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套用西医模式帮不了中医 (转贴)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套用西医模式帮不了中医 (转贴)
[复制链接]
1191
|
1
|
2004-7-7 20: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套用西医模式帮不了中医 (转贴)
本报讯 (记者蓝毓营 梁启成)全国著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邓铁涛应邀于4月12~15日在广西中医学院进行了《正确认识中医》、《寄语二十一世纪青年中医》学术报告会和《中医药继承与发展》专题座谈会,广西中医学院在校学生、青年教师、青年医务人员、部分中医药专家、学者及广西卫生厅中医处领导、各市县中医院领导分别参加了报告会和座谈会。
邓老在报告会上说,中医要发展,关键在教育。当前中医课程在中医药院校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这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医之振兴靠人才,而要成为中医之栋梁之才,不仅要学习古汉语、近代史、哲学,又要经常温习中医经典著作,还要坚持中医的临床实践。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铁杆中医,如果我们有上百万这样的铁杆中医,中医的振兴将指日可待。
中医要发展,继承与创新都重要,而继承不足显然是目前的主要问题。中央对中医工作的指示是“中医不能丢”。努力发掘中医药宝库,加以整理就是创新。但可惜的是,我们当前的医、教、研都努力引进西医的东西以图说明中医之理论,或以西医的理论改造中医的精华,以为这是在创新。这种错误的倾向影响中医的发展已数十年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省。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思考中医,正确认识中医。
中医药学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原因在于它根正、枝繁、叶茂。中医的“根”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医的“枝”在仲景以后的各家学说,中医的“叶”在现代名中医的脑海里。目前出版的有关现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的著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宝库的内涵,是现代名老中医献给人民、尤其是献给青年中医的宝贵财产,要好好珍惜。青年中医在中西医的学习上,要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尽量用中西双重诊断,治疗上重点放在中医的综合治疗,即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运用中医的针灸、按摩、汤药及各种外治之法。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能治好病人,中医也能治好病人,中西医不能互相排斥,而应该互相补充。因此,中医的振兴不可忽视微观的研究,但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设计实验研究方法,走自己的路,才会创造出更深的理论,才会走在世界的前列。
邓老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要发扬中医,必须用西医的模式及理论去帮助中医”这一观点的影响下,中医无论教学、科研、临床都借鉴了西医的模式,但最终却束缚了中医的发展。如目前由于用西方医疗模式管理中医院,硬要把向来都是医药一家的中医院强行医药分家,致使中医院陷入经济困难的境地,有些中医院甚至已向西医院转型,在中医院出现了“中医硕士生不如西医本科生吃香”的怪现象。中医药的出路在哪里?在于有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如何按照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已经成为目前中医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夏采佻yv
|
2014-4-20 22: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hunan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