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中医汤液原理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中医汤液原理
[复制链接]
2770
|
14
|
2004-10-23 19: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 在中医里,使用针灸和中药来治疗疾病是最常见手段,虽然中药也有其它剂型,但采用汤液来治病是其中最主要的方法,一个现代化的中医理论,必须要为汤液建立合适的理论,本文就来讨论一下++中医中汤液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
我们先来分析汤液进入人体以后的走向。
根据++中医的物质调控流理论,物质进入人体,需要有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物质在腑器内转化为人体能吸收的物质,并吸收进入腑器细胞中;
第二个环节,腑器细胞中的物质排入到经络中,经络再将物质通过毛细血管转入到血液中,这时候的血液是静脉血;
第三个环节,静脉血通过人体的藏器转化为动脉血,动脉血通过毛细血管将物质转入经面,经面中传回来的血液作为静脉血,构成一个循环,其顺序为:静脉血→藏器处理→动脉血→经面处理→静脉血;
第四个环节,经面通过经络把物质传输到靶细胞。
汤液根据这四个环节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汤液在传输的时候截至在第一个环节上,并不进入第二及以后环节,称为第一环节汤液,这种汤液通常在治疗消化道中的寄生虫时使用,如蛔虫病、蛲虫病治疗时常用;
第二种汤液在传输时截至在第二个环节上,不进入第三及第四个环节,称为第二环节汤液,中医吐法、下法中所用的很多药都是这种汤液;
第三种汤液在传输时截至在第三个环节上,不进入到第四个环节,称为第三环节汤液,这种汤液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藏器调节药物和经面调节药物。我认为,用古典中医中的术语来表述,调节藏器的药物往往有调节气机的功能,治疗气虚、气脱、气滞等疾病的药物往往属于这一类,调节经面的药物往往具有理血的功能,活血祛瘀、止血类药物往往属于这一类。
第四种汤液自然就是在第四个环节上起作用的药物了,称为第四环节汤液。这类汤液的功用比较复杂,我们下面讨论详细一些。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件事,是靶细胞和病灶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药物作用的靶细胞在病灶中,我称为亲病类药物,如果药物作用的靶细胞不在病灶中,我称为亲证类药物,这两类药物的作用原理截然不同。
亲病类药物作用于人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直接抑制疾病程序的表达。根据++中医的程序流学说,人体细胞可以看作是由很多个程序流组成的集合,人体的生理活动都是通过许多程序流来表达。所谓的疾病,就是细胞中有不正常的程序在运行,第一种方式就是用药物直接把这种程序流中止了,从而使细胞的生理活动恢复正常,西药的消炎药其实就是这个工作原理,把病原体看作不正常的程序流,设法中止其运行;第二种方式是激活另外一个程序流,通过这个程序流的运行把不正常的程序流中止了,现代生物学发现的RNAi现象,就是这种方式。
亲证类药物也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调节功能态机能的药物,这种药物通常被称作补药,但功能态学说我还在研究当中,我现在没办法把这个问题讲得太多;第二种方式初看上去很奇怪,靶细胞在一个健康的经面上起作用,临时性地使这个经面处于“疾病”状态,导致了一个临时性的“病灶”,我称这种“病灶”为证灶,这个证灶具有很多“病灶”的特征,比如它同样会引起全息感应,同样会引起免疫系统活动增强,同样会在物质调控流上引起病位证(心藏证/脾藏证/肝藏证/肺藏证/肾藏证)和病性证(风邪证/湿邪证/寒邪证/热邪证/燥邪证等),同样会在腑器调控流上引起病位证(表证/间证/里证)和病性证(伤寒证/平证/伤热证),如果汤液用的正确,就会使证灶引起的证正好与病灶引起的证具有相克关系,达到治病的目的。
中药在实际使用时,往往是几个环节的药物一块儿其作用,我现在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分析混合在一块儿的时候的汤液疗效,也许你能帮我出出主意。
这是我的设想,对不对还请大家指教。
参考文献:
1《一种新的中医理论框架》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170&show=150
2《气功理论》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174&show=275
3《疾病的分类》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843
4《走下神坛的经络》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955&show=150
5《解放中医的生产力》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972&show=75
6《人体针灸效应》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129&show=0
7《药物的使用》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103&show=25
8《人体营养物质流》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147&show=100
9《人体物质流的归经理论》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262&show=25
10《中医的寒热》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287&show=25
11《中药疗效的秘密》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14&show=0
12《加加中医理论的基本结构》=5k"=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34&show=25
