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中医规范化的研究工作 〔 经络图示仪 〕办法讨论之一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规范化的研究工作 〔 经络图示仪 〕办法讨论之一
[复制链接]
1971
|
1
|
2005-12-8 13: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规范化的研究工作 〔 经络图示仪 〕办法讨论之一
目前现状所述,中医规范化的研究工作不论从基本理论、方法,还是从具体研究、实施及应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使得研究存在很大的难度,而进展缓慢;如:认为对病证的量化存在着诸如确认性问题、病例数问题、模式检验问题、可疑范围问题等;还存在诊断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权重的确立等。但规范化、诊断量化又是中医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仍应继续进行这一工作。应重视中医理论,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性研究,全国的中医进行协作,发挥国内雄厚的人力、物力基础及各种优势,实现中医病证的的计量诊断,使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客观化,推动中医药发展并走向世界。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不材,仅以目前的多数论点、以评价的方式、用研究经络学说来抛砖引玉、该方式以讨论之几……、来说明我们的观点、深望同仁们指教!本所不胜感谢!!
先以此篇文来参照讨论,凡讨论文均用《 》此括号来标之。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展望
中医诊断学是以中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指导,研究如何诊察与识别病证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诊法与辨病、辨证等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病、症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围绕中医证开展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和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目前,中医学尚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未来应加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证候与基因关系以及辨证立法体系等的研究。《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推介的〈 经络图示仪 〉就是为规范中医、使之与时俱进、发展中医、走进世界与西医互补、扬我中华医学! 》
一、研究现状
1.证候的规范化
辨证是中医学中最富有特色的科学精华,也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医辨证标准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理论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中心,对脏腑辨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不仅可为制订其它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标准奠定基础,而且可为中医脏象理论等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近20年以来,我国从文献、临床及实验诸方面,对脏腑辨证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为: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明确病、证、症的关系,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征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由传统的对临床病人的研究,发展为结合证的动物模型,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来与人的辨证研究对照。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脏腑病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没有找到脏腑病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实用可行的办法。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来与人的辨证研究对照是歧途… 请您看我们的方法: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朮研究所目前推出了《经络图示仪》就是要用中医的理法来诠繹中医。目前已出了中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証的分类与代码”。如何有所可操作性地应用《经络图示仪》来结合使用将另文介绍。用经络手足井穴区来构成诊治要点,把中医的气血阴阳动态地分配在经络状态图上进行分析推断,将比中医脉学切诊要容易规范(可参阅《经络图示仪》随机软件的帮助文件)只有融合了中医理法才能定标准来促进中西医的文化交流。中医四诊八纲是灵魂、弃之则无中医。相反没有四诊八纲的规范也就没了中医技朮手段,推出《经络图示仪》试用此法来再现中医脉学切诊的技朮、传承中医理法之依据。否则中医师徒传承的不规范的发展只能逐步失去文化之魂。去医存药的时日将会使中医无学可存。中医现代化只有先走中医设备的更新、不是检西医设备的剩。多少志士在开发切诊仪器上走了弯路、说明切诊难以信息再现。但采用经络图示方法结合中医四診八纲以结合脉学的逐步逼近的方式,使切诊现代化成了可行。没有《经络图示仪》的参予、现状中医中药的治疗经验不具备可重复性,不能经统计学处理,因而它是一种经验医学,在同现代科学技朮语言的沟通上难以同西医学平等研究交流。
