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15)

[复制链接]
查看3776 | 回复14 | 2004-8-9 18: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精诚居士在 2004/08/09 06:46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二、寒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冬季气候寒冷、气温骤降或夏季贪凉取冷都会导致寒邪致病,多见于素体阳气不足,对寒冷刺激抵抗力较差者。寒有什么特点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这个道理,还有水遇冷就会凝结成冰块,这两个现象告诉我们,寒邪具有使物质收缩、分子运动变慢的特性,中医把寒邪的这种特性描述为“寒主收引”和“寒性凝滞”。寒邪引起的疾病,往往会出现下面这些特征性表现:
    ①疼痛。寒邪伤于肌表,则表现为一身尽痛;寒邪伤于脘腹,则为胃脘冷痛;寒邪伤于关节,则为关节剧痛。这都是由于在寒邪的影响下,人体的血液循环变慢,甚至凝滞不通,导致人体组织器官因为缺血而发生功能障碍。
    ②畏寒无汗,手足厥冷。这是在寒邪的凝滞作用影响下,人体血液循环变慢,新陈代谢抑制,产热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的结果。
    ③肢体拘挛、少腹拘急、身体蜷卧。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会自动蜷缩身体,这是因为通过蜷缩身体可以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发,从而减少寒冷对机体造成的影响,而肢体拘挛、少腹拘急正是寒邪收引特性的体现。
三、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到立秋之前。暑热对人体的影响往往是因为环境温度高,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失调所致。因此,自身调节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就容易发生暑病。在临床上,由暑热引起的疾病往往有两种类型:
    ①汗腺闭塞,散热不足。出现高热无汗,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症状。
    ②汗出过多,机体脱水。出现汗出如洗,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脉数而无力或虚大。
    另外,暑季因为天气炎热,所以人多喜欢贪凉喜冷,比如夜宿于露天、多食冷饮、汗出后洗冷水澡或汗出后马上吹空调等,往往会导致寒邪乘机侵犯人体,造成头痛恶寒、胃脘冷痛、大便溏泻、纳食不香、脘闷恶心等症状,这其实并非暑邪所引起,而是因为暑季贪凉,寒邪伤人而引起,所以古人称这种情况为“阴暑”,以区别于真正暑邪所引起的“中暑”。
四、湿邪
    湿为长夏(即梅雨季节)的主气,尤其多见于江南,因为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较低,气候潮湿多雨,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更为多见。涉水淋雨、久居潮湿之地、气候潮湿、冒受雾露等均可导致湿邪为病。湿邪所引起的疾病,常常有下面的特征:
    ①沉重重着、胀满痞闷。我们在浴室里或是大雾天气里常会有胸闷、呼吸不畅等感觉,这就是因为“湿”具有重浊、妨碍气机流通的特性,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往往也会表现出沉重疼痛、痞满憋闷的特征,如湿邪侵犯头部,会出现头部沉重疼痛,就像有毛巾包裹在头部,或像有重物压在头部,以及头目困重不爽等症状;如湿邪侵犯四肢,则会出现周身酸重乏力等症状;如湿邪侵犯关节,则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湿邪侵犯肌肤,则会出现皮下水肿、按之凹陷或皮肤起水疱,挑破后渗出液体等症状;湿邪侵犯肠胃,则会出现大便稀溏,甚至水泻等症状;湿邪侵犯心胸,则会出现胸部痞闷,胀满不适等症状;等等。
    ②秽浊不清、粘腻不爽。湿邪的这个特征常会表现为面色秽垢(面部看上去不清爽,就像是粘有污垢,但又擦不去、洗不掉);白带增多,气味腥臭;大便粘腻不爽快,解后又想解或大便夹杂黏冻样物;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痰白而粘,滞于喉部不易咯出;舌苔厚腻;等等。
    ③病程缠绵难愈。
    因为湿邪具有上面讲述的重着、黏腻的特性,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常常病程长,易反复,缠绵难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潮湿的环境适合真菌和霉菌的生长,因此,湿邪为病,常常可以在局部的化验检查中发现真菌或霉菌,如湿疹、真菌性皮炎、霉菌性阴道炎、霉菌性肺炎等,西医对这些疾病常常把真菌或霉菌放在首要位置,常常使用杀真菌或霉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可临床效果并不好,而且容易造成菌群失调、肝肾损害等不良后果。其实我们只要来看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就会明白西医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存在着多么幼稚的错误。在梅雨季节里,我们的衣物容易发霉,这时我们如果在屋子里喷洒一些杀菌药,是否就能达到防霉的效果了呢?当然不可能。一般我们防止衣物发霉,常会在衣物中放些干燥剂,或者利用空调的除湿功能来降低空气中的湿度,因为湿气除掉了,霉菌自然就不会繁殖了,而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防霉的目的。西医之所以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就因为它的微观化研究违背了生命科学的法则,从而导致了无法正确认识疾病的全貌。对这类疾病,中医的治疗很简单,也很有效,这就是“祛湿”,这个“祛湿”的方法就好比是我们日常生活用干燥剂,体内的湿气去除了,霉菌、真菌当然也就无法存活了,也就无法对人体造成损害了,何必费心去杀呢?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男性患者,尿道口红痒伴小腹胀痛一年余,小便化验结果示衣原体阳性(放免法测定),西医诊断为“非淋性尿道炎(属于性病的一种)”,在这一年当中,患者一直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医药费总共花去了一万余元,但效果就是不大,患者非常苦恼,心理负担也非常重,我一个同事建议他到我这里试试中医治疗。患者来诊时一般情况良好,体格较壮实,面色正常,无明显疲乏、困顿的感觉,胃口好,大便正常,唯一的症状就是尿道口红痒,伴小腹睾丸牵引胀痛,小便并无明显不适,舌质红舌苔白腻,脉象左脉沉弦,右脉沉滑。衣原体是一种类似于真菌的微生物,在西医目前的治疗上尚缺乏好的办法,抗生素等治疗效果往往不好,像这例患者这样,不但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而且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患者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这些都表明了体内水湿过多,而体内这个“湿”的环境正是导致患者疾病的关键所在,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法去除体内这个“湿”,我们才能有效地治疗由此而产生的衣原体感染。由于考虑患者因为疾病治疗一年多而不见效,思想包袱较重,这又存在着中医所说的“肝气郁结”因素(关于肝气郁结的意义在后面章节中有详细介绍),因此,我给患者开了一张利水化湿、行气疏肝的方子:
    苍术15,车前子10克,地肤子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川楝子10克,黄柏12克,滑石10克,刘寄奴10克,白藓皮15克。
    这个方子共服了半个月,患者自觉小便通畅,小腹及睾丸胀痛消失。复查小便,衣原体转为阴性,这样迁延了一年多的疾病就痊愈了,而药费仅用了20余元。
[/watermark]
飞龙戏水 | 2004-8-10 15: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15)

