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相信中医 发展中医 坚持不懈 终成大器。讲得实在、你现不妨用批判与比较的实践来认识中医、我搞经络图示仪我就不是中医、而批判中发展中医、不要门户之见。要公平!摘些过去网文以求商榷:“
让《经络图示仪》建立中医学初级标准是捷径
(中医不改革、落后就得挨打!)
我读了 〖中医药的科学性在哪 〗彭 坚 同志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摘录些来谈些感受,由此来讲些《经络图示仪》建立中医学标准的可行性、也同彭 坚 同志来商榷其可行性,望同仁志士都助中医学发展。……摘文如下:“
2.方法之源
毋庸置疑:中医是一门科学,构成这门科学的,不仅仅是几千年来积淀的丰富经验,更重要的是在经验之上有一套完整的、驾驭经验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中医自身独到的科学方法。但是,它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决定性影响的西方自然科学采用的方法论截然不同,因而难免引起人们的疑惑。中医是一门古代自然科学,更准确地说,它应当是一门复杂科学,它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治疗疾病所采用的主要是信息处理的方法,而不是西方自然科学(包括当代医学)所惯常采用的还原论。
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可以采用解剖的方法,即打开来看,这是静态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不打开,从外面观察,这是动态的研究方法。在当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医学最终选择了后者。这种方法论的渊源之一,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书中第21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话的字面意思是:道这个东西,是混沌模糊的。它的内部,有形象,有物质,从外面观察,似乎能看清楚,却又看不真切。在它的幽暗深处,藏有精气。这种精气是十分真实的,有信息传递出来。从外面看不真切的是象和物,因为形象和物质是静态的;能够感受到的是精,因为精气是动态的,老子用“其精甚真”来强调流动的的精气给人造成的逼真的感官冲击;能够收集到的是信,因为流动的精气将内部的信息带到了外面。
这不正是概括了人体生命活动这个复杂系统所具有的模糊性、不可直观的特点,并且揭示了医学可以为之采取的研究方法吗?的确如此!请紧紧抓住象、物、精、信这四个关键词。先讲信,信的意思是凭据、信息。人,只要是活着的人,不论处在健康、亚健康、患病的哪一种状态,总是有愉悦、疲乏、不适、疼痛等各种感觉,这就是体内发出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自己可以感受到,旁人也可以观察到。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从各个角度来捕捉、收集病人体内发出的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分类、归纳、抽象,上升为“证”。证是经过加工提炼之后的信息,可以据此确定疾病是在体表、还是在体内,属于寒性、还是属于热性,人与疾病之间的态势是属虚、还是属实,整体性质属阳、还是属阴,这就形成了有名的“八纲辨证”。在辨证清楚之后,医生或用针灸,或投汤药,给予种种治疗,而采用的所有治疗措施,都是医生向病人体内输入信息。病人经过治疗后,是好是坏,又会通过新的信息——主观感受和客观体征的改变反馈到医生那里,医生再决定如何进一步治疗。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表达的“辨证论治”思想。
3.辨证论治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辨证有严密的逻辑,论治有严格的规定,不是可以任意妄为的。这就与光凭经验用药的“经验医学”有了本质的差别。举例来说,《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在这里,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种症状,就是患者得病后体内发出的四种信息,这一组信息经张仲景分析、归纳后,抽象、上升为风寒表虚证,而后用桂枝汤治疗。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构成的桂枝汤这个信息组,在输入患者体内后,使体内原来发出的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一组信息迅速消失。于是,这种特定信息的输出与输入,形成了一个范式,清代伤寒名家柯琴称之为“桂枝汤证”,并且将伤寒方所适应的证全部命名为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继而提出以“汤证结合”为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汤证结合”或“方证结合”概念的提出,使输出信息与输入信息的搭配标准化、规范化,达到了信息处理的最佳效果。掌握和贯彻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就可以使中医摆脱经验医学的桎梏,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大幅度提高治病的疗效。为什么中医临床家总是反复强调治病时要“认证无差”?因为对疾病信息的归纳、分析、判断一旦有错,再多、再好的方子也不会有效;为什么经方派医家一再叮嘱用伤寒方必须用原方,“不可随意挪动”?因为几乎每一首伤寒方都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被多次证明:这是对应于某一个证的最佳输入信息组合,如果随意加减,破坏了它的结构,即使认证再准,输入了错误的信息,治疗同样会失败。只要认真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在《伤寒论》里,有分析,有综合,有演绎,有归纳,有抽象,有推理,有假设,有比较,组方慎密,计量严谨,中国古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成果,被张仲景运用发挥得酣畅淋漓。在这里,不需要解剖知识,不需要动物模型,不需要药理试验,不需要实验研究,不需要统计分析,不需要检测指标,总之,不需要使用任何现代医学的常规方法,只需要掌握好患者与医生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也就是掌握好辨证论治这个中医处理人体信息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就能有效地治疗疾病。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所有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是近现代医学从来没有采用过的方法,是目前中医、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相互勾通中最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它却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医认病、治病最犀利的武器。
