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7)

[复制链接]
查看4117 | 回复9 | 2004-6-11 18: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精诚居士在 2004/06/13 08:52pm 第 2 次编辑]

[watermark]      既然人体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那么,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势必成为整体协调运转的重要因素。联系是保证各组织器官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条件,没有联系,那么人体各组织器官各自独立工作,就不能构成一个整体;制约则是保证各组成部分发挥最大的整体作用的重要条件,没有制约,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就不能协调工作,那就无法实现人体的动态平衡。既有联系又有制约,这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各系统、各器官之间的协调运转和动态平衡。脏腑作为完成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部分,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比如心脏负责血液循环的动力,肝脏负责储藏血液和解毒,脾脏负责造血和免疫,肺脏负责呼吸和氧气交换,肾脏负责排出代谢产物和生成尿液等,各个脏器虽然分工不同,但它们之间不是互相独立和分离的,它们在完成自身功能的同时,又是和其他脏器紧密相关和互相影响的。中医在医疗观察和实践中发现,五脏之间存在着有规律可循的联系、制约关系,并将这种关系通过“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理论阐述出来,其中“五行相生”指的就是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促进关系,而“五行相克”指的是脏腑之间的制约和抑制关系,五脏通过这样的联系和制约,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共同维护着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了解到这一点,我们便不会觉得“五行”是什么玄乎的东西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五脏和五行之间的具体对应关系,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物质世界的一种认识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种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那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性,其中:
    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长和向外舒展,因此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木”这一行。
    火的特性是温暖、上升,因此凡是具有温热、升腾、活动、上升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火”这一行。
    土的特性是孕育、滋养,是万物的生长的基础,因此凡是具有承载、受纳、孕育、生化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土”这一行。
    金的特性是收敛、沉降、稳定,因此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金”这一行。
    水的特性是滋润、向下、寒凉,因此凡是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水”这一行。
    中医学根据五脏在人体中的不同作用和特性,将五脏和五行一一对应,发展出了中医五行学说。其中:
    肝具有条畅情志、疏泄气机的作用,与木的特性相类似,故属木;
    心具有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温煦机体的作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故属火;
    脾具有运化饮食精微、造血、免疫等功能,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物质的来源,与土的特性相类似,故属土;
    肺具有呼吸、交换物质以及沉降气机的作用,与金的特性相类似,故属金;
    肾具有排泄小便,调节人体水分平衡的作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故属水。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学上五脏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解剖学上五脏的概念,中医的肝、心、脾、肺、肾五脏并不单单指这五个脏器,而是包括了和这五个脏器有关联的各个系统的功能。可以这么说,中医所称的五脏,实际上就是五个有着各自功能特性的系统,比如说中医学上的“肝”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部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功能;中医学上的“心”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部分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功能;中医学上的“脾”实际上包含了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的功能;中医学上的“肺”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等的功能;中医学上的“肾”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这种认识,正是在“整体—平衡”的研究方法下得出的,因为五脏在体内并不是单独存在,五脏要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必然和其他脏器、组织以及体内各种物质之间发生各种密切的联系,我们如果无视这种联系的存在,而将五脏孤立起来,作为五个单独的器官来研究,那么我们对五脏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会出现错误。而中医学则通过五脏在完成生理功能的过程中和整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和联系来研究五脏。比如中医“心”的概念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受到惊吓、恐慌或思虑的精神状态下,往往会出现心慌、心悸等反应,故而中医将神志划归于“心”,而当我们心情郁闷,情志不舒畅或发怒时,往往会出现胁肋胀痛、肝区闷胀等不适反应,故而中医将调畅情绪功能划归于“肝”。这种联系归类的研究方法使得生命活动中的各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得到充分的认识,而摆脱了解剖研究中孤立、片面、单一、静态的研究缺陷,并且使五脏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五个解剖学上脏器的概念,而是形成了五个以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为中心的系统,这五个系统概念的形成,也使得中医能站在整体的高度来审视和判断五脏在生命体中的功能状态。