昨天到书店,看到大作,立刻买了一本。
精诚居士 | 2004-8-10 19: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15)

[这个贴子最后由精诚居士在 2004/08/10 07:39pm 第 1 次编辑]

感谢支持!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切磋提高,发扬中医!
only12345678 | 2004-8-16 16: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15)

广西玉林没有买啊,好痛苦啊
精诚居士 | 2004-8-16 18: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15)

可以向出版社邮购!
谢生 | 2004-8-16 22: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15)

精诚老师:您好!本人自年初以来,从右胸肋骨尾部的隐隐做痛到后来的背部右侧及肩胛酸痛,直至颈部筋肌绷紧及腰部酸痛,这种症状在夜间睡觉期间更为明显。4月做过常规验血及CT检查,都正常,期间做了相关理疗,吃了缓解肌肉酸痛的西药。也看了中医,诊断为胃炎,肝胃不和引起的,吃了一个多月的素应砂胃舒胶囊和天丹通络胶囊,但酸痛感依然明显。一直深受困扰。看了您的"走近中医"一书,您对中医的深刻领悟及从医的经验,令本人深感欣喜,恳求能得到您的帮助,能怎么处理?我现年31岁,男性,电子邮箱:xiezz7500@sina.com  (能有什么方式联系到您,若您能在百忙中给予回复,我万分感谢)
黄花草 | 2004-8-30 17: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15)

还有连载吗?
pennyp | 2004-9-23 18: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15)

我觉得其实许多老百姓都还是愿意相信中医的,我这几天晚上老咳嗽,昨天去省中医一看,哗,人山人海,因赶时间,我挂了一个不是很多人的医生,看了却觉得她水平般般,把脉也是作作样子,心里不是不失望的,同时,心中发出疑问,中医的理论是很好的,可是不是很难掌握呢,为什么老听说现在很多中医连把脉都不会呢,在这里是否可现代化的科技帮助呢,比如把各种脉象数据化输入电脑,让电脑作出参考值,医生再从中作出判定,在望色方面又可利用仪器扫描等等.我是外行,许多不懂,但看了精诚居士的书,觉得象把脉无非是感应脉的粗细、血液的速度等等,现在计算机技术那么发达,再复杂的数据也能处理,为什么不用这些作为帮助呢?
其实,那些庸医也挺可怜的,给他们医的人就更可怜了!
zhuy | 2004-9-23 22: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15)

给我感觉中西医确实是各有所长的。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其实根本上还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带来的。中医有理论,但这些理论不是西方分析解剖学意义上的理论,而是融合了人的主观体验的一种整体性的理论。这既是中医的长处,也是中医未能像西医一样发展的原因。
中医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用《中庸》里面一句话来概括,叫做“本诸身,征诸庶民(这里是病人了)”。也就是医生首先要对自己身体的运行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才能谈得上给人治病。人体确实是一个有很强调节能力的有机体,要根治疾病,靠化学药物肯定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靠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西医在这方面我感觉不如中医。老子云:“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把这里的民换成“身”其实也是成立的。西医有时候确实是越帮越忙。
有时候觉得在中医里药物似乎并不是主要的,药物只是作为恢复人体调节能力的辅助手段,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应该是以患者自我调节为主,药物配合为辅的一种整体疗法。不过因为对中医不是很了解,不敢很肯定地这么说。
fgffgf | 2004-10-22 10: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走近中医》系列连载(15)

写得通俗易懂,是初学者的好教材,觉得有必要收藏一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