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深入道出「苍生大医」之「诚」的心境──兼述此文的作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深入道出「苍生大医」之「诚」的心境──兼述此文的作者
[复制链接]
1633
|
6
|
2004-7-22 17: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深入道出「苍生大医」之「诚」心境──兼述此文的作者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以此为名也!」──《千金要方;序》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斯盖医之本意也!」
「凿径开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大医精诚第二》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渗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薄刚柔之异。惟用心精微者,始方与言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虽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
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斯盖医之本意也。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衒功能,谅非仁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我将实际的原文作了裁减,并非是我不尊重作者的宗教信仰,我也不是个肉食者,而是,为了培养更多所谓的「苍生大医」,我不得不如此!请原谅!
含灵:指人类。 蔕芥:嫌恶 下痢:拉肚子
我不是学中医的,当然,也没成为中医师,只是读过《大医精诚》及相关的数据,因此,自认为没有论断的资格,我只是提供目前自己的想法、体会,给所有的中医人参考。《中医:来自中国的医学》
我的想法是,《大医精诚》,可改为《大医诚精》:以「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诚」心为首,其次才是「精」湛医术的追求,因为,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诚」心,才会生出对「精」湛医术的追求;有对「精」湛医术的追求,不一定会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诚」心。如果,此人只是一味追求「精」湛的医术,可能在他的心理,盼望天下的病人越多越好,病势越重越好,好让病人不断地上门求医,使自己的财源,滚滚而来,源源不断!
我在此,先从纯以本文的内容,来看「苍生大医」的心境!
要了解「苍生大医」之前,必须先了解「慈悲」的定义。
首先,「慈悲」,是基于人性中,普遍有着离苦得乐的强烈趋向,来作为它的出发点。
当一个人遭遇到痛苦,有着「恨不得马上就离苦得乐」的强烈渴求时,此人可能会推想到,其它跟他同样受苦的人,是不是有跟自己一样的体验,这时候,就会对同样的受苦之人,产生了亲爱之情,也就是所谓的「同病相怜」,这时,因「悲」心而生起的「慈」心,就会出现了!
而本文所谓的「苍生大医」,首先,是个【自己对苦难,有着很深刻的体验,因此,会对天下的受苦之人,抱着极为深重的「慈悲心」】的人,否则,不会在心中,发下「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认真的重誓!
「恻隐」一词,是出于孟子《公孙丑章》,著名的四端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不忍人之心,是「不忍心见他人受苦」之心。怵惕,是「惊骇恐惧」之意。而杜甫的《梦李白》诗,开头就说,「死别以吞声,生时常恻恻!」可以推知,「恻隐」 ,是指深源于内心的、因见别人受苦,而自己所生的,这种「悲伤、难过的心情」!而再回到「大慈恻隐之心」上来,可以换句话说,就是「大慈大悲之心」!
而面对眼前「疾厄求救者」,因为「苍生大医」的「悲心」深重、且将「悲心」放在自己的信念之首,所以,对激起的「救苦之心」,抱持极为高度热忱、极为专注投入的人,甚至到了「过分狂热」、「浑然忘我」的境界!而在「苍生大医」的治病的过程里,心中就只惦挂着,自己眼前的别人「痛苦」,看见别人「痛苦」而生起的「悲心」,因此,「苍生大医」除了感到「受痛苦」之外,心中别无他物,当然,别人的出身等等为何,「苍生大医」都留意不了!不但留意不了,且顾不了自身的安危了!甚至是,连自身的安危都不管了!更甚至是,可能连「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感受不到,就只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的存心,与这种因为「悲心深切」,而生起之「大无畏」的精神、举动:「一心赴救」。「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还有,「苍生大医」对眼前的「疾厄求救者」,因「悲」心而生起的「慈」心,所以,对眼前的「疾厄求救者」产生了「深爱之情」,这就是本文所说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记得家姊在某一晚上得病,我听到姊姊痛苦的呻吟声,心灵也感到非常的苦痛。因不放心姊姊的病,心急不安,不能入眠;可是越是心急,越觉夜长,干急的等天亮了,好去请医生。而父母见自己的儿女得病,心里总有深重的同情,而且着急得很。」全文摘录于《佛网‧修学大悲法门》一文。
由于对眼前的「疾厄求救者」,「苍生大医」所生的「慈爱之深、悲心之切」,因此,不自主的,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见彼苦恼,如己有之,深心凄怆」,如果您曾经爱过一个人很深,就会体验到,这种「感受相通」之爱!