中医目前现状若不改革就难以提高,学院中培养的中医太弱小,尤其是中医学的传承中存在经验成份,缺乏同现代科学接轧。至使中医的诊断方法无规范记录、形成不了即时的病案记录。仅以什么…、脉弦或脉双寸弱……、舌苔净滑、苔腻厚等等…。来描述症候、太不规范、也不能完全记录患者的信息。也难怪中医述语的诊断书没有假条或证明的效力。最后中医得屈从西医成了不争的事实。中医学的脉学是一种感觉得学问、经络图示的现代数字记录方式完成脉学辩证的手段,使中医看病的诊断书有了可重复分析和保留。中医的診治过程有了信息交流、因是采用经络图示的方法结合中医的方式因此在应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就不会削足试履。学中医的过程以至临床诊治过程,经络图示的方法顺势地融合古籍文献、並以使老中医的‘脉案’得以归纳发展、而不是各说其理难圆依据。…… 》
自80年代中期有组织地开展证候规范化工作,在此期间曾开展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统一(如寒温辨证)的探讨。《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赵金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收录311个证,《中医证候辨治轨范》(冷方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收录308个证,《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欧阳锜等,湖南省中医研究院印1987年)收录432个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专家起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对于建立统一、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起到了积极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八五”中风病证研究期间,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结合数学模型方法,建立了中风病始发状态常见证候的诊断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在脾虚证的计量诊断方面亦进行了探索。此外,国外在气虚、瘀血等方面研究较多,提出了较详细的诊断标准。《路靠洋人、能解译中医学中的精深吗?《经络图示仪》的使用过程是经验积淀的过程,每个使用《经络图示仪》的研究者都会在解决各自的难题中得以发挥,《经络图示仪》是工具是帮手。在使用中因其有规范、促成了平等交流。因采用现代设备的形式,不分国界人种及文化都可在同设备的产生信息构图中得到交流。中医药走出国门只有在不分国界人种及文化、都可认同的时才能真的实现。就同西医药学的发展是一样的。》
在证及辨证规范化研究方面,自“七五”以来,为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资助领域,其中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关于肾的证候研究,湖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关于肝的证候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对脾、肝证候的研究,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 花了纳税人不少冤钱、不是吗?》
2.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
主要是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着手研究,重点在于脏腑辨证(主要是肾、脾,其次是心、肝)与气血辨证,在阐明证的病理生理基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不少学者根据实验观察提出肾阳虚证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紊乱或低下密切相关;肝郁气滞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的关系密切;脾的病证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植物神经系统、血液与内分泌等多系统的功能异常等。另外,湖北中医学院对少阴病、太阴病病证实质的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对卫气营血病证实质的研究也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 缺乏中医学科理论状态范围与西医病理生理基础方面的溶入太牵强!容易造成思维混乱、例子和危害太多了。到目前为止采用经络系统和经典脉学相结合、在理论上解析脉学寸口脏象订位只有《经络图示仪》中的帮助文件中得以介绍。这个“谜”的解决才形成了经络40井穴的信息构图分析法则、使古老的中医“脉学”切诊以另一种形式来发挥。所以经络图示的分析内容、绝非是近代对经络穴位的物理现象的揭示。而是中医脉学四诊的方法以另一种形式来发挥。目前让《经络图示仪》建立中医学初级标准的时机也是在颁布了 “ (中医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証的分类与代码”时的条件中能够得以完善。在中医病证的分类与代码的描述过程是以纯中医病证语言描述,经络图示分析将给上述更清析的图示表达。对号入座有了场所,有了图示仪的指标。其可重复性地条件有了标递。所以那种歧视也就不攻自破了。当前普及《经络图示仪》是中医发展的一项极有意义之事、学中医、中医院没有工具、没有与现代科技同步的设备,还像古董不行。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朮研究所致力于中医发展,用此《经络图示仪》来补充中医设备的不足。我相信在使用过《经络图示仪》后助其发展,让中医药走出新的天地。让科学界重温中医学的学理之深厚伟大。现在《经络图示仪》就象搞电工用的‘万用表’,感知冷热的‘温度计’,试想若没有统一的标准的温度表示,对冷热的表述该多混乱……;标准使评判有了基础。在您使用需要的场合中发挥作用。在使用中的技朮研究得以交流促进发展、更重要的是同西医学的临床施治的先进之处、有所签别地为我所用、例如用《经络图示仪》来分析西药施治过程的图示记录过程、寻找同中医的理法关系等等都是有意义的。让一个西方科学家真正读懂了中医,选用经络图示的方式排除了理念的差异、就象“歌剧”在过程中找到相同感觉。中医也就是世界的了。建立一套适合本门学科的科研方法和评估体系是中医药学的需要。《经络图示仪》因其机理源于中医並采用现代信息技朮、成本不贵,学中医或大夫或科研者或西医学者都可选用和掌握。可操作性是普及的前题。有了统一的“尺子”评估中医药学不是难题。若总在什么什么治疗仪…什么验方上大吹大擂、就是“真的”别人也难信、还吹什么发展。因为人体生命活动这个复杂系统所具有的模糊性、不可直观的特点《经络图示仪》将以模糊数学的方式来归纳人体生命活动时的40井穴位(皮肤低阻点)的电活动来捕捉描述,因此动态地反映人体生命活动时的“即时记录”。按照中医理法、依据现在颁布的中医病证的分类、以编码的方式规范。中医的理法有了统一的可操作性。以上思路希望同仁在“经络论坛”上发表看法。买《经络图示仪》者,将以优惠价格给予支持。我深信《经络图示仪》的普及一定会改变中医药学的现状。中医现代化必须要设备现代化,落后就得挨打! 》
