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转帖]中医小说《小说中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中医小说《小说中医》
[复制链接]
3767
|
9
|
2005-3-25 09: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题解
“ 小说中医”,有二层意思,一是以小说形式普及中医,二是与“大而全”相对,小说者,小小说之也,意即所说仅为博大精深中医之一小部分,说我力所能及,能以小说形式表现的那一小部分,犹如海边拾贝,林中摘叶,管中窥豹而已。
以小说形式普及中医者,有明坚(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在先。所著《医林掇英》一书,以其师之医案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文达理透,读之如同侍诊于大师之侧。其文笔清雅流畅,有江南才子之风韵。故风行一时,远及东瀛。我有幸作为其最后六回的责任编辑,瞻其手稿,崇其才气,虽欲效法,然自忖自才,先自气馁,未敢动笔。然在全球化的汹汹浪潮中,中医现已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之一孤岛,急需普及,故不揣才低文陋,勉为其难,尝试写之。然未曾自信,未敢公之,虽师友之间,亦罕传阅。
一日,重读《温病条辨》,其序中有“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发束发”之言,观今中医之危,或如溺如焚,此作公之于众,虽然浅陋,或有微功,“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
敬请各位网友对拙作不吝赐教,虽一字一词之教,我亦当拜受其赐。
第一回
说老师言学生人物亮相
论规矩谈技艺何为关键
实习生青禾一早就来到省中医研究院的名医堂前,兴奋中又略带紧张, 今天她就要开始跟师实习了。昨天在医政科听说,自己要跟的这位张老师,年轻时在原来的医院就有“小神仙”的雅号,后来参加全省中医选拔考试,力拔头筹,于是调到省中医学院,从事医疗与教学,去年退休,被聘到这里的名医堂。当时拿到介绍信她就来名医堂了,找到名医介绍栏中张老师的照片,仔细观察。张老师细目长眉,笔挺鼻梁下的人中深而细,双唇虽薄而棱角分明,额头上绉纹也整齐得如同精心描画的一般。
青禾这时回想张老师的容貌,只觉得面孔淡化而线条清晰,这些线条弯曲而不柔弱,挺拔而不僵硬,有条不紊地描画出他那睿智儒雅的面庞。若给他画像,最适合的形式当推中国画里的线描。那素描中的明暗,或国画里的渲染,已是多余。
她正想着,不觉张老师已走近,她马上迎上去:“您是张老师吧,医政科安排我跟您实习。”说着递上介绍信。张老师边接信边说:“好,好,你来吧。”
诊室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朝阳射入,满室生辉。
青禾想,看来卫生是不必打扫了,那就先给老师沏茶吧。她扫见茶几上有个宝蓝色宜兴小茶壶,一旁还有个竹筒茶叶盒,就倒了些茶叶,将壶冲满水后端过来。张老师接过茶说:“谢谢。”
这时已有病人拿着病历本进来,师生二人马上接诊。
张老师问病,察舌,号脉,开方;青禾跟着察舌,号脉,记录,抄方。
这样,到了接近中午时,登记本上已有了十二个病人的姓名,室外已无病人候诊了。
张老师这时才腾出了感觉来品茶,随着淡绿色的碧罗春徐徐咽下,只觉香沁五脏,神清气爽。他边品茶边品味这位新来的女弟子。
只见青禾生着白晰的脸,黑亮的眼,透射着健美与机敏。她那白而润泽的面色,可作为《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的最佳的、最直观的注解。张老师想,以后再讲这段经文,可以青禾为教学模特。
“你有什么感想呀?通过这半天的实习。”张老师边喝茶边问。
青禾略一思忖,答道:“老师的思路有时跟得上,有时跟不上。”
“哦,”张老师用杯盖掠着浮在茶水上的茶叶,“说说看。”
“咱中医临床分理、法、方、药。在理法的阶段, 我觉得似乎还免强跟得上--可到了方药阶段--尤其是药的阶段,好象总跟不上。心中设想的方药,总跟老师实际开出的有不小的差距。” 青禾低头翻着笔记本说,“例如这个病例……”
“方药选择涉及到规范的问题。”
“规范?”青禾抬起头,“您是说--”
“ 如果以规范为标准,来划分中医与西医,那么中医的治疗可以归入不规范的一类。”张老师看着青禾疑惑的目光,又接着说:“不过不够规范并不等同于不科学、不优秀。”
青禾虽然稍有释然,但疑惑却有增无减:“中医是门科学技术,难道还能不规范?”