因此,「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结合上文所说的,「苍生大医」会出现这样的举止,便非常自然了!
「苍生大医」的,存心如此是这般,但是,要达到这种境地,不太容易:因为,离苦得乐是每一个人的强烈需求,要作到这种境地而心中无悔无瞋,它的背后,除了自己要对苦难,有着极深刻的体验,而导致的极深重的悲心,因此所生的:对「疾厄求救者」有着极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大无畏精神之外,还需要有很深的忍力,以及因坚定的心愿,所生的「历经身体不适、自我期许的压力,却不放弃」的定力,更不要说,是为了「普救含灵之苦」的「誓愿」,生出对「精」湛医术的追求!表面上这些修养都不相同,但是,都是从一个「因救苦之誓愿」的「诚」心而生,所以,「大医精诚」之所用的「诚」字,可以说,描写、刻画的「名副其实」!
也许有人会说,「苍生大医」之如此存心,是为了得到「金钱等等的外在报酬」,如果要是「外在报酬」没有得到,就不必这样了!
在此,请看《大医精诚第二》的末段,谈到为医的本意:「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斯盖医之本意也!」但,是「只有」的意思!而且从「大慈恻隐」之心的解释来看,可以推知,「苍生大医」的「行医」动机,并不是只为了,得到「金钱等等的外在报酬」!而且,「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苍生大医」因过份专注、投入于别人的「苦痛」,且顾不了自身的安危!甚至是,连自身的安危都不管!冒着这样,可能会因此丧命的风险,「但作救苦之心」,如果因此而丧命,那么,「金钱等等的外在报酬」对「苍生大医」而言,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再说,「医疗业」基本上是一个,医生藉医治病人,来赚钱维生的行业,病人在得到医治的时候,一定要先付医药费,除非,医生以义诊方式来行医!总之,如果这世间没有病苦,「医生」就根本无法生存了!但是,「苍生大医」的「悲心」,极为深重,「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心赴救」都来不及了,哪有心思、时间,去想到:会不会危害到自己的财源?让自己无法以此生存?
对于「苦楚,不离斯须」的病人而言,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她或他的面前,纵使绮罗满目,丝竹凑耳,珍馐迭荐,醽醁兼陈,大都毫无感受,只有感受痛苦和强烈渴求解脱的愿望,我就有这样的体验。
而医者在病患面前「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只会增加病人「因求不得健康」而生的难过沮丧、经对比后的自卑情绪等等的心理痛苦,推而广之,莫对失意人讲得意事,此理亦同!因此,「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
「我在肿瘤科当医生的时候,看见许多喉头插管、完全不能吃东西的癌症病患,及探望病人们的家属:有的会慈悲地保护癌症患者的心,不在病人面前吃东西,引动病人的食欲,增添病人因「吃不得」的懊恼、痛苦;但有的家属比较粗心,没有去体会过患者的感受,就时常在病人眼前,吃得津津有味,还讨论什么食物比较好吃,而病人的眼睛,就只能紧盯着食物,开始流口水;也有病人很生气,怨叹家属都不体谅!我看过太多的这种情形了‧‧‧‧」〈摘录自郭惠珍医生演讲集〉
打到这里,我深深的感觉到,暂且放下「苍生大医」对精湛医术的追求,光看「因救苦之誓愿」的而生的「诚」心,「苍生大医」哪里是个普通、一般的医生呢?
