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转帖] 解读中医三才五行里的脏腑演化奥秘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 解读中医三才五行里的脏腑演化奥秘
[复制链接]
2868
|
8
|
2006-3-19 16: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级博士 王全年(济南 250014)
指导 孙广仁
[摘要] 藏象学说,建立在形态脏腑演化基础上。三才,反映脏腑演化之大势;五行,反映脏腑演化之序数。生命演化,三才为总纲,五行为细目。三才、五行,一体两制,统一于脏腑演化之腔肠,大势有三,细目为五。从三才、五行理论,深刻洞悉脏腑演化奥秘,并借此反馈中医理论之博大精深。
[关键词] 三才 五行 脏腑演化 奥秘
三才、五行,中医核心理论。长期以来,唯其哲学思辩被中医界所开采,而其科学要义被强烈忽视了。三才与五行,都是中国古典哲学苑里的奇珍异宝。生命演化模式,大则为三才,细化成五行,二者统一于同源精元之演,界定于阴阳相对待之化。透过三才、五行,洞悉生命脏腑演化之精髓
1.三才、五行渊薮简考
三才、五行,都是影响中医理论构建的关键概念。二者相互联系又各有千秋。
三才,即天、地、人。《易 · 说卦》载有“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三才,自然万物演生之大序也。《释序卦》曰:“三才之序,先天地而后万物,万物盈天地之间,人居万物之中。圣人之道,周万物而济天下,则万物复附于圣人,与天地相似,是以万物盈天地,圣人之道,亦盈天地。物尽则圣人之道尽,孟子所谓塞乎天地之间者也。”
三才,源于《易》,而广泛用于各业,以其博而渊而沉淀于中国文化中,并固化成特殊的语汇。
如时令之三才模式:三春、三冬、三秋、三时等;区域之三才模式:三山、三川、三河、三亚等;分类学之三才模式:三友(梅、兰、竹)、三世、三皇、三纲等;中医学之三才模式:三阴、三阳、三部九候、三里,三关,三阴交、三因学说等。
三才之模式,成就了中医之三焦概念;三才“天、地、人”各自阴阳分演,故成卦之六爻。六爻者,六经辩证之模型也。《素问·热论篇》始有六经辩证,实仿六爻之模式,最终成就了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辩证学说。
五行,笔者认为,它源于人类对自身的五指应用与崇拜。它是对自然万物演化程序的本质透视。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实际表达同源自组织物质系演化出的五个彼此有重大差别的五态。对于生命体,五行是生殖之精,在元气推动下,生命气化的程序表达。是一气演五态。正象《春秋繁露.五行相胜》所言:“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而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是太一元气,以阴阳相对待演化而成的五个过程流,《御纂性理清义.卷一》说“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五行,刚开始拘于五类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尚书》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最后却升华为宇宙万物“五分法”的数学模式。
三才、五行,众多自然万物演化模式之两类,却成为生命演化最常见的类型,肯定有其演生学上的优势。
2.从叶脉演化公式解读三才、五行的“一体两制”
《老子·四十一章》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万物按照《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化演生息,无中生有。以此为思考切入点,来研究植物叶脉的演化,会发现,叶脉,是以中轴叶脉为核心,向两侧呈相对待演化。[1]
《系辞》载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后再生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可以说,通段文字揭示出的宇宙演化律,实际就是阴阳二分法演化律,演化数学公式:
N=2n
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符合这个公式。以此为理论启源,研究叶脉演化(如图1),假设如下 :
(1)任何一个叶片,都以叶的中脉为演化中心。(中心演化原则)
(2) 任何叶脉,潜在演化出的两侧子叶脉,均构成一一对应关系。(相对待恒等原则)
(2)任何叶脉,潜在演化出的子叶脉总数恒等。(等数演化原则)
每一片叶子,都有一条中轴叶脉,叫1级叶脉,或中脉。可用数字1来代表。
