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脏腑演化律

[复制链接]
查看2925 | 回复6 | 2006-5-13 13: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博士论坛系列丛书

脏腑演化律
                     
王全年



王全年,男,1965年生,山东莒县岳家村人。江西中医学院基础理论硕士研究生,师从该院著名的硕士生导师刘晓庄教授,研究气化学说;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师从该校著名的博士生导师孙广仁教授,研究脏腑演化律。
发表了《花的演化律》、《从中医理论看骨骼演化律》、《心为腑之商榷》等大量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出版论著《走近中医》、《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从事中医科研、教学与临床工作。开拓出从进化论、发生学等学科,研究中医理论的新领域。
尊崇的中医大家:张仲景、王清任。
尊崇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达尔文。
研究信仰:躁生烦,静生智;敬畏宇宙,尊重众生。
最喜欢的格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
序言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也是目前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热点。
藏象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思维方法。这就使得中医学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在其机能的描述上有着许多区别。中医学认识人体脏腑,既采用了解剖学的直接观察方法,又运用了“司外揣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整体观察方法。因此,中医学的脏腑概念,不仅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是在其形态学结构的基础上,赋予了某些特殊的生理或病理含义。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一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都会受到科学发展的挑战。中医学的藏象理论,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走向现代化,但不能以西医学的解剖生理学,取代中医学的藏象理论。中医学与西医学,都是医学科学,但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遵从了不同的演进模式。这种模式的不同,不能用是否优劣来简单定格,而一定要用历史的观点,还原其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首先肯定其历史意义,再在各自理论形成的独特的内涵中,发展自己的理论,并找到各自发展的医学模式。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也各有所长。二者没有绝对的可比性,也不能简单的比高下。鱼和熊掌,难说谁优谁劣。不同医学互补或互助,实在是好事一桩。
用中医学承载的哲学理念,从中医核心理论轴线的“气———阴阳———五行”,读出真实脏腑演化的规律,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我的学生王全年博士,立志创新,义无反顾地涉足于脏腑演化的研究中。透过古典哲学理论的“气———阴阳———五行”,研究脏腑演化之源,之属性,之数序规律。先后发现了“花的演化律”、“骨骼演化律”、“脏腑演化律”,发表了透视着创新思维的多篇论文,并以五行为研究突破口,出版了《走近中医》、《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两本专著。提出了“脏腑命名原则”、“狭义脏腑演化律”、“广义脏腑演化律”,以及“内源性脏腑”、“外源性脏腑”等全新概念。在脏腑形态学上,还原了心为“腑”的资格,让真实的形态学的脏腑,在中医理论中作了系统的定位。
本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历史性地提出了三才、五行,“一体两制”。揭示出脏腑以奇数演化的千古秘密。推出了精确的脏腑演化公式。从严格的逻辑学与广泛的生命演化考证,论证了中医安身立命的三阴三阳,是生命演化最基本的六大时空基态。“开、阖、枢”,是解读《伤寒论》的钥匙。《伤寒论》六经病,本质上是寒邪作用于人体后开发出的六大病理时空态,而不是六条经络病或六组脏腑病。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就是破除疾病赖以存在的病态,恢复生理意义的三阴三阳之生态。三阴三阳,是远远高于经络、脏腑之上的时空概念。最后,将中医的“元气、太极、阴阳、三才、五行、五脏、七脏、九脏、十一经……统一到同一个公式中,达到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境界。
《脏腑演化律》,是中医界第一本研究脏腑演化规律的专著。标新立异,思维独特,立足点高。在生命演化产生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命体”的五大层次上,定位器官研究。重点在内源性脏腑“五脏、五腑”,与外源性奇恒之腑“骨”上,研究脏腑演化的规律。最后找到广普意义上的脏腑演化律。并用这个重大发现,勇于剖析中医的医学模式构建,将中医几千年来形成的理论体系,在一个演化简式中高度统一起来。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无畏的,也是担风险的。作为导师,我一贯的主张是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勇气,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我的学生,提出更多新理论、新概念、新假说。这也是中医学发展之必需。
在《脏腑演化律》就要出版之际,我欣然为其作序。期待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中医学藏象研究与中医学理论的构建,有所启迪与贡献。
祝大家开卷有益!
                                           孙广仁
                                 2006年4月20日,山东中医药大学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脏腑的春秋岁月
第一节论脏腑原旨
第二节论中医脏腑实质
第三节   论中医脏腑演化中的神秘数字
第二章脏腑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节论脏腑演化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论脏腑演化的属性归类
第三节论脏腑演化的序数窥探
第三章 脏腑演化原则
第一节论脏腑同源演化原则
第二节论脏腑反属性演化原则
第三节   论脏腑五程式演化原则
第四章脏腑演化律
第一节脏腑命名原则
第二节狭义脏腑演化律
第三节骨骼演化律
第四节广义脏腑演化律
第五节透过脏腑演化律看过去
第六节藏象研究走进新时代
第七节   为心腑辩护一万年
第八节   中医藏象千古之谜
第五章  开启中医之门
第一节  论脏腑演化律的公式推导
第二节   论中医脉学的演化轨迹
第三节   论三焦医学模式的建立
第四节  论命门学说的演化轨迹
第五节   论三阴三阳
第六节   中药造态大论
第七节   论营气卫气的演生轨迹
第八节   到文明古国的医学殿堂里
    跋   



