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心平健康学与中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心平健康学与中医
[复制链接]
1621
|
2
|
2006-6-12 12: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心平健康学与中医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是我们几千年文明古国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有很多同志为发扬祖国的中医事业而勤奋地钻研,这里我和大家一样也正在为此做着不懈地努力。长期以来,我们所研究的心平健康学,提倡的是心理健康。即病从心起,心理影响生理,因而人的每一种不良情绪、每一个执著的观点和各种不自然的想法,都将导致人体内气血的不良运转,以至于给人的身心造成很大的痛苦,带来病变。由此看来,人体内气血的运行正常与否,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关于这一点,心平健康学理论和中医理论提出的百病皆由心生的观点,颇有相同之处。但在上述的结论中,心平健康学就人体患病的根源和怎样消除病根,达到远期疗效,还提出了新的观点。
例如:人的(不自主的)各种不良心理和情绪的变化,都是由于自然力作用的结果。如要改变这种状态,人则需要理解并掌握自然力与平衡论的微妙关系。在此基础上,将过去残留在体内的不良信号及不自然的观点、状态,用现在平静的、合于自然的意念进行参解,这样才能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否则,即使知道了百病皆由心生的道理,但找不到不平的原因,则达不到祛病的目的又有何用呢?关于人体患病的基本原因和怎样祛除疾病根源的方法,在心平健康学治病的基础理论中已有明确的阐述,请参阅心平健康学第二讲。
目前从中医治病的理论来看,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准确找到使人患病的直接心理因素,从而尽快地消除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十几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这个重要的课题。为使更多的人们从疾病的痛苦与精神的迷茫中解脱出来,消除心灵的苦闷,医治好心理的创伤,摆脱掉疾病的困扰,走向人生的健康之路。我在争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中西医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心平健康学医学的治病理论,从心理疗法入手,祛除各种疑难杂症,使人们达到身心两方面的双重收获和长远健康。《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我认为这是一部罕见的天书,它集养生和治病于一体,熔精神和肉体于一炉,有分析、有综合,含外因、论内因,揭病衰之奥秘,指长生大道。书中充满了自然力和辩证法哲理的光辉,可以称得上是世间集养生、治病及医学、哲学、自然科学、教育等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古往今来,治病养生之学,修身养性之道,那些光辉的论述和成功的经验,一直被人们所热切地关注。人类要生存,科学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没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素质,可以说一切都是空的。心平健康学的真谛在于修身养性,参悟自然之妙,坚持学练,不仅可以强化自身,还可以增智益慧,达到身心的双重解放。
心平健康学理论和中医是不矛盾的,只是略有不同而已。中国古籍多为有功能的名家所写,我们以常态去理解不免难懂。古之中医与功能结合甚密。杨继周所著的《针灸大成》一书,在讲每条经络之后,都附有修心之法,这也是为什么古之医者,位排上九流之中,广受尊敬、爱戴的原因。实际上,古代之名医并不仅仅精于医道而已,他们几乎都有特异功能,而非循规蹈矩、死背医书的刻板医生。古人这样解释“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望而治病一则是透视功能,再则是心灵感应之术。国内现有一些有功能之人,对求诊者脱口而出,而且丝毫不差。这样说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扁鹊为何见齐桓公而赶紧走了,望而知其病不可医,不避何为,望而知之不亦神乎?闻何以治病?虽然病人不在面前,尚可从亲友身上,获取残留信息,以遥测诊出。具有特异功能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而现在的中医大夫,则不容易做到了,其实问也是一种功能诊法。但古人说的问,不是问几句话,而是一问即知。切是较普遍的疗法,目前依然应用。现在流行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实是古代有功能的中医名家所整理而成。