而这位《大医精诚第二》的作者,本身是个道教医学家,就连写到此篇的时候,因为对道教太过热情投入,「余观神仙之书,谓身生羽翼,飞升轻举者,莫过于服丹,每咏言斯事,未尝不切慕于心,纵艰远而必造,虽小道也亦求,不惮始终之劳,拒辞朝夕之倦,五灵三使之药,九光七曜之丹」《见太清丹诀自序》,所以,「澄神内视」、「医方卜筮」、「至人」、「不皎不昧」这些道教词语,就这样流露在他的笔下。
在他小的时候,「余自幼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这件事,带给他很深的印象,使他过百岁时的著作,《千金翼方》序,就再次提起!因此,在他十八岁至过了百岁为止,「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手不释卷。」《千金要方》
在此,有必要先了解,此文作者的一生!
医者,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难为用也。」周宣帝时,医者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上古神仙〉,岂虚言哉!」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之赋,其序曰:「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 〈他〉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生〈秦代神仙〉之俦也。」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名医愈疾,其道何如?」答曰: 「〈中略〉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
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
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医者口以传授,有如目睹。东台侍郎孙处约将其子:俊、佑、佺以谒,对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如其言。凡诸异迹,多此类也。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详看旧唐书;方技传》
他生于西魏大统七年,而去世于唐初永淳元年!《可看考据》
我读了他的著作及相关记载,我想,他的一生,可用「爱谈名言,清凈自居」、「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来形容之。而作者生前,是道教医学家,而我为了,配合此文作者的为人,因此,不登载他的名字。
「爱谈名言」:爱谈古今名言,嘉言典章,可以垂范作则 ,以训于世。
「清凈自居」: 身处尘劳,心恒清静,不染世欲,以道自居。
「爱诸数术」:「数」:天文地理、阴阳度数;「术」:医卜命相,咒水书符
「摄卫自居」:「摄」:保卫生命,固精养气;「卫」:调摄身心,节劳静神。
因此,「爱诸数术,摄卫自居」:爱好此数术,并以摄卫自居的人─可以益寿、修世,不求他学。《以上文字批注,皆取材自【愣严经讲义‧圆瑛法师汇集】 》全文可看,http://www.guoxueqime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7&ID=2654【糖糖作‧楞严经节选及我所作的导读文字】一文。
而【千金方】之《大医习业第一》中说: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又须妙解诸家相法,阴阳禄命,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兼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又须博览群书,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志之;不读《佛经》,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徳;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见而学之,则于医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所以,《大医精诚第二》的思想渊源,源自于「慈悲喜舍之徳」,「慈悲喜舍之徳」就如前述,此文作者又「兼好释典」,所以会这样写,但是,我要在此声明,如果您不是佛教徒,「慈悲喜舍之徳」就如前述,如果您是,就请参考http://www.guoxueqime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7&ID=2596《糖糖作‧宗教方面问题的厘清──响应竹小姐》一文。
最后,我很想要说的是,尽管读者,不是像此文的作者一样,是个极出名的高道,但是,做个此文所说的「苍生大医」,也是值得有此心愿的人,努力的目标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糖糖
|
2004-7-22 17: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道出「苍生大医」之「诚」的心境──兼述此文的作者
「人命至重,貴于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以此為名也!」──《千金要方;序》
「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斯蓋醫之本意也!」
「鑿徑開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大醫精誠第二》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滲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薄剛柔之異。惟用心精微者,始方與言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蔔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聼塗説,而言醫已了,深自誤哉!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雖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壹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
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
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斯蓋醫之本意也。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衒功能,諒非仁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我將實際的原文作了裁減,並非是我不尊重作者的宗教信仰,我也不是個肉食者,而是,為了培養更多所謂的「蒼生大醫」,我不得不如此!請原諒!
