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功耀:中医如何容纳西医知识

[复制链接]
查看2382 | 回复3 | 2006-6-29 1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张功耀:中医如何容纳西医知识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
邮编:050031  电话:0311—86738352、电子信箱:caodongyi58@sohu.com
目  录
疾病的有,来源于微观领域的乱1
病灶的疾病观落后于动态的疾病观1
病人的主观感觉就是医生的客观依据2
中医如何容纳西医知识2
即使知道了白箱,运用的依然是黑箱3
中医与西医都是为病人服务的,服务对象相同,而认识方法,理论阐述和治疗措施都是不相同的,因此,有互相借鉴、融会贯通的可能性。那么,中医学如何借鉴、吸纳西医学的成果呢?笔者试论述如下:
疾病的有,来源于微观领域的乱
现代医学认为,症状只是疾病的向导,不能说明疾病的本质,必须透过症状进行深入检查,才能发现具体的疾病本质。这个疾病的本质,就是病灶,或者构成病理特征的理化指标。具有了病理病灶,就可以诊断疾病;不具备这种病理病灶,就不能诊断。因此,现代医学诊断上,讲求纳入和排除标准,这是很过硬的标准。但是,并不是唯一正确的疾病观。
老子说,世间万物“有生于无,无生于有”。作为疾病的“有”,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不是横空出世,空穴来风,而是积少成多,粒米成罗,逐渐发生的。当然,这个“逐渐”有快有慢,但都是由少到多、由微而甚,变化出来的。很多的急性病,也有前驱期,前驱期已经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这时还不能具有理想的病理病灶,因此,只有“疑似”而不能确诊。慢性病的发病过程就更加长远,甚至是时好时坏,时微时甚,要达到病理病灶的纳入标准,不知要反复多长时间,要经历多少不可预知的干预因素的困扰,才能够上“纳入标准”。
在离开了健康状态,还未进入理想病理病灶的“漫长过程”中,很多人“排着长队”,被认为是亚临床状态,或者叫“亚健康”。这些人的总数,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是:占人口总数的70%!这么一大群不健康的人群,不能被纳入“疾病”标准,而候补着,在各个大医院之间徘徊,在各个专家门诊之间转诊,等待着难以预知的结果。这样的疾病观,难道是最先进的吗?是值得推崇的吗?
病灶的疾病观落后于动态的疾病观
现在谈论中医、西医的区别,已经不能仅仅从解剖、器官的水平比较了,因为人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已经深入到更为微观的领域,西医对于疾病的命名依赖于病灶,而病灶的疾病观已经落后了,落后于动态的疾病观。
病灶能够说明的临床现象、疾病本质、治疗指征太少了,它既不能够说明过去患病细节的复杂因素,也不能决定疾病的未来转归,它只不过是西医医生选择手术、或者是使用西药的“向导”而已。
现代医学从解剖实证开始,一步一步向微观领域挺进,从器官到组织、到细胞,都是一路顺风。没想到进入到分子水平的亚细胞领域,实证的病灶形状不见了,却出现了说不清的分子、原子、离子。它们彼此依存、影响、交换、流动;它们可以形成病灶,也可以消除病灶;可以影响整体,也可以仅在局部聚集。其形成病灶的时候,可触可见;其散于微渺的时候,几乎无影无踪,无抓无挠,因此有了“亚健康”的称呼。
每年全世界有1000多万人死于亚健康、“过劳死”;几十亿人身心不适,甚至是痛苦不堪,却被现代医学当作“没病”,而必须等到有了病灶、需要手术切除、需要器官移植等严重不健康状态时,才能被纳入西医的救治对象,才能得到医疗的帮助,这样的现代医学的“实证观”,突显出其认识论上的不足。由于病灶所能说明的疾病本质如此之少,甚至使我们可以放言:“病灶”的形态疾病观已经陈旧不堪,就像哥伦布的木船、八国联军的火枪,已经不那么先进、可怕了。
几乎所有的亚健康人,他们的证候都可以被有经验的中医辨别出是患有什么病证,并且经过治疗,亚健康比“病人”更容易转变为健康状态,这一切使我们不能不说中医学具有更精确、更灵敏的长处。“辨证论治”在没有形成病理病灶之前,就诊断了患者,治愈了患者,难道不优秀吗?人家却说你没有拿到病理证据,不算数,是自我欣赏,是贪天之功。
病人的主观感觉就是医生的客观依据
因为,“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中医学的四诊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完全依靠患者的主观感觉的基础上,这是充分重视生物进化“最高成果”——意识的表现。人们患病时的证候,就是复杂微观领域失调之后,在总体、整体上的集中反映,这是任何动物、机器所不能告诉医生的感觉。中医学重视人体的自我感觉,不轻易将现象视为假象,不把实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而是认为病人所表现的症状就足以反映疾病的本质。