主叶脉,又根据叶脉相对待恒等演化原则,在叶脉两侧演化出相对应的子代叶脉,叫2级叶脉。2级叶脉总数,一定为偶数,用2m表示(m是一个有限自然数)。
同理,在以2级叶脉的每一叶脉为中脉的演化源,演化出的3级叶脉,总的子代叶脉演化数目为22m2。4级叶脉总数为23m3,5级叶脉总数为24m4……,第m级叶脉演化的总数为2m-1mm-1。
设一片叶子,演化出的所有总的叶脉数(一级到m级),用N表达。那么,包括中轴1级叶脉1在内的所有潜在叶脉的演化数量,用分式表达:
N=1+2m+22m2+23m3+24m4+……+2mmm=1+2 ( m + 2m2 + 22m3 + 23m4 +……+
2m-1mm )
因为m是一个自然数,所以,叶脉演化出的数一定是奇数。可用简化叶脉演化公式表示如下:
N=2n+1
N,是叶脉演化总数,n是个自然数,1,是中轴叶脉数,代表植物体每一相对独立演化的生命部分,都是中心(或中轴)演化,如植物的顶端优势。它表示,任何一片植物叶,都是以中轴1,为同源演化核心,演化出的子代叶脉潜在数量,永远是偶数 。那么,包括中轴主叶脉在内的所有叶脉数,一定是奇数。
当上式N取3时,就是三才演化模式。代入简化叶脉演化公式,即3=2n+1
解,n=1
分析:每一子叶,作为统一精元物质而化生,演化出一对左右(阴阳)叶脉,一个中叶脉。三叶脉呈三权分立,最简洁而又充满着生命演化要义。对于动物演化,“‘三’,初次出现了 “循环”特性。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相生’是生命繁衍生存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许多生理机能的特征,如:血液循环、微生物和昆虫的生活史、泅游等,初次出现了反馈,即‘相克’。反馈也是生物化学反应中不可缺少的精细调节,如神经激素调节、生化反应中酶的调控,否则容易形成空耗循环。”[2]
当上式N取5时,就是五行演化模式,代入简化叶脉演化公式:
5 = 2n + 1
解:n = 2
分析:n为2,演化出两对左右(阴阳)叶脉,一个中叶脉。说明以同源精气为演化源的演化客体,演化出的具有明显呈阴阳相对待的属性,有2对。而1,同源精气演化出的中心或中轴叶脉。所以,五行演化模式,一气(同源精气)演五态(五类),含2对阴阳,1个中轴成份,可称为“孤行” 。
在此,三才,五行,统一于同一演化公式N=2n+1,都是某一同源演化源所化,只是模式不同,才有了“三才”、“五行”之差异。二者“一体两制”。一体,即相同的演化起源,两制,即演化的序数不同。三才为之纲,五行为之目。同源演生物,大化为三才,细分是五行。
例证:
五行:木、火、土、金、水。
性质:木性升达,火性炎上,均为阳势;金性肃降、水性润下,均为阴势。土生万物,无明显方向性,为“孤行”,是与元气最相似的一行。且,肃降之金,克升达之木;润下之水,克炎上之火。成两对相对立属性。并有木生火,金生水之妙。
木、火主升,金、水主降,土生万物主承载。所以统一精元演化,细分有“金、木、水、火、土”五态,大则“升、降、载”三势。三才、五行,同化异制也。
再,五方:东、西、南、北、中。以五行演化模式论之,有2对阴阳:东、西(地图之横向)、南、北(地图之纵向)。一个孤行:中,一个潜含四方的特殊方向。四方内缩同趋,均逼近方向“中”。中,外移随时演化出“东西、南北”。
所以,五向应“五行”模式,“东、西、南、北、中” ;又应“三才”模式“纵、横、中”。
再例:一朵花的演化序: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其中,花托,一“孤行”也。2对阴阳:花萼(片小)、花瓣(片大);雄蕊(授粉)、雌蕊(受粉),性器官反演无疑。一朵花,细分是五行模式“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大化是三才模式“托、片、性蕊” 。
可见,三才、五行,相同精元所演化,不同模式要尊从。
3.三才、五行,洞悉脏腑演化
三才,为器官演化之大略,五行,为器官演化之细目。
对于生命之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
“三生万物”,即三才“天、地、人”具在,成为演化万物的大前提。宇宙万物演化有“道”,规律可窥,尽在道中。万物化源于“一态”真元,以阴阳为相对待分演,以三才为器官演化总则界定,再以五行,为器官演化细则行规。
三才之说,实为同源精气演化中的三段或三层界定法。其中在动物三胚层的演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4]:
如“多细胞高等动物原肠的形成,虽因动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并无本质的区别。其结果都是形成3个原始的胚胎: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从这3个胚层出发,进一步分化为动物体的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
