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从免疫学观点看刘完素和李东垣的学说》

[复制链接]
查看1914 | 回复4 | 2004-7-8 10: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免疫学观点看刘完素和李东垣的学说》
张  健

  摘要:目的从现代免疫学的角度经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来浅析祖国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和李东垣的学说。方法 刘氏在病因病机上主张诸邪可以化火而致病,用药偏寒凉。而李氏则主张人体元气赖于这健旺脾胃,用药则偏温补。从免疫学的观点、临床和实验研究将其常用药物来分析。结果  大部分均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结论 刘完素、李东垣二家的理论和用药特点是不同的,而又各得其效,二者之间,一温一凉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果用免疫学观点便可以提供一个比较恰当的解释。
  1、前言
  从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免疫学的迅速发展,放射性荧光免疫技术的应用,免疫学说的理论和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微生物范畴,成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武器,因此对免疫学的研究已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河间学说与免疫
  刘完素是河北河间人氏故传刘河间,为金元四家中之卓有影响者,他的理论和实践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以下从刘氏的医学理论和用药两方面来探讨其中可能与免疫有关的某些内容。
  刘氏认为火热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原因,所以后人称他为主火派;又据其用药偏寒凉而称之寒凉派。他在临床实践中强调火热同风、寒、湿、燥等诸气有着密切联系。在病理过程中大都能化热或火热相兼同化,后人把这一论点称为“诸气皆从火化”。他的学说中的第二个内容是亢害承制论,运用《内经》运气过亢则害物、相互承制则生物的理论,来说明生理和病理过程的本质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只有这样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才能维持五脏活动的调协统一,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六气”过盛即成为“六淫”,所以风寒暑湿燥火又被认为是致病原因。刘氏在治疗疾病时很注意调节机体内的平衡,使其抵抗疾病能力有所增强。如果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这个过程应包括调节人的免疫机能,刺激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使淋巴细胞显著增生等抗病过程。六淫是中医对外界各种致病因素的概括,它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外界致病因素相一致,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致病因素。当这些因素使人体内环境失调时,可以出现“诸气皆从火化”的现象,这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机体对刺激因子反应相一致。在现代医学中,免疫抗原可分为外源性微生物抗原(细菌、真菌、病毒等)和内源性抗原(血型物质、组织相容性抗原、身身抗原、肿瘤抗原等)。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所出现的各类型反应,包括了各类型的免疫反应和消灭病源、组织修复等过程。在中医的治疗中与免疫有关内容也相应有所表现。现从刘氏常用的药物来分析说明这一问题。
  2.1黄芩:现已有报道黄芩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据国外报道黄芩苷和黄芩素有微弱的抗组织胺和抗胆硷作用。它对抗体的产生无影响,对抗原抗体结合无抑制作用

王不留行 | 2004-7-8 10: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从免疫学观点看刘完素和李东垣的学说》

2.2黄莲:近几年来国内有不少报道黄莲在体内外实验均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即活化巨噬细胞,同时对人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历而达到临床上的消炎清热触毒的疗效。
  2.3黄柏:可显著增强初次免疫小白鼠的玫瑰花结形成,提高其免疫反应能力。有人实验能促进小白鼠脾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印度墨汁的作用。
  2.4鱼腥草:其挥发油中含十烷酰乙醛(即鱼腥草素)有抑菌作用。有人观察患慢性气管炎的病人,在口服合成鱼腥草素后增强了白细胞吞噬作用。
  2.5甘草:药理与临床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消化疲乏溃疡、解痉、解痛、镇咳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实验表明甘草具有抗过敏作用,可延长移植片存活时间和抑制抗体产生的作用。甘草提取物可有保肝作用及有似激素样作用。
  2.6我们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都说明,清热解毒药对感染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这类药物有的体外抑菌作用较强,有的体外抑菌作用却不强或无抑菌作用,不论有无抑菌作用,它们对机体免疫多具有调节作用,这可能就是寒凉清热解毒药物治疗热性病若干机理之一。从以上刘氏常用的药物来分析,可以看出刘氏的医疗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学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3、李东垣学说与免疫
  李东垣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脾胃论》已为众所周知。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源于《内经》和张洁古的理论。他认为人生的正常机能和疾病都由脾胃而来,李氏根据他的临床实践提出“气”是人体的生命活力,是人体活动的根本,由于气的作用促进了人的生长发育和全部的生理活动。在他的论述里曾多次提到脾胃和气的密切关系,内伤病的形成就是人体内部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之所以不足,又是脾胃受损害的结果。他明确指出:元气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而脾胃又是元气虚实的关键。在他的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还说:“脾胃是元体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营卫原料之供应者,为后天之本,后天可以濡养先天,若先天元气不足,赖脾胃滋养以渐充,所以脾气损伤会影响营卫的生成元气的充盛、正气的强弱,这是李氏学说中一个基本论点。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李氏在临床中用甘温扶正固本的药物,来治疗一些用清热解毒之品所不能治疗的发热患者,是不能单独用抑制或消灭病原微生物来解释。现以李氏脾胃论中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结合现代实验研究,从免疫学的观点来分析一下,此方由以下药物所组成: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现分析如下:
  3.1黄芪:性微温味甘,功能补气固表托疮生肌,为补气主药。实验证明它能显著地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吞噬功能,作用强度与卡介苗相近。黄芪与党参合用时,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尤为显著,高于卡介苗。动物实验可见白细胞尤其是多核白细胞明显增加,此外它还有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的功能,并有促进机体抗体的形成作用。在动物或人体均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增加干扰的生成。临床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细胞免疫作用,能隆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滴度或使之转阴,因而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肝炎病人,尤其适用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的慢性持续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人,使用后可增进食欲,改善肝功能。本品口服或用其溶液喷鼻可以预防感冒,显著降低感冒发病率与党参配伍对肾炎蛋白尿有治疗作用。
王不留行 | 2004-7-8 10: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从免疫学观点看刘完素和李东垣的学说》