4.“金标准”
有人认为:中医的治疗经验不具备可重复性,不能经统计学处理,因而它是一种经验医学。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如果是针对西医所说的病,中医任何良方可能都经不起统计学处理;如果是针对中医所说的证,中医无数方药的疗效不仅经得起亿万次的统计学处理,而且精确的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极高的疗效,例如《伤寒论》中的两百余首经方,重复了1800余年,至今仍然疗效卓著。请问,有哪一种西药比得上中医古方的这种统计和重复呢?如果一概用评价西医的当代科学标准来评价中医,一概用研究西医的科研方法来研究中医,必然导致中医的悲剧,但这何尝又不是当代科学的悲剧?明明看到那些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治某种病疗效卓著,用他的方子去做实验,却得不出阳性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只好否定,这不是活脱脱的“睁眼瞎”吗?这把貌似公正的“金尺子”,不知挫伤了多少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了屈从西医的科研标准,他们只好放弃自我,而放弃自我的结果,导致搞了几十年的科研,却拿不出几项象样的、世界级的中医成果来。这不是中医不科学,更不能证明中医治病无效,只能说中医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自己这门学科的“金标准”。由于现代社会几乎再找不到类似于中医这样的古代自然科学,没有参照物,要建立自己的“金标准”,实属不易!百般无奈,只好先借别人的鞋来紧自己的脚,甚至要削足适履,还得低声下气,这种做小媳妇的日子当然是不好过的。我认为中医的科研要想扬眉吐气,取得真正的突破,必须走自己的路,而要走自己的路,必须先做自己的鞋,建立一套适合本门学科的科研方法和评估体系,如果一时作不到,不妨把全面继承放在首位,耐心等待当代科学的嬗变,否则,一条死胡同走到黑,是难有出头之日的。
近年有报导说,日本研制的《伤寒论》小柴胡汤制剂已成功打入美国的药品市场,我虽然不知道“小柴胡”是如何逃脱“统计学处理”这一类紧箍咒的,但觉察到西方人并不把“金标准”当作甚么金科玉律来卡中医的脖子,也许是因为他们更加能体会到当代主流医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弊病,也许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缘故吧,总之他们一直在假装“睁眼瞎”,明明用实证的方法看不到经络的存在,却不去否定针灸的科学性,反而大开绿灯,到处放行,这种中国式的“难得胡涂”倒表现了一种科学的聪明。如果硬把当代科学当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自己完全不懂并且根本不想去弄懂的东西统统斥之为非科学,岂不是太狭隘、太霸气一点了吗?倘若我们的科学工作者能够意识到当代科学和当代医学的某些不足和缺陷,稍微留意一下中医独到的临床方法论,也许能从另一个角度找到当代科学的原动力。钱学森先生20多年之前曾说过:中医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揭破,整个现代科学都要改写。虽然改写的时代远未到来,悲剧的阴霾依旧笼罩着中医的天空,可是,从中却透出了一线亮光。
5.复杂科学
最近,我国有一项科研课题名为“中医药科技信息库”。课题的设想前提是:既然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种复杂科学,既然中医古代治病是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而这些信息又都保存在一万余种中医古籍中,那就利用计算机这个当代科技的最高成果来处理这些信息。先从中药文献开始,而后是方剂、临床各科、医案医话等各科文献,用建立知识库系统的形式,把两千年来中医治病的信息采集、存储下来,使中医的物化、功能化语言成为计算机语言,以利于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在数字化地球的大框架下,实现“数字化中医”。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从古代中医文献入手,还只是它的一部分。作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的计算机网络,有可能成为任何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它同步,就是真正的“与时俱进”,这种全新的思维、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可能让中医从此摆脱被还原理论当作紧箍咒套着的悲剧,使中医出现整体的、跨越式的突破,并由此起步,最终实现中医的现代化。
对于那些至今仍然认为当代科学完美无缺的人们,我建议他们读一读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复杂》,作者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基本粒子物理学博士,美国科学杂志高级撰稿人。书的封面是一段饶有兴味的话:“这部书叙述一群美国科学家如何开创‘21世纪的科学’的故事,对正在形成的科学的复杂体系做了深入浅出的描述。介绍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故事是美国一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无法忍受牛顿以来一直主导科学的线性和还原的思想束缚。他们在各自领域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进化的世界,并非线性发展的,并非现有科学可以解释清楚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不仅存在着混沌,也存在着结构和秩序。他们逐渐将自己的新发现和新观点聚集起来,共同努力形成对整个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的认识”。