从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入手,国内探讨了五脏之证、气血之证、阴阳虚实证等的本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肺脏(肺主气),肺本质与呼吸系统功能,主要从肺系疾病研究;实验指征涉及有免疫学、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脾脏(脾主运化、主肌肉):如脾主运化与消化系统功能,主要从胃肠疾病研究,指征有胃动力学、胃肠道激素、免疫学等。肾脏(肾为先天之本):上海医科大学主要从异病(哮喘、功血等)同证(肾阳虚证)入手,寻找肾阳虚证的物质基础或机理,结果为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异常,将肾阳虚证发病环节定位在下丘脑;进一步从健脾、补肾、化瘀药对免疫的调节异同进行研究,动物实验:以老年大鼠结合拟脾虚、拟肾虚、拟血瘀模型,临床以老年人脾虚证、老年肾虚证、老年血瘀证为研究对象;旨在从证效(健脾、补肾、活血药)这一侧面研究脾虚证、肾虚证、血瘀证在免疫学变化上的异同。肝脏(肝主疏泄):肝本质与植物神经功能,湖南医科大学主要从肝病五证(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火上炎、肝血虚)研究,确定了该五证的诊断标准、在疾病中的分配规律、相关的实验指征等。心脏(心主气、主血脉):心本质与心血管功能,主要结合心血管疾病,得出冠心病之心气虚证有左心室射血功能变化;而非冠心病之心气虚证则另当别论。《 异病同证、同病异证、说明中医对证候的认识不同于西医对证的解释、两者的哲学规则不同。 》
3.诊法客观化
在诊法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侧重于脉诊与舌诊的研究。在脉诊研究方面,主要针对将脉象可视化、客观化和科学化的目的,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脉象仪的研制;从心血管功能、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脉象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一些脉图的分析方法,基本确定了临床常见单一典型脉象的脉图特征与参数;探讨了常见病证与脉象、脉图的关系等。
在舌诊的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角度,基本阐明了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临床常见疾病的舌象变化及演变规律,并将舌象作为某些疾病的重要诊断指征,研制了舌色检查仪等。此外,国外对腹诊研究较多,已形成独特的汉方腹诊;并通过对皮肤电阻等的研究,形成了以良导络为代表的经络诊断方法。《 可以预言以目前的技术水平、用近代电子技术诠释出的各种电脑型的“中医脉象仪”不能达到中医真正“号脉”水平、来充当切诊来指导理法八纲来断症,发展中医。这种以“电脑”分析、以目前的“传感器”来替手三指来推动“号脉”实乃误区。这个方式没有“破坏性”地更新发展中医的脉象诊断技术。而是在思路上仅补充中医脉象诊断的另一方式。试想中医四诊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号脉”断症的判断中非常吃功力。绝不能仅以“传感器”的那些状态信息代替人手指的感觉。难道就不能像“数码像机”以另类技术来替代传统的照像胶片思路、用新方式来推动脉象诊法来达到“号脉”断症的结局、使中医四诊八纲有新的推进、促进吸吮千年中医的案症参考使中医脉象诊断技术得到充实、使其脉诊历史得到传承、今天所谓“传感器” 的各种电脑型的“中医脉象仪”不能达到中医真正“号脉”水平只会毁损中医脉诊断的健康传承、使研究脉诊的“号脉断病”的手段消亡、那些精典的脉学记载就更无法传承发展了。》
在诊法的客观化研究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与临床实际运用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舌诊仪、脉诊仪、腹诊仪等仪器本身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应逐步转向以研究辨证为主。在辨证研究方法上,一方面应注意密切联系中医临床实际,另一方面研究思路应有所创新、突破,使辨证的规范化及证本质的研究以促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现实的许多例子说明,盲人摸象的研究要改变,必须在目标上不能偏!要用“破坏性”的思路、审视、创建可行的新法,达到更新更高的目标实效。 》
4.计量诊断
传统的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主要依靠医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收集病情资料,但依据人体五官收集的资料,其分辨率低、信息量少,难以合参;模糊性大,有很大的主观性,且量化与客观化不足,缺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
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而计量诊断是实现证候标准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络图示仪)的设备为计量诊断是实现证候标准化、展示新思路,体现中医的“黑箱理论”把循証的状态‘固化’为参照点、让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能动以有标递而展开分析,使量化与客观化成为可行。》
