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复制链接]
查看2196 | 回复2 | 2006-9-18 16: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扁 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仲景
  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一诗赞颂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论》。
  此中所说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 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华 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皇甫谧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葛 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对他的一生,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历代名医像赞》的一首诗来概括:“陷居罗浮,优游养导,世号仙翁,方传肘后”。但这只说出了他炼丹采药,隐逸求仙的一面。而他另外的一面却被忽略了。其实,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属于道教的著作。但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是他在广东编著的一部简便切用的方书。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今天所说的袖珍本),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所以,受到历代群众的欢迎。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
钱 乙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享年78岁。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 “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 以下内容由 妙手仁心2006年09月18日 04:38pm 时添加 -=-=-=-
中华古代十大名医只是作为代表性的人物呀,在历史长河中还有更多名医值得推荐!
1.王冰,自号启玄子,约唐景云至贞元(710-804)年间人,籍贯不详,中唐著名医家。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冰自幼崇尚道家,这与唐代奉道有关。王冰笃好养生,希望长生不老,与天地万物同归,并且他清淡寡欲的思想亦符合道家的“无为”、“无欲”、“恬淡为止”、“内在养生、外在避世”的一贯主张。因此崇尚道家,笃好方术是王冰一生的主要追求,他自号启玄子也与此有关。
王冰有一个老师叫玄珠,精研《素问》,极穷微奥,王冰受启蒙于他。王冰的先师张公,是他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的主要传授人。王冰从先师张公处得到《素问》秘本,又与齐梁间全元起《内经训解》本相参校,刻苦钻研,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采用合篇、别目、移章、增补等方法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又通过补夺、正误、删衍、润色等具体方法进行了全面校勘、训诂、注释和发挥,历时12年,于公元762年编辑成《次注素问》,共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使原来残缺不全、脱简讹误重复甚多的医学经典得以定本而广为流传。
王冰还著有其它书,可惜都已失传,不得复见,流传在世的只有《次注素问》,他的学术思想也就主要体现在《素问》注文之中。他不仅对《素问》各篇进行了调整、归类、校勘,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对全文做了全面的注释和发挥,使其学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巢元方约生活于隋唐年间,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一说为西华人。巢元方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5)医事活动频繁,任太医博士,业绩卓著。然而《隋书》无巢氏传记,仅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有一段关于巢氏的记载。说隋大业五年八月, 开凿运河总管患风逆症,隋炀帝命太医令巢元方往视得疗。虽然 巢元方的生平事迹缺乏史料记载而混没于历史的尘封中,但巢元方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贡献,却以他殚精竭虑主持编纂整理的中医病因学巨著《诸病源候论》为载,而永垂史册。
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太医署”,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 。隋王朝还组织海内学者广泛搜集中医药资料,主要是历代及民间方剂、验方单方,卷帷浩大的大型方剂学著作《四海类聚方》2600卷编撰成书。由朝廷下诏,命巢元方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病因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就是在这社会时代背景下成书问世的。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册中第一部系统化、科学化地详细论述疾病发生原因、证候表现及分类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病源》,足见巢元方对这部巨著问世刊行之功高不可没。《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按病因证候分为67门,共载列专论1720条。书中每条专论包括疾病发生原因、病理转、病变表现,专论后附有导引按等外治方法,却不同于历代方书那样列法载方,以示本部巨著专为探讨诸病之“源”、“候”而设。《诸病源候论》问世,标志着中医病因学、证候学理论得以系统建立。它“荟萃精说,沉研精理,形脉证治,罔不该集”,唐代孙思邈撰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编著《外台秘要》,宋代大型方书《太平惠方》,其中关于疾病病因及证候的论述及分析,大都以《诸病源候论》为宗。
3.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著名,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奏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因此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重视切脉,以探求病原,主张病药相当,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一生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4.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为元末明初著名的医家。约生于公元1304年,卒于公元1386年,享年83岁,死后葬于余姚黄山九枝松。