“如果从技术与艺术划分,我宁可将中医划入艺术。古人早有言‘医诚艺也’”。
听到这,青禾更感新奇,不自觉地深吸一口气,身体前倾。
“中医治病有多处与艺术相似或相同,如思维方式,重在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治疗决策技巧个体化、技艺化、非物化、非规范化;开出的药方如艺术作品,有鲜明的流派或个人风格等--这些对于规范的西医是不可想象的。”
“还有鲜明的风格?”青禾第对风格的第一反应就是宋词的豪放与婉约。
“有。如经方派处方沉郁严峻,时方派处方轻灵活泼--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的中医修养,对此是体会不深的。”
“那么老师”,青禾两眼放光:“我愿把前者比作太史公文,后者比作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小品。”
“善哉!”张老师好象黄帝听到了岐伯的妙论,不由得赞许青禾的悟性,“看来你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青禾有点不好意思:“是有点喜欢文学--不过听人说,这是青春病--我好象也未能免俗。”
“这俗不能免,尤其对学中医的。俗云:‘文理不通,难作医工。’而且在观察人,描写人方面,文学与中医相通。《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是作家和医家都应该达到的--好,话还回到中医治病上--你刚才说,方药阶段好象跟不上,是吧?”
“是。”
“ 在治法阶段,可以说还是近似规范的,只要辨证一样,并没有太多可选择的余地,不同的医者多可推得近似或相同的治法。例如数个中医同辨某证为“肝郁脾虚”,那就可能同样推得“疏肝扶脾”的治法。”
“是呀,好几次我设想的治法和你的都几乎一样。”青禾插言。
“分岐、不规范、个人风格就在于选方遣药阶段。常见的是同一治法,并不意味着必然用某一方药。”--张老师略作停顿--“或者必然不用同一方药。”
“那为什么呢?”青禾感到惊奇,急于听下文。
“原因之一是可供选择的项目远比西药丰富。在每个治法之下都可能有相当数量的待选方药。如假定立治法为‘疏肝扶脾’,那么你说如何来选方遣药?”
青禾背书式地说:“疏肝的方子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小柴胡汤、四逆散;扶脾的方子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理中丸、参苓白术散、归脾丸。疏肝的药有柴胡、白芍,当归、香附、枳实;健脾的药有白术、人参、茯苓、薏苡仁、苍术、扁豆……”
“暂停,”张老师打断青禾的罗列,“就这些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就足以变化无穷了。多首疏肝方剂与扶脾方剂中选用那些来组合,众味疏肝药及扶脾药中遣用那几味,何药为主,何药为辅,何药为佐,用量如何变化等,这都是有待选择而难以规范的问题。再加上每方必参的‘三因制宜’,可选项目就更多。而对于西医来说,一旦诊断明确,可供选择的项目相对有限。”
“至少是没有方这个选项,就是药也相对较少。”青禾补充道。
“对。其次是决定如何选择的因素大有区别。西医主要是靠逻辑与规范选择,具有针对性与替补性。如微生物感染,抗生素治疗;缺铁性贫血,就补充铁质;房室膈缺损,则手术修补。方法简明而直接,几乎是两点对应,一旦诊断确定,在治疗上并无更多的方法可供选择,针对某病某型,可见成千上万的医生开一模一样的处方。其方法共性强而个性弱。而且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其治疗方法还将日趋规范化,甚至物化,医生个体知识经验作用逐渐淡化。美国的Shortliffe等设计了一个诊疗体系,将其治疗决策物化,排除了医生个体思维、经验的参预,达到了逻辑化规范化。结果开出的处方比专家还要略胜一筹,得到了医疗界的普遍认可。”
“我听说国内也设计了中医专家的诊疗程序呀,不也是要将中医专家们的诊疗决策规范化吗?”