计量诊断是以统计学概率论为理论,依据有关的医学理论,将症状、体征及各种化验检查结果量化,通过概率运算,使其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并可用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评价治疗效果,作出预后诊断。通常就是先将已知的一定数量的确诊病例(参照组)的症状和体征,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经过统计计算归纳成为一定的数学公式。当待诊患者就诊时,将其症状体征存在与否和/或轻重程度,按事先规定的计量标准转换成为变量,代入公式即可得出以数量或概率大小表示的诊断结果。其主要包括四诊指征的计量诊断和病证的计量诊断两个方面。《 在上述计量诊断两个方面的难度解决上:(经络图示仪)是以人体肌表皮肤区穴位点介质状态范围的改变为捕捉、其过程简称 〖 人体“四维网络图示变形”理论 〗由于创新思路,自有技术诀窍。使之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成为与实质最为接近。有易操作性的特征,同传统的中医理论相容。可用(经络图示仪)的图示标准规则,统一中医辩证时“口吐莲花、各执一词” 假如中医在应用经络图示仪来创建临床记录、依此据来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来指导施治实践是在有标准依据中来归纳治疗方向、其疗效之果、必可演译出预测范围、用该(经络图示仪)来创建临床记录也是同仁们商榷求同的基础点。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认为:从完善中医脉象仪的角度来规范中医标准、其技术原因太难、造价太高、並且比不过真正老中医的“号脉断病”技能。认为投此财力实乃误区。《经络图示仪》因采集皮肤的规范穴位群、来诠释转化成脉诊之中医的特征来结合臟象经络理论支持其理、法、方药、使中药方的君臣佐使、升降沉浮有法有据……。(望、闻、问、切、这些记录方式过程将都包容在经络图示仪的电脑能够做到中来充实《经络图示仪》的实用范围、不能舍弃望、闻、问、切中医沿用特征、只是在应用中采用电脑技术来诠译上述、岂敢数典忘祖)。这对记载传承老中医的经验积淀也有法可使。消除了一家之说而据出多门而毁中医之绝活。(关于《经络图示仪》如何使用,如何指导临床分析判断、以及如何诠释转化成脉诊思维,在该《经络图示仪》的使用说明书中有规则指导、其交流的经验积淀文章选汇将不定期在本网上登出: www.jingluo.cn 恳望同仁们指教批评! )》
4.1 四诊指征的计量诊断:四诊指征的计量诊断主要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舌象、脉象和症状体征的客观化、定量化。对于舌诊、脉诊的计量诊断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从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检查、舌活体检查及电镜检查等,并利用舌象仪、舌色仪等,对舌色、舌质、舌苔进行综合研究。日本学者岛田丰等提出舌苔计分法,根据评分方法,分别给舌尖、舌中、舌根的舌苔厚度和颜色评分,然后分别计算舌苔厚度、颜色的总分,对舌苔的变化进行评价。利用统计方法对脉图资料进行分析,对于弦、滑、细、紧、浮、沉、迟、数、洪等脉象进行了计量诊断研究。
4.2 证候的计量诊断研究:目前在症状体征等软指征量化的研究中,对于能够分级的症状主要有两种分级的方法,一种是分为不出现、轻度、中度、重度四级,分别记为0、1、2、3;一种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四级,分别记为1、2、3、4。而难以分级的症状体征分为不出现、出现,分别记为0、1。徐迪华等制定了中医问诊信息模拟定量(级)参考标准,除将症状分为轻、中、重三级外,还分别对每一个症状的轻重信息程度进行了较具体的描述;从而使对症状的轻重程度判断的可操作性增强。《 没有破坏性地创新手段、只是研究、没有创出实用设备推介其抛砖引玉 》
体征是辨证的依据,症征的等级计量是基础,而中医对于症状的描述、记录和分析主观性强,不利于辨证的定量。但目前仍未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这方面的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提示了对于症状的描述、记录和分析主观性强,不利于辨证的定量的中医弊病和难度》
4.3 证候计量诊断的方法有:
(1)半定量方法:作为向计量诊断的过渡,半定量方法在诊断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将中医临床症状分级记分,采用相加计数法、累积记数法、分类记数法等进行指征积分的记数,然后根据指征的出现率和指征积分数的高低,并适当考虑临床实际,进行辨证、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病证的计量诊断,既要考虑症征多少,又要结合症征程度。
(2)多元分析方法:多元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事物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对于中医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寻找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中医实验资料,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是实现中医证候定量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在众多临床资料中,有些对中医辨证诊断价值较大,有些则较小。因此,必须首先评估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征对中医辨证诊断的价值,逐步筛选出诊断意义较大的指征以作进一步的量化研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出现率、X2法、Ridit分析法与条件概率法等。经过初步筛选的指征,就可以采用多元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判别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相关分析主要是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主要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其中主成分分析应用较多。回归分析主要有多元逐步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等。
(3)模糊数学方法: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数学。模糊性主要是指互为中介的客观事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过渡时所呈现出来的“亦此亦彼”性。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认为“证”的实质是一个模糊概念,可以使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来刻划,进行量化分析,确定“证”的模糊集合中某些症状隶属于某证的程度,从而建立起“证”的数学模型,并使之客观化,精确化。《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数学,在(经络图示仪)的使用上、用其‘老鹰捉小鸡’ 的判断执行思路研究应用到对人体外观皮肤区穴位规范点群“动态量和质态量”的变化规范采集、抓住“亦此亦彼”性,因“证”的实质是一个模糊概念,理论上比多元逐步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等要实用。》