当然,书中不可能有中医的故事,因为,目前大概还没有一个西方科学家真正读懂了中医。但是,我从中看到了希望:人体的生命活动绝对是一个复杂体系,是不可能凭借解剖的、实验的、统计的、微观的这些“现有科学”完全解释清楚的,现在已有一群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开始发现了当代科学存在的缺陷,那么,中医这门古代科学在当代所蒙上的尘埃,总有被拂去的一天,中医的科学方法和合理内核,一定会被未来科学所揭示和认同。 ” 我觉得说得贴切、多摘录以此说明中医现状。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朮研究所目前推出了《经络图示仪》就是要用中医的理法来诠繹中医。目前已出了中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証的分类与代码”。如何有所可操作性地应用《经络图示仪》来结合使用将另文介绍。用经络手足井穴区来构成诊治要点,把中医的气血阴阳动态地分配在经络状态图上进行分析推断,将比中医脉学切诊要容易规范(可参阅《经络图示仪》随机软件的帮助文件)只有融合了中医理法才能定标准来促进中西医的文化交流。中医四诊八纲是灵魂、弃之则无中医。相反没有四诊八纲的规范也就没了中医技朮手段,推出《经络图示仪》试用此法来再现中医脉学切诊的技朮、传承中医理法之依据。否则中医师徒传承的不规范的发展只能逐步失去文化之魂。去医存药的时日将会使中医无学可存。中医现代化只有先走中医设备的更新、不是检西医设备的剩。多少志士在开发切诊仪器上走了弯路、说明切诊难以信息再现。但采用经络图示方法结合中医四診八纲以结合脉学的逐步逼近的方式,使切诊现代化成了可行。没有《经络图示仪》的参予、现状中医中药的治疗经验不具备可重复性,不能经统计学处理,因而它是一种经验医学,在同现代科学技朮语言的沟通上难以同西医学平等研究交流。
中医目前现状若不改革就难以提高,学院中培养的中医太弱小,尤其是中医学的传承中存在经验成份,缺乏同现代科学接轧。至使中医的诊断方法无规范记录、形成不了即时的病案记录。仅以什么…、脉弦或脉双寸弱……、舌苔净滑、苔腻厚等等…。来描述症候、太不规范、也不能完全记录患者的信息。也难怪中医述语的诊断书没有假条或证明的效力。最后中医得屈从西医成了不争的事实。中医学的脉学是一种感觉得学问、经络图示的现代数字记录方式完成脉学辩证的手段,使中医看病的诊断书有了可重复分析和保留。中医的診治过程有了信息交流、因是采用经络图示的方法结合中医的方式因此在应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就不会削足试履。学中医的过程以至临床诊治过程,经络图示的方法顺势地融合古籍文献、並以使老中医的‘脉案’得以归纳发展、而不是各说其理难圆依据。
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定乾坤。也就是从表象和讯问中的信息加上机体当时的“脉像”得出施治之思路。这也是中医发展为何总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存在。以及“游医”、假医假药多出现在中医的根子。找点中医朮语就可雌簧,使老中医逐年在减少中步入蒌缩。现在不缺中医学文献古籍的保留。而是不会看了。《经络图示仪》的出现就是要使中医学的传承发展跟上科学技术的同步状态。研究脉象仪还从手寸口上找信息是弯路。采用井穴40点外还有相应扩展点、最重要的是还有图示的信息变化记录、结合中医脏象、(生理学)经络、气血、阴阳、气机流注的动态认识。这些大量的信息构成了《经络图示仪》的内容。使中医学的信息构成有血有肉、经得起推断,使之产生的治疗方案和配药有据可辨。促进中医真的现代化。《经络图示仪》的使用过程是经验积淀的过程,每个使用《经络图示仪》的研究者都会在解决各自的难题中得以发挥,《经络图示仪》是工具是帮手。在使用中因其有规范、促成了平等交流。因采用现代设备的形式,不分国界人种及文化都可在同设备的产生信息构图中得到交流。中医药走出国门只有在不分国界人种及文化、都可认同的时才能真的实现。就同西医药学的发展是一样的。
到目前为止采用经络系统和经典脉学相结合、在理论上解析脉学寸口脏象订位只有《经络图示仪》中的帮助文件中得以介绍。这个“谜”的解决才形成了经络40井穴的信息构图分析法则、使古老的中医“脉学”切诊以另一种形式来发挥。所以经络图示的分析内容、绝非是近代对经络穴位的物理现象的揭示。而是中医脉学四诊的方法以另一种形式来发挥。目前让《经络图示仪》建立中医学初级标准的时机也是在颁布了 “ (中医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証的分类与代码”时的条件中能够得以完善。在中医病证的分类与代码的描述过程是以纯中医病证语言描述,经络图示分析将给上述更清析的图示表达。对号入座有了场所,有了图示仪的指标。其可重复性地条件有了标递。所以那种歧视也就不攻自破了。当前普及《经络图示仪》是中医发展的一项极有意义之事、学中医、中医院没有工具、没有与现代科技同步的设备,还像古董不行。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朮研究所致力于中医发展,用此《经络图示仪》来补充中医设备的不足。我相信在使用过《经络图示仪》后助其发展,让中医药走出新的天地。让科学界重温中医学的学理之深厚伟大。现在《经络图示仪》就象搞电工用的‘万用表’,只有在您使用需要的场合中发挥作用。在使用中的技朮研究得以交流促进发展、更重要的是同西医学的临床施治的先进之处、有所签别地为我所用、例如用《经络图示仪》来分析西药施治过程的图示记录过程、寻找同中医的理法关系等等都是有意义的。让一个西方科学家真正读懂了中医,选用经络图示的方式排除了理念的差异、就象“歌剧”在过程中找到相同感觉。中医也就是世界的了。建立一套适合本门学科的科研方法和评估体系是中医药学的需要。《经络图示仪》因其机理源于中医並采用现代信息技朮、成本不贵,学中医或大夫或科研者或西医学者都可选用和掌握。可操作性是普及的前题。有了统一的“尺子”评估中医药学不是难题。若总在什么什么治疗仪…什么验方上大吹大擂、就是真的别人也难信、还吹什么发展。因为人体生命活动这个复杂系统所具有的模糊性、不可直观的特点《经络图示仪》将以模糊数学的方式来归纳人体生命活动时的40井(皮肤低阻点)的电活动来捕捉描述,因此动态地反映人体生命活动时的即时记录。按照中医理法、依据现在颁布的中医病证的分类、以编码的方式规范。中医的理法有了统一的可操作性。以上思路希望同仁在“经络论坛”上发表看法。买《经络图示仪》者,将以优惠价格给予支持。我深信《经络图示仪》的普及一定会改变中医药学的现状。中医现代化必须要设备现代化,落后就得挨打!