“从三个胚层形成胚体的各器官系统的一系列发育过程,叫器官演化,亦叫细胞分化。经过器官发生期以后,就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机体。并结束了胚胎发育。3个胚层各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其中,外胚层演化出:皮肤、毛发、指甲、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脑垂体;中胚层演化出:肌肉、血液、血管、结缔组织(包括骨)、肾、输尿管、睾丸、卵巢、输卵管、子宫、体腔膜、淋巴系统;内胚层演化出:消化管上皮、消化腺(肝、脾)上皮、气管、支气管和肺的上皮、尿道和膀胱的上皮、某些内分泌脾的上皮” 。
胚之三层,细胞各异,相互识别,自相认识归队,“同气相求”,聚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胚层,演生出不同的内脏器官。三胚层的存在,是由于生命在进化过程中,仿三才之“天、地、人”而演化出三类粘着度有异、迁移度不同的细胞。三胚层的三才模式化生,为器官再进一步按“五行模式”细化,准备了必要条件。
五行模式演化:胸腹腔内五脏、五腑的演化,完全按照《易经》揭示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演化,并与五行研究揭示出的五模式,高度吻合,堪称生命演化奇迹。
基于腔肠类动物统一的“腔肠”,动物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以循环为主要功能的“循环腔”,和以消化为主要功能的“消化腔”。
在腔肠类动物,“循环腔”结构非常简单,相当于毛细脉管,主运水液。随着动物演化出血液,它又运送血液。它最后演化出包括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在内的“大循环系统”。而原来的 “消化腔”,就特化成动物的“大消化系统”。
原始统一的“腔肠”,梅开二度,一源两支,演化出运动功能强的“大循环系统”、与运动功能相对弱的“消化系统”。一个主动、静脉血交换、循环及水液代谢,一个主水谷消化、吸收与残渣排泄。“大循环系统”和“大消化系统”这两 大系统,又在食管与气管交汇的会厌处会合,暗示着它们都有相同的演化起源,都是从原始动物的“腔肠”中演化而来。“循环腔”与“消化腔”同源“腔肠”而演化,显示出“太极一气产阴阳”的原气演化本质。(如图2)。
“肝、胆、胰都是由消化道特定部位发生内陷,并由消化道内皮、平滑肌等相关功能的细胞在结构上进一步特化、功能上进一步加强而来的。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实际上是原始消化道内皮相应功能的特化和发展,消化腺管道平滑肌系统,是原始消化管肌层的特化与延伸” [5]。
阴阳反属性演化,不但表现于同一腔肠,演化出有重大差别的“大循环系统”、“大消化系统”,而且还表现于,在这两个系统上,与五行序数一致,各演化出5类脏腑,而且相表里的脏腑,空、实相应,阴阳互对。
如,大消化系统,演化出5类器官:胰、肠、肝、胆、胃;大循环系统,只演化出4类器官:肺、心、肾、膀胱。与大消化系统比,还缺一个器官,即是后来的脾脏。脾从中焦演化而来,加入大循环系统。
中焦脾胃,也是同源演化。“脾也是从原始消化管上皮分化出来的……是从胃背侧系膜的间充质团发生的,以后完全独立而与胃无关” [6]。脾演化出后,入大循环系统。
这样,“大循环系统”也有5类脏腑“肺、心、肾、膀胱、脾”,3类是实体器官“肺、脾、肾”,2类空腔器官“心、膀胱”;“大消化系统”也有5类脏腑,2类实体器官“胰、肝”,3类空腔器官“肠、胃、胆”。相表里的脏腑,上位是脏,下位是腑,表达出脏腑演化严格序位排列,(如图3)。
胰——肠;肝——胆;脾——胃;肺——心;肾——膀胱。
在这里,胰与肠相表里,主消化。心是空腔器官,是腑不是脏,与肺相表里,共主气血。肠,又在自己定义的范围内拚命演化出:小肠、大肠等。阑尾,也是肠的演化残留证据。它们都以相同的肠类结构,定义于肠腑中,在五腑中只占一员。
三才、五行,对于脏器演化,各有其深意。五脏:肺主肃降、肾主利水,两者趋降为降势;胰主消化吸收,肝主疏泄上达,两者主升为升势。中焦之脾,交通之中枢,可承上达下,中间派也,为中势。五脏之演,即符合五行演化之模式,一“腔肠”演五脏“胰、肾、肝、脾、肺”,又符合三才演化模式,五脏有三势“升势、降势、中势” 。
4.三才、五行视野里的骨骼演化
骨骼,中医概念中的“奇恒之腑”。因中空似腑,贮精似脏,故得此美各。从人体骨骼演化产生的段数或痕迹中,能清晰地读出同源骨演化出的“三才”、“五行”之神秘[7]。
1. 上肢骨,从上到下依次呈辐射性演化
五行演化模式:
肱骨 1块
尺骨、挠骨 2块
上腕骨 3块:舟骨、月骨、三角骨(再演化出1块子骨:豌豆骨)。
下腕骨 4块: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掌骨 5块:第一掌骨、第二掌骨、第三掌骨、第四掌骨、第五掌骨。
用数字表示:
1、2、3、4、5