第一章 脏腑的春秋岁月
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为真理和正义服务,
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
————爱因斯坦(图1-1)
案头的书稿,变得厚厚的,我的心却变得沉沉的。并没有因为又写了本书而沾沾自喜,相反,却有种沉重感。这哪是本书,充其量是几年来对中医感悟的笔录,只是对它又翻晒了一下,集成一本叫“书”的玩艺,折磨大家的感情。
前十年,我是中医的继承者,现在是中医的疑问者或挑剔者。我不能糊里糊涂将半辈子交待给中医,而是充分发挥我的“奇思怪想”,重构它的理论。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左升右降”,就是基于错误的“地心说”(误认为地球不动,太阳围它转动),推出的太阳东升、西降的“纯视觉”层上的结论。并把这种结论,作为一个定理,固化成脏腑的“肝左升肺右降”理论。
一个理论,可以原谅它产生时代的粗糙甚至是荒诞,但不原谅它一再拒绝时代进步的事实,而对自己显然的瑕庇,采取自圆其说甚至狡辩的态度。
中医研究,不能跳进文献堆里“昏睡百年”,自我陶醉到忘忽所以;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以经解经,将理论解释到“左右逢源”。而应该跳出原来的“围城”,以判逆的心态“吹毛求疵”,然后“有所失,才有所得”。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始研究行为,塑造的中医理论,在一部《黄帝内经》中,一呆就是上千年。《内经》也以其概念的宽泛性,让中医后来人,产生了可怕的定势思维,缺少理论创新。一致中医整体观念,包含的“全息论”思想,中医在挥霍亨用它几千年后,仍没谁读出它的“全息”意义。感谢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一个中医“门外汉”,帮了中医的忙,读出了整体观的伟大意义,创造性提出了“生物全息论”。此时中医阵营里,才跟风似地“全息”起来。我就知道,中医界是多么地保守,多么地固步自封,多么地拘于传统。
藏象学说,中医的灵魂。它有意简化或忽略形态脏腑,重视功能脏腑的集合意义,并从信息层次上,成功地完成了医学任务:说理、治病。要深入研究,一定要从多元层次把握它,而不是一个“藏者,象也”,就把问题打发了。它有一套相当系统的哲学理论:道、太极、元气、三才、五行、五运、六气,等等。并在我称之为“软科学(无形)”的“精、气、神”方面,猛下工夫,显然收获颇丰。但同样用这些哲学思维,读出脏腑乃至生命演化真谛,尤其我称之为“硬科学(有形)”的脏腑演化,显然用力不足。中医“喜软怕硬”,失去了“半壁江山”。这恰恰构成了本书研究的焦点。
“任何科学体系,如果不能再发现并消化新事实,便已经凝固,再不能有所发展了。”[1]中医尤其如此。
文字[color=#0000FF]文字文字文字[/watermark]
妙手仁心 | 2006-7-15 16: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脏腑演化律