“可你见推广了吗?”
“只是听说,没见推广。”
“这批程序还没能得到中医界普遍的认可,就是专家们本人对它的处方结果也不能赞同,并不认为它可以超过或者代替自己。”
“那这是不是反映出,中医的逻辑与规范相对于西医较弱?”青禾努力跟随老师的思路。
“是,弱到了难以淡化个人因素的程度。”
“那么个人因素岂不是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表现了?”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在同一治则规范的范围内,每个中医都有自己的选择取向,其间虽有逻辑思维进行规范,使之不出治则的范围,但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参与,医者个人的年资、心态、师承、经验、性格的影响,必然导致百人百方,千人千方。”
“医生的性格也能导致处方的差别?”青禾在本上写下“性格”两字。
“能,古代医家早观察到孟浪者多遣虎狼之药,谨慎者喜用轻淡之品--当然,这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多数医者处于在二者之间,没这么典型。”张老师喝口茶,接着说:“所以,抽象的治法难以规定具体的方药。常见的是治法有限而方药无穷。”
青禾两眼再次放光:“我对这又有一比:犹如语法--字词虽然有限,而语句无穷无尽。”
“此比贴切!让我接着你这个创意引伸--正如语法只能使句子不错,而不能保证句子生动精彩一样,学好治法,背熟药味,也未必能开出效方--尽管开出的方子合乎治法。治法常见,而效方罕见。多见的是在同一治法规定下,方子各个不同,疗效参差不齐。可见治法只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教人以巧。”
“那么什么是巧呢?”青禾想,“千里来龙,到此结穴”,可能结穴正在此时,必须细心听,认真记。
“治法治则可以说都是规矩,而巧主要在于由治法到方药的阶段。相对而言,规矩易学而巧难达到,然只有此阶段达到了巧的程度,方可开出效方。所以说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从治法到方药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达到知常达变,其变高超的境界,可谓之巧。学巧才是实习的主要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学到巧呢?”青禾觉这才是今天最想知道的问题。
“这巧不容易从书本上--那怕是经典著作中--得到。从书上多可学到规矩,而不易学到巧。有些中医硕士、搏士无暇临床,主要精力放在啃书本,写论文、作实验上,结果毕业后其临床能力还不如早上临床的本科生,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即是此意。”
“是的,我前几天从报纸上就看到老中医们报怨他们不会看病,只会请小白鼠点头,要反思中医教育。”青禾从对高学历者的贬低中感到一丝快意--因她考研未果。
“历史上温病学家吴瑭通过‘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体会感悟,摸索出了治疗温病之巧--这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得巧,虽然切实,然而效低,而且并非人人都能达到吴瑭的成就。所以跟师就成为学巧的重要的途径,与此相应,师带徒方式一直是中医教育的主流。”
“那我学了几年中医,今天到老师这里才算是归入了主流。”青禾颇有认祖归宗之感。
“可你们实习的时间太短。”张老师不无遗憾。
“那我就更要请教老师如何才能尽快的学到巧。”青禾满眼都是诚恳,想自己赶研超博亦未必无望。
“这就要看你的悟性高不高。选方遣药中许多的巧,是难以用文字语言表现的--虽然我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但也常常力不从心。你们只能在跟师过程中反复体会、精心体悟,通过相当时间的潜移默化方能学到。 要多比较在同一治法下,老师的方药与自己所选所遣差别何在,结合病例思考为何有此差别,如此反复体会。”
听到这,青禾又翻看自己抄的方子。
张老师看在眼里,说:“方子要抄,但重点不在此。有些实习生,只对老师的某些效方感兴趣,抄了不少,这是学不得法。因为效方只是巧的结果而非巧,从中可以体会巧,至于体会到体会不到,体会多少,要看个人的悟性,只记方子不行。我跟我老师实习时,开始也象拾宝一样,忙着往自己本子上抄方,后来不等老师说,自己就不抄了。”
“为什么不抄了?”