13《中医内邪学说》So)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73&show=0
14《中医看炎症》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78&show=0
[/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sdyer
|
2004-10-27 20: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汤液原理
有新意!但是,用现在的科技水平,恐怕还不能解释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袁建章
|
2004-10-28 16: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汤液原理
我总觉得你的理论和系统循环运动控制的阶段性,层次性有内在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4-10-28 17: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汤液原理
我放弃解释中医,改而重建中医理论。重建的中医理论将继承古典中医的实践结果,但将放弃传统的许多表达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sdyer
|
2004-10-28 18: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汤液原理
飞龙戏水君的志向可谓高远,令人忠心的佩服。不知君如何看待传统中医的最基本理论和概念是什么?这个命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4-10-28 19: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汤液原理
我认为中医的核心是“证”,中医的四诊结果依“证”来分析,中药、针灸也是根据“证”来施用。我研究现代中医理论也围绕这个“证”来开展,我认为“证”就是“内环境的变化类型”,注意“证”是中医的概念,而“内环境”是现代生理学的概念,我试图从这一点入手来完成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理学的结合,但这个中医理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古典中医完全一样,我只能做到把中医长期实践中摸索到的经验吸收进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sdyer
|
2004-10-29 21: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汤液原理
君对刘力红博士的《思考中医》中,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最核心概念一说怎么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4-10-30 09: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汤液原理
我不同意把阴阳五行当作中医的核心,事实上,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内容,中医并不研究阴阳五行的规律,在古典中医中阴阳五行是被默认为众所周知的常识,用这些常识来表述中医中“证”的规律,如果仔细看《伤寒》、《本草纲目》这类临床类的书籍,就会看到阴阳五行都是拿来解释概念用的,在涉及临床应用时,必须转化为虚实、寒热、五藏、经络等这些属于中医归纳出来的概念才行。阴阳五行本身不是中医诊治时必须用到的内容。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古代中国学者中阴阳五行是必备的常识,要想让这些学者理解中医,非得用阴阳五行来说明中医的规律不可,但现在社会变化了,学校里已经没有人再学习阴阳五行这些概念了,要想让知识分子阶层理解中医,必须放弃阴阳五行,改而采用现代生理学的知识。
我在研究现代中医理论时,保留了许多来自中医实践的概念,如五藏、寒热、虚实、经络、穴位等等,阴阳的概念在阴虚、阳虚这些场合我将其保留下来,其余场合下阴阳的用法将予放弃,五行将彻底不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sdyer
|
2004-10-30 13: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汤液原理
君认为“法于阴阳”又如何用现代语言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4-10-30 14: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汤液原理
1.为什么要解释这句话?中医不解释这样的话不可以吗?古典中医里这种稀里糊涂的话多得很,什么“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等等等等,能证明这些话是对是错吗?找不出个判据,那还不是由人信口雌黄吗?我不想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无法证实也无法证否的命题上;
2.中医理论不是“法于阴阳”建立起来的,中医理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建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是对实践规律的总结和提高,有一段时间会借助阴阳这样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规律,但绝不是离开来阴阳中医理论就表述不出来了,不光是我手里的这个++中医在表述中医时抛开了阴阳五行,我注意到现代有临床应用的几乎所有新发展的辨证理论都抛开了阴阳五行,比如董明强所写的《中医辨证新方法论》中,完全是在古典中医的范围内研究,但辨证的时候把阴阳当作和表里平行的另外一个概念(互不统属)来用,五行根本歇菜了;学院派的中医们先辨病后辨证,整个过程中不知道阴阳五行在哪里呆着,也蛮滋润。这种可有可无的概念,不要也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飞龙戏水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