有点意思。值得期待
wqn1 | 2006-8-19 15: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脏腑演化律

从中医思维模型论经络演化律
   王全年
              指导   孙广仁
[摘要]中医经络学说是靠思维模型来建立的 。其中三阴、三阳所谓的六经,实际是按三才模型推导出的一种理论体系。太极、三才、五行,是中医最重要的三大概念,又是三个思维模型,它们统一于素数演化简式N=2m+1。手足三阴三阳的六经,只是众多经络构建模式中 的一个很简单的一种,却很好应用于临床实际。仍然有许多珍贵的经络构建模型没有建立起来,如与五行模型对应的十经学说。
[关键词]太极 三才 五行 思维模型 经络演化 规律
经络学说的演生,经历了从散在偶然的穴位发现,到自觉的系统化的理论创建这样一个必然的过程。其中,中医思维模型的建立与导入,是经络学说创建必然的思维准备。其中,太极、三才、五行,是中医承载的哲学衣砵,实际反映了一种早期人类认识宇宙自然的思维模型,但对经络学说的建立与完善,至关重要。试述之以期争鸣。
  1.模型与思维惯性
模型一词起源于拉丁语Modulus,本意指样本、尺度、标准。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维模型。“物质模型是模拟实验赖以进行的物质手段。思维模型不是认识的物质手段。思维模型是人们思想中理想化、纯化的映象、摹写。思维模型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运用它在思维中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思想实验’,可分为形象的(唯象的)模型的符号的(标志性的)模型,前者是惟理想的或想象的形态去近似地反映客体的一种思想形式,后者是借助于专门的符号、线条等,并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去描述客体。”[1]
思维模型反映着中医对生命独特的思维认知惯性。“一方面将自然与人视为相关统一体;另一方面以自然界生化模式去类比、演绎人体的生命过程,以自然之常拟人体之生理,以自然之变喻人体之病理;并通过辩证思维予以归纳、综合为效法自然的抽象生理、病理模型,作为生命表现的“神似物”,如藏象说学、经络学说、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等,都是经过思维再创的抽象模型,而不是对具体实在过程的机械描述。” [2]
可以说,中医的气血阴阳、太极、三才、五行、经络、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等,均是一种经过抽象化的思维模型。真实的物质结构或成份,被强烈地简化或有意识地忽略了。其中太极、三才、五行,就是三个重要的思维模型,并固化成中国人一种思维惯性,在经络学说的构建中,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
  2.太极模型与经络始态演生
什么是太极?《说文》云:“极,栋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部》有:“极,凡至高至远皆谓之极”。《玉篇》曰:“极,尽也。” 极的原始本意,指“屋脊之栋也”,引申为一个物质演化系的“尽头、最根本的基态”。太极,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一个时空概念,指演化系演化的尽头、始态。如宇宙演化的“奇点”。我们完全灵活理解它,认为每个自组织物质系,都有一个演化始态之“太极”。如同一棵植物,演化于一个太极“种子”。
  所以说,太极,反映了先民质朴的思维中,万物同源的思维定势。由此可推导出经络也是从纯朴的原生态演化而来,经络肯定也从单一的“太极”之始态演化而来。根据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的全息论思想,每一相对独立的器官或器官群落,都同源演化于统一的“全息胚”。每一个全息胚,都源于一个原始态的太极,这个太极的中心或中轴对应的始态经络,笔者称其为“元经”。这样一来,推导出在胸腹内,五脏、五腑作为相对独立的器官演化群落,有共同的“元经”模式,它是未来五脏阴经、五腑阳经演化的母基。而四肢作为相对独立的器官,在其过中趾(指)的中轴线,也有其“元经”存在,它是未来手足三阴经、三阳经演化的母基。
元经,是器官或器官群落未来经络演化的母基或“太极”。它自我高度统一、自恰,阴阳之性潜在不显,即所谓“阴平阳秘”。生命是演化而来的,那么经络也必然符合相同的演化规律而演生。元经,就是演化的始态之太极。
3.三才模型与经络初态演生