蒋新民 5/27/2005
JL-2000经络图示仪诊断原理
经络图示仪,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依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经穴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近二十年来对经络及其诊断方法的独特研究经验,而开发出来的经络诊断仪器。经络图示仪的基本诊断方法是,利用人体经穴的电导特性,以脉动电流敲击人体穴位,同时检测出经络的反应状态,并以图形方式显示出来。依据经络理论,结合实测病例,即可得出相应的诊断结论。经络图示仪同时也提供了经络调治手段,可以达到类似于针灸治疗的效果,尤其对于调整人体的健康状态效果更佳。
一)十二经筋症候
《黄帝内经·灵枢》在"经筋篇"中,具体说明了每经症候的定名。如,足太阴之筋,异态时称为"仲春痹";足厥阴之筋,异态时称为"季秋痹"。"痹"为滞郁不畅之意,"仲、季"表示程度等。经络图示仪的图形分析诊断方法,将人体的经络系统看作为动态的网络系统,既能够体现中医切诊的思维方法,与切诊方法相比又具有更准确、直观、可定性定量描述的特点。《灵枢》中将十二经筋分为三大系统:手足少阴太阳、手足太阴阳明和手足厥阴少阳;为经筋症候十二经名引入数字化概念,可将脏象的三大系统描述如下:
足太阳经筋:仲春痹(2)
手足少 ____ 足少阴经筋:仲秋痹(2)
阴太阳 手太阳经筋:仲夏痹(2)
手少阴经筋:季冬痹(3)
足阳明经筋:季春痹(3)
手足太 ____ 足太阴经筋:孟秋痹(1)
阴阳明 手阳明经筋:孟夏痹(1)
手太阴经筋:仲冬痹(2)
足少阳经筋:孟春痹(1)
手足厥 ____ 足厥阴经筋:季秋痹(3)
阴少阳 手少阳经筋:季夏痹(3)
手厥阴经筋:孟冬痹(1)
若将十二经筋症候名按四季分类,并以孟(1)<仲(2)<季(3)为次序,可得如下关系:
孟(1) 仲(2) 季(3)
春:足少阳 足太阳 足阳明 ------ 胆、膀胱、胃(分解系统)
夏: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 大肠、小肠、三焦(代谢消化)
秋:足太阴 足少阴 足厥阴 ------ 脾、肾、肝(营养分布)
冬:手厥阴 手太阴 手少阴 ------ 心包、肺、心(呼吸系统)
从如上关系可以看出,在经络脏象三大系统中,足少阳厥阴为表里经(肝、胆),足少阳经为孟春(1),足厥阴经为季秋(3),春秋在季节上对立(生、收),在数字表示上3(季)>1(孟);在经络脉象上,足经为下,手经为上。手少阳三焦经为季夏(3),手厥阴心包经为孟冬(1),在季节上也是对立的(夏长、冬藏),且手少阳厥阴在经络脉象上互为表里。
整个脏象系统的关系是:
足少阳为孟春、为1、为下,手少阳为季夏、为3、为上,足厥阴为季秋、为3、为下,手厥阴为孟冬、为1、为上,手足厥阴少阳四经均是由多至少、由足(下)至手(上),四经的数字关系为1:3:3:1,组合数相加为8。
足太阳为仲春(2),手太阳为仲夏(2),足少阴为仲秋(2),手少阴为季冬(3),四经的数字关系为2:2:2:3,组合数相加为9。 足阳明为季春(3),手阳明为孟夏(1),足太阴为孟秋(1),手太阴为仲冬(2),四经的数字关系为3:1:1:2,组合数相加为7。
总结以上数字关系如下表:
手足少阴太阳系:2 2 2 3 (9)------ 心、肾、小肠、膀胱
手足厥阴少阳系:1 3 3 1 (8)------ 心包、三焦、肝、胆
手足太阴阳明系:3 1 1 2 (7)------ 肺、脾、胃、大肠
(6) (6) (6) (6) 24
从上述数字关系中看到,纵向单列数字之和均为6,横向单行数字之和分别为9、8、7,数字总和为24。这与四经(24/6),左右24经脉相对应。这种数字上的抽象关系,在《灵枢·经脉篇》中的"是动"、"所生"病论中有所体现,也同五运六气对人与自然的动态关系的宏观认识有联系。在总的经络脏象三系关系上,手足厥阴少阳系(数字之和为8)位居三系的中央,成为中央杠杆;这在经络脏象的实际意义中解释成,肝胆为疏泄、中清之府,心包、三焦主宰气血的运行,故该系的虚实可直接影响其它两系。在阴阳互为上,它同自然界寒暑推移的阴阳消长是一致的,既:太阳(三)、阳明(二)、少阳(一)、少阴(一)、太阴(二)、厥阴(三)。依据中医"天人和一"的观点,而产生了《灵枢·经筋篇》的经筋症候命名;同样,中医的切诊定位与此也是分不开的。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定位,也以此为基础,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结构的宏观认识,用数字逻辑关系综合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
二)脉诊及其定位
中医的切诊方法,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对寸关尺三部讲到"尺内两旁,则季脉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西汉张仲景对此照搬应用,详见《伤寒·金匮》)。即左手人迎部候心、肝、肾,右手寸口以候肺、脾、命门(即寸关尺三部),浮取为表经主腑,沉取为里经主脏。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