含靈:指人類。 蔕芥:嫌惡 下痢:拉肚子
我不是學中醫的,當然,也沒成為中醫師,只是讀過《大醫精誠》及相關的資料,因此,自認為沒有論斷的資格,我只是提供目前自己的想法、體會,給所有的中醫人參考。《中醫:來自中國的醫學》
我的想法是,《大醫精誠》,可改為《大醫誠精》:以「誓願普救含靈之苦」的「誠」心為首,其次才是「精」湛醫術的追求,因為,有「誓願普救含靈之苦」的「誠」心,才會生出對「精」湛醫術的追求;有對「精」湛醫術的追求,不一定會有「誓願普救含靈之苦」的「誠」心。如果,此人只是一味追求「精」湛的醫術,可能在他的心理,盼望天下的病人越多越好,病勢越重越好,好讓病人不斷地上門求醫,使自己的財源,滾滾而來,源源不斷!
我在此,先從純以本文的內容,來看「蒼生大醫」的心境!
要瞭解「蒼生大醫」之前,必須先瞭解「慈悲」的定義。
首先,「慈悲」,是基於人性中,普遍有著離苦得樂的強烈趨向,來作為它的出發點。
當一個人遭遇到痛苦,有著「恨不得馬上就離苦得樂」的強烈渴求時,此人可能會推想到,其他跟他同樣受苦的人,是不是有跟自己一樣的體驗,這時候,就會對同樣的受苦之人,產生了親愛之情,也就是所謂的「同病相憐」,這時,因「悲」心而生起的「慈」心,就會出現了!
而本文所謂的「蒼生大醫」,首先,是個【自己對苦難,有著很深刻的體驗,因此,會對天下的受苦之人,抱著極為深重的「慈悲心」】的人,否則,不會在心中,發下「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如此認真的重誓!
「惻隱」一詞,是出於孟子《公孫丑章》,著名的四端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納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党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不忍人之心,是「不忍心見他人受苦」之心。怵惕,是「驚駭恐懼」之意。而杜甫的《夢李白》詩,開頭就說,「死別以吞聲,生時常惻惻!」可以推知,「惻隱」 ,是指深源於內心的、因見別人受苦,而自己所生的,這種「悲傷、難過的心情」!而再回到「大慈惻隱之心」上來,可以換句話說,就是「大慈大悲之心」!
而面對眼前「疾厄求救者」,因為「蒼生大醫」的「悲心」深重、且將「悲心」放在自己的信念之首,所以,對激起的「救苦之心」,抱持極為高度熱忱、極為專注投入的人,甚至到了「過分狂熱」、「渾然忘我」的境界!而在「蒼生大醫」的治病的過程裏,心中就只惦掛著,自己眼前的別人「痛苦」,看見別人「痛苦」而生起的「悲心」,因此,「蒼生大醫」除了感到「受痛苦」之外,心中別無他物,當然,別人的出身等等為何,「蒼生大醫」都留意不了!不但留意不了,且顧不了自身的安危了!甚至是,連自身的安危都不管了!更甚至是,可能連「嶮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都感受不到,就只有「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一心赴救」的存心,與這種因為「悲心深切」,而生起之「大無畏」的精神、舉動:「一心赴救」。「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
還有,「蒼生大醫」對眼前的「疾厄求救者」,因「悲」心而生起的「慈」心,所以,對眼前的「疾厄求救者」產生了「深愛之情」,這就是本文所說的:「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記得家姊在某一晚上得病,我聽到姊姊痛苦的呻吟聲,心靈也感到非常的苦痛。因不放心姊姊的病,心急不安,不能入眠;可是越是心急,越覺夜長,幹急的等天亮了,好去請醫生。而父母見自己的兒女得病,心裏總有深重的同情,而且著急得很。」全文摘錄於《佛網;修學大悲法門》一文。
由於對眼前的「疾厄求救者」,「蒼生大醫」所生的「慈愛之深、悲心之切」,因此,不自主的,就會產生這樣的感覺,「見彼苦惱,如己有之,深心悽愴」,如果您曾經愛過一個人很深,就會體驗到,這種「感受相通」之愛!
因此,「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結合上文所說的,「蒼生大醫」會出現這樣的舉止,便非常自然了!