三才,即天、地、人。《周易.系辞下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周易.系辞上传》亦有:“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易 · 说卦》也载有“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三才,自然万物演生之大序也。《释序卦》曰:“三才之序,先天地而后万物,万物盈天地之间,人居万物之中。圣人之道,周万物而济天下,则万物复附于圣人,与天地相似,是以万物盈天地,圣人之道,亦盈天地。物尽则圣人之道尽,孟子所谓塞乎天地之间者也。”
  每一器官或器官群落,以其中轴或中心的“元经”(始基太极)为母基,按照“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演化原则,以三才的“一源三岐”的演化模型而初化,演化出了包括中轴元经在内的三经:阴经、元经、阳经。在四肢部,内侧(阴面)有一条阴经,外侧(阳面)有一条阳经。它们又各自构成 未来三阴经三阳经的母基(初级太极),再按照三才模型,阴经演化出了三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阳经也演化出了三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在胸腹部,腹侧(阴面)有一条阴经,背侧(阳面)有一条阳经,二者各自演化出腹面的三阴经、背面的三阳经。
所以,从演化模型上看,三阴经、三阳经,都是从单一的太极“元经”演化出的子代经脉。三才模型是中医最基本的模型之一,如 “督脉、冲脉、任脉”所谓的“一源三岐”的概念产生,也是三才模型思维的简单推导。在四肢针灸,下针的方向一般要指向四肢中轴的“元经”。经络演化,从太极模型到三才模型,从始态之元到初态之化,完成了从“元经”到三经(三阴经、三阳经)演化的历史跃迁。
4.五行模型与经络次态演生
宇宙变而成章,化而有序。五行,产生于人类对自身五指的应用与崇拜。五行理论,是三才之后的又一种思维模型,即“一源五岐”的思维模型。它是继三才之初化的次化。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实际表示自组织物质系五个彼此有重大差别的演化过程。对于生命体,五行是生殖之精,在元气推动下,生命气化的程序表达。五行,是统一精元在气化过程中显示的五大序态。是一气五态。正象《春秋繁露.五行相胜》所言:“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而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是太一(始态)元气,以阴阳为反属性气化的五个变态,《御纂性理清义.卷一》曰“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按照五行模型,中轴“元经”演化出的阴经、阳经,就不是按照三才模型演化出三阴经、三阳经,而是按照五行模型演化出五阴经、五阳经。与五脏、五腑高度相合。中医只所以最后取五行模型为演绎工具,是因为五行比太极(一行)、三才(三行)容纳了更丰富的生命演化内涵。可以说,太极为始态,三才为初态、五行为次态。始、初、次,反映了太极统一精气演化的序次或能级差别。五行模型的建立,最终使有形的五脏、五腑、五指、五趾、五官,与无形的经络(五阴经、五阳经),统一起来了。此处的五脏是:胰、肾、肝、脾、肺;五腑是:肠、膀胱、胆、胃、心。这其实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经络的演化与脏腑的演化高度统一;五脏、五腑与10指(趾)有关,同理,10条经络与10指(趾)也有关……五阳经、五阴经都达五指(趾)、五窍;五脏、五腑、五官、五窍、五指(趾)等等,一切人体组织或器官,都会在五阳经、五阴经的连接下,构成一个整体”。[3]
5. 经络奇素数演化公式
笔者在发现植物叶脉演化简式N=2m+1,发现其具有较广普的使用价值,简称素数演化简式。[4] 它最终统一了太极(1)、三才(3)、五行(5),这些呈奇数存在的思维模型。
当m=0,代入素数演化简式,则N=1。即同源演化的物体系的“太极一气”,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始态,即“一”态、“元态”或“基态” ,此时存在阴阳演化之潜势,但表达不出有差别的阴阳属性。此时精气高度统一。对于经络,此时处于太极模型之“元经”始态。。
当m=1,代入素数演化简式,则N=3。即物质演化系的“太极一气”,演生出三气或三类气,呈现“一源三岐”的“三才”演化模式。此时有一对阴阳演化部分,一个中轴(或中心)部分。对于经络,此时处于与三才模型对应的“初态”之三阴经、三阳经。