过去现代医学过分看重了“特异性治疗”,总希望靠介入、对抗的外力“拯救患者”,而不是紧紧依靠病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能力恢复健康。比如炎症的抗菌消炎被视为最理想的治疗措施,而炎症过程中对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肝脏的各种代谢、肾脏的水电解质平衡、激素代谢、细胞因子表达、基因蛋白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都毫无例外地被当作次要因素而很少考虑,仿佛只要有了特效的抗菌、抗病毒药物,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其他的影响都是可以忽略不计、无关大局的点缀。SARS疫情的流行过程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在没有任何有效抗SARS病毒西药的情况下,现代医学竟然“治愈”了几千名SARS患者!靠什么?靠人体的自我恢复能力,靠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如何容纳西医知识
“尽见五脏证结”无疑是古人追求的美好境界,是医术高明的象征。中医对于现代医学疾病观的容纳,就是把各种现代医学能够检查出来的疾病,都看成是“五脏证结”,而不要因为“无证可辨”轻易下了健康的断语。可以把一切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都当作是四诊的延伸,是四诊的补充与发展。
我们说,即使扁鹊有特异功能,真可“尽见五脏证结”,那么,他见的五脏证结是什么样的呢?是等同于现代的组织病理切片吗?是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吗?显然不是。也就是说,即使扁鹊有了“尽见五脏证结”的透视功能,也只是大体上的病灶水平的了解,认识的只是疾病的形象,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疾病的病理;他依据的只能是“脏象”而不是“解剖”。
古人追求了几千年的“尽见五脏证结”,即使是见到了病灶,见到了细胞,见到了分子,那么,回到中医现实的诊疗活动时,你依据什么开中药?如何命中靶点?依据的依然是脏象学说,依然是辨证论治!
“物生而有象,象生而有数”。象与数共同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的基本属性,即使是神州六号飞船的研制与调控也离不开“象数之学”,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与回收,其中既有关于天的学问,也有关于地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关于人体生命科学的问题,都离不开“形象”与“数据”,是许多部门相互配合的复杂巨系统,从而把“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发挥、演义到极至。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医药在预防太空病和保证宇航员身体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
象数之学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满足于四时八卦。扁鹊诊断赵简子的昏厥病情,以及入虢之诊和望齐侯之色,都是在医学领域里对于象数之学极为精彩的运用。扁鹊诊断赵简子主要依靠“切而知之”的脉诊,在脉诊方面通过至数与脉象的结合,使扁鹊得出了“血脉治也尔何怪”的正确判断,如期醒来的赵简子欣喜万分,“赐扁鹊田四万亩”。司马迁对此坚信不疑,不仅两次在《赵世家》和《扁鹊传》里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而且通过其他资料考证出扁鹊的脉学“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认为“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扁鹊“入虢之诊”,司马迁引自《韩诗外传》而又有所修改补充。在这则医疗案例里,扁鹊主要运用了闻诊与问诊,从传闻的虢太子“形静如死状”,推断说“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属于尸厥,可以通过针刺、艾灸、汤熨、导引按摩、内服汤液的综合救治措施而复苏。扁鹊所以能够在没有见到病人的情况下,就断定虢太子的病情,靠得就是他对于四诊合参的娴熟运用,靠大量的临床丰富经验。2003年SARS流行的时候,许多名老中医在没有亲临一线的时候,对于防治工作能够献言献策,靠的也是闻诊问诊和丰富的临证经验。
即使知道了白箱,运用的依然是黑箱