    中医的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五脏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探索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达到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所谓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如下: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五行的相生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呢?这其实很好理解,钻木可以取火,所以木能生火。木材、纸张等可燃物体经过火烧后会变成什么?当然是变成灰烬或尘土,所以火能生土。金、银、铜、铁等金属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地下的金属矿,所以土能生金。金属熔化后变成什么?是水状的液体,所以金能生水。;树木的生长最离不开的是什么?当然是水的滋养,所以水能生木。五行的相生原来就是这么清楚明白!而将这相生关系对应到五脏则是:
肝生心
心生脾
脾生肺
肺生肾
肾生肝
    相生关系使得各脏器能得到其他脏器对它的资助和营养,从而可以发挥出最佳的功能状态。中医将生的一方称为“母”,而被生的一方称为“子”,拿“脾生肺”来讲,“脾”就是“母”,而“肺”则是“子”。五脏的相生关系决定了母脏和子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母”旺则“子”实,“母”虚那就“子”弱,所以中医上常通过“补母”的方法来治疗子脏虚弱性的疾病,称为“虚则补其母”,又通过“泻子”的方法来治疗母脏的有余、亢进性的疾病,称为“实则泻其子”。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正常,则各脏器可以发挥最大的功能状态,相生作用不足,则子脏就会因为失去母脏的协助而出现功能的衰退或障碍,从而影响人体正常的动态平衡,产生各种疾病。
    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的认识,给中医对脏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这里我讲个古代医家的医案,患者的疾病很少见也很严重,但在中医五行相生的理论指导下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医案记载在清代医家沈源所撰写的《奇症汇》一书中,原文如下:
“一儿初生无皮,俱是赤肉,乃因母自怀胎十月,楼居不得地气故也。取儿安泥地卧一宿,皮即长。”
    沈源在书中称此症为“无皮症”,并说此症是由于“不得地气”所造成,那么人的皮肤和地气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要用到我们前面讲的五行(五脏)相生的理论。皮肤为肺中精气化生(中医认为肺在体合皮,这在后面章节中我有详细论述,这里先作一简单介绍),所以在五行中和肺一样,属金,金之母为土,如今皮肤不能生长,当然是其母气不足(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不得地气”),子脏得不到其滋养的缘故。原因找到了,治疗就好办了,既然是缺少地气,那么,我们就给其补充“地气”,所以,他采用了把患儿“安泥地卧一宿”的办法,最后的疗效也证明了前面分析和治疗的正确,于是得到了“皮即长”这样的疾病治愈的结果。无皮症虽然是难得一见的疾病,但通过对这个病例的分析和探讨,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比如对一些皮肤溃疡长期不能愈合的病人的治疗,我就根据这个“补地气”的原则,采用补益脾土的办法来治疗,同样疗效非常的好,使得很多在西医治疗经年累月不能愈合的溃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迅速痊愈,而这正得益于中医的五脏相生理论,通过它,我们解决了西医感到十分棘手,甚至束手无策的疾病,我们还有理由来怀疑这门独特的医学吗?
    关于用补脾法来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有一个病例在我的记忆中印象非常地深刻。那时,我还在毕业实习,在门诊实习的时候,由于带教老师病人很多,跟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有了独立诊治病人的机会,老师见我对病人的处方用药都还得体,对我也很放心,我给病人的处方用药,他一般都是签字认可,也不做什么改动。在门诊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遇到一个病人,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因为小腿皮肤割伤,当时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但拆线后,局部皮肤一直没有完全愈合,有半年多时间了,创口中经常流出清稀的脓液,有时还有淡红色的血水,多方治疗都没什么效果,只能靠每天局部换药来减轻痛苦。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软,胃口也很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无力。当时我根据这些情况诊断为脾土虚导致皮肤损伤后修复功能不足,也就是前面讲的“土不生金”,于是给她处方用:
    黄芪30克,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当归12克,茯苓10克,生甘草6克,炮山甲6克,皂角刺3克,陈皮10克,焦三仙(各)10克。
    方子中以黄芪、党参、炒白术、甘草、茯苓补益脾土为主药;以当归补血活血,炮山甲、皂角刺透脓排脓,陈皮、焦三仙开胃助消化为辅药,各药协同在一起,可以使脾土功能旺盛而促进皮肤的愈合。我给患者开了7帖的药,让她吃完后再来复诊。同时我也告诉她,过几天我要到病房里去,不在门诊了,下次来复诊时,可以找我的老师看。可是过了一个礼拜后,这位患者竟然找到病房里来要我复诊。当时我正在病房里写病历,我说,我老师在外面呀,你怎么不找他看?她说,你上次的药效果很好,我还是相信你。当时我真的很感动,作为一个实习医师,有什么能比得到病人的信任更高兴的事呢?再看病人的创口,已经愈合了四分之三,而且不流脓血了,患者自己说,吃了药之后,原来不太有食欲的,现在好像到了吃饭时间,胃就有饥饿感,而且吃东西也很香,而且7帖药吃完,人的精神也好了很多。因为脓已经没有了,于是我将上次药方中排脓的炮山甲、皂角刺给去掉,再考虑到长期的流脓血势必要损伤到人体内的气血,所以我在前面补益脾土的基础上,又加了熟地12克、白芍10克,以补血养血,这次也开了7帖药,一周后,患者再来复诊时,创口已完全长好,面色也红润起来,于是我让患者原方再服用7帖,以巩固疗效,就这样迁延半年的疾病被治愈了。(待续)
[/watermark]
有关本书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www.bbtpress.com/asp/bookinfo.asp?bh=1434
精诚居士 | 2004-6-11 18: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7)