3.2人参:味甘微苦,微温,大补元气,固脱生津益智安神。人参自古以来用作滋补强壮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上已记述其功效为“补五脏、安精神、安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现代实验研究人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它除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有影响,有显著抗疲劳作用和轻微的降血糖作用、促进性腺功能、增强机体对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刺激造血器官改善贫血等以外,长期小量服用,尚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非持异性免疫力,又能增强机体对各有害因子的适应力及调节机体紊乱了的生理功能,使健康人淋巴母细胞转化加强,作用比大肠菌脂多糖稍强。由人参分离出的“蛋白质合成促进因子”(pro—stisol,是由人参皂甙Rb1R 2Rc等多种皂甙组成)体外实验证明对大鼠骨髓细胞有促进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蛋白质、脂质合成的作用,粒性白细胞系统和红细胞系统的分裂数均增加。临床表明蛋白质合成促进因子对风湿性贫血、结核性贫血及老年性贫血有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及晨起关节僵硬有缓解作用。对肿瘤病人能改善全身状况及减轻症状,使化疗导致白细胞减少得以回升,同时可见淋巴细胞增加,机体免疫状况改善,V—球蛋白、IgM含量增加,对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也有增强作用。并能促进免疫抗体产生。
  3.3白术:性味甘苦,健脾、燥湿、和中。动物实验表明白术具有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作用,它能显著地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其作用与卡介苗大致相同。体外实验有显著增强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白术用以治疗环磷酰胺所致的小白鼠白细胞下降有一定效果。有增强白蛋白及纠正球白蛋白比例的作用。也见有增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参术芩汤”治疗银屑病、囊肿性痤疮有一定效果,用药后检查玫瑰花结形成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均增加。血清中IgG亦增加,白术临床上常与黄芪党参等补气药一起配伍解表、消炎等药物可防治体虚外感、治疗气虚、疮痈不能穿溃或溃后久久不能收口、慢性气管炎等,这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关系。
王不留行 | 2004-7-8 10: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从免疫学观点看刘完素和李东垣的学说》

3.4当归:味辛、甘、苦,性温,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可显著增强初次免疫小白鼠玫瑰花结形成的增生。但对巨噬细胞吞噬活力无明显影响。
  3.5甘草:前面已述。
  3.6以上几味药即补中益气汤之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临床上常加减辩证用此方均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尤其对体质虚弱的患者,服后体质增强感冒减少,可见此汤与免疫关系极为密切。同时和升麻、柴胡等药物组方使用,可能使其免疫作用更大。总之健脾益气的理论和现代医学中的免疫理论有着重要的一致关系。
  4、结论
  刘完素、李东垣二家的理论和用药特点是不同的,刘氏所开创的学派在病因病机上主张诸邪可以化火而致病,用药偏寒凉,李氏的学派则主张人体元气赖之于健旺的脾胃,用药则偏温补。何以二人对某些症病认识如此不一致,用药又如此不同,而又能各得其效,二者之间,一补一清,一温一凉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果用免疫学说的观点便可以提供一个比较恰当的解释。因此,我们说祖国医学尽管在方法论上比较简陋,有一定的缺陷,但因为它是在千百年来无数次的反复实践而形成的,所以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内容。这些内容如不用现代科学加以研究和认识,是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5、结束语
  以现代医学的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开展中药的单味和复方的研究,认真细致的分析综合才能认清其实质。中药的应用有数千年历史,它是在中医的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如果要彻底认清其治病的机理,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研究,不能一成不变地停留于原来的水平上。对于祖国医学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吸取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它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xenh6343 | 2014-4-20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共同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