世界是复杂的,人们的认识是分层面的。“黑箱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完整的身体,而且可以在体内的各个不同层次上使用。“肝癌”就是一个黑箱,“冠心病”也是一个黑箱!因为它还可以再细化,它还不是完全的“白箱”。现代环境下的中医,已经不是王清任时代的中医了,他们都已经知道了细胞之下的血脂、血黏度,每天在这种分子水平的白箱面前开中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用哪一级的黑箱作模型,用哪一级的白箱指导我们使用中药。
在现实生活里,在现代医学的诊疗活动中,虽然人们已经基本了解了白箱的结构,而经常运用的却是黑箱方法。比如电脑,人们都知道锌片是由“0”与“1”的基本二进制单位构成的,但是高级的电脑专家都不用原代码编程序,而是借助于由各种操作系统构成的黑箱,进行“黑箱操作”。尽管人们知道西瓜的内部结构,甚至知道其中的化学成分比例,但人们评价西瓜的好坏,都不用达到分析化学的白箱水平去挑西瓜。酒精含量相同的白酒,其质量的优劣也主要靠评酒师的品尝。营养师可以“精确”计算一个人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但是谁按“微克的精确度”的白箱方法去进食“单质食物”呢?手术切除也不能精确到细胞,化疗药物也远远没有达到单分子的精确度。《中国医学论坛报》近期披露,权威西医专家、卫生部循证医学中心主任认为,现代医学现行的常规治疗措施,只有30%是有循证医学依据的,70%的治疗措施需要重新评价、改进。
如果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只有凋亡替换,而不受损、变性、坏死,就不可能发生粥样硬化。现在我们还生产不出不再狭窄的导管,高科技的产品仍然不能代替生物自身进化后的内皮细胞。
有形病灶说明不了辨证论治,我们为什么不跨越病灶的局限性,不去透过细胞的形态结构,用复杂的分子机制说明“证”的客观性、可靠性呢?尽管这分子机制是那么复杂、多变,但是经过高度进化的人类的中枢系统进行整合,就能表现出来“证候”。“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我们只要抓住这个经过整合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也就间接地与微观复杂分子机制互动起来。依靠原本是来源于微观整合的传统病证,难道比依靠有形的病灶更不可靠吗?坚持传统不一定就是倒退,不是“要让中医回到童年”。因为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成为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完全揭密的独特理论体系,就一定有它客观的依据,只是这依据未必是有形的病灶。
2006、6、23
蒋新民 | 2006-6-29 13: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张功耀:中医如何容纳西医知识

“尽见五脏证结”无疑是古人追求的美好境界,是医术高明的象征。中医对于现代医学疾病观的容纳,就是把各种现代医学能够检查出来的疾病,都看成是“五脏证结”,而不要因为“无证可辨”轻易下了健康的断语。可以把一切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都当作是四诊的延伸,是四诊的补充与发展。
世界是复杂的,人们的认识是分层面的。“黑箱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完整的身体,而且可以在体内的各个不同层次上使用。“肝癌”就是一个黑箱,“冠心病”也是一个黑箱!因为它还可以再细化,它还不是完全的“白箱”。现代环境下的中医,已经不是王清任时代的中医了,他们都已经知道了细胞之下的血脂、血黏度,每天在这种分子水平的白箱面前开中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用哪一级的黑箱作模型,用哪一级的白箱指导我们使用中药。
上文讲得简而明。我在研用经络图示仪来指导中医应用也说明了上点、中医的发展必须去粗取精、用简单扼要地线条勾画出应用、包括吸吮西医药之为我所用、但不是中医方里加西药,而是把西医的研发成果变成中医理法相容的经过磨合的为己用、达到中医之光大。让百姓得福。   蒋新民
蒋新民 | 2006-9-20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张功耀:中医如何容纳西医知识

                再论《经络图示仪》把握〈龙胆泻肝汤〉
                                               蒋新民    9/18/2006
有网文摘之,结合《经络图示仪》再论、把握〈龙胆泻肝汤〉为实战服务之体会、望共勉:
“《医宗金鉴》所载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各9克,木通、车前
子、泽泻、当归、甘草 、各6克组成
方中:龙胆草泻肝胆,去湿热;黄芩、栀子助其清热去湿之力;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为了防止火邪、湿热和苦燥淡利之药伤阴,故以生地、当归滋养阴血以柔肝;肝胆性喜条达,火邪或湿热犯之;则气机被郁,故又用柴胡疏之,并作为引经药;甘草除协助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解毒外,尚有调和诸药及避免苦寒伤胃之作用。因此,本方泻中有补,疏中有养,既泻肝,又保肝,攻不伤正,养不留邪,实为泻肝胆、利湿热之良方。