「蒼生大醫」的,存心如此是這般,但是,要達到這種境地,不太容易:因為,離苦得樂是每一個人的強烈需求,要作到這種境地而心中無悔無瞋,它的背後,除了自己要對苦難,有著極深刻的體驗,而導致的極深重的悲心,因此所生的:對「疾厄求救者」有著極高度的責任感、以及大無畏精神之外,還需要有很深的忍力,以及因堅定的心願,所生的「歷經身體不適、自我期許的壓力,卻不放棄」的定力,更不要說,是為了「普救含靈之苦」的「誓願」,生出對「精」湛醫術的追求!表面上這些修養都不相同,但是,都是從一個「因救苦之誓願」的「誠」心而生,所以,「大醫精誠」之所用的「誠」字,可以說,描寫、刻畫的「名副其實」!
也許有人會說,「蒼生大醫」之如此存心,是為了得到「金錢等等的外在報酬」,如果要是「外在報酬」沒有得到,就不必這樣了!
在此,請看《大醫精誠第二》的末段,談到為醫的本意:「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斯蓋醫之本意也!」但,是「只有」的意思!而且從「大慈惻隱」之心的解釋來看,可以推知,「蒼生大醫」的「行醫」動機,並不是只為了,得到「金錢等等的外在報酬」!而且,「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蒼生大醫」因過份專注、投入於別人的「苦痛」,且顧不了自身的安危!甚至是,連自身的安危都不管!冒著這樣,可能會因此喪命的風險,「但作救苦之心」,如果因此而喪命,那麼,「金錢等等的外在報酬」對「蒼生大醫」而言,有什麼價值可言呢?再說,「醫療業」基本上是一個,醫生藉醫治病人,來賺錢維生的行業,病人在得到醫治的時候,一定要先付醫藥費,除非,醫生以義診方式來行醫!總之,如果這世間沒有病苦,「醫生」就根本無法生存了!但是,「蒼生大醫」的「悲心」,極為深重,「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一心赴救」都來不及了,哪有心思、時間,去想到:會不會危害到自己的財源?讓自己無法以此生存?
對於「苦楚,不離斯須」的病人而言,大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她或他的面前,縱使綺羅滿目,絲竹湊耳,珍饈迭薦,醽醁兼陳,大都毫無感受,只有感受痛苦和強烈渴求解脫的願望,我就有這樣的體驗。
醫者在病患面前「安然歡娛,傲然自得」,只會增加病人「因求不得健康」而生的難過沮喪、經對比後的自卑情緒等等的心理痛苦,推而廣之,莫對失意人講得意事,此理亦同!因此,「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壹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
「我在腫瘤科當醫生的時候,看見許多喉頭插管、完全不能吃東西的癌症病患,及探望病人們的家屬:有的會慈悲地保護癌症患者的心,不在病人面前吃東西,引動病人的食欲,增添病人因「吃不得」的懊惱、痛苦;但有的家屬比較粗心,沒有去體會過患者的感受,就時常在病人眼前,吃得津津有味,還討論什麼食物比較好吃,而病人的眼睛,就只能緊盯著食物,開始流口水;也有病人很生氣,怨歎家屬都不體諒!我看過太多的這種情形了‧‧‧‧」〈摘錄自郭惠珍醫生演講集〉
打到這裏,我深深的感覺到,暫且放下「蒼生大醫」對精湛醫術的追求,光看「因救苦之誓願」的而生的「誠」心,「蒼生大醫」哪里是個普通、一般的醫生呢?
這位《大醫精誠第二》的作者,本身是個道教醫學家,就連寫到此篇的時候,因為對道教太過熱情投入,「余觀神仙之書,謂身生羽翼,飛升輕舉者,莫過於服丹,每詠言斯事,未嘗不切慕於心,縱艱遠而必造,雖小道也亦求,不憚始終之勞,拒辭朝夕之倦,五靈三使之藥,九光七曜之丹」《見太清丹訣自序》,所以,「澄神內視」、「醫方蔔筮」、「至人」、「不皎不昧」這些道家、道教詞語,就這樣流露在他的筆下。
在他小的時候,「余自幼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這件事,帶給他很深的印象,使他過百歲時的著作,《千金翼方》序,就再次提起!因此,在他十八歲至過了百歲為止,「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手不釋卷。」《千金要方》
在此,有必要先瞭解,此文作者的一生!