在望诊气色上,《素问·玉版论要》讲"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后世望诊有左肝、右肺之说)。综合历代医家的诊要观点,明朝李时珍《脉诀》书中有"气口九道图"供人参考。脏象学上有左肝右肺之说,小儿望诊也以左颊左耳为肝,右颊右耳为肺。若左耳左颊面赤,则为肝热;右颊右耳面赤,则为肺热。切诊定位上,诊肝之脉在左关部,肺在右寸部。一般讲,桡部、动脉部为切诊部位,左为人迎脉,右为寸口脉。左脉主阳主气主腑,多实症,腑实则脏阴伤;右脉主阴主脏,脏虚则阴伤,脏气虚,阳气反衰。左脉阳腑的功能依赖肝脏象的体阴而用阳,主疏泄、中清之府,它对三阳腑的调制起疏泄三焦的作用。三焦气机热郁,为疏泄失职,故可发生肝郁热症,而左颊耳热赤,用药可选二妙散、清肝阴之类。右脉主阴主血,当太阴不足,则气血离居,发生血逆,二气衰于下,故右颊耳热赤。厥阴不足,则体阴不足,阳亦衰,因此疏泄失职,发生胃滞热,浊阴上逆,造成血逆与上,气衰与下。因此,下午、傍晚面部烘热,以左颊耳为为重,这是太阴、肺气、脾血的升降、藏气血均不足所致,可选用归脾汤加清气降浊品,如清肺脾滞热类药。
在阴阳关系上,切诊时左手脉小于右手脉约一倍,这是厥阴不足,
太阴气有余,为血虚。肝主左颊耳,这是左阴(体阴而用阳)用阳而来,主气,故为肝脏象。肺主右颊耳,这是从右主血、为太阴所管而来,所以体右以气生,然后降右,同血汇结。
在治疗气机上,左侧以行血为主,用药多选丹皮、柴胡;右侧以行气为主,用药选枳壳、姜黄等,就据此理。气左升右降,这是从脏象气血的左右输注上得来的。厥阴,阴少而用阳,主藏血,故血亦不足。在正常情况下,赖以肝阴充足,才能用阳行气,所以验方用药以柴胡、白芍、丹皮、当归为清血育阴饮其虚阳。在太阴血盛,赖以右气下行的推动,故用姜黄、枳壳、陈皮、木香等行气品,可使气行血畅。脾肺的气机升降,赖以肝体阴用阳的"阳"来推动,气血的左升右降,维持了脏象间的平衡。气血升降平衡则切诊上脉象左右平衡,差值小;反之,气盛于阴(阴为阳所抑),切诊上左脉大于右脉,这是气降失控所致。中药补中益气汤的升麻、柴胡二味药的作用,柴胡升左之气,升麻助之以提右气。经络图示仪的检测与切诊的这种气机升降是同步的,穴位点或经脉的电导特性就是气血脏象的外候,图示仪诊断与切脉异曲同工,图示仪效果更好。若血虚阴不足,则切诊时左脉小于右脉,这是气衰于下,左脉弱,血盛于上,故右脉大,它是厥阴、太阴之间的气血比例失调的反映,见下表:
厥阴少阳系 太阴阳明系
气升 一阴一阳, 太阴 三阴二阳,
↑ 厥阴多血少气, ↓ 太阴多气少血,
厥阴 少阳多气少血, 气降 阳明多血多气,
故气血平稳。 故偏气盛。
经络脏象在气血盛衰流注上,上午气血稳而气偏盛,中午气旺,下午血盛。在脉象切诊上,左主气主腑,为手足厥阴少阳系(一阴一阳);右主血主脏,为手足太阴阳明系(三阴二阳)。左右脏象气血的平衡稳定,依赖中间杠杆--手足少阴太阳系,即阴阳水火的制约关系。这在经络图示仪的图谱上可充分体现出来。
从气机上讲,左升右降的互为关系可归纳如下:
任督二脉
稳定上下气血升降,主持
左气挟 内外阴阳平衡,调理气血 右血随
血而升 阴阳。 气而降
手足厥阴少阳系 手足太阴阳明系
体阴用阳,主疏泄,参 营卫所生,传导代谢
与代谢功能,为气血 功能,后天的气血源
的动力源。 泉。
手足少阴太阳系
左右阴阳气血
的横向输注。
气血的竖度表现,切诊中反映在桡动脉寸关尺的脉搏振幅上。督脉亢进则寸部>尺部;任脉亢进则左尺部<右尺部;气血上盛下虚时,尺脉不足,此时督任二脉失衡。督任二脉受手足少阴太阳系的水火制约,才能保持气血的水火平衡(阴虚或阳虚均同水火失衡有关)。
所谓横向表现,指切诊上左右脉搏幅度的差异。左脉大于右脉时多为气盛,主腑,主功能;右脉大于左脉时主气滞血郁,主脏,主实质障碍。邪热滞阻为实症时,左脉>右脉,脏阴不足。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切诊定位依据气血升降的动态平衡及双手脉搏的相互关系。脉搏幅度的上下(由寸部到尺部)差异同气血的竖度
升降(盛、衰)和任督二脉的循环有关;左右脉的幅度、落点差异同
左右气血的横向波动(左升右降)有关。经络图示仪检测时,竖度升降反映在图谱的整体幅度上;左右脉的幅度、落点差异,体现在各检测点的左右差异上。
从经络脏象三系统来看,左手寸、尺部为手足少阴太阳系,中间关部为手
足厥阴少阳系的足部系;右手寸、关部为手足太阴阳明系,尺部是手厥阴少阳
系的手部系。这种定位关系符合气血左升右降的关系。脉定位与气血流注的关
系如下:
左手脉
寸:手少阴太阳(二阴二阳),手少阴多气少血,手太阳多血少气。
流注在午、未时(中午11时至下午3时)。
关:足厥阴少阳(一阴一阳),足厥阴多血少气,足少阳多气少血。
流注在子、丑时(午夜11时至凌晨3时)。
尺:足少阴太阳(二阴二阳),足少阴多气少血,足太阳多血少气。
流注在申、酉时(下午3时至傍晚7时)。
左手脉
寸:手太阴阳明(三阴三阳),手太阴多气少血,手阳明多血多气。
流注在寅、卯时(凌晨3时至早晨7时)。
关:足太阴阳明(三阴三阳),足太阴多气少血,足阳明多血少气。
流注在辰、巳时(早晨7时至上午11时)。
尺:手厥阴少阳(一阴一阳),手厥阴多血少气,手少阴少血多气。
流注在戊、亥时(傍晚7时至午夜11时)。
脉定位按手足经排列如下:
左脉 右脉 和
寸 2 3 5
关 1 3 4
尺 2 1 3
足经 手经
由上图可知,手阴阳经(兰线所示)从右尺部斜向左寸部再横向右寸部,足阴阳经(紫线所示)从左关部向下左尺部再斜向右关部。足经左关尺部(脏象之肝、胆、胃、膀胱)同右关部(脏象的脾、胃)为一组,手经右关部(命门,即脏象的心包、三焦)同左寸部(脏象的心、小肠)及右寸部(脏象的肺、大肠)为一组。亦即,手经在上(寸部)起于右尺部,足经在下起于左关部,这体现了阴阳互为的承制关系。在经络图示仪检测点的组合安排上,也依照这一原理。
