本就不会投入这么大的精力。这两天在看王金发教授的《细胞生物学》,颇开眼界。要想取得成功,真累,想必王版主已经深有体会了。学问必须要先学,学得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小。医学毕竟是一门以治病救人为主的科学,研究出了偏差,那就不是救人而是在杀人了,不能不小心谨慎。很多人一拍脑袋,就可以提出一个医学原理,甚至发明一门通透宇宙万理的学问,这招数我永远学不会,我只会一步一步慢慢推进,也许每一步都只是一小步,象什么针灸为什么会有针感,穴位到底有什么用等等,看上去每一个问题都和宇宙没什么关系,都是琐碎的问题,但积累在一块儿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为了防止自己出偏差,我的办法只有一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把++中医的每一步的事实根据都寻找得很扎实,那就不用去担心,她可能会有缺陷,但不可能出错,这就够了。很多人,包括王版主都拿内经作为讨论问题的出发点,我很不以为然,因为内经的话不能作为判断一个观点对错的依据,费那么大的劲来牵强附会实在是浪费青春。我更愿意花精力去搞清楚事实是什么样子,我要确保我的观点符合事实,而不是去符合古人的言论。
    交流心得,不是指手画脚。

王不留行 | 2004-6-9 06: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


引用“为了防止自己出偏差,我的办法只有一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把++中医的每一步的事实根据都寻找得很扎实,那就不用去担心,她可能会有缺陷,但不可能出错,这就够了。很多人,包括王版主都拿内经作为讨论问题的出发点,我很不以为然,因为内经的话不能作为判断一个观点对错的依据,费那么大的劲来牵强附会实在是浪费青春”
我研究内经并不是以内经作为“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而是因为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有个继承问题,没有丰厚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内经的话当然不能成为判断一个观点对错的依据,我从来没有这样说过,更没有这样做过,但内经的话常常给我们研究问题指明思路和方向,从内经着手,才能真正理解整个中医理论的架构,才能真正继承中医和发展中医的基础理论,这是我研究内经的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