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医正热看谁在学-联合早报

[复制链接]
查看2108 | 回复2 | 2005-8-29 19: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正热看谁在学
● 赵琬仪
何炳耀 龙国雄(摄影)
  一部韩剧《大长今》,让中港台掀起中医热。大家重新发现中医“施针”、“把脉”的威力。
  新加坡观众现在可以在电缆电视上看到《大长今》。不过,不少新加坡人,特别是年轻人,在《大长今》旋风横扫亚洲之前,已经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地两家中医学校——新加坡中医学院和中医学研究院,近三年的报名人数增加不少,学生当中还有很多是硕士、博士的高学历专业人士。
  新加坡中医学院近4年的入学人数一直在提高,全日制的学员从2002年的51人,今年已增加到89人;部分时间制的从2002年103人增加到今年172人。
  中医学研究院秘书罗桂清中医师说:“近年中医形象提高了,不仅是卫生部实行了中医师考试和注册执业证书的制度。中国经济开放也有助于让大家更了解中医医学。”
想走中医美容路线
黄思嘉(22岁)
新加坡中医学院全日制二年级
  黄思嘉毕业自南洋理工学院资讯科技工程系(Engineering Informatics)。工作一年后报读中医课程,成为全日制学生。
  她很早就对医疗工作感兴趣,中学时期失去修读生物的机会,因此也失去攻读西医的条件。广开学习门户的中医课程使她重拾理想。
  “我选修时最紧张的是自己的华文程度可不可以应付,倒不怕背。”虽然她中学念高级华文成绩特优,但还是对文字密密麻麻的中医课本望而生畏。
  在母亲“别犹豫太多,想做就做”的鼓励下,她天天翻字典,从死背练到活记,克服了能理解但表达有困难的学习问题。
  两年的学习经验让她感受到医疗保健知识不但是专业,也是生活。
  “医疗费越来越高,既然没有钱看医生,倒不如先保健。中医其实不神秘,它是一门自然科学。从调节、平衡的方法来治疗、保健。”她笑称自己上课至今的一大收获,就是学以致用,小毛病可以自己开药,不用花钱看医生。
  中医也像西医一样有专科。身为女生自然对美容保健特别感兴趣,她有志向美容、纤体专业发展。
  “我试过身体出状况,满脸长痘痘,吃西药不适合,改用针灸,配合草药,慢慢地康复。我是过来人,明白美容对女性的重要。”
1元就可治感冒
鄞昌炎(50岁)
中医学研究院部分时间制三年级
  鄞昌炎是工程硕士,目前是一家消防工程集团的集团总经理。他的太太十年前就学中医。他笑称平时听太座高谈阔论中医医疗,决定自己也学,可以和她对谈。学有所成之后,他将来还可以和太太做义务医师,服务社会。
  “很多人觉得中医不科学,其实中医超科学。针灸背后遵照一套严密的筋络学。中医的制药也有科学鉴证药性成分。中医看病从‘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诊断,十分周全。从前是因为没有管制中医专业,所以中医形象不高。现在有了注册证书的专业保障,会有更多人相信中医。在新加坡学中医,还可以到邻近国家行医,因为我们的证书在那里是受肯定的。”
  二年级学生开始临床看诊。他累积看诊经验,也帮家人和自己看病。
  “课堂上学的很管用。像我兄弟姐妹有人咳嗽,我写个药单,他们自己到药材店抓药,吃了药就好了。抓药才花1元啊。”
  他身居要职,平时工作已经很忙碌,还要兼顾学业,他的学习心得是上课注意听讲,课堂上把功课弄明白了,日后复习就容易多了。
结合生命科学与中医
谢欣谚(22岁)
南大生物科学院二年级
新加坡中医学院部分时间制三年级
  谢欣谚服兵役时就开始报读中医部分时间课程。在南大今年宣布和北京中药大学联办双学位课程培养中医药专家之前,他已经有志结合西方的生命科学和中医医学,从事研究工作。
  现在他白天在南大上课,晚上在中医学院修读。一星期七天,几乎每天都到中医学院学习。
  他说:“生命科学是研究人类基因寻找病源,把不好的基因去除。中医则讲究调和和补足。两个医疗文化截然不同。”