上方所以苦寒与甘淡同用,是由于肝火多挟湿热之缘故。因为肝在右胁下,胆附于中,两者互为表里。肝喜畅达而恶抑郁,“胆者,中精之腑”,以通降为顺。肝胆气机调畅,则脾胃升降运纳不失其常。倘若长期精神抑郁,肝气不疏,久而不解,则易化火,亦可导致胆气不利,胆汁瘀滞,化为湿热。肝气乘脾,脾失健运,水气不化,湿停中焦,无论化热与否,皆可加剧肝郁。如此恶性循环,乃肝火常挟湿热之理也。
肝火内扰,藏魂失司,则失眠多梦。其梦多在山林树下,江河之中者,欲求其凉而解之也。火邪上炎,则头痛头晕,口苦目眩,烦躁易怒;刑肺则咳,伤及肺胃之络则鼻衄、吐血;内迫血海,月经当下不下而上逆则为倒经;扶湿热则肝胆气机受阻,脾胃升降失司,故临床每见胸胁满痛,下利呕逆,苔黄腻等;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则为黄疸;湿热下注则为淋痛尿血,腰痛,少腹胀痛,带多而黄,粘稠腥臭。由于肝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胆脉之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可前”,故火邪或湿热犯之,其病变则又可通过上述经脉及其所络脏腑、形骸表现出来,而为阴肿阴痛,阴中溃烂,子痈,乳痈,胁痈,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耳前后肿,耳痛耳聋等症。
基于上述理论,现代采用上方来治疗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及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急性前列腺炎、睾丸炎、阴囊湿疹、高血压病、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外阴疱疹性溃疡、药物过敏之属肝火或肝胆湿热者,均获显著效果。对缓解急性白血病,治疗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由上可见,肝火或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复杂的,并可见于许多疾病的不同阶段。这种不同疾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证,就是龙胆泻肝汤证的共性,也是本方能治多种疾病的道理所在。
  《 龙胆泻肝汤 》: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龙胆草(6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8克)生地黄(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
利用经络图示方式来彰显中医切诊定格、施治理法。简洁好用、减少误差。使“龙胆泻肝汤”在应用上入扣得法、使药效得到最大发挥。让配伍变通有据可辫,此时中药之妙方可显出。加深体会的理解,才能融洽中医药的理法、获得博大精深而有创造功底。
通过经络图示仪产生的测图做为辫症依据参考、若有条件可在测查当日、分别上、下午分别连测3-5次。假如受测者己服用其它治剂时、这个过程就更重要。瓣图分析或以图会诊、参照多些诊前的判点融通、将能发现问题,使施治更近实质而显效。
利用经络图示仪测查到的图示记录分析过程、有节制地运用《 龙胆泻肝汤 》的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可防用药之过。使患者最终的自愈康复功能得以发挥。改变了湿热下焦的体质许多看似病的衍生物也就全无了。《 龙胆泻肝汤 》最终的功效就是改变脏腑湿热的内环境。所以防用药之过、使之最大限度减少因过之药毒给机体带来损伤。有《经络图示仪》测查到的图示记录分析过程将有据控制药之过。换方加减、据图示状态施益气调脾胃之时也就不会因些假的表述症状而不敢用药、而过伐机体。产生了换方加减束手无策或盲目。有了经络图示手段如同电工用万用表有参数,心里自然有底。
  当今的医患关系存在高风险现象、那些因“药之纠纷”、困扰中医药汤剂的发展和发挥、像善用大剂量超常规的附子、硫磺、细辛等有经验和奇效高招的中医“火神派”善用五毒搜风散结的、善用攻下逐水法等确有奇效、多之例可证明。但确处在高风险之难申诉之中…。提出中医利用手中经络图示的记录方式为已申诉其理、因有数据之存留、便可在当今的医患关系存在高风险现象中保全自己、因此、中医辨证之理加上经络图示数据可查便是中医说理之器、不然比‘窦娥’还冤。
ufSgK4 | 2015-1-21 04: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我国数名科学院院士的研究证明,真正的王道就是…皇宫里的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