滑寿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元初他祖父到江南一带作官,因而迁到仪真(今江苏仪征县)、余姚(今属浙江省),元朝时曾为乡举,后来对做官从政失去兴趣,转而攻读医籍。正好京口(今镇江)名医王居中旅居仪真,滑寿多次去拜访他,请教歧黄之术,王氏向他讲解了《难经》、《素问》,见他机敏好学,于是鼓励他学医,并赠送书籍给他阅读,滑寿乃拜王氏为师,对《内经》、《难经》作了深刻研究,深得要旨。他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素问》、《难经》中论述虽然详尽、深奥,但原书结构层次上有欠分明,文字亦有个别缺漏之处,于是询问王氏能否将原书内容加以分类注释,便于阅读理解,王居中表示支持,滑寿就根据读书的体会著述了《难经本义》、《读素问钞》等书。
《难经本义》共分二卷,作者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的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于是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诠注《难经》,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释义能融会诸论,结合个人见解予以发挥,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
《读素问钞》共分三卷,书中选录了《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荟萃十二类,并作了简要注释。明·汪机为本书作了续注。在汪氏《续素问钞自序》中指出:“予读滑伯仁氏所集《素问钞》,喜其删于繁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歧黄之学不能也。”
滑寿还根据研习古书的心得和诊治病人的经验,撰写了《诊家枢要》。此书仅一卷,为脉学著作,开头论述脉象大旨及辨脉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接着阐析浮沉迟数等29种脉象及其主病,最后讲述妇人及小儿脉法。
滑寿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并参会了张仲景、刘完素、李杲三家之说,贯通古今,医术大有长进,诊疗水平已远远超出其师,愈疴起痼,所治无不奇中,且医德高尚,不论贫富,一视同仁,有求立刻前往诊治,活人无数。因此在江浙一带负有盛名,凡有得大病的,以得到他断定生死的一句话才不会遗憾,人都称他为“神医”、“老仙”。
滑寿不仅精通内科疾病的诊治,而且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为师,学习针灸,得以精通针术,曾经用针灸治疗难产等多种病证,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有《十四经发挥》,共三卷,考订腧穴六百五十七个,详加训释,有所发挥;并重视脉的分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提升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重要性,提出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并称十四经学说。此书为滑寿一生中之代表作,翰林学士宋濂、姑苏西阊进士盛斯显等均为本书作序。
滑寿还是诊治麻疹病的专家,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著有《麻疹全书》四卷,书中论证108条,设方三百六十余首,论药处方,性味功效则逐条详注,在护理方法上也作了论述,并且明确指出了麻疹具有传染性和终身免疫力,尤其是对内疹的发现,即麻疹前期,出现口腔粘膜疹,并证实此疹决非鹅口疮,这一发现早于欧洲五百余年,成为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滑寿一生著作很多,除上述主要作品以外,还有《医韵》、《伤寒例钞》、《本草发挥》、《五脏补泻心要》、《医家引彀》、《滑寿脉诀》、《痔瘘篇》等,可惜大多都已佚失。
5.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于公元1151年(金·天德三年),卒于公元1231年(金·正大八年),享年约80岁。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张子和是金代大医学家,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创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攻邪派的开山。
张从正起先在浑源(今山西浑源县)刘从益门下学医,后来师从刘完素之学,在学术思想上深受刘完素影响,用药多主寒凉,治病每多取效。在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6),就以医术名闻天下,至金·兴定时期(1217-1222),金宣 宗完颜征召张从正入太医院,但不久,张便辞职归家,以其医学名扬东州(指开封以东州郡),常与其门人麻知儿、常仲明等人,游山玩水,过着放诞无拘的生活。在游历中同时也与其门人谈论医术,讲明奥义,辨析至理,将医理传给他的门人弟子。
张从正的著作有《儒门事亲》,此书是张从正的论文集,将他平时撰写的论文和临床经验收集起来,辑为一书,名曰《儒门事亲》。其含义是儒者若更好事亲,必明医理。本书共十五卷,其中《儒门事亲》仅占三卷,其他是《治病百法》三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病杂论》一卷;《三门六法》一卷;河间先生《三消论》一卷;《治法心要》一卷;《世传神效名方》一卷。看来是个杂集。据云,只有前三卷(《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的手稿,其余皆是其弟子所录张氏的平时言论集和收录的别人的著述,是一部杂记式的著作。其中有说、有辨、有论、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有断、有论、有疏、有述、有衍、有诀。虽名目繁杂,但总不离用攻法的宗旨,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详细论述。并且书中有很多验案,很有参考价值。本书不仅阐述了攻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同时也丰富了《伤寒论》的三法内容,而且发展了祖国医学的治则理论。因此,很值得一读。据文献记载,张从正还有很多遗著:《三复指迷》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伤寒心镜》一卷,《秘录奇方》二卷,《治病撮要》一卷。
ufSgK4 | 2014-4-30 06: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我国数名科学院院士的研究证明,真正的王道就是…皇宫里的路!
cvxdo | 2015-9-13 22: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来看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