  他对中药的生克原理感到浓厚兴趣。“同一种草药,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疗效,像麻黄,止汗,也发汗。”
  他对中医的兴趣和信任是受家人影响。从小常喝母亲的保健汤水,获益匪浅。
  他毕业自华侨中学。高中成绩足以报读西医,却选修生命科学。他说:“医生在一个时间里只能为一个病人看病。从事研究工作,研究有收获可以同时帮助很多人。我希望将来可以白天在实验室做研究,晚上当义务医师。”
年龄不是障碍
周炯隆(57岁)
中医学研究部分时间制一年级
  对中医感兴趣的有不少是乐龄人士。周炯隆上中医课程才1个月。他当初考虑念中医,年纪并没有造成困扰,家人也非常支持他活到老学到老。
  “我在中国长大,11岁来新加坡定居。90年代还回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从小接触阴阳五行的观念。后来还卖中药保健药品,接触中医医理的机会更多。上了中医课之后,我觉得自己从前是坐井观天,所知道的皮毛,不足以为论。”
  老人家重背书包,更需要好老师循循善诱。他笑称老师教学态度诚恳,经常鼓励学员认真学习,自己学得更有信心。
  新加坡中医学研究院院长郭美伶中医师告诉记者:“无论是年轻或年纪大,学中医都有优势。年轻记性好容易吸收知识;年长的人生经验丰富,思想更成熟,有助将学问和实践融会贯通。”
上了课后才敢想当中医
张殷瑞(23岁)
中医学研究院部分时间制二年级
  张殷瑞刚毕业自国大科学院,目前在国大图书馆工作。
  他是马来西亚人,5年前来新念大学。小时候常生病的他,发现中药比西药更适合自己。他对中医的兴趣也就从生病获治开始。
  在报读中医课程之前,他难以想像自己会行医。念中医是为了满足求知欲。
  “读了之后,发现中医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么高深复杂。行医讲究的是责任感,这点我们从老师的身体力行中得到很好的启发。”
  他在上课之前已经看了很多中医医书,还报读国立大学专业继续教育学院(NUS extension)的中医课程。他觉得自修所得知识,并不比上课得到的全面。
预告 本地中医探温~二之二
学中医到底有多难?受卫生部肯定的中医课程有哪些?不想当医师,但想增加中医医药知识,可以修读哪些课程?读中医中药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下星期《早报·现在》
本地中医探温二之一
自认华文不好,还是要学中医
王 凌(26岁)
房地产估价师
新加坡中医学校部分时间制二年级
  高一考完AO水准华文之后,王 凌就很少碰华文,“连华文报纸也不看”。是中医让她重新接触华文字。
  目前,本地并没有用英语教授中医的课程。事实上,英语教学在中医也存在着很多翻译和理解的问题,有待专人研究解决。她要认识中医医学,只有通过华文。
  学习的动力来自浓厚的兴趣和家庭渊源。 凌家从曾祖开始就开药材店,她从小就接触草药,喝补汤。中医养生药膳的功效最叫她信服。
  “上中医课学的都是很切身的知识,很容易引起兴趣。华文不够好,其实不用担心,因为班上的同学很热心,经常帮助我。”中医课程也包括西医医学基础课。一年级的生物课程容许学员用英语作答,给了她不少信心。
  她的同学来自各个行业,家庭主妇、房地产经纪、保险从业员……不一定要华文程度好才敢修中医课程。
  中国风水讲“气”,中医也讲“气”。她说:“风水讲的是环境的气场,中医讲的是人体内的气场,大家都追求气场通畅平衡。古时没有仪器辅助,中医也能从经验累积发现医疗方法。早在西方发明麻醉药,中国的华陀已经能够施针做部分麻醉。”学中医也无形提高了她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白天工作,晚上上课,牺牲掉看电视、出国旅行的休闲时间,但她学会了抓药给自己治感冒、腰酸背痛按穴位消除疲劳,获益可是终身的。
fcxmo | 2014-4-21 14: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
murl8415 | 2014-10-9 22: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