从阴阳承制的关系看,左右脉搏的平衡体现在:左右寸部为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平衡反映在督脉;左右关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平衡与否,关系到冲脉,是气血平衡的关键;左右尺部为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平衡反映在任脉。冲脉则是调节气血脏象活动的要冲,见下图:
左脉 右脉
寸 2(手少阴太阳)---→5(督脉)←---3(手太阴阳明)
关 1(足厥阴少阳)---→4(冲脉)←---3(足太阴阳明)
尺 2(足少阴太阳)---→3(任脉)←---1(手厥阴少阳)
切诊定位上,左右关部对应的肝、胆、脾、胃,为气机调节,是疏泄、中清之府,脾胃是营卫之海、后天之本,若亢进失衡则心、大小肠的脏象失调,多为火邪,使督脉失调,阴阳失控;反之,衰则肾、心包、三焦、膀胱气化不足,为阳虚、气血滞郁,造成任脉组滞。经络脏象三系的顺序为手足太阴阳明系、手足少阴太阳系、手足厥阴少阳系,三系之间的动态互为关系,还依赖冲脉的调节,以平衡任督二脉;任督二脉的稳定还依赖同手厥阴心包经密切相关的隔俞。从脏象心生血的观点看,与胃经有关的营卫代谢系统同胰俞有关。经络图示仪依据脏象的这种关系,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位置。把经络脏象的气血流注顺序列在切诊部位上,表示如下图:
左脉 右脉
寸 7 8 3 4
关 2 1 6 5
尺 10 9 11 12
手足少阴太阳系 手足厥阴少阳系 手足太阴阳明系
纵向相加均为17 纵向相加均为13 纵向相加均为9
由此可见,厥阴少阳系统为中间数13,13±4分别为少阴太阳系17和太阴阳明系9,这同《灵枢·经筋篇》的数字是一致的,即8±1,体现着气血阴阳同自然的关系。气血脏象上,左手以升为始,右手以降为终,故气血左升右降。左主气,右主血,切诊上左为人迎脉,右为寸口脉,它们的脏器功能联系成为切诊的依据。凭借左主气、右主血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切诊的定位,即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
在脏象上,右手肺、脾、心包为气血的有形脏器,胃、大肠、三焦为营卫输注的所生之器,为后天之本;左手心、肝、肾为气机、疏泄、水火、阴阳之根本;小肠、胆、膀胱为代谢疏导的关键。在经络脏象三系上,上午为手足太阴阳明系,偏于气盛;下午为手足少阴太阳系,血盛而气衰;夜晚为手足厥阴少阳系,气血平稳。这从经络图示仪检测的井端电导状态上也可反映出来,这种气血状态的变化同现代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是一致的。这里,足厥阴、太阴、少阳、阳明系的脏象活动,能起到承制上下气血平衡、左右气血升降的关键作用。
正常状态下,人体上午气盛,下午气衰而容易气血离居,夜间气血平稳。一般肺气伤者,气衰于下,血逆于上,下午易潮热、低热。脉诊时,上午右寸关部略盛,下午左寸尺部略盛,这是正常状态。
三)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定位
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定位,源于对经络脏象学说的考证。关于经络与脏象的联系,明李时珍在《脉诀》中的"气口九道图"上对脉诊的动态变化有详细描述,从形态的差异上说明经络、奇经八脉的总体结构。这里,阴阳的动态变化,表里的制约,以奇经八脉做为相互关联的纽带。奇经八脉的体现,是以切诊中脉搏搏动的形态来反映的。经络图示仪中,是从手指足趾端的检测点来构成左右网络,再现切诊的这种动态思维方式。
左手 经脉 脏象 奇经网络
寸 2 手少阴太阳 心、小肠 督脉
关 1 足厥阴少阳 肝、胆 带脉
尺 2 足少阴太阳 肾、膀胱 阳跷、阴跷
右手 经脉 脏象 奇经网络
寸 3 手太阴阳明 肺、大肠 任脉
关 3 足太阴阳明 脾、胃 冲脉
尺 1 手厥阴少阳 心包、三焦 阳维、阴维
少阴太阳系制约督脉和二跷脉,使之平衡;厥阴少阳系控制带脉和二维脉,它对诸经有约束作用,该系的稳定才能使阳维(主左右之阳)阴维(主左右之阴)达到稳定的平衡。傍晚至夜间是气血重整、修复的阶段。太阴阳明系控制冲、任脉的稳定,凌晨,经脉上多气多血,是肌体旺盛的阶段。
经络学说同切诊定位的布局相互印证,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也要充分体现
这种关点,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依据穴点的特征,将肢端(指、趾甲旁的)井穴作为经络的检测点,可充分反映相应经络的状态。
下面给出了传统井穴点的定位:
手:小 指 无 名 中 指 食 指 拇 指
10 9 8 7 6 5 4 3 2 1
手 手 手 膈 手 手 手
太 少 少 俞 厥 阳 太
阳 阴 阳 阴 明 阴
小 心 三 心 大 肺
肠 经 焦 包 肠 经
经 经 经 经
足:小 趾 四 趾 中 趾 二 趾 大 趾
10 9 8 7 6 5 4 3 2 1
足 足 足 胰 足 足 足
太 少 少 俞 阳 厥 太
阳 阴 阳 明 阴 阴
膀 肾 胆 胃 肝 脾
胱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这种布局同切诊的定位是相通的,但若仅以上述布局为依据,就缺乏经络脏象互为网络关系的完整性,很难体现奇经八脉的整体观点。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证明,指(趾)端的空缺点同样有着经穴特征,并分别对应着督、任、冲、带脉,如下图:
手:小 指 无 名 中 指 食 指 拇 指
10 9 8 7 6 5 4 3 2 1
手 手 手 督 膈 手 冲 手 任 手