(4)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ME):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简称DME)是将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群体进行描述、分析、实践、理论,是用动态的、定量的、群体的思维方法考虑问题。目前,DME方法正受到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今后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工作应严格遵循DME的原则,采取病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同时注意交叉学科的渗透,进一步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使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提高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强度。《 没有简而实用的、可以充实中医四诊的设备、所有研究推动不了中医、西医通过验血进行生化分析、进行统一的认识、大量的应用设备完善和武装健全了西医,中医呢?》
5.证候的动物模型
目前,已建立了百余种证的动物模型。如陈小野所着《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详细记载了每一种中医证候模型的造模型方法。
在动物模型上,有采用动物剥夺睡眠的小站台法建立心气虚证模型。国内有分别采用钳夹鼠尾之激怒法、艾叶制成注射液注射入小白鼠与束缚大鼠四肢限制其自由活动等造模方法以塑造肝郁证动物模型,用皮下注射10%CCl4糖油溶液方法塑造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实验性肝火证模型,用乙酰苯肼造成大鼠溶血性贫血的血虚动物模型并认为多属于肝血虚证模型。在脾虚证动物模型方面,采用单一或多因素(如苦寒泻下、饥饱失常、劳倦、破气等)方法造模。用二氧化硫吸入或烟熏法造成肺虚模型。
日本学者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方面,则不是采取过去用过量给药或毒物造成的病态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培育出遗传上对药物有高应答性的动物,对这种动物给予病因所得到的病态模型,即为某种证候的模型动物。模型制造方法是通过遗传性疾病和自然发病两种选择方式,其遗传背景均与健康动物不同。已报告了八味地黄丸、小檗碱、灵芝等三种证的模型小白鼠的制作及实验效果。《打靶偏了、废子弹》
二、中医学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
人体证候从定性到定量的系统研究及科学评价系统尚待建立;证候生物学基础及辨证的方法学尚待系统完善。中医“四诊”的量化、信息化、智能化及其综合采集分析系统尚未建立,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诊疗体系的系统研究及评价方法有待建立,完全有必要结合现代人体医学功能性检测设备开展中医诊断客观化的研究。《开始入门了、人体医学功能性检测设备为中医诊断客观化。请您注意“检测设备”的研发。{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认为从完善中医脉象仪的角度来规范中医标准、其技术原因太难、造价太高、並比不过真正老中医的“号脉断病”技能。认为投此财力实乃误区。《经络图示仪》因采集皮肤的规范穴位群、来诠释转化成脉诊之中医的特征来结合臟象经络理论支持其理法方药、使中药方的君臣佐使、升降沉浮有法有据……。(望、闻、问、切、这些记录方式过程将都包容在经络图示仪的电脑能够做到中来充实《经络图示仪》的实用范围、不能舍弃望、闻、问、切中医沿用特征、只是在应用中采用电脑技术来诠译上述、岂敢数典忘祖)。这对记载传承老中医的经验积淀也有法可使。消除了一家之说而据出多门而毁中医之绝活。(关于《经络图示仪》如何使用,如何指导临床分析判断、以及如何诠释转化成脉诊思维)请参考关于《经络图示仪》如何使用,如何指导临床分析判断、以及如何诠释转化成脉诊思维,在该《经络图示仪》的使用说明书中有规则指导、其交流的经验积淀文章选汇将不定期在本网上登出。} 》
由于中医诊法缺乏客观性,阻碍了中医临床研究与国内外交流,也成为制约中医证候规范化、客观化进程的颈瓶。可以说如果诊法不客观、不规范,一切证候的临床基础研究将成为“空中楼阁”。由于中医学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致使中医学临床疗效可重复性差,而仅满足于临床症状的改善的疗效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也使中医学难以步入循证医学之轨。《 那些“脉象仪、和仅用中医经络学中的十二原穴、来求中医诊法客观性、费心不见效。》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通过系统收集各领域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全面定量的综合分析评价(如随机对照实验和荟萃分析即Meta分析),为医疗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Meta分析主要是合并研究结果和对研究结果进行齐性检验的统计方法。中医学是以整体观为核心的辨证论治医学体系,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发展至今,中医学对生存质量改善的重视,无论在外在临床表现还是在内在形态及微观改变,亦均在力求为最佳的临床诊治而寻求科学的依据。因此,进一步完善制订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化与疗效评价体系的规范化,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总结疗效确切、特色明显的中医临床诊治模式。《 应用(经络图示仪)进一步完善制订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化与疗效评价体系的规范化,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总结疗效确切。简便而可行,有疑惑者可试试!在应用过程中您的收获将事半功倍,因为临床症候的多样性扩展了中医研究。 》
