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的古文基础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4-12-31 20: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医的古文基础

   听网络说,当今高中的语文课,很少有传统文化的课文 ,如果只看高中的语文课,怎能够?
纵横七海 | 2005-1-6 19: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医的古文基础

听君诸辩,茅塞顿开!感谢!
糖糖 | 2005-1-8 00: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医的古文基础

    孙真人之祝医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嗟乎!医之良,尽于此矣。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观,忌心勿起,贪念罔生,毋惮疲劳,检医典而精求,对疾苦而悲悯,如是者谓之行方。禀赋有厚薄,年岁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缓急,风气有柔强,天时有寒热,昼夜有重轻,气色有吉凶,声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运气有太过不及,知常知变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须辨,当虑人命至重,一旦差讹,乌容不慎,如是者谓之心小。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抵当承气,时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详明,勿持两可,如是者谓之胆大。四者似分而实合也。世未有详谨之十,执行法以伤人;灵变之人,败名节以损已;行方者智必圆也。心小则惟惧或或失,胆大则药如其证,或大攻,或大补,似乎胆大,不知不如是则病不解,是胆大适所以行其小心也。故心小胆大者,合而成智圆;心小胆大智圆者,合而成行方也。世皆疑方则有碍乎圆,小则有妨乎大,故表而出之。
            节选自《医宗必读》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10&show=75
糖糖 | 2005-1-8 00: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医的古文基础

                 转载:善于治学
    治学之道,一是勤,二是恒,三是精,四是博。勤,就是勤奋读书,医家们都强调背诵,认为对经典著作的背诵是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再则是勤问,勤于总结;恒,就是坚持不懈,着名医家几乎都是自学一生,手不释卷;精,就是精研细读,反复揣摩,尤其是对经典著作,强调宁涩勿滑;博,就是涉猎广泛,能精通各种学问,旁及各家著作,112名医家仅数据中记录的学习书目即达200多种。从其学术构成而言又有以下特点。
                        熟谙经典
    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医家张山雷即主张学习中医应从经典入手,看《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必须于此精研有得,打好基础,阅读后世各家著述,才能有所依据,有所底蕴。其学术基础无一不以经典著作为根本。无论是跟师、自学、科班出身,或是由流及源,即先从背诵《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即四小经典)开始,或是由源及流,都曾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旁及各家为其川
    很多医家都阅读过的书籍就有:《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丹溪心法》、《脾胃论》、《格致余论》、《景岳全书》、《类经》、《医宗必读》、《内经知要》、《证治准绳》、《医门法律》、《医方集解》、《本草从新》、《证治汇补》、《温热论》、《温病条辨》、《成方切用》、《成方便读》、《临证指南医案》、《医宗金鉴》、《医学心悟》、《本草备要》、《四言脉诀》、《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类证治裁》、《本草经疏》、《柳选四家医案》、《兰台轨范》、《杂病源流犀烛》、《笔花医镜》、《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张氏医通》、《沈氏尊生书》、《济阴纲目》、《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通过对医家著作的学习,丰富学养,从中受到启迪并进行创新。如岳美中教授说:“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这正说明了医家,通过学习前人之长而为己用的特点
                        学以致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在应用于临床,而在临证中常常会遇到新的问题,大医的成长正是因不断的充实与提高,在看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彭静山说:“治病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治病,两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是其最深的感受。着名医家都能做到学以致用,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再通过向书本学,向民间学,吸取各种有用的经验,提高临床疗效。郭士魁在对冠心病的研究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反复临床实践,在查阅文献中,看到一治牙痛验方“哭来笑去散”而受到启发,终于研制出宽胸丸,使中医对心绞痛的疗效有了明显地提高。岳美中在总结他的学医过程中介绍,其开始只是学习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不久临床中发现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转学温病,再到钻研《伤寒论》继而涉猎《千金方》、《外台秘要》,正是通过他的实际应用,体会出:“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病易涉于轻谈。”的感受。所以说医家的学术,正是在学以致用中得到了充实。
                     精勤不倦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记述张山雷先生毕生好学不倦,他在晚年仍手不释卷”;陆渊雷“精天算、经学、小学、熟读诸子地理、化学、数学、善书法,曹炳章“对天文、地理、生物、理化、西医理论均有研究,一生爱书,以至‘书富家贫’”;程门雪先生常以“徐灵胎目尽五千卷,叶天士学经十七师”为铭  
  
