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咸侃经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咸侃经络
[复制链接]
2292
|
4
|
2004-11-7 19: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 看到网上有人在讨论经络,不禁引起聊兴,就想咸而不淡的乱侃一通,如果你看得入眼,多瞄几遍也无妨,看不入眼,只当这是段空气放过去了也不碍。
你也说经络、我也说经络,可经络到底是什么玩艺儿呢?很多人都声称解开了经络的奥秘,这个消息发布出去,就象把石头扔到水里,只听到“扑通”一声,然后……没有了。
别忙着解开什么伟大的奥秘,咱们还是先来看看这个概念是怎么演变过来的,省得我们连古人的意思都没有搞明白就忙乎着去解开什么“千古之谜”。
从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来看,经络最早被叫做“脉”,有什么足泰阳脉、足少阳脉、臂少阴脉等等总共11条,所有这些脉都被冠以或者足或者臂这样的称呼,根本就没有后世所说的肺经、小肠经诸如此类的说法,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这时候的经络根本就跟疗效不搭界,但跟穴位起始部位有关系,其目的完全是为了把穴位归归类,把一些穴位串在一块儿列为一组,好记好学,没别的什么意思。如果古人当初是另找一个分类方法,比如把手上的穴位统称手经络、肚子上的穴位统称肚子经络,大概现在的中医经络理论就会是另外一个模样了。其实中医中就有这样的分类方法,董氏针灸中穴位的分组就是按部位来的,只是可惜这种分类法晚了3千年。
如果说古人把穴位分组时采用乱点鸳鸯谱的法子那多半不符合事实,他们可能会猜测穴位的下面可能有什么东西在连着,于是找具尸体拿针一挑,呀,竟然有根丝弦挑了出来,我们现在知道,那东西不是神经就是血管,但古人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当然更分辨不出来神经跟血管有什么区别(尸体的血管里没血),只囫囵着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脉”。这就是说,古人根据神经和血管的走向来把穴位分了分类,我还是很佩服想出这个法子的古人,我自己在搞科研,深知找到一个特别的分类法其实并不容易,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穴位分类法把中医害苦了。
也许有人大叫:“中医是司外揣内发展起来的,没有尸体解剖这种下贱的事”。这不符合事实,如果中医没有解剖过人体,中医就不可能把五脏六腑说得有鼻子有眼,在古代,非常迷信数字,什么九宫八卦,到处盛行,如果没有解剖学知识,人体多半会被发展成一个九宫图之类的模样。如果你把《黄帝内经》当作一份科研资料而不是圣经的话,就会看到在古代人体结构有多种分类法,第一种分类法是把人体分为五藏,它和五行相匹配,但没有解剖学依据,第二种分类法是脏腑,这种分类法最为发达,各脏腑的功能、结构都做了详尽的描述(在肉眼观察的年代,应该说是非常详尽了,对不对另说),第三种分类法是三焦,第四种分类法营卫气血,还有一种分类法张仲景讲的更详细一些,就是六经分类法。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几种人体结构观肯定曾经进行过激烈的学术竞争,最终获胜的是脏腑分类法,其它分类法后来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这种分类法靠拢了过来,至少也是用这种分类法进行了重新解释。
针灸理论也向脏腑结构观靠拢了过来,证据就是后来的经络名称中脏腑的名称硬挤了进来。如果当初建立针灸理论的人勤快一点儿,仔细核对一下穴位的疗效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明堂图了,但这位老大爷只是把手上现成的那种穴位分类法贴上个脏腑的标签就自以为实现了针灸理论的“科学化”,这可害苦了后辈们,因为现代对穴位与传统经络线之间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证明,被冠以胃经的穴位们其疗效大部分与胃无关,膀胱经的穴位们只能找到几个穴位影响膀胱,其它经络也都如此。更糟糕的是,有大量的穴位不在传统经络线上,现代针灸学中的微针灸理论更看不到和传统经络线有什么联系,这表明,试图用经络把穴位归类的努力遭到了彻头彻尾的失败。
尽管把穴位与“脉”的走向联系起来后来被证明是一种错误,但我猜测古人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是这样的:人体由脏腑组成,因而人体的任何疾病都可以反映为脏腑的疾病,既然针灸有对脏腑有疗效,那么穴位下面一定有东西和脏腑连着,眼见为实,这东西当然是“脉”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古人的想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现在我们知道,把针刺信号传递到疗效部位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我在《人体针灸效应》中曾经分析过这个问题,换而言之,古人其实觉察到了神经系统的存在,只是没有未卜先知地用“神经”这个词语告诉后辈们而已。
单田芳说《隋唐演义》,那里面明明有14个英雄,他非要说是13条好汉,秦琼算第13条的上半条好汉,尉迟恭算第13条的下半条好汉。中医里这种算法比比皆是,经络就是一例。除了针灸界在使用经络这个概念外,中药界也在使用经络这个概念,如果你看本草书籍,常常能看到某药归某经这样的说法,其实这两个“经络”就是“上半条好汉”和“下半条好汉”之间的关系,除了名称一样以外,啥关系也没有。
有很多学者指张仲景的《伤寒论》源自《汤液经法》,是否确实难以考证,但《伤寒论》的六经身体观显然与《内经》中的人体身体观有一定差异,在《伤寒》中,人体被认为由“六经”组成,不同的“经”通过“脉”与脏腑相连,我引一段伤寒经文:“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耳,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可以看到,古人认为人体内部生长着一种“脉”、“络”这种管道型的装置,“经”的病可以通过这个“脉”、“络”传递到身体的其它部位形成症状。这个想法和对针灸中疗效的猜测惊人的相似,很可能是受到了针灸理论的启发。
现在我们知道人体内确实生长着至少两种结构,它们把一个部位的病变信息传递到其它部位形成症状,这两种结构就是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其实还有一种结构,后面谈到),所以说古人的猜测虽然在细节上不正确但整体上并没有太大的错误。
如果我们把“经络”等同于古人口里的“脉”、“络”的话,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古人眼里的“经络”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后世的中医理论中虽然很少再提“六经”身体观,但身体中有“脉”与五脏六腑相连的想法并没有消灭,中药的归经理论其实就是这种想法的产物。中药怎么进入到疗效部位的?通过经络呗,中药通过胃经进入胃部,通过肺经进入肺部。哈哈哈哈,大家这会儿应该明白了,虽然中药理论中也有什么胃经、肺经之类的“经络”,其实中药里的这个“经络”就是血液循环系统,和针灸里的那些穴位组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