三、中医证候研究的发展趋势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西医详于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变化较为具体,长于对病因如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病之下虽也有分期、分型之类的判断,但与中医证的含义有异。
而中医辨证,主要是以四诊所收集的资料为依据的,尽管是第一手资料,但相对以各种仪器检测指征为主体的西医各病诊断标准而言,无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与辨症论治三位一体,形成专方专病、方证对应、随症加减的临床诊治模式,显示了中医临床诊疗的灵活多样性与机械专一性的统一。目前,随着现代病因学的发展与基因水平的诊断,西医病种叠出不穷;而中医常见证候只百余种,几乎亘古不变;但变是永恒的,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医药也必须勇于迎接未来的挑战、面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中医学科分化不全,导致课程设置重复,分化与综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学科的发展。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皮肤各科虽病种不同,病之下有若干证型,治疗上都蕴含有专方专病、方证对应、随症加减这一基本思维模式,而不是唯辨证论治而独尊。辨病治疗的模式先于辨证,而后者却是高层次的对症处理。
中医辨证步骤有三步、五步、七步等之分,有核心证候、基本证候与具体证候之分,但审机论治、辨证求因是重点。掌握疾病基本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与演变规律,结合专病专药与随症加减,简化辨证论治程序、统一各种辨证方法(如寒温统一),强化临床各科疾病、症状与危急重的诊疗常规,将有助于中医学科的分化与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可以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适(无病有证)、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征”。
用辨证手段直接地把握机体这种病理性状态,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调整机体潜在的自稳调节功能,综合调动机体抗病能力,重建机体阴阳平衡,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所在。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的结合,已成为当前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病例选择的主要模式,已成为中西医学临床结合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目前在这种病证结合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证候辨证标准制定时,多是分别从病与证各自不同角度着手,而没有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也就是没有注意到同证异病、同病异证,其病机与临床症状表现有同有异。疾病的菜单现与中医症状和/或体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诊断意义是什么,有关具有中医证候的特征功能的异常改变与疾病的特征区别是什么均有待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
因此,在设计病例选择辨证标准时,就不能简单地照搬某些证候的标准,而必须在认真分析所研究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其表现特点,结合疾病的特殊本质,制定具有该病特点的辨证标准。
2.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中医学历来以“有诸内则形诸外”作为临床辨证的法宝,对“诸内”的认识,是通过临床四诊所获得的“诸外”病情资料,综合分析后进行推断的结果。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所创立的各种辨证方法,莫不以此为宗,即或对不同疾病的辨证有新的认识和体会,但基本方法并无改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辨证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中医临床的需要;因此,对“司外”以揣“诸内”认识,不论内容、方法上,都有变化。
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基因诊断等)的运用,对于揭示疾病的本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前人不可想象的。在此背景下,不少医家注意到,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仅拓宽和加深了传统“四诊”视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水平。如早期根据临床三大常规(尿、血、粪)的结果,在血常规中白血球增高时,于辨证中加清热解毒药;对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根据血糖升高而按中医“消渴”论治;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则按“便血”论治等。使中医在所谓“无症可辨”的情况下有了辨证的依据。
中医临床疗效的判断决不能仅满足于整体症状和/或体征层次上的改善,还必须结合微观指征的变化,方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显示度。从科学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只有兼顾整体与局部统一、综合与分化统一、宏观和微观统一,才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
3.中医证候与体质、基因的关系
3.1 中医证候与体质的关系