醫者,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歎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難為用也。」周宣帝時,醫者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嘗謂所親曰:「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方助之以濟人。」及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謂曰:「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上古神仙〉,豈虛言哉!」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
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司以居焉。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師資之禮以事焉。時庭前有病梨樹,照鄰為之賦,其序曰:「癸酉之歲,余臥疾長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雲:『是鄱陽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廢。 〈他〉道合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生〈秦代神仙〉之儔也。」照鄰有惡疾,醫所不能愈,乃問:「名醫愈疾,其道何如?」答曰: 「〈中略〉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糾糾武夫,公侯幹城」,謂大膽也。《傳》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易》曰:「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
自云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詢之鄉里,咸云數百歲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然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達不死者也。
初,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醫者口以傳授,有如目睹。東台侍郎孫處約將其子:俊、佑、佺以謁,對曰:「俊當先貴;佑當晚達;佺最名重,禍在執兵。」後皆如其言。凡諸異跡,多此類也。
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經月余,顏貌不改,舉屍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自注《老子》、《莊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代。又撰《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及《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詳看舊唐書;方技傳》
他生於西魏大統七年,而去世于唐初永淳元年!《可看考據》
我讀了他的著作及相關記載,我想,他的一生,可用「愛談名言,清凈自居」、「愛諸數術,攝衛自居」來形容之。而作者生前,是道教醫學家,而我為了,配合此文作者的為人,因此,不登載他的名字。
「愛談名言」:愛談古今名言,嘉言典章,可以垂範作則 ,以訓於世。
「清凈自居」: 身處塵勞,心恒清靜,不染世欲,以道自居。
「愛諸數術」:「數」:天文地理、陰陽度數;「術」:醫卜命相,咒水書符
「攝衛自居」:「攝」:保衛生命,固精養氣;「衛」:調攝身心,節勞靜神。
因此,「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愛好此數術,並以攝衛自居的人─可以益壽、修世,不求他學。《以上文字批註,皆取材自【愣嚴經講義‧圓瑛法師彙集】 》全文可看,http://www.guoxueqime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7&ID=2654【糖糖作‧楞嚴經節選及我所作的導讀文字】一文。
【千金要方】之《大醫習業第一》中說:
【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又須妙解諸家相法,陰陽祿命,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兼熟,如此乃得為大醫。又須博覽群書,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志之;不讀《佛經》,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徳;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曜天文,並須探賾,若能見而學之,則於醫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所以,《大醫精誠第二》的思想淵源,源自於「慈悲喜舍之徳」,「慈悲喜舍之徳」就如前述,此文作者又「兼好釋典」,所以會這樣寫,但是,我要在此聲明,如果您不是佛教徒,「慈悲喜舍之徳」就如前述。如果您是,就請參考http://www.guoxueqime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7&ID=2596《糖糖作‧宗教方面問題的厘清──回應竹小姐》一文。
最後,我很想要說的是,儘管讀者,不是像此文的作者一樣,是個極出名的高道,但是,做個此文所說的「蒼生大醫」,也是值得有此心願的人,努力的目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7-22 17: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道出「苍生大医」之「诚」的心境──兼述此文的作者
此文主要论点有二:深入道出「苍生大医」之「诚」心境、兼述此文的作者。
此文主要論點有二:深入道出「蒼生大醫」之「誠」心境、兼述此文的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7-22 18: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道出「苍生大医」之「诚」的心境──兼述此文的作者
批注:改为解释。
批註:改為解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bonefzy
|
2014-4-21 15: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嘘,低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蠢华磊
|
2014-4-21 15: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fnct
|
2014-4-21 15: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狗不挡路,挡路的都是路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糖糖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