有人要不服气了:你说中医的经络是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可科学界明明发现一种循经感传现象,这个现象既不能用神经系统的功能也不能用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来解释,不是古典经络线的明证吗?哈哈哈哈,这个问题其实蛮有道理,这可算是科技界“射獐得鹿”的一个典型例子了,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对经络实质的探索一波接着一波,动用了人类所能使用的几乎所有检测仪器,发现了人体体表生理活动的许多非解剖规律,主要是针刺感传效应、体表电阻分布效应等等,证实在人体表面可以划分一些带状区域,有些生理活动在带内出现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带外出现的概率,比如针刺感传信号的传播往往在一个带状区域内感传,很多地方分布区域的走向和经络很类似,这让经络界大感振奋,但进一步的研究使经络研究者们一下子掉进黄河里再也爬不上来了,原来细致的研究表明,这种带状的分布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人、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段里测到的分布区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说带状分布区里的穴位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注定了这种带状分布区与传统经络线不可能有什么瓜葛,再说走向类似的部位都集中在四肢部位,腹部、背部和头部怎么看这个带状区和传统经络线都不像,再说这个带状区内外的穴位有没有针灸疗效上的显著差异至少到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否定的。至此,传统经络线的所有试验证明都以失败告终,证明传统经络线完全是古人把穴位分类时一次失败的尝试,没有任何生理学根据。
那么现代科学对经络的探索完全没有意义吗?我不这么看,首先中医针灸理论走向实证研究的道路,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其次发现传统经络线没有生理学根据,可以促使中医抛弃自身的错误观点,研究新的穴位分类理论,比如焦顺发的依体表神经分布分类的方法、张颖清的全息胚穴位分类方法等等,其实我研究++中医理论就是从确认传统经络线没有生理学依据后才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其三更重要的是,在探索经络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大堆研究成果,发现很多在尸体解剖上看不到的生理学现象,这就是科学的进步,现在很多人把针刺感传线路称为“经络”,我在++中医理论研究中也继承了这个名称,虽然这个“经络”和古典中医理论里的经络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它确确实实是在研究古典经络的过程中发现的,这件事无可否认。
这个和古典经络貌似神离的“现代经络”是怎么回事呢?从目前看到的种种生理现象分析,它是由于细胞间组织液定向流动形成的一种物质、信息传递现象,如果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注射某种药物,同位素跟踪表明,药物会四处扩散,但在不同的方向上扩散速度并不一致,有些方向会比别的方向扩散速度快得多,形成一个类似椭圆形的区域,把许多这样的椭圆形区域的长轴连在一起,就会找到一个物质、信息传输的低阻尼带状区,在这个带状区以内,物质、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于带状区以外。至于带状区内传递的是细胞因子、水、NO还是别的小分子都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都会看到这种现象,有些病毒性皮肤病患者身上还可以看到病毒沿这个“现代经络”传播的现象,但我没有找到细菌性皮肤病患者有这种事例,很可能这个“现代经络”只能用来传递小分子。
在“现代经络”上物质、信息传输的许多细节问题现在还在研究当中,许多问题还没有答案,我在++中医理论中,承认这种“经络”具有物质、信息传递的功能,还承认这种“经络”中可以贮存某些物质,但并没有赋予它更多的、神奇的功能,由此重建了“经络”理论,这个”经络“理论把“经络”当作独立于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细胞与神经末梢之间传递信息、物质的渠道,只可惜“经络”从此和穴位没有任何瓜葛了。
参考文献:
1《一种新的中医理论框架》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170&show=150
2《气功理论》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174&show=275
3《疾病的分类》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843
4《走下神坛的经络》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955&show=150
5《解放中医的生产力》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972&show=75
6《人体针灸效应》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129&show=0
7《药物的使用》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103&show=25
8《人体营养物质流》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147&show=100
9《人体物质流的归经理论》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262&show=25
10《中医的寒热》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287&show=25
11《中药疗效的秘密》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14&show=0
12《加加中医理论的基本结构》=5k"=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34&show=25
13《中医内邪学说》So)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73&show=0
14《中医看炎症》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78&show=0
15《中医汤液原理》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95&show=0
[/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左常波
|
2004-11-17 12: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咸侃经络
飞龙戏水兄对中医经络理论的思考对临床极有启发意义,我一直关注兄的每一张帖子,兄的思想看似天马行空张扬恣肆,实则下足了功夫,大胆推衍中不乏严思谨虑.继续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alalawang
|
2005-4-11 19: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咸侃经络
恩,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d2005
|
2005-4-17 15: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咸侃经络
w\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蠢华磊
|
2014-4-22 15: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飞龙戏水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