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讨论]让《经络图示仪》使《思考中医》落在实处(系列谈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讨论]让《经络图示仪》使《思考中医》落在实处(系列谈3)
[复制链接]
1960
|
2
|
2006-4-12 15: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让《经络图示仪》使《思考中医》落在实处(系列谈3)
摘文:( “刘力红先生”谈的〈部分〉 )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这种说法虽然肯定了中医在历史上和今天的实际作用,但是作为一门医学仅凭经验显然是不够的,还应有更重要的理性成分。我在《思考》中谈到,中医是一门归纳与推演相结合的学问,其中归纳可以充分地表现在阴阳的理论里,我们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可以感受到,如果就归纳而言,没有比阴阳更完备的归纳法了。那么推演呢?推演蕴涵在术数里。我们查看清代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在其子部下就有术数这个分类。术数这门学问除医以外,更多地包括在卜学、星学、相学等传统的学问里面。孙思邈于《千金要方·卷一》“大医习业”云:“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过去看孙氏的这一段话,还以为他老人家故弄玄虚,甚至有迷信嫌疑。而今天我们冷静分析一下,这不过是在强调归纳与推演的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说明中医从一开始就强调了二者的合一,并非到孙思邈那里才突发奇想的。
许多人将经典理论的构建过程中有没有实验的参与作为衡量这一理论是否科学的一个条件。的确,整部《内经》没有一处谈及小白鼠的实验问题,因为这样一个外在的实验条件在那个时代尚不具足,经典理论也不是通过这样一些现代实验研究证明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经典的构建过程完全没有实验的参与,为此我在《思考中医》中专门提出了内证实验的概念。内证实验是一种直接在理论构建者主体内进行的精微实验,这类实验完全不需要现代实验室的这些外在条件,它只需要主试者自身的精密而系统的训练。一旦这个训练成熟,内证的过程就会自然发生,就会自然提供出经典理论构建所需要的系列数据。如经络府俞便是在这个内证过程中提供出来的。李时珍于《奇经八脉考》所说的“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就是对内证实验的一个写照。
内证是传统中医理论的一块基石,它与另一块基石——理性思维相结合构筑了经典理论。如此一来,经典理论便在现代的层面上找到了其应有的完备性与合理性。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经典,尤其是对于我们解除入门前的思想疑虑应该具有积极的意义。
记者:时代在进步,文化在进步,科技更在进步,经典毕竟是二千年前的东西,我们今天来强调她、重视她,会不会有“守旧”和“倒退”的嫌疑呢?
刘力红:文化是具有多种形态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发现并非每种文化形态都会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有所发展。按爱因斯坦的分类,文化共有四种形态,即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哲学文化及宗教文化。在上述四种文化形态中,(近现代)科学文化是与时俱进的,除此之外的三种文化形态就不见得如此了。比如艺术文化和宗教文化,她们的发展就不尽与时代相符。以诗歌为例,唐诗这样一种格律体裁的诗,在唐朝几百年里已占尽风光,经过千余年,“唐诗”是不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又有了不断的发展呢?我看很少有人会持肯定的观点。这些文化现象虽然与中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弄清这些文化形态的不同历史走向,以及形成这些走向的原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经典却会有很大的帮助。
近人梁漱溟先生曾将世间的学问分为两大类,一类系向内用功而得,一类系向外用功而得。中医就其产生过程来看,她应属向内用功为主导下产生的学问,而近现代科学则完完全全是向外用功产生的学问。既然有向内向外之别,那么中医与近现代科学在很多地方截然不同甚至不可调和就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梁先生对世间的问题还有一个三分法,也就是世间的问题不管多么复杂,也不过三类,第一类是人对物的问题;第二类是人对人的问题;第三类是人对己的问题。对这些不同类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便导致了不同类文化形态的产生。近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就属于第一类问题(第一类文化形态)的范畴。而中医所属的文化形态比较复杂,正如《内经》所强调的,欲通达医道,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其中天文、地理属于第一类问题,就是人与物的问题,而人事则包括了后两类,即人与人的问题和人与己的问题。所以经典实际上包涵了上述三类文化形态。当然第三类文化形态是根基,中医理论其实就是通过对人与己的问题“用功”,在逐渐获得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再向第一、二类问题迈进而构建起来的。而人与己的问题必须通过向内用功的途径方能获得解决,因为向内用功方能获得内证,向内用功方能获得内明。中医的第一部经典为什么要以“内经”命名呢?“内(外)”指的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中医是一门多文化形态共融的学问,切不可简单视之,切不可一个现代化、科学化就了事。如果我们从上述这样的层面去审视她,经典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经典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守旧”与“倒退”也就不期自释了。……”
理是如此、但为了解决中医之现状,不审视现今事实不行。我不是大夫,我读中医精典从来都是为了用、或说为了自用。但职业中医不行,生存就是优胜劣汰。不容繁文缛节、慢条不行!能治病有高招才是硬道理!能四两拨千斤才行。“素问”我只读到第七十四篇文,但有的文我读了好几年、得同实践中用“内证实验的概念”来品悟!《经络图示仪》便是这样诞生的,对我和朋友家人贡献太大了。可以说《内经》品悟终生、总有嚼头!(结合现今好好好品悟、)所以认为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以至要“去医存药”或只找糟粕称之“伪科学”太可悲了!为什么不能检之、选之、筛之、品之、为己所用?!连洋人都窥视中医、难道它傻啊!可是现今中医若总以老态面世、今人在西医药的统治下、你让新一代中医还老态面世回归到旧年代、你是害了他们!不用新法武装行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可是古话。还手指压脉、口吐莲花。(一般的)……;别人听不懂《内经》。病人需要简洁有效的治疗、好把生活中的损失好补回来!我们研制推介的《经络图示仪》希望简而好操作、还得耐人寻味经得住实用性的考验。所谓向内用功为主导下产生的学问也可说是“品悟”、用此悟出的理解或说是“真知灼见”,她绝非近现代科学在构建过程中、仅依赖于有无实验的参与来作为衡量标准那么简单。《经络图示仪》使用范围也是这样。绝非仅是于临症的即时记录、随着使用中的品悟、结合中医药理法的汇融、产生聯想即;“一旦这个训练成熟,内证的过程就会自然发生,就会自然提供出经典理论构建所需要的系列数据…”我可以讲经络现象的机理揭示必将从内证的品悟中找到突破性的线索、以现状思路依附于现今科学范畴难!难!因为李时珍于《奇经八脉考》所说的“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就是对内证实验的一个写照。不反观之难照察之…。我在多年的用《经络图示仪》的使用中、深切品悟到经络臟象学说非空穴来风,如进行自助式针灸《 K.C.F 》给机体“拿拢”补泻手法之规律性、和规范化、同进行自行车的车轮“拿拢”同理、该紧地紧、该松地松!是一个理。
20060409 蒋新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ihzwt
|
2014-4-26 12: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gog4694
|
2015-7-28 10: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蒋新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