中医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疾病某阶段病因病机本质的反映,证又是机体作为整体对致病因素作出反应所处的一种功能状态。证所体现的这一功能状态既与致病因素的性质、强弱有关,更与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有关。中医所谓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产生可能与体质有关。中医临床除了强调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外,还非常重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说明中医将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即体质提高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如同样感受外邪,根据患者体质之不同,中医认为有从阳化热、而从阴则化寒之异。
体质的形成由先天禀赋(遗传因素)与后天(如环境因素、营养因素、致病因素等)所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证型,决定着证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体质和证共同反映着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因此,体质分析和辨证论治关系密切。
西方体质学说源于希波克拉底“四液”说,而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体质之异。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之《素问·异法方宜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篇即有关体质的论述。又如《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遗篇》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体质的强弱与发病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体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心身素质;体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内因),在后天在生长壮老已过程各种因素影响(外因)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国内匡调元着《中医体质病理学研究》一书代表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水平,同时亦有学者开展了“肥人多痰”的体质调查研究。体质的分类有六分法、七分法与十二分法等,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气虚体质是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
日本有地滋提出证是由遗传因子或遗传因子加上环境因子所形成的在临床上的综合病理、生理变化的反应以及针对这种临床表现的治疗依据。客观指征有HLA(人类组织兼容性抗原)、血液粘度等。根据以上所述,证与遗传基因有关。换言之,构成证的某些因素可能是固定不变的。
3.2 中医证候与基因的关系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进程,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最终将从基因水平上进行,已展示出诱人的前景,这给以宏观辨证的为主的中医学严峻的挑战。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学已认识到许多疾病的产生是由多基因决定的(相关易感基因的多基因调控紊乱),而不是单基因决定论。这种多基因论点体现着中医的整体观念,也体现着中药复方的多靶点(包括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调节的优势;而多基因的复杂性与中医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证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摆在中医科研工作者面前的有待探索研究的课题。
为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前沿――基因组学的沟通,寻求新的研究和发展领域与途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于1999年3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医药与基因组学研讨会。会议代表一致认为:中医药可与基因组学结合研究领域首先是、中医证候学与相关(易感)基因研究。
4.中医临床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
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创造、总结了许多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以及明清温病学派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以上各种辨证方法各有其特点与应用范围。
近百年来,中医学发展相对滞缓,时至今日尚未有新的辨证方法产生。尽管有学者提出微观辨证、体质辨证、抓主症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及络病辨证等,虽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尚未形成新的学术流派。
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如何提高临床疗效,而疗效的提高先决条件之一有赖于辨证的准确无误,上述8种辨证方法在临床上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如下缺陷。
如运用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将临床表现有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边有齿痕、脉虚无力者诊断为气虚证,若结合脏腑辨证可进而确定为何脏气虚证,然而中药复方中却难以寻找具体针对补某脏气虚证的药物。不难看出,中医存在着诊断的细化与用药的矛盾性。
中医诊断注重体质、气质、情绪及心理状态、时间等因素在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它们与证的关系究竟如何?如“据质辨证”是否就说明体质因素可以决定证?体质的划分与证的功能状态关系如何,为什么临床几十味药物的变化组合可以调整机体状态,是否表明人体功能状态的有限性?名老中医对疑难病证、以及专病专科抓主证的辨证方法与思维是否有别传统的上述8种辨证方法?