太 少 少 脉 俞 厥 脉 阳 脉 太
阳 阴 阳 阴 明 阴
小 心 三 心 大 肺
肠 经 焦 包 肠 经
经 经 经 经
足:小 趾 四 趾 中 趾 二 趾 大 趾
10 9 8 7 6 5 4 3 2 1
足 足 足 督 胰 足 冲 任 足 足
太 少 少 脉 俞 阳 脉 脉 厥 太
阳 阴 阳 明 带 阴 阴
膀 肾 胆 胃 脉 肝 脾
胱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其中胃经改在足5。以中指(趾)为界,内侧1至5分布了手足太阴、阳明、厥阴系,少一个阳经;外侧6至10分布了手足少阴、太阳、少阳系,少一个阴经。手中指外侧的新井穴膈俞与手厥阴心包经同居中指,与血液、血管系统有关;足中趾外侧的新井穴胰俞与足阳明胃经同居中趾,与消化系统有关。
图中,手足小指(趾)外侧为太阳经,内侧为少阴经。食指、拇指为太阴阳明系及冲脉、任脉,冲任脉在切诊上居太阴阳明系中,横向承制左关部厥阴少阳系,以达到督任脉的寸部、左人迎由寸口脉的平衡。将食指端外侧(4)定为冲脉,拇指端外侧(2)定为任脉,同足厥阴、足太阳井穴为一组,这与切诊中右手寸关部共为太阴阳明系、冲任脉所占相同。左关部为厥阴少阳系,因而足趾(1)(2)定为脾经、肝经。手指督脉定在(7),它同少阴太阳系、厥阴少阳系为一组。以中指为界,督脉、冲脉分别落在两侧。中指端是心包经、膈俞;中趾端是胰俞、胃经,为后天营卫之本。手足小指(趾)、无名指(四趾)都是同名经。而手中指5是心包经,足中趾5则是胃经。在脉诊定位上,右关部是脾胃,右尺部是心包、三焦经(命门)。手3是大肠经,足3为下任脉。手2为上任脉,足2为肝。手足1为同名经。手少阳三焦经位于手8。
经络图示仪的脏象定位,沿用左主气主功能、右主血主实质的观点,并依此来判断检测点的左右偏差是气盛、功能波动,还是实质病变。手足左右指(趾)的井穴检测点,构成了经络脏象的外候网络,从上下左右的差异对比来判明阴阳、表里、虚实,从各经的异态来判断脏象失衡的程度,进而作出诊断。经络图示仪中,以手经为基础检测点,足经为辅助检测点,共计40个检测点,这40个检测点的每个检测点都有数个扩展检测点,可以获得充足的检测信息。基础检测点和辅助检测点与身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手:小 10 小肠 ---- 扁桃体、食道、十二指肠
指 9 心经 ---- 同心搏动、心率有关
无 8 三焦 ---- 同体质免疫系统有关
名 7 督脉 ---- 大脑功能、脑皮层活动
中 6 膈俞 ---- 内分泌系统、血液
指 5 心包 ---- 心脏、冠状动脉、脑血流
食 4 冲脉 ---- 植物神经、丘脑
指 3 大肠 ---- 大肠、结肠区域
拇 2 任脉 ---- 脑血流供应
指 1 肺经 ---- 肺、上呼吸道
足:小 10 膀胱 ---- 泌尿系统
趾 9 肾经 ---- 泌尿系统、内分泌
四 8 胆经 ---- 肝胆实质、代谢系统
趾 7 督脉 ---- 大脑功能
中 6 胰俞 ---- 胰腺、消化功能
趾 5 胃经 ---- 胃实质
二 4 冲带 ---- 植物神经、丘脑
趾 3 任脉 ---- 少腹、生殖系统
大 2 肝经 ---- 肝功能的内分泌解毒功能
趾 1 脾经 ---- 内分泌、血液调节、消化吸收功能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对皮肤良导点(穴位点)电导特性的研究,是经络图示仪的检测基础,用经络图示仪检测上述基础、辅助及相应的扩展检测点,得出经络脏象的整体状态,可以获得大量的诊断信息。此外,我们多年的实践发现,穴点在检测过程中的热灼感反应,是经络脏象的重要外候。对整个检测图谱结合热灼感程度的分析,证明了热灼感是气血淤滞、气机闭涩、郁滞余毒、气热阴伤等气血运行失调、阴阳离异抽象概念的外候反映。
用现代生物物理的方法对经穴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对手足指(趾)甲旁1分许井穴电导特性及其对电流反应的研究,融合了中医切诊的脉象理论,使经络图示仪的研究成为有源之水。在经络图示仪的研究中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经络图示仪的开放性设计,使中医的脉诊理论趋于标准化。
二、JL-2000经络图示仪诊断方法
经络图示仪的主要检测方法是检测穴位的电导特性,给出检测点在几个检测周期内的平均电流,并记录检测点的热灼感。在使用过程中,为保证检测可靠,应尽量保持检测条件的一致性。检测点皮肤要保持清洁和干燥,检测时在检测点涂抹医用导电膏,或者直接用检测笔沾上导电膏进行检测。两次检测的时间间隔应在20分钟以上。检测时检测笔对检测点皮肤的压力要尽量保持一致,用力不要过重,点上去皮肤有凹陷即可,如同用硬笔写字的力度,绝不能有压痛感。检测点皮肤有红肿、水疱、损伤时不能检测。手足井穴在指(趾)甲下角旁开1分处,其它扩展检测点的位置参见针灸书籍。
通常情况下,只检测左右手部共计20个检测点,如发现失衡的异常经或异态点,可进一步检测相应的扩展点,也可以配合足部辅助检测点及其扩展检测点的检测,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利于诊断分析。如果检测点有异态反应,或者说有热灼感,则可能有器质性病变。热灼感的程度与该经的病变程度成正比,反映了气损阴伤、气血瘀滞、毒瘀阻经、痰湿滞瘀的实症。检测结果的左右失衡多表示病理过程的量变,检测点出现热灼感多表明发生器质性病变。热灼感分为三级:1-有热灼感(B点),2-热灼感较强(Q点),3-热灼感极强(π点)。若隔日多次在同一检测点出现热灼感,则要特别警惕,并应扩大检测范围。一般疾病也会有热灼感,但程度多为B、Q,而且随着病情的好转,热灼感也会消失;癌变早期在相应经的井穴点会有π点反应,且长久不消失。实践证明,在检测中出现π点(一般是一侧,并同该循经范围的征候接近),且间隔几天的多次检测均出现π点,此时左右穴点平衡与否已不是主要矛盾了,而π点则反应了潜在的或已经出现的恶病质。据此,可以预测早期癌变。