                           勤于实践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实践而言,医家又有以下特点:
                   勤于实践
    医家在中医学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精湛的医术,都是其寻求古训、立足临床的结果。中医强调“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医临床的规律。《褚氏遗书》中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这里的“博涉”、“多诊”、“屡用”都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而“知病”、“识脉”、“达药”都是医家通过实践获得的本领。岳美中自称其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培养出读书的能力和习惯;一是几十年未脱离过临床”;王伯岳在其成功经验中写道:“歧黄之道,渊博精湛,蕴藏真知,旨趋微妙,自成体系,故其治学方法,亦与一般科学有所不一。苟非参透经义,临床验证,则必难登堂入室而味其腴膏也”;贺本绪的经验是:“学贵有恒,实践第一”;沈仲圭强调学中医须“十年读书,十年临证”。有许多医家,虽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仍坚持临床,持之以恒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成为临床大家。
                       精于临证为其巧
    中医治病取效的关键在于“治病求本”,而“求本”的要求就在于细致分析,得其要领。医家的高妙之处,往往就在精于临证,王伯岳总结其经验时提出治病九要:“一曰明理,二曰识病,三曰辨证,四曰求因,五曰立法,六曰选方,七曰配伍,八曰适量,九曰知变”,体现了其临证时的细微之处;这些都体现了医家,在临证过程中善于思考、匠心独运的特点。
                      融会古今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着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自为机杼
    中医在数千年来,因临床医家各自的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有了各种不一的流派,如张元素擅长脏腑辨证;李东垣在师承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而生”,形成了独特的脾胃学说;朱丹溪学承罗知悌,为河间学说的第三传弟子,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感,创立了滋阴学说。医家在各自的师承学术观感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特长,自成机杼。如施今墨擅用对药,蒲辅周善治温病,魏长春喜用花类药。这些都表示,临床大医之所以称为医家,多有自己的独自特长,术有专攻,而成为医家。
   
糖糖 | 2005-1-8 00: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医的古文基础

     稍能深入地研究和在临床上诊证略具真见者,都知吴氏之论,远远不及叶天士,薛生,王梦英等大家。立温病条辨为经典都没有什么,然而最,今日的中医大学生,除了学了一本温病条辨外,连〔温热经纬〕一书的名都未听过,更谈不上去研究叶天士的〔临证指南〕了。其它温病学诸书,更谈不细读了。
           中医文言文XML数据库
   
         您先上此网,再按《好康到相报》
    在《好康到相报‧生活便利屋》栏中,您最不能看,就是此网:《自由时报电子新闻网》,此网页中,有太多,《反对现代中国》的声音,不仅如此,连爱读传统文化的人,也被这些人,视为批判对象!您看了,就是完了!
    再按《好康到相报‧中医相关》
http://www.cgu.edu.tw/CM/cmweb/cm.htm
         《1》就能找到:中医文言文XML数据库
此网并有:
中医文献字符串检索
中医文献字符串实时在线检索 (OnLine Search)
快速中医药文献字符串检索页(GUEST BOOK)
中医药文献字符串检索5000个字符串
中医药文献字符串难字(古字)对应表
中医文言文方药名词定义:
新方八阵数据检索 (360方)
古方八阵数据检索(2000方)
景岳全书本草正从
黄帝内经
四大家 (下载)
古方八阵药物检索
中医古籍详细分类导览:
黄帝内经导读 (FTP)
刘河间导读 (FTP)
张子和导读 (FTP)
李东垣导读 (FTP)
朱丹溪导读 (FTP)
张景岳导读 (FTP)
   
中医文言文专书专著导览
   
2000年2月  千金方方剂  重点整理网页(共2367方)
2000年3月  河间六书方剂  重点整理网页(共519方)
    我向您推荐一网站:《好康到相报‧中医相关‧中医之钥》
    虽然,《中医之钥》,并不是句句都不能质疑,但是,从此书,就能至少看见:一般人《我也在内》,常常听见的西医病名及西医治疗!
      《2》中医档案区
[内科] . [针伤科] . [方药] . [考试] . [其它]
   http://www.tacocity.com.tw/pbcm/cmed.html

糖糖 | 2005-1-8 00: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医的古文基础

   古今谈:稍能深入地研究和在临床上诊证略具真见者,都知吴氏之论,远远不及叶天士,薛生,王梦英等大家。立温病条辨为经典都没有什么,然而最,今日的中医大学生,除了学了一本温病条辨外,连〔温热经纬〕一书的名都未听过,更谈不上去研究叶天士的〔临证指南〕了。其它温病学诸书,更谈不细读了。
bys001 | 2005-1-27 11: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医的古文基础

好帖子!我顶!
楼主的帖子写得好,我感到很受益,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看中医才会真正学好中医。这个见解我有同感。
看了“糖糖”的回贴更是感到这个论坛我来对了,感谢糖糖,虽然你不是对我讲的,但是从你的回贴中我学到很多,真诚的谢谢您。
3217253 | 2005-2-21 19: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糖糖 | 2005-2-22 20: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医的古文基础

    谢谢二位!
丁宁 | 2005-3-22 14: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医的古文基础

上高中的时候把学古文当作是一种负担,可现在才体会到,原味的才是一种美,作为中医的后备人才,我是一定会从研究经典开始,尽量找出一条使中医复兴的道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