当m=2,代入素数演化简式,则N=5。此时物质演化系的“太极一气”演化出五态或五气、五类气,即“一气五态”或“一源五岐” ,就是“五行”演化模式。此时有两对阴阳部分,一个中轴(或中心)部分。对于经络,此时处于与五行模型对应的“次态”之五阴经、五阳经。
在此,太极、三才,五行,统一于同一演化公式N=2n+1,都是某一同源演化源(太极原态)所化,只是模型不同,才有了“三才”、“五行”之差异。二者“一体两制”。一体,即三才、五行演化于同一个太极始态;两制,即演化的基数不同。三才为之初化(小化),五行为之次化(大化)。同源演生物,初化为三才,次分是五行,在太极处统一。
其实,当m取0、1、2、3、4、5……,得到的N值是奇数系统:1、3、5、7、9……“即组成该系统的要素的个数是奇素数(素数是大于1而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整数,除2以外,所有素数都是奇素数。3、5、7、11、13、17、19、23等)。五行的“五”是个奇素数,五行关系符合拓朴学的许多严格规则,如系统的种类为(n-1)/2(n=系统中要素的个数),五行是(5-1)/2=2,即相生相克两种基本关系”。[3]
从这里可以看出,生命喜欢以奇素数为演化数字选项。太极、三才、五行,分别对应着素数1、3、5,只是众多素数中之三元,却成为演绎中医思维模型最佳的三个参量值。而传统中医的三阴经、三阳经,只是众多素数系统中的一个模型,即三才模型,却开采出如此珍贵的经络学说(三阴经、三阳经)。可以推论,有许多模型远远没有开采出来,如五行模型。而五行模型,统一了中医几乎所有的理论,所以,从三阴三阳的三才模型,发展到更能表达生命演化内涵的五行模型,提出五阴经、五阳经,就显得意义非凡。而经络演化数量的计算,也由于素数演化简式N=2m+1的推导,而变得易如反掌。中医当务之急,就是开发五行模型,建立科学的五阴经、五阳经之十经学说。开启新的中医经络理论。
结论:
1.经络学说,经历了从不自觉的穴位发现,到运用思维模型使之系统化的历程。
2.经络数量的演化律,符合素数演化简式N=2m+1。
3.太极、三才、五行,只是众多经络演化模型中之三个基本模型。分别对应于元经、六经、十经。
4.三阴、三阳,只是按照三才模型演化出的六经。
5.用素数演化简式,科学有效地构建全新的经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其成·生命的“二体三用”模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24
[2]杨光华,等·中医临床思维研究·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8
[3]王全年,等.走近中医.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365-367
[4]王全年.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23
[5]视世讷.五行行学说的方法论价值.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8,12(1),5
作者简介:
王全年,男,1965年生,山东莒县人。出版论著《走近中医》、《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脏腑演化律》。在导师孙广仁教授指导下,开创了从进化论与发生学,研究中医理论的新领域。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莱阳)
————————
——————————摘自待版新书《脏腑演化律》
邮编:265200
电话:0535—7216974(办)
E-ail:  wqn1@163.com
文字
wqn1 | 2006-10-14 19: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脏腑演化律

中医发展靠大家解放思想!
wqn1 | 2006-11-11 16: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脏腑演化律

支持新思维,中医才能发展!
pletchernhf | 2014-5-1 17: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的帮顶
oeah6603 | 2015-11-17 21: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唯一引言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