“抄了几天,发现老师用方遣药中规中矩,多是经方或是《方剂学》教材上的方,并无新奇之处。用药也绝无‘原配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的甘蔗’之类炫奇之药,多是《中药学》课本中的药。总之,都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哪都找得到、见得到,又何必抄。但是这平常方,寻常药经他手一用,如同点石成金,疗效明显。这说明老师貌似守拙,不图新奇,而其实有大巧存焉。 正如古语所言‘大道低回,大味必淡’‘大巧似拙’。小聪明,小技巧好学,而这大巧非多年体会不能学会。而且小聪明小技巧常只可针对一时一病一症之用,而大巧才可济一世之用。所而学生要向老师学习的,正是这用方之巧,而不是方之组成。如其不然,难免如古医家所说的‘学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不治,用方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
“为什么又是学习又是实践的,却还落得如此结果呢?”青禾疑惑,心想自己以后可别如此。
“无非一是虽然知用方而不善辨证,二是守死方不知变通,持方以撞病;三是虽知变而不达变通之巧,或许弄巧成拙,愈变愈糟。 三据其一,岂有疗效。难免叹无方可用。”
青禾的双眼第三次放光:“老师,我这儿又有个比喻。”
“青禾真是妙比连珠呀。”张老师放下茶杯。
“效方是鱼,巧才是渔。”
“对!与其得一鱼之食,何如得善渔之事。《伤寒论》之所以不当作方书检方,而作为教材、作为经典反复学习研究,无非是不满足于书中百余方剂,而想得到仲景得用药之巧罢了。”
当、当、当……壁上的电子钟响了,二人抬头一看,分针时针重合,正压在12上。
张老师站起身,边脱白大褂边说:“青禾,咱们正点下班。这个问题你得在实习中慢慢消化体会, 我遇机会也要讲。 ”
欲知张老师还要讲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杏林魔术师
|
2005-3-31 16: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小说《小说中医》
哪可得您全文
专业性梢强。行外之人恐难理解。
引用之语梢多,对话中口语太少,比喻不多。不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崇黄慕景
|
2005-4-4 11: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小说《小说中医》
此文在中国中医药论坛上连载。
所提建议我会认真考虑,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魔术师
|
2005-4-7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小说《小说中医》
多谢
吾亦有志用小说普及中医
望与您合作
QQ:404932040
YOUHU6798535@SOHU.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魔术师
|
2005-4-7 16: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小说《小说中医》
请将您的大作发到我的邮箱好吗?
万分感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bys001
|
2005-6-18 18: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小说《小说中医》
好呀,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中医复兴
|
2005-12-27 16: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小说《小说中医》
我也有把中医写成小说或拍成电视剧来普及的想法,希望见贴后能与我联系,让我们大家共同为民言族医学做点事情.我的QQ号是502566991.电话:010-86344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崇黄慕景
|
2005-12-30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小说《小说中医》
中医复兴先生:
小说中医一书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联系电子信箱为iqwx401@sohu.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xuzhihong888
|
2006-3-12 04: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小说《小说中医》
为中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每个中医爱好者的愿望。我们学中医的更是责无旁贷。柯雪帆老师的书我也有幸拜读过。和老兄你的相比,我觉得柯老师的更实际,质朴,贴近临床;老兄你的就有一些玄谈的嫌疑(就这一篇而言)!不是救人的招数,有点花拳绣腿。
个人认为:医生当中,偏重西医的容易落入庸俗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西方的更明显,因为这种观点就是西方的医生提出来的);以中医为主的可能会陷入玄虚(多为道家思想)的境界。所以有人说十个中医九个吹!!这可能是学中医容易得的一个毛病。
-=-=-=-=- 以下内容由
xuzhihong888
在
2006年03月12日 04:14am
时添加 -=-=-=-=-
继续加油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甘草子
|
2006-3-14 12: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小说《小说中医》
不知道谁有以前《上海中医杂志》上连载过的一系列小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崇黄慕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