希望大家不要吝啬回复,对书稿还有文中的观点多提宝贵意见,通过探讨和切磋使我们大家都能对中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
阳光明媚 | 2004-6-15 14: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7)

偶不懂中医,想了解中医,初看了此书,对偶们初学者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医理论。
逍遥散 | 2004-6-23 22: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7)

恩。这个病历很有说服性。我看过的疡科书籍提到一理:为疡医者。不可一日无托里之剂。而且亦提到气虚之理。按气有余便是火。不知道是否补气后可以推导出火生土?而且我一直都认为气是很重要的。只是还没有好老师讲解。希望精诚居士给予指导。谢谢。
江南嘉言堂 | 2004-7-25 08: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7)

既然要回复,我就说几句,先生的努力真的不错.至少我就没有这样为大家做过这类有益的事.
先生的意见,有很多是可观的,很有些中西结合的味道,但却是以中为体,这一点尤其可贵.但路既远且长还多不顺,望更多努力.
觅渡游人 | 2004-7-25 22: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7)

<走近中医>通俗易懂,我对中医的有了全新的了解,是本好书。能写出这样的书的人相信是特别有心的。
黄花草 | 2004-8-30 16: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7)

我一定要卖它!!!!
leporine | 2006-5-9 21: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7)

下面引用由阳光明媚2004/06/15 02:20pm 发表的内容:
偶不懂中医,想了解中医,初看了此书,对偶们初学者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医理论。
我在为学中医的女儿找这方面的资料!
狂人 | 2006-5-19 20: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7)

上文中的病例,用皂刺.山甲不可取!
aubergine | 2006-5-20 22: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7)

逛书店时偶然看到这本书,立即就买下来了。
我吃中药已经快半年了,最初是去看鼻窦炎的,医生说我脾热,肺热什么的。现在鼻子明显好多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彻底好。因为医生还继续让我吃着药呢。
心脏也不太好,导致我感觉胸口发紧,经常要喘气。
我怀疑这些症状是不是因为有很长时间的手淫造成的。
感觉自己平时学习工作都是精力不足。我觉得中医的观点是很具有实践意义的,对于人体这个复杂的巨系统,西医是很难把握的。所以我也想学一些中医。买了《走近中医》后,我第二天就到西单图书大厦买了一本《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学习了。希望能在论坛上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