经络图示仪还具有治疗调整功能,使用该功能对左右手足经络脏象的外候点(井穴)进行刺激,使经络产生隐性感传并得到调整,可以治疗一些功能性的异常,也可以使病灶向好的方向转化。使用经络图示仪,还可以准确地找到阿氏点,也就是特异性的低阻点;用治疗调整方式刺激该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络图示仪的基本、辅助及其扩展检测点,每个点所囊括的主症范围,可参考有关针灸的书籍。如同心电图图谱一样,经络图示仪的图谱也是可以深入研究的,可以总结出各种疾病的标准化图谱。
JL-2000经络图示仪性能指标
一)检测器
1、电 源:9V积层电池供电,碱性电池可使用数月至一年
2、短路电流:<2.5mA
3、检测电流:<200μA
4、探头电压:<25V
5、声音提示:每个检测周期结束时发出提示音
6、独立检测:检测器可以独立于计算机单独使用
二)计算机接口
1、接口标准:USB1.1以上接口
2、接口电源:由计算机的USB接口供电
3、接口驱动:使用前安装经络图示仪接口驱动程序
三)经络图示仪软件
1、操作系统:Windows98、2000、XP、ME、NT
2、计算机配置:
1)接 口:USB1.1以上接口
2)内 存:128M
3)外 存:光驱或优盘
4)显示器:800×600以上彩色显示器,
3、图示仪软件:
1)图形显示:实时显示检测状态,以图形显示检测结果
2)病历存储:每个病历号可存储0~99共100个病历页
3)病历对比:调入不同检测时间的任意两个病历页比较
4)检测分析:用图形方式对最终检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经络图示仪》的『自助式针炙』主要应用特征
谈『自助式针炙』的进步性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中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仍在继续发展的唯一学科《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是这样讲的:"经络现象 channel phenomenon;meridian phenomenon 在某些条件下,沿经脉循行路线呈现的感觉异常、形态异常或物理、化学指标的相对特异性变化等现象。
循经感传 transmission phenomenon along channel; meridian transmission phenomenon 经穴受到刺激,沿着经络循行路线产生酸、麻、胀、热等感觉的传导现象。
经络诊断 channel diagnostics; meridian diagnostics 以经络腧穴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穴位病理性反应的各种表现形式为指标,进行疾病证候辨别的诊断方法。
经脉循行 the running course of the channels;the running course of the meridians 指经脉在特定的路线运行"。针刺疗法过程是:经穴受到"毫针刺入皮肉"后、一般在施了"提插、捻转、针柄摇动等…"才能使之"得气"在针下有如鱼食铒的感觉,若针刺穴后不"得气"则针下空空如剌豆腐。所以说针刺起疗效同"得气"与否有同步的关系。针、毫针刺入皮肉同受刺区域有互为关系。穴区域皮肤点下的"穴质状态"同"得气"感或经穴受到刺激,沿着经络循行路线产生酸、麻、胀、热等感觉的传导现象有同步性关系。普通针炙科进行针刺标准按主配穴位的处方施针刺手法、凭手下针吞沉滞感或被针者主诉酸、麻、胀、热等感觉来判"得气"状态质量区别,以经验为主。同《经络图示仪》的『自助式针炙』的方式显得落后。由于《经络图示仪》的经络诊断 channel diagnostics; meridian diagnostics 以经络腧穴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穴位病理性反应的各种表现形式为指标,进行疾病证候辨别的诊断方法,再施用治疗选经选穴或搜寻"异态穴质"穴区的低阻异态点配合应用、有的放矢。因其"无针刺入皮肉"可以医患互动、自助式调治。或许要问"毫针"的效用《经络图示仪》的『自助式针炙』的诊治探头也能产生"得气"状吗?(产生酸、麻、胀、热等感觉或传导)回荅:1、诊治探头是以特异电压的通电感来使产生"得气"状。其程度以测点下的感觉来判别程度、有某些条件下,沿经脉循行路线呈现的感觉异常、形态异常或物理、化学指标的相对特异性变化等现象。 2、诊治探头的调治强度改变和电流极性状态产生类似的"毫针刺穴"施用手法、促进信息校正的效用达到最佳(因其自助式、信息回馈可以让其自我相映调节达到合适感觉、包括症状的减低与否、或某调治点作用如何均能回馈调整)3、因《经络图示仪》的经络诊断分析图形的记录过程、将使『自助式针炙』的诊治探头的自我调治不失方向。上述几点均比现存针炙科的针刺疗法有进步。
2005-04-26
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
电话号码:010-69506330
联 系 人:蒋新民
E-mail: bjlsjl@sina.com.cn
蒋新民常希望现代青年用现代观念来传承发展中医、千万不要没耐心!2005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