包含于五行的数集{1,2,3,4,5}中。
三才演化模式:臂骨、手腕骨、手掌骨。
2. 下肢骨,从上到下依次呈辐射性演化
五行演化模式:
股骨 1块
胫骨、腓骨 2块
上踝骨 3块:跟骨、距骨、足舟骨。
下踝骨 4块:骰骨、外侧楔骨、中间楔骨、内侧楔骨。
跖骨 5块: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
用数字表示:
1、2、3、4、5
包含于五行的数集{1,2,3,4,5}中。
三才演化模式:腿骨、脚腕骨、脚掌骨
3. 脊椎骨,从上到下依次呈线性演化
五行演化模式:
颈椎骨 7 块
胸椎骨 12 块
腰椎骨 5 块
骶椎骨 5 块
尾骨 1 块
共有5大类骨。亦包含于五行的数集{1,2,3,4,5}中。
三才演化模式:骶尾骨(对应盆腔)、胸腰骨(对应胸腹腔)、颈骨(对应头)。
4. 头盖骨(婴儿期),五块头骨依次呈弥形演化:
五行演化模式:
枕骨 1 块
左顶骨 1 块
右顶骨 1 块
左额骨 1 块
右额骨 1 块
5块头盖骨,亦包含在五行的数集{1,2,3,4,5}中。
三才演化模式:前对骨(两对额骨)、侧对骨(两对顶骨)、后枕骨。
当上肢演化出5块掌骨后(如图4),以此为基础,呈线性再演化出指骨。除了拇指演化出2块指骨,其余各指均演化出3块指骨,不大于数字5。包含于五行的数集中。下肢趾骨线性演化亦然。
对于脊椎骨,尾骨3块,骶骨、腰椎各5块,均不大于5。
胸椎12块,即3×4,倍4演化,即以4为基数而演化。颈椎7块,是正处于演化过度态的变动骨序,有的骨没有表达出来。
正象植物花的演化,花瓣以不大于5为演化基数来演化,但由于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如倍4演化的花瓣数,两轮演化应该出现8个瓣,但往往有个瓣空缺,只表现出7个瓣,从而掩盖了花的演化定律[8]。
7块颈椎骨,如果它是倍3演化,应该演化出9块颈骨,即3×3,还有2块颈椎骨没演化出来。或者是倍2演化,即演化出8块椎骨,即4×2,还有一块颈椎骨没有演化出来。 演化中骨的数目减小或增加,是平常的生命演化现象。如人体5块尾骨,现在只剩下2到3块。5块骶骨也已融合成一块大骶骨。
凡是构成数字1,2,3,4,5的五类骨,都是同源骨的演化,即骨是从简单、到复杂,从1 类,到5类,渐次演化。它们粗化为三,细化成五。四肢骨、椎骨、头盖骨,都是如此。说明了这些骨的演化有二大模式:三才模式、五行模式。且具有显然的演化证据可考证。而每块子骨或连接骨,也具有演化出这两大模式的潜能,只是没有演化出来,不便考证罢了。
5.五官演化中的三才、五行模式考证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对应着五官:唇、鼻、舌、耳、眼。而五官,又对应着五类感觉细胞:触觉细胞、嗅觉细胞、味觉细胞、听觉细胞、视觉细胞。它是动物原始体细胞,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对应于外界不同理化刺激产生的感觉细胞,却严格按照三才、五行模式而演化,让人称奇。
一对只对波有感觉的器官:眼(对光波有感应)、耳(对声波有感应)。
一对只对化学物质有感应的器官:鼻(对气有感应)、舌(对味有感应)。
一个拥有与原始细胞最相近的器官:唇(对波、气味均不敏感,只对触觉有感应)。
解析:味觉、嗅觉,只对化学物质感兴趣。说明两者高度相近。且味觉对味敏感,嗅觉对气灵验。而味挥发后方可产气,故有气味之说。即是说,先有味才有气。故可推断出,这两类感觉的产生顺序:先演化出味觉,再演化出嗅觉。先演化出舌(能尝味),再演化出鼻(能嗅气)。气、味有别,故味觉、嗅觉,成相对待而演化。
同理,听觉、视觉,对波有感应,说明两者相近也。但声是机械波,光是电磁波,有别。故两者成相对待而演化。而听觉,昼夜均可听到,而视觉,只有在有光的环境方可看到。是否可认为,从器官演化机率来看,它们的演化顺序:先有听觉、再有视觉?
而与原始细胞最相近的,是触觉。原始细胞生命,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外界接触,最可能的,是先演化出触觉。五觉正确的演化顺序,可能是:触觉细胞——味觉细胞——嗅觉细胞——听觉细胞——视觉细胞。
感官演化,细化是五行模式,即产生五类感觉细胞;大分是三才模式:波觉(声、光)、化学觉(气、味)、触觉(机械)。
结论:
三才,与五行一样,是同源精气演化的模式之一。三才,五行,是“一体两制”。一体,统一于相同演化之精元;两制,即两种演化方式或模式。精源之化,总纲有三才,细化成五行。二者,以精气为演化之质,以阴阳反演为演化之性,以三(才)、五(行),为演化之制(模式)。是生命演化众多模式之两类,却具有相当的演化优势,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对透视生命脏腑器官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也许,在生命基因演化的程序中,能找到 “三才”、“五行”演化模式中的答案,并进而解读生命演化之奥秘。
参考文献:
[1] 王全年,等.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月8月第一版,144-154
[2] 刘玉庆,郭林.从简约性看中医“阴阳五行”的生物学意义.自然杂志 ,2003,25(5) ,296-298
[3] 老子·第四十二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93
[4] 田清涞·普通生物学·海洋出版社,2000年1月,420
[5] 田进文,等.从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看人体内脏太极结构的生成规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14
[6] 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光盘1.1版:消化
[7] 王全年,等.走近中医.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月1月第一版,315
[8] 王全年.花的演化律[J].生物学杂志,2003,20(5),1 7
作者简介:
王全年,男,1965年生,山东莒县人。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级博士。出版论著《走近中医》、《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在导师孙广仁教授指导下,开创了从进化论与发生学,研究中医理论的新领域。提出“中医演生学”。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莱阳)
邮编:265200
电话:0535—7216974(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wqn1
|
2006-3-19 16: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解读中医三才五行里的脏腑演化奥秘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你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jywzb
|
2006-3-19 16: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解读中医三才五行里的脏腑演化奥秘
好象有点牵强,个人看法,请勿见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gdwan
|
2006-5-30 22: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解读中医三才五行里的脏腑演化奥秘
bu tong y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wqn1
|
2006-6-19 09: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解读中医三才五行里的脏腑演化奥秘
别人研究了十几年哪能让你一看就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wqn1
|
2006-11-11 16: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解读中医三才五行里的脏腑演化奥秘
中医最伟大的理论,就要延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探索者
|
2006-11-11 19: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解读中医三才五行里的脏腑演化奥秘
好像有点自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wqn1
|
2006-11-25 11: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解读中医三才五行里的脏腑演化奥秘
下面引用由
探索者
在
2006/11/11 07:57pm
发表的内容:
好像有点自恋啊。
非常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医盲
|
2006-12-15 19: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解读中医三才五行里的脏腑演化奥秘
文字游戏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wqn1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