新的病种不断出现,而中医证似乎凝固不变,故现行教科书中所列常见证,是否能满足临床辨证的需要?是否需要创立新的辨证方法?辨证论治被公认为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整体、动态的观念体现在诊断上的重点在于辨证(对机体状态的分析),显示出中医学的卓越思想。但亦有不少著名中医学者认为中医不能唯辨证论治独尊,而应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三位一体。古人认为病有外异内同、内异外同,所以有专病、专方、专药;不要有唯证观点。当病不同而证同时,例如痔疮与肠癌均以便血为主要症状,肺癌与上呼吸道感染都出现咳嗽等,单纯依靠辨证论治恐非易事。发育异常、遗传病、一些新的理化、生物因子引起的病也难以通过辨证论治来治愈。因此,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各有其适应范围;病证结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强调中医理法方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各有其适应范围,其区分筛选(经络图示仪)是帮手》
中医长于宏观而略于微观变化,沈自尹氏于1986年发表的“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首次明确提出微观辨证。沈氏“所谓微观辨证,即是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征认识与辨别证”。至于辨证微观化,则是“综合了多方面微观辨证的信息,结合中医传统的宏观标准,并通过临床方药治疗的反复验证,以期逐步建立辨证的微观标准,并用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简言之,是探寻各种证的微观标准”。
以上表明:中医辨证方法迫切需要创新,总体思路为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依据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循证医学的规范要求进行总体设计。并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临床研究,对现行新的辨证方法加以整理提高,同时确定辨证、辨病各自的适用范围,确定微观辨证、体质辨证的临床价值,揭示抓主症辨证、专科专病及疑难病证的辨证特点与规律。《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定乾坤。也就是从表象和讯问中的信息加上机体当时的“脉像”得出施治之思路。这也是中医发展为何总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存在。以及“游医”、假医假药多出现在中医的根子。找点中医朮语就可雌簧,使老中医逐年在减少中步入蒌缩。现在不缺中医学文献古籍的保留。而是不会看了。《经络图示仪》的出现就是要使中医学的传承发展跟上科学技术的同步状态。研究脉象仪还从手寸口上找信息是弯路。采用井穴40点外还有相应扩展点、最重要的是还有图示的信息变化记录、结合中医脏象、(生理学)经络、气血、阴阳、气机流注的动态认识。这些大量的信息构成了《经络图示仪》的内容。使中医学的信息构成有血有肉、经得起推断,使之产生的治疗方案和配药有据可辨。促进中医真的现代化。《经络图示仪》的使用过程是经验积淀的过程,每个使用《经络图示仪》的研究者都会在解决各自的难题中得以发挥,《经络图示仪》是工具是帮手。在使用中因其有规范、促成了平等交流。因采用现代设备的形式,不分国界人种及文化都可在同设备的产生信息构图中得到交流。中医药走出国门只有在不分国界人种及文化、都可认同的时才能真的实现。就同西医药学的发展是一样的。》
用此《经络图示仪》来补充中医设备的不足。我相信在使用过《经络图示仪》后助其发展,让中医药走出新的天地。让科学界重温中医学的学理之深厚伟大。现在《经络图示仪》就象搞电工用的‘万用表’,只有在您使用需要的场合中发挥作用。在使用中的技朮研究得以交流促进发展、更重要的是同西医学的临床施治的先进之处、有所签别地为我所用、例如用《经络图示仪》来分析西药施治过程的图示记录过程、寻找同中医的理法关系等等都是有意义的。让一个西方科学家真正读懂了中医,选用经络图示的方式排除了理念的差异、就象“歌剧”在过程中找到相同感觉。中医也就是世界的了。建立一套适合本门学科的科研方法和评估体系是中医药学的需要。《经络图示仪》因其机理源于中医並采用现代信息技朮、成本不贵,学中医或大夫或科研者或西医学者都可选用和掌握。可操作性是普及的前题。有了统一的“尺子”评估中医药学不是难题。若总在什么什么治疗仪…什么验方上大吹大擂、就是“真的“别人也难信、还吹什么发展。因为人体生命活动这个复杂系统所具有的模糊性、不可直观的特点《经络图示仪》将以模糊数学的方式来归纳人体生命活动时的40井穴位点的“量常数变形”、和穴位点的“质态范围变形”(不是以‘皮肤低阻点’为中心的肤浅认识)的电活动来捕捉〖人体四维网络〗状态描述,因此动态地反映人体生命活动时的即时记录。按照中医理法、依据现在颁布的中医病证的分类、以编码的方式规范。中医的理法有了统一的可操作性。以上思路希望同仁讨论和批评支招!!我认为中医起码应学西医的发展生存思路和扩大领地的霸气!而不是沉湎于回忆和斗嘴!!
蒋新民 200512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向肥妓
|
2014-4-24 18: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一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蒋新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