只依文解意的治病,虽然有效,却难做到药到病除。那么怎么才能使我们保持身心健康,防患于未然呢?下面结合心平健康学说说这一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人体生理所患疾病,早有定论,并从人体的姿势、身、命和内心情绪、心性两方面来总结的。如姿势患病:久坐伤脾,久站伤肾,久行伤肝,久卧伤肺,久视伤心。就人体而言,不同的姿势,会导致人体内气血产生不同的生理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和病理效应。这是因为在宇宙当中,有一种无形的力,在控制着自然界当中所有的一切。这自然包括每一个人的每一闪念,而使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同变化的反应。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就姿势而言,是被自然力所控制,就心理而论,同样也是自然力在起作用。人们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同样也可以使人们的身体发生变化。关于这一点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定论,这和心平健康学的七情对五脏六腑都有影响的第一条理论有其共性。即意念活动对人体内的气血有定向的导引作用,如害羞脸红,吓一跳脸白等,久而久之,人就会得病,这是根据心平健康学的第三条理论说的,经意念导引后的气血,有其残留性。就人体这种因果效应,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中医七情六淫致病的理论是完全吻合,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心态平衡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及现代病因学研究的心理、社会因素等与疾患的关系,其结论也相一致。由此解释,心平健康学调治病患与传统的中医、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
但须指出,心平健康学还提出了去掉不良信号,消除病根这一理论。从疾病现象上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感觉病;一类是功能病。就病因而论,中医将病因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因;一种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那就是心理影响生理。我们通过现象看本质,内因则是人的意念,外因则是一种诱发原因,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环境将其弱点显示出来。这是因为以前存了与自然力不相符合的信号。如我们不是站在自然的角度,而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带着不平的心理去看待事物、去评说是非、去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在宇宙当中残留下信息。这种信息反作用于人体,就形成了一种力量,这种力中医把它称之为症。一类是虚症;一类是实症。不及是虚症,太过为实症。这种力在心平健康学中,把它称之为信号。一类是善的信号;一类是恶的信号。只要心理不平,那么好之太过存了善的信号,恶之太过存了恶的信号。总之他们所说的都是一个力,只要我们通过意念,同步于那段时空,举一反三,就可以把过去残留在体内的信息(病)祛除掉。因此说人的健康和事业的成败与我们的心态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说心性不平是因,必然导致患病是果,这就是性和命的关系。
《黄帝内经》还指出,加强人的心灵建设,关键在于“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人们应该把身外的名利、得失、苦乐、荣辱等这些物质的利害,眼前的欢乐和荣华富贵等,从自然的角度看的平淡些,只有看破之后,才能把宝贵的心灵从那五光十色的物质诱惑中,解脱出来。更多地转向自身,加强身心之间的凝聚力,从而求得丢掉包袱、破除恶习、精神和谐、体态自然、气血顺畅、劳逸结合。科学地生活,要靠我们自己的觉悟来挽救自己。我们在做事时,先要知,后要行,知行合一才能治病,才能养生。为此人若保持身心健康,不得疾病,活得充实,就必须改变心态,及早地觉悟,而不要迷惑于宏观现象,本末倒置地去苛求任何事情。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其思想、行为、意识、规范就必须合于自然,否则将被自然力以各种形式所淘汰。对于功名利禄的追逐,对酒色财气的贪婪,无不导致诸多疾病缠身。这就是说人的心性的转变,必然导致身体的反应。由此得出,身体的疾病不是偶然的,是心理影响生理导致的。那么怎样才能还其本来面目,返朴归真呢?心平健康学所讲的对镜反参,就是做到人要合于自然,就要随时随地地进行反参。要知道,所谓大千世界,是平衡的世界,有好就有坏,有成就有败,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这都是自然界当中相互平衡的一种方式,这是对立统一的,来源于人们的分辨心。所以我们只有把世间的恩恩怨怨都看破、放下,才能达到身体与心灵同时解放。综上所述,自然力与平衡论,贯穿了心平健康学的始末,整部《黄帝内经》处处闪着辩证法的光辉,二者都非常明确地反复指出,在人的身心这个超级系统中,精神与肉体的对立统一、自然与平衡论的总体协调关系。从而得出,不论怎样保健养生和治病,都要“以心为纲”这一精辟的见解。
详情请点击:http://www.xinping.net/xplw/xplw.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褚怡宝
|
2014-4-29 16: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qiuxiuo123
|
2015-8-26 09: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资源
xinping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